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通三世,无明、行和识是前世的支分,名色、六入、触、受、爱和取是今世的支分,有、生和老死是后世的支分。思惟此理时分为顺和逆两种方法,顺着十二因缘思惟,能了解意根由于无明起行所产生的六识身口意行,会导致后世五阴的生老病死苦,逆着十二因缘思惟,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由名色追溯到是前世六识造作的业行所出生的,然后再追溯到意根的无明;另一个分支是由名色追溯到生死的源头阿赖耶识。
其中第一分支的逆因缘,由老死开始往前追溯,依次追溯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六识、行和无明,今世了断生死的重点在哪里?在取、爱、受和触着四个环节。因为名色和六入必须要用,现在不能灭除,如果要灭除就得自杀死,即使自杀死亡也免不了后世的生老病死,而六识的业行是前世造作落下的种子,即使忏悔,也不能灭除名色五阴了,那么要想后世解脱生死,就要着重在触、受、爱和取四个环节上修行,而后三个环节是由触流转出来的,都是直接或者间接以触为缘而生,所以触是很关键的一环。
触是六根对六尘的触,也就是内六入对外六入的触,之后六识出生加以了别,再生受,于是贪嗔就出现了,对六尘境界的执取也会随之出现,这些业行就会导致今世和后世的生老病死苦。如何能避免对六尘的触呢?那就要减少和灭除意根的攀缘性,意根不攀缘六尘,就不愿意再触六尘,如果不触六尘后边就没什么事了,心就清净了。所以关键还是在意根这里,如何能让意根不再攀缘六尘?一是修定,二是明理,观行六尘境界的无常和生灭性,意根不再对六尘境界感兴趣,就会自动减少攀缘,就会减少触的次数和时间,慢慢心就清净了。心清净了就无受,无受就无爱,无爱就不取。
众生的无始劫以来六根习惯于触六尘,很难都降伏和去除,有时也是生存需要不得不触,或者是被动的触,一旦触了之后,就要减少受,或者不受。做到触时无心,就无受,无受就不爱,不爱就不取。要做到少受或无受,就要有禅定,也要有观行智慧,心才能空,才能离相,才能不受境界,心清净,也就不会取着境界了。
如果不受境界比较困难,不能完全做得到,那么在对境界感受的时候,尽量不要生起贪嗔,要思索受的无常和虚妄,思索境界的生灭和无常,心就能降伏下来,贪嗔就能减少了。爱和受连接比较紧密,在受的时候不生起贪爱很难,这时候必须要有禅定,定力一定要强,才能降伏爱,甚至断除爱。而断除爱必须有初禅以上的禅定才行。在一切法的修行过程中,不能离开禅定,禅定浅一点,烦恼就不能降伏,更不能断除,解脱就无望。
在降伏爱这个环节的时候如果失败了,那么取着所爱就几乎不可避免了,要想不取太难了,取灭了,要在三果修圆满的时候,四果就不再取着了,一瞬间的取有可能避免不了,但是瞬间之后就会以智慧断除。如果总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就是解脱不太坚固的阿罗汉了,在临终无余涅槃之前要不断的作加行,才能在瞬间灭度和涅槃。
总结起来说,触受爱取四个环节都很关键,只有降伏和断除了前一个环节,后一个环节才有可能不出生,所以解脱最关键的还是触这个环节。一切法的修行,环境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诸佛菩萨修行的时候,都是在寂静和僻静之处,无人无事打扰,就没有那么多的触,功夫进展就很快,成道就很快。所以我们的修行在不得不随缘的情况下,还要多创造一些静修的因缘条件,尽量减少触的因缘,才好修行,热闹之处是无法成就道业的。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