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疑難問題的思考分爲不同的淺深層次。最淺的層次是意識單獨的思惟,因爲沒有禪定,意根對問題也不熟悉,所以就參與不進去。在意識的思惟過程中會摻襍一些語言、文字和聲音,心中有思惟的相貌,整個過程容易被觀察出來,這是意識對自己運作的反觀作用。其中語言包括自言自語,以及手勢等身體語言;文字包括寫在紙上的,以及心裡的想象和描述;聲音包括出聲的聲音,以及不出聲的心聲。在思惟的過程中,可以分散思惟,心可以不用專一,不用有禪定,思惟的結果,意根不承認,因爲沒有參與其中,心裡不是很肯定,容易被推翻,不會採取實際上的相應的行動。
稍微深一些的思考,有意根參與其中,有一些淺定,意根與意識二者共同思考,一明一暗,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其中不排除有語言、文字和聲音。意識負責提供資料和事例,以及粗略的分析推理,意根摒棄一部分所緣,專心、半專心地思考。因爲意根要思考,就沒有更多的精力緣一切法,必然要捨棄一些法,這樣粗淺的禪定就出現了,緣法與不緣法由意根抉擇,緣什麽法不緣什麽法由意根抉擇。如果意根不參與思考,就不會抉擇捨棄一部分緣法,就不會有粗淺的禪定。意根捨棄的法越多,禪定越深,參與思考的程度就越深,越容易思考結果。
最深層次的思考是意根單獨的思量,這時候禪定已經很深了,意識的輔助和傳導作用都已經完成,意根對問題已經了解和熟悉了,捨棄了絕大多數的法緣,一心在禪定中獨自思考參究,甚至在夢中都在思量,不休息,一旦思考出結果,意識一醒過來就明白了,還不影響睡眠。心裡一旦有禪定了,即使是短時間的禪定,也必然會啓動意根,而另一方面一旦進入意根思量的程序,往往很專心,其他的法緣就顧及不到了,必然出現禪定。
由此可見,意根是作主識,是安排抉擇事情的,祂一思量,就安排不了其它事情了,禪定也必至,修行過程中有沒有禪定在於意根,由意根說了算。所以要想快速修定,就要多用意根,要想用意根思量,就要多修禪定。用意根思考形成了習慣的人,以後再遇到什麽疑難問題,立刻就會進入意根思考模式,不用意識引導,注意力非常集中,内心專注,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不影響注意力的集中。古來至今,凡是思想深邃的人,凡是有大智慧的人,都是習慣用意根思考問題的人。
用意根思考問題的益處是,能一步到位,直接解決核心問題,沒有疑惑,不用糾結,不會反悔,内心愉悅。比意識思考的更通透,更究竟,更徹底,更有深度,更具智慧性,心裡更認可,更踏實,永遠與結果相應,不用費心再記憶背誦,而意識思考出來的過後容易忘記,想不起來。
2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