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第六十一卷原文:如是惡人。比丘一切不應親近。何以故。近如是人。失比丘法。世間之人。作如是念。如是比丘。近如是人。必與同行。與如是人習近共行。生一切人如是之念。是故比丘當畏惡名。不應與此不淨業人同路。行於一足之地。
釋:佛爲什麽要求比丘躲避惡人,畏懼惡名呢?因爲比丘是出家僧,代表三寶,是衆生所依止之處。如果比丘與惡人同行,名聲受影響,會被衆生嫌棄,使得衆生不尊崇三寶,不恭敬信任三寶,甚至誹謗三寶造作惡業。因此佛讓比丘應該槼避上述種種惡人,免得受連累,落下惡名聲,讓衆生譏嫌。所以比丘一切行爲應符合律儀,符合槼範。如果爲了度衆生,也應該想辦法避免讓其他衆生誤會,如果有誤會之處,解釋不清之事,就要避免讓他人知道。這相當於大人做事,如果以孩子的智商怎麽也理解不了的話,那就盡量躲避,不讓孩子知道。衆生就如孩子一般,有什麽辦法呢?長大就好了。
而要度衆生的菩薩,這些惡人如果緣熟也需要度的話,則需要善巧方便,方法得當,盡量避免衆生誤會,加以誹謗。這樣的事情,智慧不足的人無法圓融,只有大智慧者才能成辦,因爲衆生種種煩惱無明,很難打交道。如果惡人緣不熟,則能避就避,去做更重要的事情,精力有限,則應有所選擇,擇利益最大者爲智慧抉擇。
佛要求比丘要畏懼惡名,而要求在家菩薩不要畏懼惡名,二者都是爲了庇護衆生,只是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而已。但菩薩雖然不畏懼惡名,也要智慧抉擇,不能說因爲不畏懼惡名,就什麽也不在乎,置衆生和佛教利益於不顧,讓佛教背負惡名,讓大量衆生譏嫌三寶,造作種種惡業,。因此弘法者一定要身心清淨,煩惱輕微,無私無我,以佛教大侷爲重,以衆生利益爲重,以清淨的身口意行導引衆生歸於正途,不可污染衆生,增添衆生更多的煩惱,使得度衆生變爲害衆生。
在家人行菩薩道,能度之人則盡量度,能熏染善法之人則盡量熏染,只要心中警惕不被同化,不被反熏,則善莫大焉!佛不讓比丘們明面與惡人同行同事,是怕被衆生誤會譏嫌,進而誹謗三寶。因爲出家的身份特殊,代表三寶,是衆生的依止處,因此不能惹衆生譏嫌誹謗。如果比丘自制力不強,自未得度,心不安穩,確實應該遠離惡人惡事,免被熏染同化。
煩惱未斷之人,無論出家在家都容易被惡熏,即使開悟以後一不小心,也能被惡熏,能保持定力和警惕性,有智慧則不容易受熏。真正完全不受熏在佛地,八地以上菩薩受熏極輕微,初地到七地受熏稍微多一些。地前菩薩想不受熏,因爲沒有斷煩惱根本做不到,凡夫更別提了。所以一個人在清淨團體裡能被熏清淨一些,在染污團體裡心就不自覺的隨之染污,不可避免。我也怕熏,從小到大,乃至於今,也被熏,所以煩惱重的人,我是極力躲避的,即使不被熏,也要費力拒絕和拉扯,彼此不愉快。斷煩惱以後的菩薩,被熏的都是枝葉微小的染污,學佛以後抖落得也快,不影響根本,犯過的事一懺悔就沒事了,受報也輕微。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