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了別當中,五十一個心所法不一定要用到哪些,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情景不同,用的心所法就不同,不同的人由於種種原因用的心所法都有差別,即使是同一個人,不同時間和場景,不同的身體狀態和心理狀態,不同知識水平,不同的智慧水準,所運用的心所法也不相同。五遍行心所法都會用得到,五別境心所法不一定都用得到,善十一心所法不一定出現,根本煩惱和大、中、小隨煩惱心所法也不一定能出現,都視情況而定。
現量了別需要有足夠的數據,那就需要很深的智慧,勝解心所法要非常強,定心所法要現前,念心所法要具足,做到心心念念無間。比量了別相對來說智慧淺一些,必須通過比對,不比較沒有參考就不知道,如果沒有相對的緣,就無下手處,而現量了別不用比較直接就知道,或者是當下就知道,根利一些。非量了別是實在找不到証據了,在沒有足夠的數據,也沒有比對對象的情況下,不得不運用想象、猜測、推理等等手段,用的方法比較多,用的越多說明智慧越有限,勝解力越弱,當然定力和念力都不足,以至於不能直接加以判斷,不能直接得出結論。
比量好比是一個人能力不足以單獨完成一件事,不得不找人幫忙才能搞定。非量是連個可以幫忙的人都找不到,不得不一個人左搞搞右搞搞,也許湊巧能搞對,即使搞對了,智慧也不足,不屬於現量。就像看不見別人現在穿什麽衣服,又沒有對照的,就不得不想象猜測,即使猜對了,也不是直接見到的。
有的人智慧不足,不懂得如何引導他人一步步修証以求現量見道,卻還要去引導,就採取排除法。比如此地有五條路通向城外其他五個地區,其中只有一條路通向北京,他不會引導人如何正確的作以抉擇,就採取排除法,先是指著第一條路,對方猶猶豫豫的指了又指不敢確定,就看他的眼神暗示說不對,然後選擇第二條路。對方再看他臉色覺得也不對,於是就排除掉第二條路,這樣就把四條路都否決掉了,只剩下最後一條路。對方就說就是這條路,是這條路通向北京,於是這個人就說:這可是你說的,不是我指教的,恭喜你見道了。大家說說,這就算見道了嗎?這樣的見道生出什麽智慧來了?坑人者誤人子弟者,就是此種人也,不折不釦的騙你沒商量,對方也被騙的歡歡喜喜,愚癡人一雙!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