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日常開示

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     第1示 總第4005示

戒律的宗旨和總綱

凡夫衆生都是惡多善少,經常造作惡業,隨著惡業就成爲了三惡道的常客。爲了讓衆生斷除六道生死輪回苦,佛陀漸漸制定了很多戒律。在佛陀剛成道,制定戒律因緣還沒有出現的時候,爲了約束弟子的身口意行,讓弟子走上修行的正道,佛陀告誡弟子們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句話是指導修行的總原則,也是戒律的宗旨和總綱,由此總綱可以再擴展出具體的分支和細項,來指導衆生逐漸深入地受持種種戒律,圓滿戒定慧三無漏學,漸至成佛。這句總綱的含義是:一切惡行都不要作,一切善法都要實行,自己清淨自己的心意,這是十方諸佛所教導的律行。

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惡行斷盡善行圓滿,則成佛道,這個過程中含藏著定學和慧學,因爲沒有禪定就斷不了惡,修不了善,沒有智慧也斷不了惡,修不了善,有智慧能充分地認識和識別善惡及其果報,才能斷惡修善。禪定越深細,斷的惡就越深越細,修的善法就越深越細,智慧越深細,斷的惡也越多越細,修的善也越多越細,所以說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一體不可分割的,分割開則不能成就佛道,只要智慧,不要戒定的思想是及其偏頗無智慧的。那麽修行究竟是修什麽,我們心裡應該能清楚了。

斷惡修善是總綱,在這總綱之下,分爲許多由粗到細、由淺到深的分支,分支越來越深細,則顯示智慧越來越深,無明煩惱越來越輕,乃至於無。這些分支所對應的則是大小乘各種律法,最粗淺最基本的則是小乘的五戒十善和八關齋戒,再深細一些的則是小乘聲聞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和比丘尼戒;最深細的是大乘菩薩戒: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瑜伽師地論菩薩戒。這些分支戒都離不開總綱,離不開斷惡修善的宗旨。分支戒分別對應著淺深不同的智慧,其中小乘戒對應的智慧是初果至四果以及辟支佛的無生忍,大乘戒律對應的智慧是十住至十回向位的無生忍和初地到十地的無生法忍。

智慧程度不同,斷惡修善的程度就不同。這些智慧體現在能分清和識別善惡及其界限,從而能斷除惡法而行善法。衆生在無明深重,沒有智慧的時候,認識不到什麽是惡法什麽是善法,也顧及不到善惡行爲的後果。智慧分爲世俗的認知智慧、小乘的認知智慧和大乘的認知智慧,智慧程度不同,對善惡法的認識也不同。

在持戒過程中,能準確地分辨出善惡,是非常重要的。什麽是惡法呢?惡法是侵害他人利益的行爲,其行也許對自己有益,也許對自己無益,但最終都會讓自身受損,所以惡行是無智慧的煩惱行。凡是侵害他人利益的身口意行都是惡行,由無明引起,無明越重,惡行越重,無明消除到什麽程度,惡法就減輕到什麽程度。最粗的惡行,對衆生傷害最大,衆生一般都能識別和感知到,稍微細一些的惡行,對衆生的傷害不是非常明顯和直接,不太容易識別和感知到,往往是由於習慣性所爲,不容易反省。最細的惡,需要最深的智慧來破除,無明不除,智慧不足,就認識不到惡,攻克不了煩惱。由此可見,斷惡是需要智慧的,無智慧時認識不到惡法的害處及其後果,就不能降伏惡心。

什麽是善法呢?與惡法相反,凡是有益於衆生的身口意行都是善法,而只要有益於衆生的行爲,都有益於自身,所以對自他都有益的行善是智慧之行,無智慧不能行善,智慧越深,善行越大,對自他利益越大。

佛法整體來說就是讓衆生斷惡修善之法,受持戒律就是修行,貫穿於修行的整個過程中,由世俗的大惡,到小乘的小惡,再到大乘的微惡,最終滅盡一切無明,成爲純善;同時由世俗的小善,到小乘無我解脫的善,再到大乘利他的大善,以及菩薩們的慈悲喜捨無緣大慈,十無盡願,直至諸佛的極善,建立十方淨土,度盡一切有情,達到了善的極致。戒定慧本就是一體不可分,由一體演變爲三,方便攝受有情漸次修行。所以受持戒律很重要,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反省自己的身口意行,不要隨著惡習流轉而不自知,自知是很重要的一個修行環節,知了之後才能修正,修正之後就降伏了煩惱和業障,走上了修行正軌,早晚都會成佛。

——生如法師開示
(佚名編輯)
上一篇上一篇

諸法爲什麽都是空相?

下一篇 下一篇

邏輯思惟力能生發出智慧力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