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是印度语,是定的意思。三昧里有禅定的境界,也要不同程度的智慧境界。如果智慧不深,三昧就以定境为主,如果智慧很深,就是定慧等持的境界。
念佛三昧的层次不同,以定为主的念佛三昧,是口念佛号而入定的,行走坐卧都能念着佛号,最后不念而念,佛号声不断萦绕于心,萦绕于耳边,不想听也能听得见,连续不断。
定慧等持的念佛三昧,证得了无生忍和无生法忍。比如观像念佛和观想念佛,从口念佛和心念佛开始,最后独影境现前,定果色出现,证得无生理,明了了自性佛。
白骨观不净观修成以后,也是三昧境界,定慧等持。定是一心境界,初禅以上,慧是证得无生,知色身不净,五阴无我,果位是三果四果,也是小乘的空三昧。独影境现前,定果色出现。
四念处观修成也是小乘的空三昧,定慧等持,成就三四果。
大乘三昧一个是念佛三昧的成就,一个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都是定慧等持。没有不成三昧,没有定,也不成就慧观。这些三昧里,往往都是定多于慧。
大乘的参禅,最后破参时也是三昧境界,有定有慧。如果定浅,慧就浅,只成就七八住位,定深慧就深,能到初地二地位。心住于如来藏的空性中,五阴自身都是空性如来藏,行走坐卧犹如处于如来藏中,无五阴我。
小乘的观行参究断我见时,也是三昧现前,有定有慧,定浅慧就浅,只成就一二果,定深慧就深,能成就三四果。心处于五阴无我的空三昧中,没有五阴我的觉受,处缘对境,心不起我相,不与任何人事为仇为对,不在意自己周遭的一切,因为心里无我。
如果是意识的理解佛法,或者是解悟佛法,一点三昧也没有,没有定境,没有空的觉受,心中仍然有我,我心不死,遇缘对境必须依靠意识的作意才能想起来五阴是无我的,一旦意识失去觉照,我心就突然冒出来,身口意行没有把持。而意识的觉照作用非常有限,断续的非常严重和明显,总是会失去觉照,保持不住,即使意识的力量很强大,能保持住一段时间,也早晚都会失去觉照,尤其是命终。
所有的三昧,不管是以定境为主的,还是定慧等持的,都是意根成就的结果。只有把意根定住,不散乱和到处攀缘,才有定境,意根才有足够的精力思量意识带过来的法,才能明了法的根本意义和实质内涵,三昧必出现,这才叫作证得。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