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和:說一段開車的觀行經歷,今天早上開車上班,雙車道我在左側緊跟前車行駛,這時右側有車加快行駛,然後右側車道沒車了。這時眼睛不自覺的向右觀察(這其實是意根覺察到右側車道變空,指揮眼睛進一步詳細觀察),觀察之後立刻取了一個“右車道空”的法塵(感覺是在大腦裡),接著立即有一股“力量”在心口窩出現(這個力量是指揮手腳做動作變換車道,這個應該意根的思心所?)如果觀察到了這個力量,手腳就不會有動作,這個力量似乎是被六識的反觀力截斷了,如果不反觀它,它就會讓手腳做動作(這其實就是意根的思心所指揮身識的現象)。
這整個過程中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取到“右車道空”這個法塵後,有的人是立即變道,有的人可以是不變道,這個區別是怎麽産生的呢?這個區別就是由每個人的“知見”不同産生的,這個“知見”很有意思。
觀無我:意根覺得有必要就變,沒有這個意願,或覺得不安全就不變,這個取決意根的經驗和決定,意識只是按意根的意願去收集分析信息,再交給意根去決定。知見其實應該包括意根與意識,兩個識共同作用。先有意根作意才有意識生起,所以用意識去找意根不容易,多在定中練習深細觀察。
淨和: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把這種經驗表述成了“知見”這個詞。我就覺得這個知見有意思,觀察它.....無形無象,根本觀察不到,(知道靠第六識來描述它,才勉強算能讓它現點相。)但它又在我們每一個身口行背後起著作用。意根爲什麽向“a"作意而不向”b"作意?就是由這個知見決定的(個人理解)。
觀無我:這就是意根的心所法相互配合來判斷決定。無始劫來留在意根中的經驗。意根的慧,一般人想象不到。大多數人都習慣使用現世意識的慧,在定中就會障礙意根的慧發揮。
淨和:決定的依據是什麽?就是依據這個知見。您說的判斷是指思心所吧,但這個知見的影響應該是作意的同時就起作用了
觀無我:我在觀行中發現意識干擾意根很明顯,有五遍行也有五別境,心所一般都是相互配合作用的。所以我在入定以後,盡量不去注意生起的境界相,那個很容易分散意根的關注點。有效觀行比入定要難很多,花的時間也很多,慢慢摸索吧。
淨和:我覺得觀行中,就是要讓微弱的意識一點點引導意根的變化。
評:他們這些探索都很好,方向也對,常作此觀察,定慧都能增強。觀察到了心口窩的這股力量,本來想要有所動作的手腳就沒有了停止了,如果不去觀察這股力量,手腳就會順著這股力量動作起來。這是爲什麽?
因爲心口窩離心臟很近,意根調動身根的時候,就是在大腦神經中樞這個位置,意根心一動,神經中樞就會通過所有神經向全身發布命令,心臟就負責供血。如果意根有情緒,或者情緒比較嚴重,心臟輸送血液就會受影響,需要大量供血,這樣導致面色出現變異,如果供血不足,就會出現休克等等現象。
當感覺到心臟有異常的時候,一般都是意根出現某種情緒了,或者是意根有什麽特別的念頭了,需要消耗更多的血液,心臟或者是心口窩就會有反應。心臟功能不強的人,要嚴格控制意根的情緒,是誰來控制?是理智的冷靜的意識來控制,所以意識的作用還是很大的,通常都比意根理智得多。在凡夫階段意根的情緒化比意識要嚴重得多,像個小孩子一樣,需要意識哄著、安撫著和調控著。當意根斷除煩惱以後,情緒化越來越低,智慧越來越高,就越來越有理智。
大多數人都知道用意識觀行,那麽意根能不能觀行?當意識非常微弱的情況下,意識就不能觀行了,這時候還有沒有觀行?能不能再觀行?佛陀在四禪定裡証道成佛,諸大菩薩和阿羅漢辟支佛在四禪定裡成就一切神通道力。而二禪以上五識就滅了,意識非常微弱,無法思惟,四禪定裡意識就更加微弱了,那麽在四禪定裡是如何証道和發起神通道力的呢?
真開悟真証果的時候,是意根依靠意識証道,還是意識依靠意根証道?兩個識是誰先証道,還是同時証道?當然如果是解悟,不管大乘還是小乘,都是意識的作用,是意識分析思惟推理猜測整理歸納出來的,意根不太知道這些結果,也不同意這樣的結果,所以意根不斷疑,心性不能轉變,身口意行也不能轉變。
四念處觀行開始的時候,都是用意識起觀,定力出現的時候,就會稍微涉及到一點意根。現在應該訓練自己,讓意識的觀行作用越來越弱,逐漸讓意根來代替。這個功夫要如何做,自己考慮考慮。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