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没有般若空的基础,却津津乐道于唯识,结果学来学去,越学越着有,越学越不空,与道相背离。本来唯识全部指向一切法空,结果让很多人一研究,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有法,变成了一门学问,这是唯识学的不幸。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补足基础部分,从现在开始,咱们要回头着重对般若法门的修学。般若法门承上启下,既有助于小乘断我见,也有助于唯识的修学,如果没有般若学基础,学唯识就是戏论。世尊讲的般若经有六百卷,每天坚持读一部分,日积月累对般若法门的理解就加深了,心中就会越来越空,不著世间相,身心就会转变。
读经要想读懂佛意,有大受益,就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首先就是要发菩提心,把菩提心贯穿整个修学过程,在此基础上,修行菩萨六度,然后专精用功办道。读经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意识有口无心地读,意根天南海北打妄想;第二种是妄念减少,意识专心读经,意根少打妄想,一起关注经文,留出一定的空间思惟理解经意;第三种,经文熟练时,意识不读或不出声地慢读,配合意根思考参究,意根专注在经文上,对经文不断地进行思考。
第一种是最初级的读经方式,纯粹是读,不需要理解经文,要过渡到第二种第三种,才能达到读经的效果,对经文有一定的思考,正确理解经文,把握经文的意涵,从而有效地指导自己的修行。
如何做到第二种读经方式呢?读经要用心专精,不杂思乱想,禁止意根的广泛攀缘,拴住意根只关注经文。读经时就要慢慢地读,留出思惟理解的空间,也给意根思考的时间,读到重点部分或者是有疑惑处时要暂停,让意根不动声色地去思量和消化一下。这是注重读经的质量,而不是完成任务似的求速度。
这一步做得差不多了,就过渡到第三种读经方式,把大部分思考工作都留给意根,意识只负责把意根引导到每部分经文上,让意根把每段经文的关键部分凝聚成一个点悬在心中,单独在心中思考参究。只有在读诵非常慢没有妄想时,意根才能不受读诵的影响,把法义悬在心里,自行思考。
这是修慧的过程,同时也是修定的过程,定慧同修,法理入心,心中就会越来越空,以至于身心转变。会读经的人,坐在那里,就如老僧入定,眼睛虽在经文上,注意力却在意根的默默思考上,非常专注,以至于禅定生起,身心舒畅开朗,心开意解,慧思如泉涌,智慧如朗日照耀心田,滋润极了。做任何事都在于用心,不但需要发心正确,更需要专精,以及正确如理的方式方法,这样的话结果有可能不仅是事半功倍,还会超越于此。
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