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经中的二十种空非常难理解,现在用一个譬喻来方便理解。譬如有一个无限大看不见边沿的容器,在其中有七种不同色彩的粒子,每种粒子都有无量数之多,可自由组合拼合出无数的物体。
比如用其中五种粒子,按照容器中的一个拼图拼合出一枝鲜花,观察这支鲜花,如果我们的眼光或者叫作注意力只片面地落到鲜花的形像外观上,就会看到鲜花的色彩和相貌,从而知道鲜花的属性和性质,其余不知不见,这样的认知是有极大的偏颇的,因此而生出的执念是无益的、徒劳的。如果我们能摒弃鲜花的外在形象,细微地观察鲜花的组成和质地,就会知道这支鲜花其实就是五种粒子的组合体,实质就是五种粒子,鲜花属于幻影假像,实际上连幻影和假像都不是,就是五种粒子混合起来的组合而已。
粒子处于容器之中,组合成的鲜花并不出容器之外,不管花生花灭,粒子还是原样,数量也不变,容器也未动未变,不受任何影响。如果偏颇地看,好像有花生花灭这回事,实际上并无其事,连幻相也不算。按照一个拼图,用七种粒子拼合出五蕴身也是如此,并无实质的五蕴身相貌,连幻化的影像也不是,没有五蕴身生住异灭这些现象的存在,生住异灭无踪无迹,众生愚痴偏执地计着,无益徒劳。五蕴身无论是生是住是异是灭,不出容器之外,容器不动,不受任何影响。
容器比喻为如来藏,七种粒子比喻为如来藏中的七大种子,拼图比喻为如来藏中存储的业种,拼图用完就消失作废,鲜花和五蕴身比喻为如来藏所出生的一切法。我们对照着这个譬喻来思惟般若经的二十种空,应该有一个入手处,只要思惟落入任何一种世俗法相中,就是邪解邪见,应当摒弃,不落入世俗法相中观察,才能生出正见和实相智慧。最后空诸所有,连空也空,空得干干净净一丝不挂了,就彻底究竟,寂静涅槃了。
按照这样的比量思惟,再读大乘所有经典,应该容易理解佛所讲的法的究竟义、真实义,修行起来就有契入点了。最后对于法理解是理解了,明白是明白了,要想起用就要实证,要想实证就要实修,佛所要求修的三十七道品和菩萨六度、五戒十善等等这些法都要一一实际修行,不可躐等和略过,否则就不能实证,所理解和明白的法就无法起用,生死就照样生死,苦还是照样苦。
任何一种法,拿过来对照思惟,则会迅速契入。佛法就是一乘法,无二无他,二乘人所修所证处于着世俗法相阶段,认为法相有,认为法相无,都不究竟,法相不有不无,有无都戏论。所以二乘人怕世俗五蕴,怕生死,躲入无余涅槃,完全是着相。所以四圣谛、十二因缘法皆空不实,是在假相上的计较,着于杯弓蛇影。所以五蕴无我和无余涅槃也空,为遣世间有方便施设,空掉世间无,有无皆不是。人无我、法无我也是方便施设,有我空,无我也空,本就为一真法界,除此无法,一切法的一切性和相皆空不可得,空和不可得也空。等到空得干干净净了,无一法可当情了,就究竟寂静涅槃了,再也无事了。
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