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捨論疏第二十三卷原文:思所成慧準此應說。次於生死深生厭患。訢樂涅槃寂靜功德。此後多引厭觀現前。方便勤修漸增漸勝。引起如是能順決擇。思所成攝最勝善根。即所修總緣共相法念住。
釋:思所成慧依照聞所成慧的準則也應該說一說。在聞所成慧圓滿之後,就會對於生死輪回深生厭患,厭倦世俗,訢樂於涅槃的寂靜功德。在此之後就會更多地引生出厭離世間的觀行,現觀世間之可厭,這樣對於修道和觀行就會更加地精進,觀行越來越深入,智慧越來越殊勝。乃至於引發出了能隨順於五蘊苦空無常無我的順抉擇分,由思所成慧所攝屬的最勝善根就出現了,這就是所修的從五蘊總體上緣著四聖諦共相的法念住。
共相是指一切衆生的五蘊都是同樣的苦空無常無我,所有衆生的五蘊都具有這樣的共同屬性,與此相對的是別相,是單體衆生的五蘊的苦空無常無我屬性。法念住要從別相和共相兩個角度來次第觀察,才能修行圓滿。
這裡描述出了思所成慧所具有的相貌和特征,最主要的就是有對五蘊世間的厭患心,厭倦於三界世間,向往於清淨的涅槃功德,内心順從於五蘊的苦空無常無我性,内心不違逆四聖諦理,對四念住有如理如實的抉擇,發起順決擇分。順就是順從、不背離四聖諦的意思,如果内心抗拒無我無常苦空,那就沒有順決擇分,聞慧也不圓滿具足。
如果學人還沒有出現對五蘊世間的厭離心,還是對世間抱有欲求和希冀,贊歎世間法,貪著於三界世間法,不肯捨離,執著於世間眷屬,情執深重,那就沒有思所成慧,沒有隨順於四聖諦理。這樣的話修所成慧就更不具足了,離証道就太遠了。通過觀察衆多所謂証果明心之人的言行,發現極少有人厭患世間,極大多數都是對世間充滿了貪欲和希冀,所以這些所謂的果,都與真果相差太大了,聯想其後世果報,就令人唏噓不已。
有些人就會說,我們修學大乘法想成佛道的人,就是要保有五蘊,在五蘊世間裡修行,自利利他,不應該厭離五蘊世間,如果厭離世間就是非菩薩種姓。此言差矣,菩薩應與聲聞緣覺一樣對世間生厭,只不過雖厭而不離,絕對不與凡夫一樣喜樂於世間,貪著於世間,明知世間是幻化的,菩薩的智慧怎麽能對幻化的世間抱有什麽希冀和欲望呢?有欲有貪有喜樂,就說明其智慧有虧有差池,不明空幻之理。菩薩知世間空幻,其心寡淡,無欲無求,但爲道業和衆生,隨其願力,不得不行走於世間。而凡夫心卻不是不得不,而是訢樂於世間,味著於世間,不忍捨離。所以無論是小乘學人還是大乘學人,只要修出思所成慧,必然會對世間生厭離欲,菩薩不離欲就是非真菩薩。
在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中都有禪定,只是禪定的深淺不同而已,如果連基本的粗淺的禪定也沒有,聞所成慧就不可能圓滿具足,更別說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了。每一種智慧,都與禪定不相分離,無定心亂,心神不集中,則聞思不具足,定淺慧淺,定深慧深。在之後的修所成慧的集聚過程中,禪定一定要具足未到地定才能參証成就,從而見道。未到地定不具足的時候,可以有聞慧和思慧,也可以有修慧,但是修慧卻不能圓滿,也就不能見道。
回向文:以我們網絡平台所有弘法和共修的功德,回向法界衆生,回向世界民衆,祈願世界和平,戰爭不起;烽火不興,干戈永息;一切災難,盡皆消退!祈願各國人民團結互助,慈心相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願一切衆生深信因果,慈心不殺;廣結善緣,廣修善業;信佛學佛,善根增長;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關惡趣門,開涅槃路!祝願佛教永興,正法永住;變三界火宅,成極樂蓮邦!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