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日常开示

2018年04月26日    星期四     第1示 总第416示

善恶业报占察经(下卷)

原文: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

释:修学观察一切法皆为是心的人,要这样修行,在一切时一切处,自己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心行,全部都要观察清楚,了知身口意行只是一个心,除此无他。乃至于遇到一切境界,如果心识有所攀缘,有所停留,有所着境,认境为实,都应该察觉到了知到,不要使得心识攀缘境界,落入无记当中,而不觉知已经住境失心了。在念念之间,都要观察到,如果心识里有所攀缘境界的念头思想,就应该观察到念头起处,让自己知道自己的念头是什么,然后摄心守心,不令驰散。这就要动用意识的反观力、觉知力、觉察力,多对自心加以观照和把持。

原文: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当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释:这时应当知道自己内心自动生起了念想,并不是一切境界有念想有分别。内心里遇缘自动生起长短、好恶、是非、得失、利衰、有无等等见解,有无量多的想法和看法。可是一切境界本身并没有什么想法而去分别。所以应当知道一切境界本身没有分别的念想,那么境界本身就没有长短、好恶、以及有无,境界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之后,就知道一切法都是心想而生出来的。如果离开心想,则没有一个法一个相能自己见道有任何的差别。应当如是守持内心,让心知道都是妄念而已,没有什么真实的境界,不要使心的修行半途而废。这就是修学唯心识观的方法。如果心里处于无记的状态,不觉悟的状态,没有了觉知力觉照力,不知道自己的心念是什么了,那么心里就有了前尘影境,就不叫作唯心识观。

原文: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嗔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

释:另外守持内心觉察内心的人,就应该觉知到自己内心的贪欲想、嗔恚想以及愚痴邪见的妄想,应该能觉知到自己是善、是恶,还是不善不恶的无记,应该能觉知到心里的劳虑之种种苦恼。如果在静坐之时,随着内心的攀缘,念念都要观察到每个念头都只是心的生灭相而已。譬如水的流动和灯的火焰,没有暂时停住之时。这样就能得到色法空寂三昧。

原文: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离分别故。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释:证得这种三昧以后,再应当修习信解奢摩他观心,以及信解毗婆舍那观心。修习奢摩他观心的人,要思惟内心里的不可见的那个相貌,圆满而不动摇,不来不去,本性不生,离一切分别故。

修习信解毗婆舍那观心的人,如果想要见内外一切色法,一切色法就会随心想生,随心想灭。乃至于想见佛陀的金色身,也能做得到,佛的金色身随心想生,随心想灭,如幻如化,如水中的月亮,如镜中像,非心也不离心而有,非来也非不来,佛像是心幻化的,在心上显现,没有来相,但是像却出现了,也非不来。非去也非不去,佛像灭去时,心上没有相了,像不是去,但是像不见了,也非不去。非生也非不生,佛像在心上显现,不是生出来的,但是佛像毕竟从无到有,也不是不生的。非作也非不作,佛像是幻化的,不是真实造作出来的,但是佛像是通过观想出来的,也非不是造作出来的。

善男子,如果能修习信解这两种观心法门的人,能快速趣向一乘之道。应当知道如是唯心识观是为最上智慧之法门,能令其心勇猛精进,增长信解的力量,快速的进入一切法皆为空性义中,能发无上大菩提心。

——生如法师开示
(佚名编辑)
上一篇上一篇

如来藏对胚胎和根身器界的执持(五)

下一篇 下一篇

如何是实修实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