原文: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释:佛说:阿难你应当知道,你坐在道场当中,把一切的思想念头都消除了,念头如果灭尽了,没有任何念头的识心,对于周围的一切法却很明了,不管是动还是静都不会动摇,不管是记忆还是遗忘都是一样,没有念头。住在这样的境界就会入到三摩地中,就像眼睛明亮的人能看清一切境界,却处于非常黑暗的环境里,识精非常精明清净,心却见不到如何光明。这叫作色阴区宇,被色阴所遮挡着,不见物色,不能突破色阴,如果能突破,黑暗就不会成为见色的遮障了。
如果眼目开明,朗照一切,十方世界就会洞然明朗,再也没有幽暗,一切色法都会显现在眼前,这叫作色阴灭尽,没有遮障了,这个人就能超越劫浊。观察处于色阴区宇之内的人,为什么不能突破色阴能被黑暗遮止,就是因为有坚固的妄想,妄想色阴为真实不可坏的法,坚固的执著不舍。
原文: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释:阿难,你应当在这种境界当中,再精细的参研,微妙的四大不再互相密切联结不可分,四大松散之后一瞬间,身体就能冲破阻碍,不被四大所局限。这种情况是识精流注到境界上产生出来的,这是暂时的识心功用,并非证得了什么圣人的境界。没有证得圣果,不把生灭的识精当作圣心,这样的情况介绍好境界;如果认为自己证得了圣果成为了圣人,把识精当作不生灭的圣心,就会受到众多的魔扰。
阅读佛经要前后文对照连贯的看,不能截取某一段落某几行字,就执取其中的意思,这样容易断章取义,误解佛法。这段既然是在讲五十阴魔的内容,就是指修定当中的各种虚妄境界相,非真实境界,不应该把里面的修定境界执为真实而究竟,对这种境界不要生起执著心,免得入于魔境,不能自拔。
这里描述的都是禅定境界,而禅定境界就是意识心的境界,不是真心的境界,因此也就不是明心开悟的境界。这段都是描述打坐即将冲破色阴区宇的禅定境界,五阴意识心还在色阴里,没有超出色阴和受阴的局限。因此佛说,不能把这种境界,当作圣证的圣境界,所以这不是开悟境界,应该再接续往下修行,不要执著此境界为真实,如果执著就要入魔。这是整个段落的大致意思,并没有涉及到明心开悟,外道也都能修到这种境界,不足为奇。
修定显现出来的境界是意识心的妄想境界,是暂时而有的禅定境界,不管意识心多么清净,尽管没有念头,没有妄想,仍然是禅定当中的意识心,外道都能修到这种境界。因此佛再三叮咛,不要作圣解,这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不要执著为明心开悟的成圣境界,否则就要着魔。
佛经的语言稍微晦涩一些,比较难懂,因此误会都是难免的,所以大家不要轻易的认为自己所理解的一定是正确的,那都不一定。为什么学佛修行禅定容易着魔呢?因为执著某种境界为圣,取着某种境界为真实,有执念就会容易入魔,心要发狂。佛陀说过,凡所有境界都是虚妄。所有的境界都是意识心的境界,真心没有境界,寂静极寂静,祂不管你打坐不打坐,不管你清静不清静,不管你有念与无念,什么都不管,无论怎样祂都依然故我,这是多么清净的一颗心。
修行越关键之处,越有魔来干扰,越殊胜之处,越有魔来干扰,修行层次越高,干扰越大,修行无关痛痒的反倒没有魔来干扰。所以修习越关键的法,修习越深的法,越要小心谨慎。尤其是有人喜欢神通,魔就会给你神通,然后被魔控制,不脱魔掌。楞严咒就是护身符,一定要常常念诵,会背更好,魔拿你没办法。学佛人如果都能念诵背诵楞严咒,魔王就会退出娑婆世界,佛法就会延续下去,楞严经不灭。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