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日常開示

2018年05月19日    星期六     第2示 總第514示

如來藏與記憶的關係(二)

可是我們有時候還是能感知到前世的某些信息,這是如何感知到的呢?這就得依靠如來藏,如來藏裡的業種已經成熟了,現行的緣都已經具足了,那麽業種就要現行出來,不管意根攀緣與不攀緣,業種現行出來成爲法塵,意根與之相觸,意識就有了一定的感知力。而我們前世所熏習的内容,意根也能攀緣出來,讓意識了別,於是意識再接觸同類内容,就能很快地理解和記憶,根本就不費力,就像輕車熟路似的。

前世熏習過的法,我們今世一接觸,很快就相應了,比如說我們前世經常讀誦楞嚴經,讀誦楞嚴經這個業種,就存到如來藏裡,今世我們一接觸楞嚴經,讀起來就非常熟悉,非常順利,讀著讀著就能背誦。這就說明我們不是今世才剛剛讀誦楞嚴經,而是前世就已經熏習過了。前世有讀誦楞嚴經這個業種,緣熟時意根緣到了,意識心就隨之得到受用,學習楞嚴經,就非常的快速,讀的快,記的也牢,自然就能夠背誦下來,感覺那些句子和意思都非常熟悉,這樣今世學佛修行就與前世的業種聯繫上了。

我們今世讀誦心經,讀到會背了,這個種子也存到如來藏裡。會背以後,再背誦心經的時候:“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一個字一個字,一個音節一個音節,這些法塵都是從如來藏庫房裡取出來的,經過意根,意識心受用,這樣就說是意識有了記憶能力,能背誦心經了。意識學習背誦的東西,自己不能存儲,因爲自己本身是生滅的,也沒有存儲業種的功能作用,即使能夠存儲,當意識滅去時,也得丟失,意識不自在,沒有保管能力之故。所以只有如來藏能夠存儲,因爲祂永遠不消失,放在那裡非常安全可靠,不用擔心如來藏滅去把種子丟失掉。

存到如來藏裡的種子,當意識心需要時,就要取出來。這時就得借助於意根,當意識心想背心經時,這個欲望傳達給意根,意根了知後,也決定背誦心經,於是就生起思心所,如來藏了別了意根的思心所,就能把背誦心經的種子輸送出來,意識了別到了法塵,自然就會背心經了,一個字一個音節的就出來了。

如果心經讀的不熟,背不下來,背誦的種子就沒有,想背誦時,那些字和音節,就出不來。也許能背出第一個字,第二個字,第三個字,第四個字,再往後,就出不來了。因爲我們沒存進去,如來藏庫房裡沒有那個能夠背誦的業種,如來藏又不能自己制造種子。庫房裡沒有貨,當然就不能取出來享用了,那就不得不打開書本照著讀。 

可是我們有時候還是能感知到前世的某些信息,這是如何感知到的呢?這就得依靠如來藏,如來藏裡的業種已經成熟了,現行的緣都已經具足了,那麽業種就要現行出來,不管意根攀緣與不攀緣,業種現行出來成爲法塵,意根與之相觸,意識就有了一定的感知力。而我們前世所熏習的内容,意根也能攀緣出來,讓意識了別,於是意識再接觸同類内容,就能很快地理解和記憶,根本就不費力,就像輕車熟路似的。

前世熏習過的法,我們今世一接觸,很快就相應了,比如說我們前世經常讀誦欏嚴經,讀誦楞嚴經這個業種,就存到如來藏裡,今世我們一接觸楞嚴經,讀起來就非常熟悉,非常順利,讀著讀著就能背誦。這就說明我們不是今世才剛剛讀誦楞嚴經,而是前世就已經熏習過了。前世有讀誦楞嚴經這個業種,緣熟時意根緣到了,意識心就隨之得到受用,學習楞嚴經,就非常的快速,讀的快,記的也牢,自然就能夠背誦下來,感覺那些句子和意思都非常熟悉,這樣今世學佛修行就與前世的業種聯繫上了。

我們今世讀誦心經,讀到會背了,這個種子也存到如來藏裡。會背以後,再背誦心經的時候:“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一個字一個字,一個音節一個音節,這些法塵都是從如來藏庫房裡取出來的,經過意根,意識心受用,這樣就說是意識有了記憶能力,能背誦心經了。意識學習背誦的東西,自己不能存儲,因爲自己本身是生滅的,也沒有存儲業種的功能作用,即使能夠存儲,當意識滅去時,也得丟失,意識不自在,沒有保管能力之故。所以只有如來藏能夠存儲,因爲祂永遠不消失,放在那裡非常安全可靠,不用擔心如來藏滅去把種子丟失掉。

存到如來藏裡的種子,當意識心需要時,就要取出來。這時就得借助於意根,當意識心想背心經時,這個欲望傳達給意根,意根了知後,也決定背誦心經,於是就生起思心所,如來藏了別了意根的思心所,就能把背誦心經的種子輸送出來,意識了別到了法塵,自然就會背心經了,一個字一個音節的就出來了。

如果心經讀的不熟,背不下來,背誦的種子就沒有,想背誦時,那些字和音節,就出不來。也許能背出第一個字,第二個字,第三個字,第四個字,再往後,就出不來了。因爲我們沒存進去,如來藏庫房裡沒有那個能夠背誦的業種,如來藏又不能自己制造種子。庫房裡沒有貨,當然就不能取出來享用了,那就不得不打開書本照著讀。 

——生如法師開示
(佚名編輯)
上一篇上一篇

如來藏與記憶的關係(一)

下一篇 下一篇

如來藏與記憶的關係(三)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