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每时每刻所缘的法太多,导致思想分散,思惟分散,精力分散,导致所缘的哪个法都弄不清楚,生不出智慧,身口意行就错乱,造作贪嗔痴烦恼业。如果能用心精专,思惟深透,就会看透所缘之法,不行愚痴行,就能解脱。
为了训练意根能够减少对外界的攀缘,把注意力缩小到一个时点只缘一法上,提高专注力,就要寻找一个适合自己观行的所缘,寻找一个意根感兴趣并且能够契入的目标,让祂能够单纯地观,直觉地观,摈弃杂念地观。专注力提升以后,智慧才能提升。
寻找什么样的所缘才容易契入呢?楞严经中二十五圣分别在六根六尘六识上悟圆通,在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上悟圆通,任何一法都可以观行,都可以悟圆通。圆通的意思是,圆满的通达,圆满地契入了实证了那个法的空,小乘的空理和大乘的空性。既然在六根、六尘、六识、六大上都能圆通,那么法法都能圆通,法法都是证道的切入点。但由于精力有限,每个修行人只能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切入点,专一去用功观行,去突破,去入道,入道之后慢慢就会法法皆通。
如果选择眼根作为切入点,就要对眼根所对应的色尘有所选择,选择合适了,心里接受了,感觉舒适愉悦了,观行就会得心应手。选择的对象要简单明了,体积不要大,外形色泽不复杂,不会引起过多的关注力,不会引出种种想法,种种情思,导致妄想纷飞,以至于违背修行的初衷,不能进入正常平淡的观行中。
简单的色尘如香头、豆类、球类、笔类、自己的手指头、脚尖、头发、衣服扣子等等,简单的色尘,尤其是比较熟悉的,不需要去探索去分析,不会引起情绪波动,心境能保持平平淡淡,容易专心。
观行时只用直觉去观,色尘上有什么就观什么,不要去脑补看不到的情节,这是现量观行,脑补是非量观行,不可取,结果不真实,也得不到结果。观色尘不是研究色尘,不用思惟色尘的大小方圆长短和颜色鲜艳不鲜艳,这是意识分析的内容,分析这些没有用,观行的结果与这些内容无关,证得三昧不是在这些内容上证的。有人会问:那到底是观什么证的是什么?功夫上道慢慢就知道了,妙不可言,至于有多妙,看二十五圣的三昧境界就知道了。
如果选择耳根作为切入点,对所缘的声尘就要有所选择,声音不能跌宕起伏,不能太悦耳动听,免得情绪波动,引起浮想联翩。声音要单调一些,轻微一些,有噪音扰乱心神的不能用。小闹钟或者手表的滴答声比较合适,能随身携带,随时闻声,习惯了以后,听到声音心就能安静下来。最方便的是自己的心跳声、呼吸声、手指头轻微敲击声、牙齿咬合声等等,敲木鱼声更好,用手机录制一段,设置好自动重复播放功能。
如果选择鼻根作为切入点,对所缘的香尘就要有所选择,要淡淡的清香味,香味不能浓郁,免得生贪心,可以选择香料味,水果味、花香味、青草味等等。
如果选择舌根作为切入点,对所缘的味尘就要有所选择,味尘都在口中,最直接方便的就是品味观行口水、口腔味,或者口含坚果类,口含枣核类等等,味尘要淡,不能太香浓,否则会生贪,造成思绪纷飞,妄念交织,心就不清净了。
如果选择身根作为切入点,对所缘的触尘就要有所选择,触尘一定是与身体相接触的,是能随身带着,时刻能跟随身体的,那么用自己身体中的一部分是最方便的,比如用手轻轻触碰额头,按压脉搏,盘腿坐着时摇晃腰身,可以手握圆球、小石头、念珠、核头等等。但不要有大的磨擦,免得用心多分散心神。
如果选择意根作为切入点,对所缘的法尘就要有所选择,越简单越容易定心,比如数阿拉伯数字、1到100 反复数,手摸小口袋里的黄豆粒数黄豆,数念珠、数呼吸,数心跳,数自己的胎息,念佛念咒都是好方法。从意根上修比从五根上修稍微难一些。
选择行住坐卧都能随时入观的对象,能让观行连续不断,工作的时候和与人谈话的时候都能观行,不影响处事。与人谈话时,内容不是特别重要,不用全身心投入倾听和应对,就可以一边谈话应和,一边观行,可以观对方的衣领和衣服扣子,或者关注自己的呼吸、数呼吸等等。如果单位经常开会,会议又不是特别重要,这个时间可要好好利用,不能浪费,在会议室随选一尘,半开会半观行,皆不耽误。
这样的直观,可以用在引导孩子的学习上,这是训练专注力,训练定慧的方法,世间和出世间的定慧是通用的,都是用的同一个心,训练好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提升,理解力、自学能力自然增强,甚至会有独创力
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