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梦中甲乙两人对话,甲问:受和识中有我吗?乙答:无我。问和答都是意识用语言的表达方式,那么意根是否参与了问答?
答:整个梦境都是意根呈现出来的,借助于甲这个人,提出自己的疑问,目的是让自己的意识去思考,替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意根需要意识解决问题,那是已经起疑并想解决疑问,才弄出这个梦境来。
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是意识的功能,在意识表达的背后,有意根的抉择和催动,有意根的思想,意识是被意根催动出来来表达的,表达的也许是意识自己的观点,也许是意根的观点,也许是二者共同的观点。若意根对此问题没有疑情,不想知道答案,就不会做这个梦。
若意根已经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在对方提问的时候,该如何表达出来呢?因为意根无语言文字功能,祂要表达,一是通过意识的语言文字声音,并且意识会不假思索地快速回答,就像不过脑子、不用思考一样,如果思考犹豫了一下,表达出来的一般是意识自己的观点多。二是意根可能会通过意境来表达,或者叫作境界,意根会呈现出一个代表意根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的境界出来。而最深的境界通常称作三昧境界,断我见和明心见性都有定慧等持的三昧境界出现,代表意根证得了空和无我。意根处于三昧境界中就是见道了。
若意根解了证了受和识无我后,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什么表现?与从前有什么区别?改变了什么心性和习气?
白雪香的体验:日常生活的变化非常非常大,只是习性会不时的泛起,但是会瞬间觉照到,慢慢地习气就越来越没力量了,这个习性就是就是业力。
如舍的体验:不会在意受与识所带来的认知困扰,也没有动贪念妄念的动力,心中很少起烦恼,生活节奏会慢很多,经历人与事都像隔在外面看,有疏离感,但不知道会不会增加慈悲心。
对人和事有疏离感,就是与人和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切割,不太紧密贴合和依赖,这是接近于空的心理状态,修行有了一定的成效,进入了四加行阶段,过了这个阶段,就断我见了。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