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頓悟之前,還需要有個漸修的過程,這個漸修有別於悟後的漸修,二者性質截然不同。頓悟之前的漸修是修習三十七道品和菩薩六度,修習戒定慧,具足暖頂忍世第一這四種善根,才能頓悟大小乘佛法。這個問題如果以譬喻而喻之,法理會更明。譬如割據千年老樹,樹干很粗,把樹干據倒,需要用工具一點點地割據樹干,這個過程就相當於漸修的過程,而在最後終於把老樹一下子放倒了,這相當於頓悟,所以沒有漸修就沒有頓悟。
把樹放倒之後的加工,如剝樹皮、裁成木板、磨瑩、拋光、打蠟、上色等等,類似於悟後漸修,最後把木板組合成賞心悅目的家具和工藝品,就相當於最終的頓悟成佛。割據老樹是非常費力和辛苦的,需要耐心、耐力、體力,工具也要鋒利,技術還要過硬,這相當於見道所需要的資糧,資糧不足,無以見道。有些人修著修著就退了、掉隊了、止步不前了,有些人干脆掉頭了。修行這條路,越往後人越少,初發心者萬,堅持下去的無幾,成道者未必有一,所以聖人如鳳毛麟角,非常稀有難得,遇到當珍惜。
有些人把悟前的漸修與悟後的漸修混合不分,認爲悟前沒有漸修,修是悟後的事。但如果沒有漸修的頓悟,連解悟都不算,完全是情思意解,臆想臆測,沒有絲毫功德受用,除非是有極大善根的諸地菩薩,由於前世的基礎深厚,能直接頓悟。悟前漸修,正是轉變凡夫心性爲聖心的過程,是脫胎換骨的過程,是鯉魚躍龍門之前的蜕變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如何能蜕變?所以觀察一個人是否是真悟,要觀察其心性,觀察其骨頭,不要看表面的光鮮亮麗、能說會道、誇誇其談,本質最爲重要。
漸修是讓自己的身心逐漸與聖賢人的身心相近相似,只有達到聖賢人的標準時才能頓悟見道。這就是修心的過程,心不改變,不是聖賢人的心行,就不能成爲聖賢人。所以漸修是很重要的,是生起修所得慧的關鍵步驟,在此之前只是聞所得慧和思所得慧,非常淺,觝抗不了生死業障,只有修所得慧具足了,才能生出証道所得慧,從此才能免三惡道業,斷除煩惱,擺脫輪回苦。
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