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细说如来藏(第三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如来藏法 更新时间: 2020-11-29 13:52:06 阅读: 3538

第三十一章 如来藏的心所法

一、五遍行心所法中的一切俱,是指五遍行心所法与一切识心俱,与一切法俱。只要有识心在运行,一定有五遍行心所法在运行着,如果离开五遍行心所法,识心就不能存在,无法运行,不能有了别活动。那么在一切法上都有识心的五遍行心所法,因为在一切法上一定至少有第八识和第七识的运作,五遍行心所法必然要伴随着两个识运作。

五遍行心所法互相俱生的意思是,这些心所法是聚集在一起出生运行的,比如第八识要出生一个法,五遍行所有心所法都要伴随第八识至始至终的运行,一个都不缺少。而六七识则不一定,六七识作意以后,如果不感兴趣,就不会触,尤其是第七识意根;触了之后,未必要受,尤其是第七识意根;受之后未必要想,尤其是第七识意根;想之后未必要思,尤其是第七识意根。意根心所法如果不往下运行,六识就不能出现,即使出现也会消失停止运行,尤其是意根的思心所法不出现,六个识都不能出现。可见意根的王者统治地位,祂的权利有多大。

佛法甚深,思惟稍微不得力,就会出现偏差,而极大多数人思惟都是有偏差的,自己无法发现,也不愿意承认。很多人就是因为自己思惟不得力,没有办法只好百分之百信受名人的言论,依止一个现成的答案,以为究竟,认为这是保靠的,错也不知。这是目前佛教界极其普遍的现象。

二、心所与心王的关系

心王是主,心所是随从,是主的用;心王每一刹那都以心所法的形式运行,不能离开心所法,心所法离开心王,也就不能存在、不能运行了。心王出现的时候,就以心所法的形式运行,没有心所法的运行,肯定就没有心王。其中五遍行心所法与八个识刹那都不能离开,其他心所法只是个别时候才伴随心王运行。心所相当于心王的柱杖一样,心王犹如皇帝,心所就如黄袍和皇冠。

识心的运行,就是心所法的运行,没有心所法,就见不到识,见到心所法的运行,就等于见到了识。其中作意、触、受、想、思心所法,就是八个识对所缘境生起的识别作用,心所法就是八个识的工具,心王从来离不开工具,就像一个人走路必然要用腿和脚一样,离开腿和脚就不能走路。八个识相当于身体,心所法就像两条腿,身体要走路必然用腿,八识要运行造作,必然用心所法。

为了便于理解心王与心所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八识比喻为色身,心所法比喻为眼睛、耳朵和鼻子;色身要活动,就要依靠着眼睛、耳朵、鼻子等等,如来藏要运行,就要依靠心所法。或者把心王比作机器人,心所法比作机器人的四肢,机器人要运作,就依靠着四肢,四肢活动起来,就表明机器人出现和工作了。

其中五遍行心所法与如来藏最密切不可分,分秒刹那都不能离开;五别境心所法在其次,别别现行,不是时时都能出现;善十一心所法则时有时无,烦恼心所法,也是时有时无,最终都要灭去。那么心王要运行,每刹那都用五遍行心所法,有些时候就要用五别境和善十一心所法,烦恼心所法不一定每个心王都有,如来藏天然就不具烦恼心所法,七识的烦恼心所法,通过修行,最终要灭尽。

除了五遍行心所法一直不变的跟随着识心运行,其他心所法如五别境心所法只是在某些个别时候起用,烦恼心所法也不是一直都要起用的,而且随着识心的清净程度,烦恼心所法要逐渐减少和灭除不用。用得太频繁的人,一定是烦恼重的人。心行还没有修善的人,善十一心所法不容易起用和现前,心行变善的人,善十一心所法要常常现前起用,起心动念与善相应。

有的时候,几种心所法可以并行起用,比如说五遍行心所法肯定是刹那都在运行的,同时识心里生起了欲望,欲心所出现了;同时心里还有念头,这是念心所;同时自己还知道有念头,这是慧心所在运行;再同时生起惭愧心认为不应该有欲望和念头,这是善心所起用;如果同时心里想起某人某事,心里起了恨意,这是烦恼心所运行出来了,这时善心所就没有出现,二者只能有一。

善恶心所法不能并行,意识正对一个法起善心时,不会有恶心出现。贪心所是恶,不贪是善,二者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现行,有贪就没有不贪,二者只能有一,或者一个也没有;嗔是恶,不嗔是善,二者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和现行,嗔与不嗔是一对,有不嗔,就没有嗔,二者只能有一。修行好的人,善心所要增加,现行的时候多;定力好,心清静的人,善恶心所都很少现起,心就不善不恶,对境而不动。

五别境心所法和五遍行心所法可以并行,与善恶心所法二者之一种,可以并行。因为识心有明就没有无明,有无明就没有明,对立的法不能同时现行,可以前后现行。修行得越好,证量越高,在日常生活中,心思就相对简单一点,也就是并行的心所比较少。即使是五遍行心所法,其现行时,运行过程也比较简单而不复杂,五别境心所法中定心所法现行时间比较多和长,欲、念、胜解心所法就很少现行,烦恼心所法更是少于现行。

三、如来藏的五遍行心所法

三界唯心的意思是说,三界世间一切法都是从如来藏心体当中出生的。为什么如来藏能出生万法呢?因为如来藏心体里具足一切法的种子,有种子就能出生一切法,种子是出生义。一切法的种子就是如来藏心体中的七大种子,同时有业力种子配合,三界法就能被如来藏现行出来。如来藏在三界世间法当中运行,是以心所法的方式运行,当祂运行时,同时就输出业种和七大种子,如来藏用七大种子生出心法和色法,心法和色法具足,三界世间法就具足。

众生位的如来藏只有五遍行心所法,其中如来藏的作意,是对种子作意,对五阴身作意,对七识作意,对器世间作意。如来藏的触心所,是触业种,触五阴身,触七识心,触宇宙器世间,触外六尘。触之后是受心所的运行,对触的那些对象领纳和领受,也就是接纳下来,在其中并不生起苦和乐觉受,没有苦乐受,完全是舍受,也就是没有觉受。纳受之后,想心所运行出来,想是了知、了别,然后就取相、持相,如来藏这种取相和持相的方式与七识有截然不同的区别。最后思心所起用,思量抉择,决定要造作,于是就输出七大种子开始变造,于是乎三界世间法就出现了。

四、如来藏的思心所有什么功能作用

思心所的作用主要是抉择,做决策和决定,然后开始实际行动。八个识都有思心所,都有抉择性,都能作出决定,只是抉择的内容不同,权利大小的不同。八个识都是根据什么作抉择呢?八个识在作抉择之前,都有各自不同的心识活动,如果没有任何心识活动,就不能作抉择。五遍行心所法是八个识都具有的识心活动,对相分的作意、触、受、想、思,这些识心活动运行到最后,就对所了别的法生起决定心,准备有所造作和行动。

比如如来藏的思心所的造作,如来藏创造了一部分耳根,祂要时刻决定下一刹那如何再创造剩下的部分。如何创造,在哪个位置创造,创造成什么样子的,什么色彩什么形状的,如来藏都要不断的作决定。这些决定是在如来藏了别业种和耳根状态时决定的,其了别过程中有对业种的作意、触受、想、思的识心活动,也有对耳根已经变造部位的作意、触、受、想、思活动,然后就在相应的部位输出与业种相应的地水火风四大种子,耳朵就慢慢的形成和完善了。

再比如胖人要减肥,如来藏就得随顺意根,根据业种和现行的业缘,决定输出四大种子,吸取色身上的四大微粒,不断变化四大种子的比例结构和排序,同时配合七识进行身体运动和调节饮食结构,最后身体就发生变化了。当然如来藏没有五阴和色法的概念,也不具体了别色法的相貌,祂只是了别业种,了别意根的思心所,再根据色身所摄取的四大和业缘,也许能让色身逐渐瘦下去;如果业种不允许,业缘不具足,瘦下去就很困难。

一切法的运行,如来藏都要有思心所作决定;而作决定之前,祂一定有心识活动,作意触受想思,只是一般人无法了解到。第七识只知道决定要身体瘦下来,第六识只知道让身体变成某种样貌,具体如何改变意根就不知道了,反正改变色身也不是祂改变的,尽管意根认为都是自己所为,实际却不是。第六识观察智慧不足时,也不知道身体具体是如何瘦下来的。如来藏帮助色身减肥以后,六七识就觉得自己可瘦下来了,好像祂付出了什么代价似的,实际上意根只是作个决定,其余的事,都是如来藏完成的。

如来藏了别意根的心行,就像机器人了别人的指令似的,就像电脑读取数据似的,就像电脑识别人手的操作似的;如来藏了别业种就像电脑读取程序似的;如来藏输出和实现业种,就像电脑完成某个程序似的。所以如来藏虽然造就了一切法,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做似的,祂的了别,根本不是了别具体的人事物的样貌,而是一种抽象的了别,像了别符号似的;就像音乐家识别乐谱,就能谱曲一样。

五、如来藏的运行,依自体的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触、受、想、思。五个心所法在本质境上运行,就能对业种,对众生的根身器界有了别作用,有见分作用,就能见一切法、照了一切法,这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所见的相分。而如来藏的思心所运行之后,就能显现出带质境,是如来藏思心所变造出来的,带质境就是如来藏的相分,是如来藏见分运作的结果,是见分所显示出来的法尘。

第七识依如来藏的见分,也就能缘到如来藏见分带起的相分——带质境。所以第七识虽然能缘如来藏的见分,但与如来藏所见的相分是不同的,一个是本质境,一个是依本质境所变起的相似境,如镜子中的火,是幻化的。虽然如来藏见分所见的本质境也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第七识所见的带质境是幻中幻,是二次变现。

胜义根处的相分是带质境和独影境。带质境包括真带质和假带质,分为变带和狭带,有色法也有心法,还有非色非心法。如来藏所缘的本质境是四大组成的微粒,是比较粗重的,比较实的色法;而带质境的色法虽然也是四大微粒组成的,但却是微细的色法,不太实了,比较虚幻。就像人类的色身与鬼神类的色身的差别似的。本质境比如说是四大组成的火和水、大地山河等等,带质境就好比是镜子里的火和水、大地山河等等。一个实,一个虚,七识只能了别虚法,不能了别实法,实法只能由如来藏了别。

六、如来藏里的识种子输送出来形成了七个识,七个识一现行开始运作时就以心所法的形式运行。首先是五遍行心所法,然后五别境心所法不定时跟随着运行,也有善恶心所法不定时跟随着运行,七个识有时善有时恶,有时善恶都不现起,但五遍行心所法一定时时刻刻跟随七识现前运行。可是这些心所法都没有种子,七大种子里没有五遍行的种子,业种里也没有心所法的种子。但是七识一现行,五遍行、五别境与善恶心所就跟着出来运行,于是身口意的业行就生出来了。

识种子像水滴一样,水滴连续起来形成水流,水流相当于七识的识流。但是七识本身依赖着心所法才能运作,要有心所法的辅助运行才有七识的功能作用。七识出生后就对所对应的法作意、触、受、想、思,这就是七识的运作过程,其中夹杂着其它心所法。识种子本身是清净的,形成的识流也是清净的,可是心所法参与运行的时候,七识就不一定清净了,因为心所法有不清净的,有染污的,那么七识带着心所法所形成的业种就不一定是清净的了。如来藏里存的是什么样的业种,意根就有什么样的表现,所以意根一定与业种相应。

如来藏根据业种现行七识,业种染污,七识的心行就染污;业种清净,七识的心行就清净。染污种子成熟了,意根就要现行染污业,染污业又作为种子存进如来藏,而识种子回到如来藏里,仍然是清净的。七识所造作的恶业种缘熟时现行出来,在现报中又生起不善的心行,依不善的心行又去造作不善业,又以这个为因产生了不善的果,业果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生死轮回不绝。七识所造作的善恶业种遇缘现行而了,业种虽然消失了,但一切法一切心行都像档案一样永不消失。众生无始劫所经历的越多,这个如来藏存的就越多,历劫生命长河里的东西一点一滴如来藏都存档。如来藏无形无相,如果不是无形无相就储存不了这么多的档案,那么档案也是无形无相的。

七、如来藏在无余涅槃里心所法是否还存在和运行

阿罗汉如果还能出无余涅槃,一定是某种业种成熟,如来藏依业种再运作,出生意根,然后意根和如来藏一起投胎出生五阴十八界。业种成熟时,如来藏一定能了知到,业种不成熟时,如来藏也应该能了知到。那么如来藏这个知是什么?

如来藏依业种运作的时候,是思心所的造作,思心所运行之前,有想心所的运行,想心所就是了别取相,了别业种,取业种成熟与否的相。想心所之前是受心所,接受领纳业种,受心所之前是触心所对业种的触,触之前一定要作意于业种。如来藏在无余涅槃里没有其他什么事,只此一件事可作,就是用五遍行心所法了别业种。

而如来藏运作这一件事,自身必须存在和不断的运行,才能保证能不断的了别业种。如来藏自身的存在,不断运行,依靠如来藏自身的识种子不断的流注,形成连续不断的如来藏识流,五遍行心所法伴随着如来藏不停止的运行,这就是如来藏相续不断,不生不灭的原理。

八、如来藏的知和意根的知,内容完全不同。比如意根证得如来藏,知道如来藏时,如来藏却不能证得自己,不知自己。当意根证得色身非我非真实时,如来藏并不能知道色身非真实非如来藏自己。如来藏的思心所所思的内容与意根思心所所思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差别很大。所以意根证得的法,如来藏不能证得,意根的抉择决定,如来藏不能作同样的抉择决定,只是配合随顺意根的抉择罢了。

当意根参究一个法时,什么时候能参究出来,如来藏是不知道的,但是如来藏能了别意根的思心所,了别因缘,了别业种,主要是提供意根所需要的识种子,配合意根思量参究。而具体事相上的事,如来藏都不了知。这是如来藏与七个识的区别。

九、如来藏本身是无相的,但是祂有运行的行相,有踪迹可寻。这个无相的行相,不需要如来藏变现,因为这样的行相不是如虚妄的五蕴世间法那样的相,比生灭法更虚幻不实,没有实法,所以不用如来藏出生,就像雁过虚空了无痕一般。如来藏本身是真法,真法不需要变现就能显现出来,因此说如来藏不属于内外相分,只要如来藏有所运作,就能被有智慧的第六识发觉,抓住祂无形无相的踪迹。

如来藏心所法的运作,也是有行相的,转识成智的第六识完全可以现前观察得到如来藏心所法的无形无相的运作方式。我们从物体的摇晃上,完全可以观察出风的势力有多大,风的势力就是无形无相的相,第六识完全可以现前观察得到,但风的行相和势力无须如来藏出生,是风本身所具有的相貌,如来藏出生风时就有了,观察如来藏的运行行相也是如此。观察如来藏心所法的运作,与观察如来藏的运行行相,还是有些微的差别。

意识观察到如来藏的行相,这个行相不用如来藏变现,因为它既不是假,也不是真,比如说如来藏的真实性与如如性,既不是真,也不是假,也不是实法,实法只有如来藏本体和佛性。

在阿罗汉的无余涅槃里,像佛那样的无上智慧,都观察不到如来藏的本体,也观察不到如来藏的运作行相。所以说如来藏是无相的,不可见的。其运行的行相也是依如来藏的运作在五蕴的虚妄法上才能显现出来,是附属于如来藏的功能作用,不是实体。

如来藏运行的行相,不管意识心智慧认知怎样,意识存在不存在,这种相永远存在,是如来藏运作时显现出来的,不是变现出来的,意识没有智慧时就识别不出这种行相。再比如如来藏的心所法的运行,是一种法尘相,不管意识是否存在,不管意识是否有智慧识别,这种法尘相永远存在,不是如来藏变现出来的,是如来藏运作时自己显现出来的。就像人在白天太阳光下行走坐卧,就能有行走坐卧的影子出现,这些影子不是人主观变现出来的,二者的道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太深细的法,无法讲得太清楚和细致,有观察智慧的人之间能心领神会。

十、心王、心所是否各有其运行行相

 心王的运行行相体现在识种子的流注和运行上,心所的运行行相体现在善心所法、恶心所法,还有不善不恶的心所法上,以及五遍行心所法和五别境心所法上,这些心所法不是从识种子带过来的,和识种子不是一体的,各有各的运行行相。但是它们能完美地融合到一起,配合的天衣无缝。

心王的心所法中,五遍行心所法和五别境心所法的运行,与识种子的运行和流注不好区分,虽然如此,二者也不是一体的,各有各的运行行相。因为心所法是要不断变动的,不仅能够增加和减少,还能变得更完善,它的运行和识种子的运行,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这个区别非常不好区分与观察,即使观察出来,语言也不容易表达清楚。

比如说五别境心所法中的定心所,七识心王能够定下来,出现禅定,这个定能增加,也能减少和消失,定心所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肯定不是识种子带过来的,识种子的流注是受如来藏支配和决定的,当然如来藏是随意根动转的。定心所法是从另外一个处所来的,比如从业种带过来,随着业种出现。如果心所法与业种混在一起,心所法前后世就有一定的连接性,比如前世修过禅定的人,今世稍微修禅定,定心所就容易出现。心所法虽然和业种有关系,但是心所法没有单独的种子,和前世的身口意行的种子是捆在一起的。

再比如说胜解心所、念心所、欲心所,每个心所法都会产生变异,心所法不是固定的,能够增加,也能减少,还能产生变异,这个不是从识种子那儿一起出来的,也是和业种有关系,但是又没有单独的业种,这里的内容非常深。

比如五别境那个慧心所,肯定是随着环境的熏习要不断增加或不断减少,是不断在变异的。可是心王的识种子却不是变异的,识种的本身永远是那样的清净,只不过种子流注的是集中的还是分散的,有这个区别。

识种子流出来就形成了心王本体,心王本体是清净的,因为识种子是清净的。识种子没有染污性,也没有善与恶性,但与心所法和合在一起,以心所法的形式运行后,识心就有善与恶、不善不恶的心行出现。所以八识心王的心行和心所法的心行其实就是一个,心所法就是心王的心行,八识心王运行起来,是以心所法的形式运行,尤其是以五遍行心所法的形式运行。

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第一章里讲,五遍行心所法是心王的助伴,心王只要运行,必须以五遍行心所法为助伴,没有五遍行心所法,心王就不能运行,这是《瑜伽师地论》第一卷所说。比如识种子要出生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出生的方位,要确定它出生在何处,例如出生在眼见花的花色上,意根确定了这个处所后,识种子就奔胜义根那个花的色尘处出生出来;或者奔向某个声音的处所,在胜义根声尘出现的处所出生,或者在其它意根想要了别的处所出生。所以识种子出生之前有个作意,作意就是有出生的方向,出生的位置,在识种子没有出生之前作意心所法就开始运行。心所法和心王运行的行相就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行相应该是完全一致的,表面上体现的都是心所的运行行相,也隐藏着心王识种子流注的运行行相,二者虽然是一致的,却各有各的运行行相。

还有五遍行心所法最后一个思心所,思心所的作用是抉择决定,最后功能作用就是造作,思心所造作完了,就等于心王造作完了,于是识心在此法上灭去,转移处所,那么心所法在此法上也就消失了。从这个原理上说,心王和心所的运行行相是一致的,它们的运行是扭在一起的,行相是体现在心所法运行的行相上,隐藏着识种子流注的运行行相,它们是不可分开的。

十一、八识心王的了别,是借助于心所法完成的,没有心所法的运行,八识心王就不能了别,了别就是心所法对识心的辅助作用。比如意识的了别,要通过作意心所法对相分的作意,要有触心所对相分的触,要有想心所的取相执取性,要有受心所的接纳和感受作用,要有慧心所的智慧分别;有的时候要有定心所的专注力,之后意识要有对相分的胜解力,有的时候还要有欲心所和念心所的辅助和引发作用,其中可能还要有善恶心所法的参与作用,使其行为造作具有一定的善恶性。因此说八识心王的了别就是通过各种心所法实现的,没有心所法,识心就无所作为。

心法必须要依赖心所法才能显现和运行,心法的作用,就是心所法的作用,心所法的作用就是心法的作用,心所法一定要刹那刹那伴随心法,二者不能离开须臾。心法的了别,一个是通过心所法的运行实现的,一个是通过见大种子形成的佛性实现的。

十二、八识的舍受         

舍受的特征是对境无心,既不感觉苦,也不感觉乐,是一种不苦不乐的心境。八个识都有舍受,第七识舍受的出现,一是因为祂对六尘不能具体和细致的了别,无法觉知到疼痛、酸甜苦辣等等六尘境界,因此心里就没有苦乐受;二是所对的境界不重大,心里也就平静和平淡、没有苦乐受,只有舍受。一旦六识了别到重大而有特别意义的六尘境界,尤其是对自身自我影响和意义都不一般时,意根就有苦乐受,不是舍受了,祂就有情绪,有可能迫使六识表现出自己的苦乐受,如:高兴得手舞足蹈兴高采烈、气得浑身发抖、痛苦得哀嚎大哭等等,都是意根的情绪发泄。

六识的舍受,与第七识稍微有些区别。六识是直接了别六尘,了别以后,并不觉得六尘有多好和多不好,心境属于中性一些,平和一些,中庸一些,觉得六尘有无都可,六尘不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既不喜也不厌,也无所希求,这样六识对六尘不感觉苦,也不感觉乐,这就是六识的舍受。

如来藏也有舍受,但是如来藏的舍受,与前七识又不相同。如来藏的舍受,是因为如来藏面对着六尘境界,不知六尘境界为何物,分别不了境界的好坏美丑,不知善恶是非,不知兴衰利弊,因此如来藏没有什么感受,方便说为舍受。而七识的舍受,是对六尘的受,七识对六尘的时候,既不感兴趣,也不厌恶,是这种舍受,是分别了六尘以后又不具体了别的受。如来藏因为其本身不能分别六尘的好恶是非大小长短方圆,因此自心没有感受,没有情绪,真心和妄心的舍受有这种区别。

舍受就是对境界既不是喜欢,也不是厌恶,而是觉得无所谓。见六尘也行,不见六尘也行;有六尘也行,没有六尘也行,七识心就是这种感受,这叫作七识的舍受。如来藏这种舍受,是分别不了具体境界的受,不知具体究竟为何物,对境界没有定义和概念,也没有觉观,因此第八识就是平淡无奇的那种舍受。如来藏还有一种舍受,是祂了别相分以后的舍受。祂了别什么呢?了别众生的根身器界,了别业种,了别七识心行,了别七识心行以后,如来藏也不知道七识心行的善恶,不会说七识太清净了,或者认为七识心太污秽了,因此祂就不会对七识生起喜欢和厌恶的感受,祂是完全的舍受,根本不在意七识的心行如何,照样会配合七识的运行。如来藏了别了众生的业种以后,不会说,这个业种很好,那个业种很糟,因此祂就不会喜欢业种,也不会厌弃业种,照样会如实的输出业种,实现众生应有的果报,这就是如来藏的舍受。

如来藏在记录、收存众生的业种时,不会说,这个业种太糟糕了,记录下来,这个众生将来可就惨了,我就隐瞒不作记录,也不收存了吧。如来藏也不会说,众生造作的这个业行太好了,我可得好好收存,不要丢失了。因此如来藏对于众生的业行,不会生起乐受或者苦受,祂完全是舍受。当如来藏了别了众生的根身器界时,不会说这个根身器界有多好,也不会说这个根身器界太糟糕了,我要给往好点变造。因此,如来藏就不会对根身器界生起苦受和乐受,也是完全的舍受。

十三、心王与心所,所缘一定是同一个,不可能不同。心所是识心的助伴,是伴随和辅助识心运行的,心所不可能离开识心的所缘境界,而单独去缘其他的境界,这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没有识心,就没有心所,心所不陪伴识心运行,识心就不能有任何作为,那就要灭去。比如一个没有腿的残疾人,只要走路,就用柱扙,离开柱扙就寸步难行。因此不可能说人在一个地方,而柱扙则在另一个地方,二者所在地不同,那这个人要如何走路呢?

学佛人尽量不要去背诵名人名言,这是世俗人所作的事情,佛教里只要不搞崇拜,佛教发展就会快速,众生智慧就能增长,理论就会越来越完善。崇拜就把智慧卡死了,把佛教卡住了。过去唯识宗的十大论师,还是多少大论师,他们的唯识观点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唯识观点和理念而已,并不保证百分之百都正确无误,因此不可全部照搬。如果都正确,各大论师的观点应该完全一致才对,至少应该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和出入,可是他们的观点并不一致,争论起来没完没了,究竟谁对谁错,有可能都错,但绝不可能都对。

任何一位菩萨的智慧都是有限量的,所说不是完全正确无误,不可完全照搬,不可完全随顺。只有佛的智慧才是圆满无漏的,必须百分之百信服和接受。几千年前的唯识理论,不可全部随顺,应该带着疑问来修学。但是极大多数人是不会有智慧生起疑问的,往往都是要全盘接受,如果全盘接受的话,道业就会受阻碍,其错误部分就要流传到后世,贻误后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