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三無漏學。
毗奈耶是經律論三藏之一,是佛所說之戒律。也是調伏自心調伏身口意之意,調和身口意之作業。調伏的結果,就能降伏煩惱斷除煩惱,達到心地無漏,身口意都無漏無煩惱,無煩惱習氣,無無明,畢竟成佛。
爲什麽攝心爲戒?攝哪個心才能成就戒?心不收攝時,身口意就要妄動亂動。身,不該做的事非要做,不該到之處非要到,不該動時非要動,於是嚴重的就要造作殺盜婬業,禪定無法成就;輕微的身體亂行妄動的也不能有禪定,因爲身體定不住,不可能有禪定。
心不能收攝時,口就要妄說亂說,不該說的也要說,不能說的也要說,嚴重的就要妄語綺語兩舌,搬弄是非,違犯五戒十善,這樣心不清靜,不可能有禪定。即使不違犯五戒十善,因爲口亂說,口行多,心肯定是亂想了,心行多,心不寂止,不可能有禪定。
心不收攝時,意業肯定不清靜了,不該想的也要想,不該思的也要思,不該覺的也要覺,不該觀的也要觀,這樣貪嗔癡煩惱必然要現前,心水渾濁,如何有定?
不該想的人,非要去想,不該慮的事,非要慮,不該掛的情非要掛,心裡何能寂止?何人不該想?有的人情多,内心時時刻刻掛著另外一個人的影像,揮之不去,召之即來,抹也抹不掉,這樣如何能有禪定?打坐時,這些影像肯定要遮障自心,遮障觀行思惟,遮止寂靜,如何有定?如果能把這些影像換成佛菩薩的影像,佛菩薩加持,心清靜,馬上就有禪定。
有的人不攝心,於己無關的事,不是利於人的事,念念在心,時時不忘,事事都要掛心,心裡裝得滿滿的,沒有縫隙,這樣心水洶湧澎湃,鼓動喧閙,如何有定?心不收攝,時刻掛著財色名食睡,六塵緣影重重曡曡,心不空,有物遮蓋,如何有禪定?
很多人抱怨修定修不好,那就要檢查一下自己,到底是什麽原因修不好禪定?心裡到底有什麽東西遮障著自己?把這些東西挖掘出來,解決掉,心空了,禪定自然容易修成。影響禪定的,就是貪嗔癡煩惱,心裡執取著世俗法,不肯放捨,把什麽都當作真實,當作有用之物,不抓取不行,寧死也要這些世俗法,這樣如何有定?
這樣講了之後,還是有很多人不會檢查自己,不知道自己心裡到底都有些什麽。因爲心隨境界流散慣了,與境界貼得太緊了,分不開,心就無法跳出境界之外來觀察自心,這樣怎麽能有觀察智慧,如何能觀察自心的煩惱和習氣?
能跳出圈外跳出境界之外,跳出心外,觀察自心,才能有觀察智慧,有觀照力,能發現從前所發現不了的事相,才能有辦法對治自心,扭轉自心,才能有力量降伏自心。
現在首先要做的是把心從境界上拿開,移走,讓心是心,境是境,人是人,物是物,諸法各住法位,與己心各不相干。心離境,覺照力強大,容易覺悟諸法實相,禪定自然增長,智慧自然現起。
以上講的是因戒生定的原理,收攝自心就是戒,心不起非就是戒,心不亂想亂思亂動亂抉擇亂造作,就是戒。這個心主要指第七識意根,意根的觸作意受想思,能引發六識的作意觸受想思,引發六識的身口意行的散動。收攝意根,就相當於控制了身口意行的總開關,就相當於降伏了將軍和指揮官,那麽屬下的六識士兵就會乖乖聽話,服服帖帖不亂動,何愁沒有禪定?
修學最重要的一點是,因定發慧。發,是生發引生的意思,佛陀指示我們,心由於禪定的定力,心定就有力量,這個力量能發起生出智慧。就像有一種力量,能使芽從土裡拱出來,拱出來叫作生,叫作發。智慧就是由於禪定的力量,從心裡拱出來的,生發出來的,沒有禪定,心就沒有力量,就不能生長智慧。
佛陀留給我們的遺産和寶貝家當,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如果我們因爲不能持戒和修定,就要把前兩個家産拋棄掉,說這兩個沒有用,只要一個寶貝就夠用了。那我們想一想,我們是不是敗家子?敗壞了佛陀家的寶貝,棄之不顧,我們還是佛陀的弟子嗎?不守護佛陀的家産,我們還是佛陀的孝子賢孫嗎?沒有前兩個寶貝,能有最後一個寶貝嗎?最後這一個即使有,是一個什麽貨色,知道嗎?
戒,如果展開說,說不完。定,如果展開說,也說不完。慧,如果展開說,更說不完。歸根到底,戒定慧由浮淺的六識心的戒定慧,達到歸根究底的第七識意根的戒定慧,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真正的戒定慧是心戒心定心慧,不僅僅是表面六識的身行和口行,不僅僅是意識的心行,而是第七識意根的心行問題。意根心收攝,不起非,不亂動,必然有智慧出生。意根的戒定慧統領一切法,最後必由意根的戒定慧而究竟成佛。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