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原文: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孙陀罗难陀最初出家的时候,由于心散乱,修不出三昧,不能证得无漏的道果,世尊就教他和拘絺罗两个人观自己的鼻头气息变白。孙陀罗难陀只观了二十一天,就看见自己鼻子中的进气和出气都像烟雾一样,身心世界也都清清明明,能够圆满地洞察出世界全部都变成了空虚和清净,就像琉璃一样明澈。于是进出鼻孔气息的烟相渐渐没有了,变成了白色。在此三昧中智慧打开,烦恼断尽,所有从鼻端出入的气息都变成了光明,映照十方世界,证得了阿罗汉果。世尊授记他将来会证得无上菩提。他的圆通法门是销去鼻端出入的气息,时间久了,智慧生起,圆满以后灭尽烦恼。
孙陀罗难陀所获得的三昧成就是意根观的成果,是修证出来的成果,不是意识思惟分析出来的成果,意识的任何作用无法见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因此无法出成果。成果由意根的修证而来,因为意根能见到事物的真相,见到大千世界的真相,见到五蕴空相。这些真相靠意识的想是想不出来的,因为意识所能触的法,与意根所触的法隔了一层,更虚假了一层。意根与如来藏紧密相连,所触的法是带质境,直接由本质境而来,中间再无过渡的法了,而意识所触的法是意根触之后再次变现出来的,意识要想见到真相,太难太难,只有依靠意根。
这个法门我没有修过,具体的修行过程和殊胜的结果讲不清楚,但大致的修行入手处就是客观的观,不加入意识对气息的思惟分析作用,用意根直觉直接去感知鼻端的气息,渐至专一,定慧等持进入三摩地中。在任何观行法门中,意识的思惟等等功能一启用,就不处于观的状态了,离开了当下境界,变得不如实了,结果就不可信了,不出三昧境界。意识用的越多,对意根观的遮障越大,离道就越远。
所以要训练意根的观,就用直观的方法,泯去意识的思惟,让意识只起牵引作用,剩下的都留给意根。意根的观是客观实际的观,没有脱离现实的非量想象,能主导境界的变化,让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从而改变身心世界。入手处看似简单,实则功夫难做,究其原因是心理挂碍的人事太多,心被缠绕得不能进入安静专一的观行状态,定慧都不能出现,当然就谈不到修证的果了。
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