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处经第六十一卷原文:如是恶人。比丘一切不应亲近。何以故。近如是人。失比丘法。世间之人。作如是念。如是比丘。近如是人。必与同行。与如是人习近共行。生一切人如是之念。是故比丘当畏恶名。不应与此不净业人同路。行于一足之地。
释:佛为什么要求比丘躲避恶人,畏惧恶名呢?因为比丘是出家僧,代表三宝,是众生所依止之处。如果比丘与恶人同行,名声受影响,会被众生嫌弃,使得众生不尊崇三宝,不恭敬信任三宝,甚至诽谤三宝造作恶业。因此佛让比丘应该规避上述种种恶人,免得受连累,落下恶名声,让众生讥嫌。所以比丘一切行为应符合律仪,符合规范。如果为了度众生,也应该想办法避免让其他众生误会,如果有误会之处,解释不清之事,就要避免让他人知道。这相当于大人做事,如果以孩子的智商怎么也理解不了的话,那就尽量躲避,不让孩子知道。众生就如孩子一般,有什么办法呢?长大就好了。
而要度众生的菩萨,这些恶人如果缘熟也需要度的话,则需要善巧方便,方法得当,尽量避免众生误会,加以诽谤。这样的事情,智慧不足的人无法圆融,只有大智慧者才能成办,因为众生种种烦恼无明,很难打交道。如果恶人缘不熟,则能避就避,去做更重要的事情,精力有限,则应有所选择,择利益最大者为智慧抉择。
佛要求比丘要畏惧恶名,而要求在家菩萨不要畏惧恶名,二者都是为了庇护众生,只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但菩萨虽然不畏惧恶名,也要智慧抉择,不能说因为不畏惧恶名,就什么也不在乎,置众生和佛教利益于不顾,让佛教背负恶名,让大量众生讥嫌三宝,造作种种恶业,。因此弘法者一定要身心清净,烦恼轻微,无私无我,以佛教大局为重,以众生利益为重,以清净的身口意行导引众生归于正途,不可污染众生,增添众生更多的烦恼,使得度众生变为害众生。
在家人行菩萨道,能度之人则尽量度,能熏染善法之人则尽量熏染,只要心中警惕不被同化,不被反熏,则善莫大焉!佛不让比丘们明面与恶人同行同事,是怕被众生误会讥嫌,进而诽谤三宝。因为出家的身份特殊,代表三宝,是众生的依止处,因此不能惹众生讥嫌诽谤。如果比丘自制力不强,自未得度,心不安稳,确实应该远离恶人恶事,免被熏染同化。
烦恼未断之人,无论出家在家都容易被恶熏,即使开悟以后一不小心,也能被恶熏,能保持定力和警惕性,有智慧则不容易受熏。真正完全不受熏在佛地,八地以上菩萨受熏极轻微,初地到七地受熏稍微多一些。地前菩萨想不受熏,因为没有断烦恼根本做不到,凡夫更别提了。所以一个人在清净团体里能被熏清净一些,在染污团体里心就不自觉的随之染污,不可避免。我也怕熏,从小到大,乃至于今,也被熏,所以烦恼重的人,我是极力躲避的,即使不被熏,也要费力拒绝和拉扯,彼此不愉快。断烦恼以后的菩萨,被熏的都是枝叶微小的染污,学佛以后抖落得也快,不影响根本,犯过的事一忏悔就没事了,受报也轻微。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