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有六魔钩。云何为六。眼味著色。是则魔钩。耳味著声。是则魔钩。鼻味著香。是则魔钩。舌味著味。是则魔钩。身味著触。是则魔钩。意味著法。是则魔钩。若沙门婆罗门。眼味著色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魔钩钩其咽。于魔不得自在。
释:佛说有六个魔的钩锁。何谓为六?眼识在眼根处贪着色法,认为色法有趣味,这就是一个魔的钩锁;耳识在耳根处贪着声尘,认为声尘有趣味,这就是一个魔钩;鼻识在鼻根处贪着香尘,认为香尘有趣味,这就是一个魔钩;舌识在舌根处贪着香尘,认为香尘有趣味,这就是一个魔钩;身识在身根处贪着触尘,认为触尘有趣味,这就是一个魔钩;意识在意根处贪着法尘,认为法尘有趣味,这就是一个魔钩。如果沙门婆罗门眼识等在眼根等处贪着色尘等,就应当知道这个沙门婆罗门被魔钩钩着喉咙了,这个人对于魔就不得自在,听魔摆布。
佛陀的比喻十分形象,魔罗的魔爪握住六条锁链,随时潜伏在我们的六根门头,伺机想勒住我们的喉咙。只要对六尘产生一点贪爱,脖子上就会挂上一条魔罗的铁链,喉咙里钩着魔钩。持戒不着六尘,就能脱离魔爪,不持戒,心着六尘,必被魔缚。欲界六尘就是魔用来绑缚众生的,有六尘欲被欲魔所持。被魔所持,则不离苦恼,是则应持戒,远离魔扰。
原文:一天,魔波旬打扮成一个蓬头垢面的放牛人,假装寻找走失的牛。到世尊前问。瞿昙。见我牛不。世尊作是念。此是恶魔。欲来乱我。即告魔言。恶魔。何处有牛。何用牛为。魔作是念。沙门瞿昙知我是魔。而白佛言。瞿昙。眼触入处。是我所乘。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是我所乘。复问。瞿昙。欲何所之。
释:波旬来到世尊面前问世尊:瞿昙,看见我的牛没有?世尊一看知是恶魔想来恼乱,就告诉恶魔说:恶魔,哪里有牛?你要牛干什么用?恶魔知道世尊已经识破他了,就对世尊说:瞿昙,眼根触处,是我所乘坐的,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眼根触处是我所乘坐的,六根就是我的牛。又说,瞿昙,你要到哪里去?
原文:佛告恶魔。汝有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若彼无眼触入处。无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汝所不到。我往到彼。尔时天魔波旬。即说偈言。若常有我者。彼悉是我所。一切悉属我。瞿昙何所之。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若言有我者。彼说我则非。是故知波旬。即自堕负处。魔复说偈言。若说言知道。安隐向涅槃。汝自独游往。何烦教他为。
释:世尊告诉恶魔:你是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触处,可是其他人没有这六根触处,那你就到不了这些处所了,我却能到这些处所去。这时天魔就说偈曰:如果有我常住,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我所,一切法都属于我所有,那么瞿昙你能到何处去?
这时世尊说偈回答波旬:如果谁说有个常住我,那么他所说的我则是非我。因此我知道你波旬,自己让自己堕在负处了。魔又说偈曰:如果说你懂得涅槃道,能够安稳趣向涅槃,那你自己独自去就行了,何必还要教导他人也趣向涅槃?
原文:世尊复说偈答言。若有离魔者。问度彼岸道。为彼平等说。真实永无余。时习不放逸。永离魔自在。魔复说偈言。有石似段肉。饿鸟来欲食。彼作软美想。欲以补饥虚。竟不得其味。折嘴而腾虚。我今犹如鸟。瞿昙如石生。不入愧而去。犹鸟陵虚逝。内心怀愁毒。即彼没不现。
释:世尊再说偈答复:如果有人能离开魔障,询问能渡到涅槃彼岸之路,我为这些人平等的说法,教导他们最真实的解脱真理,没有遗留。众生受学之后,精勤修习不放逸,就能永远离开魔缚得到大自在。魔王又说偈:有一个石头像一块肉似的,饿鸟飞过来想要吃它,心里把这块石头想得又柔软又美妙,想要补充自己的饥饿。可是啄来啄去,竟然尝不出它的味道,把鸟嘴折断了之后就腾空飞走了。我现在就像那只鸟一样,而瞿昙就如石头生的,根本不入口,于是我惭愧而去,犹如鸟飞跃虚空而消逝了。我内心却怀着忧愁之毒,立即从他身边消失,不再出现。
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