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雲何有常。
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雲何有常。
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釋:世尊對比丘們說:色隂是無常的,有若干因和若干緣聚合一起,才會出生所有的色隂,那麽這些因和這些緣也是無常的。無常的因和無常的緣出生的一切色隂,怎麽能有常住不滅性呢?
同理,受隂、想隂、行隂和識隂也是無常的,由若干因和若干緣聚合一起才會出生一切的受隂、想隂、行隂和識隂,那麽這些若干的因和若干的緣也都是無常的。無常的因和無常的緣所出生的受想行識怎麽能是常住不滅的呢?
因此說,諸比丘,色隂是無常的,受隂、想隂、行隂和識隂都是無常的。無常的法就是苦的,苦的法就不是我,不是我的法也不是我所有的。聖弟子像這樣思惟觀行,就會對色隂生起厭離心,對受想行識生起厭離心。厭離就是不喜樂不愛樂,不愛樂就解脫,不受五隂束縛。心解脫之後,就會具足解脫的知見,自己知道: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在定中觀行,要仔細全面的思惟色隂爲什麽是無常法,都有什麽現象顯示出色隂的無常性,色隂有哪些表現說明是無常的。意識每觀行出一個現象,就把此現象凝聚成一個意思,懸在腦中,交給意根親自思量,意識就少思惟或者不思惟,直到心中很篤定,確認此種現象就是無常的,一個現象一個現象的確認,直到把所有的無常現象都思量完畢,沒有語言文字的那種深深的思量,之後要讓内心很篤定,就是意根的確認。
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意識的思惟觀行也許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但意根對於法的思量,需要的時間可能很長,朝斯暮斯、鍥而不捨的用功,別人還不一定知道自己在用功,但能解決實際問題,能達到實証。僅僅停留在意識思惟階段,還覺得已經有所得,就會耽誤自己的道業。
用一個小問題,來訓練自己的這種用功方式方法,訓練用意根參究,多體會意識用功與意根參與用功的差別,就能掌握真正精進用功的要領,就是掌握實証的要領,從而能保証對於任何法的實証,而不是意識的解。這個要領掌握了,就能生生世世受益無窮,直至修到地上菩薩以後,直到成爲八地以上菩薩,都會受益。
接下來再思惟觀行受隂、想隂、行隂和識隂爲什麽是無常的,哪些現象說明受想行識是無常的,要全面而具體,越具體越好。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要讓意根親自思量這些無常法,沒有語言文字的很隱秘的那種思量方式方法。
五隂是無常的,出生五隂的因和緣也是無常的,再思量出生五隂的因是什麽?如何是無常的?出生五隂的緣是什麽,爲什麽是無常的?五隂因爲什麽而出生的呢?前世心不寂靜,不趣向於涅槃,在世間裡造作了業行,存下了業種,業種緣熟現行出來,中隂身裡意根就會投胎,於是五隂就出生了。心不趣向涅槃寂靜,造作了身口意行是因,但是只有因沒有緣,業種不會生根發芽,五隂就不能出生。緣是什麽呢?在人中出生必須有父母的緣,同時得爲人身的業種要成熟,然後意根才能投胎。
出生五隂的因緣都是無常的,那麽無常法産生的法,如何是常的呢?必然也是無常的。接著再觀行無常的法都是苦的,内心真正的感受到了苦,確認五隂爲苦的;接下來觀行苦的就不是我,也不是我所,内心要非常確認,受到了一定的震動,對五隂有了疏離感。修到三果的時候,就會對五隂心生厭離,覺得是一種束縛,不再貪愛和喜歡了,初步的就得到心解脫的功德受用了。四果斷執以後,心境更解脫了,以至於命終能入無餘涅槃。
意根能否修証自己的善惡心行?意根能否緣五塵境?依意識之別境慧,方能於諸境界作種種思量,雲何而有能力返觀自己?雲何而有能力思維諸法?意根若離意識之別境慧,便無所能爲?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