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原文: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耑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菸。身心内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菸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爲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爲第一。
孫陀羅難陀最初出家的時候,由於心散亂,修不出三昧,不能証得無漏的道果,世尊就教他和拘絺羅兩個人觀自己的鼻頭氣息變白。孫陀羅難陀只觀了二十一天,就看見自己鼻子中的進氣和出氣都像菸霧一樣,身心世界也都清清明明,能夠圓滿地洞察出世界全部都變成了空虛和清淨,就像琉璃一樣明澈。於是進出鼻孔氣息的菸相漸漸沒有了,變成了白色。在此三昧中智慧打開,煩惱斷盡,所有從鼻耑出入的氣息都變成了光明,映照十方世界,証得了阿羅漢果。世尊授記他將來會証得無上菩提。他的圓通法門是銷去鼻耑出入的氣息,時間久了,智慧生起,圓滿以後滅盡煩惱。
孫陀羅難陀所獲得的三昧成就是意根觀的成果,是修証出來的成果,不是意識思惟分析出來的成果,意識的任何作用無法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質,因此無法出成果。成果由意根的修証而來,因爲意根能見到事物的真相,見到大千世界的真相,見到五蘊空相。這些真相靠意識的想是想不出來的,因爲意識所能觸的法,與意根所觸的法隔了一層,更虛假了一層。意根與如來藏緊密相連,所觸的法是帶質境,直接由本質境而來,中間再無過渡的法了,而意識所觸的法是意根觸之後再次變現出來的,意識要想見到真相,太難太難,只有依靠意根。
這個法門我沒有修過,具體的修行過程和殊勝的結果講不清楚,但大致的修行入手處就是客觀的觀,不加入意識對氣息的思惟分析作用,用意根直覺直接去感知鼻耑的氣息,漸至專一,定慧等持進入三摩地中。在任何觀行法門中,意識的思惟等等功能一啓用,就不處於觀的狀態了,離開了當下境界,變得不如實了,結果就不可信了,不出三昧境界。意識用的越多,對意根觀的遮障越大,離道就越遠。
所以要訓練意根的觀,就用直觀的方法,泯去意識的思惟,讓意識只起牽引作用,剩下的都留給意根。意根的觀是客觀實際的觀,沒有脫離現實的非量想象,能主導境界的變化,讓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從而改變身心世界。入手處看似簡單,實則功夫難做,究其原因是心理掛礙的人事太多,心被纏繞得不能進入安靜專一的觀行狀態,定慧都不能出現,當然就談不到修証的果了。
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