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禪定中不用意識的思惟而用意根的思量,這個功夫是相當深的,一般人很難做得到,需要有很深的禪定基礎,還需要有一定的觀行功夫,禪定和觀行修行到一定程度,就能把意識的思惟轉換到用意根思量了。意識思惟比較淺,浮在表面,一般人都能觀察出來,比如反觀此刻心裡有哪些念頭,就知道自己此刻在想著什麽,在思考著什麽,在打算著什麽,這些念頭一般都浮在表面,都是意識的思惟。
在這同時,背後也有意根的支持和主導作用,如果定力和智慧不夠,就不容易觀察出來,認不清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等把心修到非常細致的時候,就能夠觀察出來在意識思惟的時候,背後有一個力量在起主導作用,那個力量和思緒就是意根的。等到發現了意識背後意根的那種力量,能夠抓到意根的時候,就要漸漸地把意識的思惟作用淡化,淡化到一定程度再捨去意識的念頭,捨去以後還要保持心裡有念頭,有意根的思考活動,不讓自己完全無念無想,這是很不容易的。
在禪定中要學會努力發現内心深處的那種力量,祂其實是有念的,有思想活動的,是能思考的,那就是意根的思量活動。發現以後就努力保持那個思量活動,不要滅失掉,把意識所思惟的法義交給祂,讓祂繼續獨自思量,這就屬於比較深的參究狀態了,參禪就是這樣,思量五蘊非我就是用這樣的功夫。這樣就把意根的思量調動起來了,這種思考方式,這樣的功夫就叫作意根的思量。
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甚深禪定,禪定功夫需要非常好,能把粗的妄念捨掉,而且到一定時候就連細的妄念也要捨掉。妄念就是思惟其它無關緊要的法的念頭,也就是襍念和多念,這些念頭對於正念都是干擾,所以都要去掉,就剩一個意識所需要思惟的法,然後再把意識的思惟也去掉,讓意根來思量這個法,意識和意根交換過來思考問題。這個時候意識還存在著,它起著一種很輕微的了別作用,但是不深度思惟、分析和推理,而是讓意根來深深地思量,沒有語言、文字和聲音,這種思量作用在禪定和智慧不足的時候不容易觀察出來。
意根這個思量的功能作用也叫作内心深處的想法。每個人心裡的想法都分爲兩種:一個浮在表面,是淺層次的意識的想法,另一個隱藏在深處,是深層次的,也就是内心深處的意根的想法,代表自己真正的想法。比如說我現在對別人說我打算干什麽,其實我沒有這種想法,說出來的這種想法有敷衍的意味,内心還有另一種聲音和想法。那個想法比較隱秘,也不想讓人知道,就用意識的語言來掩蓋,或者是轉移視線。
不斷的反觀自己意根内心,抓住自己的意根内心,然後把原本意識所掛念和思考的法轉交給意根,讓意根來掛念,這樣就能讓意根時時處處地掛念這個法,意根的思量性就現前了。意根同意就熏染成功,意根沒有接受就沒有熏染成功,只有功夫到位了才能成功。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都能用到意根和意根的思量作用,只是觀察不到,分別不出來,也不會做總結,就分不清楚是意識的思惟還是意根的思量。這就需要增加禪定功夫和觀行智慧,才能把這些問題搞明白。只有禪定深入了心才能細致,才能發現意識和意根的區別,也能區別開内心的聲音和表面的聲音,從而明了意根思量的狀態,抓住意根的那種思量性,慢慢就會運用了。
要達到這種程度,就要加強禪定的修行,提高智慧的分辨力,降伏煩惱,減少妄念,心緣佛法不攀緣世俗法。禪定修得越來越深,心就越來越專注,妄念就越來越少,以至於想捨妄念就能捨掉。心越來越細致,智慧越來越深的時候,意根的功能作用就會發揮得很好。
當色身得到調伏以後,達到定慧等持的程度,就可以直接用意根的思量來解決問題。在對一個法的疑情比較重的時候,直接把這個法掛在心裡頭,一開始意識掛著,然後把意識的作用減輕、減淡,讓意根掛著這個法,這時候就進入了比較深一些的禪定,讓意根深深地思量這個法。意根越專注思量,禪定越深,禪定越深,意根思量的也越專注和深入細致,最後就能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同時就進入一種三昧境界,法喜充滿,身心輕安,禪悅出現。三昧就是定慧等持的境界,這個境界出來以後,一天的精神狀態都會非常好,身心都非常輕安。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