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文:問。何因緣故。無明等諸有支。作如是次第說。答。諸愚癡者。要先愚於。所應知事。次即於彼。發起邪行。由邪行故。令心顛倒。心顛倒故。結生相續。生相續故。諸根圓滿。根圓滿故。二受用境。受用境故。若耽著若希求。由希求故。於方覔時。煩惱滋長。煩惱滋長故。發起後有。愛非愛業。由所起業。滋長力故。於五趣生死中。苦果生。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謂内身變異。所引老死苦。及境界變異。所引憂歎苦。熱惱之苦。
釋:問:是什麽因緣使得無明等十二因緣的十二有支作這樣的排序,按照這樣的次第講說?答:所有愚癡的人首先要對於所應該了知的事情愚癡不懂,再次即於所不懂的事情發起邪惡之行,由於造作了邪行的緣故,令心顛倒,由於心顛倒的緣故,煩惱結縛使得生命相續不斷。因爲生命相續不斷的緣故,六根圓滿具足,六根圓滿的緣故,有五隂身正報受用和生存環境的依報受用環境。 有了受用境的緣故,就會或者是沉湎於受用境界中,或者是生起了更多的希求。因爲有希求,在四處尋覔過程中,煩惱就會滋長起來。由於煩惱滋長的緣故,就生起了後世三界有的可愛和不可愛的業行。由於所造的業行滋長的緣故,在五道生死輪回中苦果就生起來了。苦果生起來以後,就有生老病死等等苦惱,就是所說的色身變異所引起的老死苦,以及境界變異引起的憂悲歎息苦和熱惱之苦。
原文:是故。世尊如是次第。說十二支。複有次第差別。謂依二種緣。建立緣起次第。一内身緣。二受用境界緣。内身緣。前六支所攝。受用境界緣。後六支所攝。先於内身。起我執等愚。由此不了。諸業所引。苦果異熟故。發起諸業。既發起已。即隨彼業。多起尋思。由業與識。爲助伴故。能感當來。三種苦果。謂根初起。所攝苦果。根圓滿所攝苦果。受用境界。所攝苦果。即名色爲先。觸爲最後。
釋:因此,世尊按照這樣的次第宣說十二支分,又有次第差別,就是依著兩種緣建立起緣起的次第,一個緣是内身緣,也就是色身,一個緣是受用境界的緣,也就是生存環境。内身緣由前六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所攝受,受用境界緣由後六支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所攝受。衆生先在内身中起我執等愚癡,因爲有我執就不明了五隂身是一切業行所引生出來的。造作的苦果在異時異地成熟的緣故,就發起了一切業行。業行發起來以後,就隨之那些業行不斷的生起尋和思,再加上業行和心識爲助緣,就能招感未來世的三種苦果:五根初生起在母胎裡的苦果,五根圓滿出生以後所受的苦果,在受用境界時所受的苦果。這三種苦果出現的條件是先有名色,最後再有觸,苦果才能出現。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