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今天早晨上坐,调了会儿呼吸,感觉不是很通畅,不专注。然后缓慢地默念心经,就进入一种止观状态,心比较安定了。然后试着观出入息,腿麻胀时心里的浮躁感就要生起来了,或者杂念快要生出来了,于是就停止观出入息,又缓慢地默念心经,又进入一种止观状态,心比较安定。
下坐如厕时,感觉这个身体就是一个“流动”的东西,哪有一个不变的身体相呀。吃饭时,眼睛看着坐在对面的家人,感觉只是眼、耳、鼻、舌与五脏六腑组合在一具骨骼上的假人而已。可是她不知道自己是这样的假人。我无法告诉她自己这种感受,怕她不高兴。吃饭时,看着碗里的四大物质组成的米饭与蔬菜,感觉它们进入自己的身体后再成为身体一部分,物质的身体与物质的米饭没啥区别,都是四大物质而已,就像阳台上的花儿吸收了土壤与水就能长成各种植物一样。
为什么却不认为花儿是我自己呢?却执取一个四大物质的色身为我呢?为什么每个人的身体又长的不一样?与我的心识有什么关系?想到这里就止住,不再往下思维,不想把以前的所学套进去分析思维,应该把这个问题交给意根去思量,不断的观察、寻伺、咀嚼才有“意~~思”,带着疑惑才有深入探求的欲望。
今天出门活动看到街上对面走来的人,感觉身形、动作、说话也是一具活动的假人,可是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是一具假人。门口与认识的熟人打招呼,盯着对方的脑门,就想脑门下面是一具白骨、里面都装着一样的东西。感觉真没啥意思。看别人说话,感觉对方发出的语言声音只不过是气流与物质的嘴唇、舌头、喉咙、气管的一种气流碰撞,与人击鼓鸣钟没有太大区别。平时所说的或所争辩的对错、是非、美丑都没啥意思。不想说话。安住呼吸。(日志结束)
以上是四念处修行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行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逐渐扩展到生活中各个角落方方面面,从早到晚到睡眠,达到无间,其心与世俗相逐渐脱离,越来越空,逐渐的在换凡夫骨,脱凡夫胎壳,这样不断的用功下去,早晚有一天跳过龙门,鲤鱼变成龙。
当把观行扩展到日常起居方方面面,达到无间时,就是初步的三昧境界了,这个三昧里有禅定,也有智慧,只不过还不完善和究竟,完善和究竟的三昧就是悟道时的三昧,法眼净的三昧,断三缚结的三昧,不入三恶道的三昧。这样的观行仅仅是个过程,是身心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五根无力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觉分八正道四念处渐渐具足圆满,证道的条件具足时就会断我见,进入证道位得法眼净。
这才叫作实修,实际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方方面面,实际到内心的每个心念,每个行持,每个操守,实际到每个步骤,实际到佛陀所讲的所有修行过程和必要条件中,一丝不苟不急躁,实际到烦恼不起,心念止息。当然止息的是意识的心念,意根对法的思量从来不断,心心无间。
所以最后见道一定是意根见道证道,证果之后其心念也是无间断的,其转变的心行心所法也是无间断的连贯的,五品粗重烦恼也是无间断的灭除了,不会是一会儿是圣人一会儿是凡夫的来回转换,不用意识去牵制意根回到空无我的认知中。
而意识证果与此相反,意识清明时是个好人,境界一来时意根随烦恼现起染污意,六识不觉随起造作染污业,过后意识觉得不妥,又督导意根压制烦恼,但再压制烦恼已经起来了,过错已经犯了,恶业已经形成了,种子已经留下了,未来怎么办?动不动就有贪欲的念头出现,动不动就有嗔恨的念头出现,时不时就犯个戒起个烦恼,造个恶业,这是什么圣人?虽然过后又知错了,又纠正了,如此不断的循环往复,这是见的什么道,这么不保靠,这么累心?当意识感觉疲累的时候,就不会再没完没了的督导意根了,刹车失灵了,那是什么后果? 每个学佛修行人既然已经遇到了解脱之法,都应该老老实实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修行,不要有投机取巧的心理,欺骗自己再去欺骗他人,纸终究包不住火,纸房子终究抵不住风吹雨打,早晚要毁坏的,不如趁早找个永久的安乐止息处,这才是智者。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