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的見如佛一樣的見,凡夫就成佛。凡夫的見與四果阿羅漢一樣,凡夫就成爲四果阿羅漢。凡夫的見如果與三果人的見一樣,凡夫就成爲三果人,凡夫的見如果與二果人一樣,凡夫就成爲二果人,凡夫的見如果與初果人一樣,凡夫就成爲初果人,凡夫的見如果與初果向一樣,凡夫就成爲初果向,快斷我見了。
凡夫的見如果與明心的菩薩一樣,凡夫就明心開悟。凡夫的見如果與初地菩薩一樣,凡夫就成爲初地菩薩,如果與二地菩薩的見一樣,凡夫就成爲二地菩薩,凡夫如果與等覺菩薩的見一樣,凡夫就成爲等覺菩薩。
見到哪裡就做到哪裡,見不究竟,做就不究竟。初果到四果之間,智慧見解完全不同,做就不同,行爲造作不同,身口意行就不同。誰能認爲初果人的見地與四果人的見地是相同的?誰能認爲剛剛明心的菩薩的見地與等覺和佛的見地是相同的?因爲見地的不同,其智慧不同,無明不同,言行不同,身口意行不同,果位就不同。
初果人由於見到不夠通透,所以還需要繼續修學四聖諦,需要繼續觀行五蘊十八界無我性,智慧再增進,就成爲二果。再繼續修行,增長智慧,見地再通透一些,禪定生起,智慧增進,斷除煩惱,就成爲三果。再繼續觀行,見地再進一步通透,煩惱斷盡,就成爲四果阿羅漢。
大乘法也是如此,都是因爲見地不同,智慧有差異,煩惱無明有差異,行就有差異。
思惑,是因爲知見不正致使思想上有煩惱惑,如果知見完全正了,如佛一樣的正,那就沒有任何思惑,沒有任何煩惱習氣和無明。所以思惑不斷,是見不通透的結果。
見地不同導致思惑不同。同一個果位之間,其見地也不同,其行就不同,思惑就不同,修行到下一個果位的時間也不同。如果見地都相同,就沒有爭論和爭議了。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