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俱舍论第二十三卷原文:应知此中下下品道势力。能断上上品障。如是乃至上上品道势力。能断下下品障。上上品等诸能治德。初未有故。此德有时。上上品等失已无故。如浣衣位粗垢先除。于后后时渐除细垢。又如粗闇。小明能灭。要以大明方灭细闇。
释:修道人应该了解,下下品道的势力,能断除上上品的烦恼障,上上品道的势力也能断除下下品烦恼障。上上品能对治的德,刚开始修道的时候,还没有出现,一旦出现了,上上品的过失就没有了,上上品的思惑已经断了。比如说洗涤衣物的时候,应该是比较粗的污垢先除去,之后才能渐渐除去细腻的污垢。又比如说,粗重的黑暗,小小的光明就能灭除,深细的黑暗必须要用大的光明才能灭除,细暗灭除,才是通亮没有黑暗的。
原文:失德相对理亦应然。白法力强黑法力劣故。刹那顷劣道现行。无始时来展转增益上品诸惑。能令顿断。如经久时所集众病。服少良药能令顿愈。又如长时所集大闇。一刹那顷小灯能灭。
释:过失和功德相对应的理也是这样,由于善法力强恶法力劣的缘故,在一刹那的时间里,最低浅的道就现前了,众生无始劫以来所不断增益的上品贪嗔痴烦恼惑,顿时就能断除掉。就像历经很久所集起的疾病,服用少量的药就能令病顿时痊愈。又像长时间所集聚起的大闇,一刹那的时间用小灯就能灭除了。
能对治烦恼过失的道,就是德,也就是修道所发起的功德。修道的功德包括戒定慧,三者缺一不可。戒也可以与定一样分为下中上品,乃至于慧也可以分为下中上品。因为心持戒,得到有效果的约束,心就不散乱,这样配合修定的功夫,禅定就会出现,由于有禅定,所接触的四圣谛理以及大乘之理,就会入心并且融通,智慧就出现了。戒律越严守持得越好,禅定就越深,禅定越深,法义就越入心,义理就越融通,烦恼就越轻,德就越大。所以说持戒是德,禅定是德,智慧是德,德不仅是功德的德,也是福德的德,以此德后世得以托生善道。德也是根器,是载道之根本器具,有德就有道,有道就解脱。
道和德合一起,就是道德,德高望重,道德高尚之人,其名望自然重,不用特意宣传,其德自然感召,譬如花香,自然引蝶。有道和德之人,下品之人所不能动,动之即受损,因果不许,德也不许,大动大损,小动小损,现世花报,后世果报,避之不得,道德巍巍故。譬如国王位尊权重,辱之或入牢或斩首,甚至株连九族,势力盛故。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