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疑难问题的思考分为不同的浅深层次。最浅的层次是意识单独的思惟,因为没有禅定,意根对问题也不熟悉,所以就参与不进去。在意识的思惟过程中会掺杂一些语言、文字和声音,心中有思惟的相貌,整个过程容易被观察出来,这是意识对自己运作的反观作用。其中语言包括自言自语,以及手势等身体语言;文字包括写在纸上的,以及心里的想象和描述;声音包括出声的声音,以及不出声的心声。在思惟的过程中,可以分散思惟,心可以不用专一,不用有禅定,思惟的结果,意根不承认,因为没有参与其中,心里不是很肯定,容易被推翻,不会采取实际上的相应的行动。
稍微深一些的思考,有意根参与其中,有一些浅定,意根与意识二者共同思考,一明一暗,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其中不排除有语言、文字和声音。意识负责提供资料和事例,以及粗略的分析推理,意根摒弃一部分所缘,专心、半专心地思考。因为意根要思考,就没有更多的精力缘一切法,必然要舍弃一些法,这样粗浅的禅定就出现了,缘法与不缘法由意根抉择,缘什么法不缘什么法由意根抉择。如果意根不参与思考,就不会抉择舍弃一部分缘法,就不会有粗浅的禅定。意根舍弃的法越多,禅定越深,参与思考的程度就越深,越容易思考结果。
最深层次的思考是意根单独的思量,这时候禅定已经很深了,意识的辅助和传导作用都已经完成,意根对问题已经了解和熟悉了,舍弃了绝大多数的法缘,一心在禅定中独自思考参究,甚至在梦中都在思量,不休息,一旦思考出结果,意识一醒过来就明白了,还不影响睡眠。心里一旦有禅定了,即使是短时间的禅定,也必然会启动意根,而另一方面一旦进入意根思量的程序,往往很专心,其他的法缘就顾及不到了,必然出现禅定。
由此可见,意根是作主识,是安排抉择事情的,祂一思量,就安排不了其它事情了,禅定也必至,修行过程中有没有禅定在于意根,由意根说了算。所以要想快速修定,就要多用意根,要想用意根思量,就要多修禅定。用意根思考形成了习惯的人,以后再遇到什么疑难问题,立刻就会进入意根思考模式,不用意识引导,注意力非常集中,内心专注,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不影响注意力的集中。古来至今,凡是思想深邃的人,凡是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习惯用意根思考问题的人。
用意根思考问题的益处是,能一步到位,直接解决核心问题,没有疑惑,不用纠结,不会反悔,内心愉悦。比意识思考的更通透,更究竟,更彻底,更有深度,更具智慧性,心里更认可,更踏实,永远与结果相应,不用费心再记忆背诵,而意识思考出来的过后容易忘记,想不起来。
2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