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日常開示

2020年09月16日    星期三     第1示 總第2624示

佛菩薩應化世間是否都是不苦不樂受?

不苦不樂受也是一種受,念念生滅,遷流變化,名爲行苦,所以有受皆苦。但是不苦不樂受在受中是最舒服自在的受,不攪擾内心。這種受,一是由智慧引發,二是由禪定引發,三是由禪定和智慧共同引發。禪定和智慧共同引發的不苦不樂的捨受,能既不偏於苦,也不偏於樂,而且比較持久和牢固。

如果失去禪定,捨受就會有所偏,有時偏於苦,有時偏於樂,會隨緣而變。但畢竟還有智慧在支撐著,所以偏差和變化還不算大,能夠隨時隨地作以調整,這種智慧要求是真智慧,實証後的智慧,不是意識理解的那種智慧。意識理解的那種智慧,本來就沒有禪定的依靠和支撐,所以作用不大。

佛菩薩應化類似娑婆世界這樣的世間裡,因爲佛是無上智,心永遠在禪定中,所以永遠是無受的,不受一切受,也就不受一切苦樂受,以及不苦不樂受。比如釋迦佛的家族被琉璃王誅殺滅門,親眷所剩無幾,但是佛能坦然處之,與平時無異。這是有大智慧能看明白因果法則,也知這是躲不掉的因果,也知親眷幻化無常,並非永遠是親眷,也並非實有什麽親眷。再加之佛的禪定力,就能坦然面對這些所謂的不幸。

而阿難就不行,阿難面對這件事,内心昏暗,痛苦不已。雖然阿難也是再來菩薩,痛苦可能也是示現,拋開示現這件事來說,阿難痛苦的原因,一是因爲還有情執,執著於親情;二是還看不破衆生世間的幻化無常;三是看不透其中的因因果果;四是阿難只有初禪定,還是釋迦佛加持的結果,初禪定並不常常現前,心不能總是處於禪定之中。這幾個原因就導致阿難的心境與佛陀截然不同,不能捨去苦受,處於泰然之中。

四地以上菩薩四禪八定圓滿具足,心永遠處於三昧之中,心永遠是不苦不樂的捨受,但是七地菩薩之前還有入無餘涅槃的趨勢。爲什麽有入無餘涅槃的趨勢呢?還是因爲心不喜樂於世間,其捨受是不究竟徹底的,還有執念。而八地以上菩薩心更空,法執非常輕微,情執已斷盡,宿世業障消除得差不多了,智慧和悲心就更深利一些,内心就永遠與不苦不樂受相應,比較徹底究竟。

初地之前的菩薩沒有斷除煩惱,有煩惱就有苦樂受,有時也有不苦不樂受。初地到四地菩薩雖然斷除了煩惱,但是煩惱習氣還存在著,比較重,習氣習氣的時候,就會有苦樂受,不苦不樂受的時候比較多,内心平靜的時候比較多。這個時期,菩薩大大小小的業障還會現前,如果禪定弱下來的時候,就會有苦樂受, 如果禪定一直比較深,心就會很平靜,盡管周遭的環境不盡人意。

總之,菩薩處於哪種受中,還是處於無受之中,在於定慧三昧力,在於業障的淺深,在於執念的深淺和有無,還有一些其他因素。

——生如法師開示
(佚名編輯)
上一篇上一篇

哪個意的意念管用

下一篇 下一篇

戒定慧三學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