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恨心傲慢心嫉妒心煩惱心,你看啊,這些心是怎麽生發出來的?我舉個例子吧,比如嫉妒心和傲慢心,這其實是一種類型的心,別人比“我”好,我很不舒服,這是嫉妒心,“我”某些方面比別人強,這叫傲慢心。
仔細觀察,一定是有一件事,對一件事的認識,別人比我做的好我嫉妒,不如我我傲慢。這怎麽解決呢?把我扔掉,世間上的事,世人有個成語叫森羅萬象,華嚴經有個形容海印森羅,也就是說世間事太多太多了,術業有專攻,人家做的好應該贊歎,我做的好應該謙虛,因爲比我做得好的人大有人在,沒什麽值得傲慢或者說驕傲的。事情本身沒有任何情緒,産生情緒的就是人的想象罷了,空幻不實,事情本身也是瞬息變化生滅,哪裡有個需要驕傲或嫉妒的呢?
你再仔細觀察,我說把我扔掉,你看,我産生了情緒,扔掉了情緒,其實等於扔掉的是一個空幻的東西,也並沒有扔掉什麽,於事上不增不減,不耽誤做任何事情,還非常的平靜。
剛剛提到各種心,心有各種分別,有各種分別就有各種心,這個叫森羅萬象。森羅萬象就如鏡子裡的影子,這叫心法,也叫法界。鏡子能照森羅萬象,這是鏡子本具的功能,佛經的名詞叫法爾如是,這個功能叫性,也就是見性。能分別森羅萬象的功能是識,把識細分就是八識,鏡子就叫如,裡邊的那些物象就叫來(去)。這個鏡子還有個功能,照完之後能留底片,就如照相機的底片,這個叫種子,留存種子底片的功能叫藏(cang),整體就叫如來藏,因爲不知道不懂得用,就叫藏(cang),明白了,大覺悟了,就成了寶藏(zang)。
世人說的“我”和佛菩薩說的“我”,不是一回事,世人說的“我”是角色,就是世間各種角色,可以羅列一下,比如父、母、兒子、女兒、上司、下屬、買菜的、賣貨的、司機、美國人、中國人、信徒等等無數無量的角色,“我”可以做各種角色,但角色不是我,用什麽做這個角色?答案是身體,以身體來進入角色,所以我們總以爲身體是“我”,也就是這個原因。身體就如個物件,所以需要思想來支配,所以我們又以爲思想是“我”,思想是角色的劇本,身體是角色的道具。
思想這個角色是個心法,一念無明生三細,業相,轉相,境界相。仔細讀師父法義,唯識把這些分類解釋得非常詳細,真的是能讓人出離世間的大法要。師父強調意根的重要性,前提是要意識上把這些脈絡弄得清清楚楚,然後去用意根証得。其實我們普通人意根也是有証量的,比如非常執著世間名利、情,這也是意根的証量,只是歪了,就如哈哈鏡一般,不然也不會那麽難証了。轉意根的認知,意根在轉之前是一團麻,有了正確的認知後,修正意根的認知,轉之後就清涼了。
評:這純粹是實証所得的見地,非常有智慧,破解了世俗界裡的名和色法相,破解的程度還不淺,這樣五蘊法相也就破解了。只有破解了法相,才能解脫於五蘊的法相,不被法相束縛。而要破解就要實証法相的苦空無常無我性,意識理解的作用很微小,一到具體事情上就派不上用場了。
只有實証的人才無煩惱,意識解出來的,不解決煩惱問題,所以有不少人越過小乘的觀行和實修,也越過禪定和戒律,直接去解大乘如來藏,即使解出來了,也沒有打破五蘊的智慧,五蘊不破,依然故我,煩惱重重,惡業還會繼續造,沒有一絲解脫的影子。真修行不越過任何一個階段,也不看低任何一個法的修行作用,更不會高看自己的智慧,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出真智慧,心與世俗界才能脫離得解脫。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