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众生都是恶多善少,经常造作恶业,随着恶业就成为了三恶道的常客。为了让众生断除六道生死轮回苦,佛陀渐渐制定了很多戒律。在佛陀刚成道,制定戒律因缘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为了约束弟子的身口意行,让弟子走上修行的正道,佛陀告诫弟子们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是指导修行的总原则,也是戒律的宗旨和总纲,由此总纲可以再扩展出具体的分支和细项,来指导众生逐渐深入地受持种种戒律,圆满戒定慧三无漏学,渐至成佛。这句总纲的含义是:一切恶行都不要作,一切善法都要实行,自己清净自己的心意,这是十方诸佛所教导的律行。
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恶行断尽善行圆满,则成佛道,这个过程中含藏着定学和慧学,因为没有禅定就断不了恶,修不了善,没有智慧也断不了恶,修不了善,有智慧能充分地认识和识别善恶及其果报,才能断恶修善。禅定越深细,断的恶就越深越细,修的善法就越深越细,智慧越深细,断的恶也越多越细,修的善也越多越细,所以说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一体不可分割的,分割开则不能成就佛道,只要智慧,不要戒定的思想是及其偏颇无智慧的。那么修行究竟是修什么,我们心里应该能清楚了。
断恶修善是总纲,在这总纲之下,分为许多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的分支,分支越来越深细,则显示智慧越来越深,无明烦恼越来越轻,乃至于无。这些分支所对应的则是大小乘各种律法,最粗浅最基本的则是小乘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再深细一些的则是小乘声闻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和比丘尼戒;最深细的是大乘菩萨戒: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瑜伽师地论菩萨戒。这些分支戒都离不开总纲,离不开断恶修善的宗旨。分支戒分别对应着浅深不同的智慧,其中小乘戒对应的智慧是初果至四果以及辟支佛的无生忍,大乘戒律对应的智慧是十住至十回向位的无生忍和初地到十地的无生法忍。
智慧程度不同,断恶修善的程度就不同。这些智慧体现在能分清和识别善恶及其界限,从而能断除恶法而行善法。众生在无明深重,没有智慧的时候,认识不到什么是恶法什么是善法,也顾及不到善恶行为的后果。智慧分为世俗的认知智慧、小乘的认知智慧和大乘的认知智慧,智慧程度不同,对善恶法的认识也不同。
在持戒过程中,能准确地分辨出善恶,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恶法呢?恶法是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其行也许对自己有益,也许对自己无益,但最终都会让自身受损,所以恶行是无智慧的烦恼行。凡是侵害他人利益的身口意行都是恶行,由无明引起,无明越重,恶行越重,无明消除到什么程度,恶法就减轻到什么程度。最粗的恶行,对众生伤害最大,众生一般都能识别和感知到,稍微细一些的恶行,对众生的伤害不是非常明显和直接,不太容易识别和感知到,往往是由于习惯性所为,不容易反省。最细的恶,需要最深的智慧来破除,无明不除,智慧不足,就认识不到恶,攻克不了烦恼。由此可见,断恶是需要智慧的,无智慧时认识不到恶法的害处及其后果,就不能降伏恶心。
什么是善法呢?与恶法相反,凡是有益于众生的身口意行都是善法,而只要有益于众生的行为,都有益于自身,所以对自他都有益的行善是智慧之行,无智慧不能行善,智慧越深,善行越大,对自他利益越大。
佛法整体来说就是让众生断恶修善之法,受持戒律就是修行,贯穿于修行的整个过程中,由世俗的大恶,到小乘的小恶,再到大乘的微恶,最终灭尽一切无明,成为纯善;同时由世俗的小善,到小乘无我解脱的善,再到大乘利他的大善,以及菩萨们的慈悲喜舍无缘大慈,十无尽愿,直至诸佛的极善,建立十方净土,度尽一切有情,达到了善的极致。戒定慧本就是一体不可分,由一体演变为三,方便摄受有情渐次修行。所以受持戒律很重要,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反省自己的身口意行,不要随着恶习流转而不自知,自知是很重要的一个修行环节,知了之后才能修正,修正之后就降伏了烦恼和业障,走上了修行正轨,早晚都会成佛。
2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