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细说如来藏(第三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如来藏法 更新时间: 2025-07-21 08:17:56 阅读: 3245

第三十三章 参禅与证悟

一、如何证得自性如来藏

学佛要想证得自性如来藏,明心见性,成为真正的菩萨,就要修菩萨所修的法,菩萨修什么法呢?菩萨就要修六度波罗蜜和菩萨四摄法,六度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菩萨的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乐、同行。作为菩萨一定要先修布施波罗蜜,布施一方面能与众生结善缘,让众生信受我们,跟我们一起学佛修行,就会成为我们度化的弟子,我们才能够带着与自己有缘的大众,不断地在菩萨道上迈进,将来我们成佛时,这些众生都在佛国土里精进护持佛法,所以布施很重要。布施的另一方面能快速地积累福德,福德具足,才能保证道业不断增进,最终才能明心见性,入到佛门里。

六度波罗蜜的第二条是持戒,因为持戒心能清静,持戒不犯就不受恶业果报,也不会有恶业拖累和障碍道业的增进,不受生死轮回苦。因为持戒心得清静,才能有禅定的出现,有了禅定才能观行,才能参禅,才能明心证得如来藏,所以持戒也很重要。如果一个菩萨还不能持戒,说明他的性障烦恼还很重,离真正菩萨的标准还很远。要想当一个真正的菩萨,一定要持戒,一开始由严格约束自己守戒,到后来自动自觉持戒、守戒,再最后就达到无戒可持。因为他的心已经清净下来,没有犯戒的心行,一切的行为造作都与自性清净心相应,这个时候不用再主观的持戒,时时处处身口意行都合乎戒律,不越矩,符合佛法,这是不持而持的持戒。

六度第三条是忍辱波罗蜜,修忍辱行也能使心得清净,从而降伏自己的性障,与众生结善缘,化解恶缘,虽然众生带给我们很多辱境,如果能忍伏下来,不回报于众生,不嗔恨于众生,就和众生化解了冤仇,自己的性障烦恼也能够得到降伏,与真正的菩萨心性相应。忍辱的另一方面是于闻所未闻法生忍,于甚深法生忍,于未证法生忍,这样智慧才能得以提升,道业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尽快的得证甚深法。

六度第四条是精进波罗蜜,作为菩萨一定要在佛法上精进修行,不能懈怠,在各个方面都要精进。在布施度上精进,在修福德与众生结善缘上精进,在持戒上也精进,在忍辱上也要精进,在修禅定上也要精进,在修自己的般若智慧方面也要精进,时时处处精进,善法就会得以快速的增长,这是菩萨第四度精进度的修行。

第五度是禅定波罗蜜,菩萨心一定要有定,这个定一方面是指四禅八定,有四禅八定的功夫,尤其是初禅定和初禅之前未到地定,必须要修持出来,在这两种定中才能很好的做观行,有观行能力才能参禅,进而实证,由定而出生佛法的大智慧,定也能生福,叫定福。定的另一方面是指心定,心得决定,对于甚深大乘般若实相法,心已得决定,不可移转,确信不疑般若经典是走向成佛之道的重要法宝,从而精进修持。

菩萨六度最后一度就是般若波罗蜜,菩萨一定要修般若智慧,所谓般若就是指自性清净心如来藏,祂是不生不灭的,般若经典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主讲般若实相心如来藏的体性,以《心经》《金刚经》等经典为主,宣说般若心体的殊胜功德,引导众生悟入实相,开启大智慧。这些经典菩萨们要修习,要理解,理解了以后在禅定中参证,时节因缘具足时,就能证得般若心体如来藏,从而获得般若大智慧。

作为菩萨主要是修这六波罗蜜,最后一条般若智慧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都在熏修般若智慧,熏修如来藏法。每个菩萨熏修的时劫不同,证悟的快慢就有所不同,因为我们历劫以来,都非常执着五阴的假相,执着十八界的假相,把虚妄法都当作真实的,于是就遮蔽了真实之心相,我们只能认假相,不认真实法。

因此很多菩萨就要先修小乘法《阿含经》,先求断我见,成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后,内心把假相都一一排除掉,然后就在假相里寻找真相,断我见以后就容易找到那颗不生不灭、常放光明的摩尼宝珠。在没断我见之前,就容易把五阴中的某些法当作明珠,真正的自性如来藏这颗明珠就不容易找得到,因为混在一起不容易区分,等我们把五阴十八界都排除掉以后,就容易证得自性清静心如来藏,这样明心也就很快了。

二、修足菩萨六度才能证悟

世尊拈花微笑的公案里,世尊拈花微笑,迦叶顿悟。迦叶顿悟时不是明白了花是生灭幻化的假的,而是顿悟了如来藏,找到了佛的无垢识在佛身上的运作行相,他就明心开悟了。公案是引导开悟明心证得如来藏的。至于佛拿的花以及万法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是生灭幻化的假象,但是从这些假象当中,我们可以悟得一个真相,把那个真相找出来就明心开悟了。

要想开悟,证得如来藏真心,要怎样修行?要修行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就是修福,我们得在大乘佛法里种福,福德积累够了才能成为明心见性的菩萨,所以福德是必须要修的。没有福德也不可能获得禅定和智慧,福德是修行一切法的基础。布施之后要持戒,因为持戒能够摄心,让心不散乱,持戒心就清净,不造作恶业;心清净以后就能生定,定力生起来,就能住于定境当中思惟佛法、观行佛法,这样才能够把佛法参究出来,就能证果和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还需要什么条件?需要般若智慧,要懂得如来藏的体性,才能知道在五阴万法的运作上如何寻找如来藏;需要把般若的体性,如来藏的体性弄清楚,然后在五阴万法的运行上证悟如来藏,因此需要我们把五阴运行的脉胳弄清楚,清楚五阴是如何运作的。这样五阴搞清楚了,如来藏搞清楚了,六个识七个识搞清楚了,在禅定的状态下,在识心的运作上、在五阴上参究如来藏,因缘具足就能够证得如来藏了。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这些条件具足了,就能明心见性。佛法已经给我们指明了道路方向,只差自己实际去修行了。修行修什么?修布施修福德、修精进行、修禅定、修般若智慧,修忍辱改变心行,这些内容修好了,就能开悟。

三、阿罗汉和缘觉佛们都把三界世俗法放下了,放得再彻底也没有了,仍然没有悟得自性清净心。他们在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中,时刻不起念想。眼看色时,眼识接触到色,就停住,不往下进行了,不再产生受想行等身口意的行为,更不去分别这个色,不起心动念,其它几个根也是这样。六根对六尘只是接触就移开,保持心的清净,有谁比他们更有修行,然而他们只能得个小乘的涅槃。而菩萨们不怕六尘境界,很清楚六尘都是自心所变的幻化相,根本不去执著。该用六尘时照样用,可是六尘根本侵扰不了菩萨的心。

所以要想悟道究竟成佛,就要修菩萨的法。修菩萨六度,具备福德,守持戒律,精进修般若智慧,有相应的定力参话头,才能悟得那个心,这是最正道和根本的修行。

百尺竿头的意思是说还在竿子上,在世间法的顶上,这是落在一无所有的空上了,还不究竟,还需要进一步找到五阴世间背后的实质的东西,能够支撑和凸显五阴世间虚幻存在的东西。有的人内心里没有念想,就认为是空了,但这不是实相境界,是一种定境,还有一个真实的有,不生不灭的,能产生万法的,要去证得祂。那就需要在百尺竿头上,再往上更进一步,这样就证得了那个真实有的空性心了,就从空落到了有。本来无一物,就是在百尺竿头,后来悟得了应无所住的心,才知道这个心不空,能产生万法,这才是证实相。

四、第六识如何才算是证得如来藏

 第六识有见分,就是第六识的知性、觉性,见分能够感知到一切法,了知到一切法,这些法包括色法和心法。第六识的相分,就是第六识能够知和觉的对象,只要能被第六识觉知观察到的法,都是第六识的相分。第六识知和觉的对象,包括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和七个识的心法和心所;除此,第六识也能够觉知到如来藏以及心所法,那必须是在第六识找到证得如来藏以后,证得如来藏就是明心证悟了。

第六识在有般若智慧之时,能够证得如来藏,也能够觉悟如来藏,能够找到如来藏,能够观察如来藏,如来藏就可以是第六识的相分。但是如来藏祂本身却没有一个形和相,也没有色彩,来让眼识、让耳识、让鼻识去感知祂,只能由第六识来觉察到、觉悟到如来藏的运行行相,在祂运行的法相上来证得如来藏。

虽然如来藏的运行法相也是无形无相的,但是第六识能够觉知到、领悟到。第六识察觉到如来藏以及祂的运作,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这些条件不具足,第六识就不能感知到如来藏,不能觉知到如来藏的运作。那些菩萨条件具足了之后,第六识是如何觉知到如来藏的运作呢?怎样才能算是证得、找到如来藏呢?

证得和找到如来藏,不是在眼识见祂的色彩色相上,不是在耳识听到如来藏的声音上,因为如来藏没有色彩,没有形相,没有声音。但是如来藏还是有运行的法相,祂无始劫以来一直在不停息地运作着,那么祂就有运行的相能够被意识心所了别到,无形无相的法相也能被识别出来。就是说如来藏有运作的行相和法相。

这里用个比喻来说明如来藏的运作,然后就能知道如何去证得如来藏。可以把如来藏比作风,这个风不管是大风、小风还是微风,都没有任何形相,但是我们这个第六识心,还是能够知道有风吹过来了。这个风既然无形无相,我们的眼睛肯定看不见,虽然大风刮起来有声音,但是耳识听不到风本身的声音,风本身是没有声音的,我们听到的声音不是风的声音,而是风与物或者是虚空中的气体相接触撞击所发出来的声音,风的势力越大,碰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越大,因为有冲击力和撞击力。但是意识知道有风吹过来,仍然需要眼识耳识鼻识身识的共同运作,才能知道有风了;同理找到如来藏虽然是意识的发现,但是也离不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的密切配合,需要意识在五尘六尘上六个识和合运作找到如来藏,实际上是八个识和合运作证得了如来藏。

那第六识要想知道有没有风,是不是风刮过来了,是多大的风,第六识要从哪些方面来观察了知?那就从风所起的作用上来观察。风能起什么作用?风的势力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带来的影响和物体的状态就不同。那大风起的作用是,大风一来了,大树都会摇晃起来,再严重一些,树倒屋塌,大风就起这个冲击和毁坏的作用,它能够吹折一切。大风吹过来时,甚至房屋就能被吹倒塌了,树也能被吹倒连根拔起,或者把一些物品给吹飞上天,从这些相上,第六识心就能知道,这是暴风刮来了,就证得了暴风。所谓证得风,不是见到了风,而是见到了风所起的作用。那小风吹过来,只是树叶摇摇晃晃,树枝摇摇摆摆,小草晃晃动动,风的作用比较小,意识心就知道这是小风,这样就证得了小风。这个证得也不是看见了风的形相,不是听到了风的声音,而是从风所起的作用上,来证得和找到了这个风。

从风与物体撞击所发出的声音上也能知道风,知道风的大小,这也是证得风。虽然风刮到树枝上,或者刮到吹到各种物体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就不同。那就说明这些声音不是风本身所发出来的,如果是风所发出来的声音,风如果有声音,那我们听到的声音应该都是一样的。可是风吹到各种物体上,祂所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可见这个声音不是风所发出来的,而是风吹到物体上,风与物体和合运作,互相接触撞击到一起,所产生出来的声音。实际上,不管是刮风,还是风与物体的撞击,还是风声,都是如来藏的作用。《楞严经》里讲都是如来藏性,都是如来藏所起的作用,其实都是如来藏性,这里暂时先不说。

微风也有微风所起的作用,比如说我们拿个扇子来扇,风产生出来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到,但是我们能感觉到清凉凉爽,薄薄的衣服会有浮动现象,我们就知道有微风吹过来了,这就在微风所起的作用上证得了微风。一个是凉爽的感受,再一个是能产生物体微微的动相,从这些方面我们就找到和证得了微风。那大风小风,各个不同的风,都要从风运作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形相上来识别、认取、了知、觉知到风。

如来藏也类似于风,也是无形无相的,那么我们就不能从色相上来看见祂,不能从声音上,不能从嗅觉上、味觉上,不能从触觉上,来证得找到如来藏。只能用意识心来观察、捕捉如来藏祂所起的那些利用,当然这种观察必须要与五识一起观察。当我们般若智慧打开时,在五蕴运作起来的时候就能发现其中的秘密了,知道如此如此之作用,就是如来藏所起的作用,而且要把与五蕴本身的虚妄作用区别开。

虽然入地以后,会观察到五蕴的实质就是如来藏,但是初悟,不可能证得此点,只能把五蕴与如来藏所起的作用严格区分开,不能混淆不清,否则那就是悟错了。如来藏就像风一样无形无相,怎么找到祂?观察如来藏所产生的一切相,这些相都是祂运作的结果,在这些相上就能观察到如来藏的运作,就能证得如来藏,和风的作用是一个道理。

刚证得和捕捉到如来藏的时候,有可能捕捉到如来藏作用的一刹那,偶尔的这一刹那,就是如来藏的一点点小作用,没有把祂的作用连成一条线,也没有连成一片。发现祂的出现只是在一个点上,在一个刹那上。这悟的层次就非常非常浅,是刹那刹那的悟,如来藏的作用是断开的,没有连成一条线,也没有连成面和片。严格来说,这不算悟,悟至少要证得如来藏的作用是连成线的,最好是连成一片,大悟彻底之人,是连成了一大片。

所以说验证一个人悟没悟,各有各的标准,手稍微一松,就可能毁了一个人后续的大智慧的开发,使得往后的路非常难走,困难重重,不仅能耽误这个人的前程,有可能会影响佛教事业的稳定发展。在悟得如来藏刹那的作用的时候,应该乘胜追击,继续参究,把一个事情搞得水落石出,把智慧再扩展开来,把如来藏的功能作用由点连成线,在整个一件事情上要悟透,然后再从线到片。

最初找到如来藏是在某一处起用,再深入思惟参究,就知道了这里是如来藏所起的作用,那里也是如来藏所起的作用,那边也是如来藏所起的作用。这些点还是分散开来的,没有连成线,慢慢的再给祂连成线。那么最初可能在眼根上,在见色法上找到如来藏,但却不是找到如来藏的色彩形相,而是意识发现了如来藏是如何运作的。

最初在眼根上发现如来藏的运作,然后就会在其它几个根上也发现如来藏的运作,知道祂在六根上都是如此运作的,这样就在六根上都观察到了如来藏的运作行相。但是有的人可能是证得如来藏的刹那起用,不知道祂是如何连续运作的。再渐渐通过观察参究,智慧打开的时候,就能把如来藏的起用连成线连成片。

我们知道,如来藏是一直都在运作不断的,不可能有刹那暂停不起用之时,祂遍一切时、蕴、处、界、地,遍一切法。但是这里所说的一直,还不是无始无终的那个一直,只是一段时间内的一直,那么悟得如来藏在一个事件上的运作,其智慧还很浅。那就再参究,把智慧再打开一些,不仅要悟得如来藏的更广泛的运作,还要悟得如来藏更深细的一些运作。

再观察时就会发现,如来藏是无始无终遍一切法的,在五阴色身上,在一切事物上、在一切相上,在六根上,十二处上,十八界上,祂都是这样运作的,从来没有停止过,每时每刹那都在这样地运作着。到这种程度,悟得的智慧可能就要连成面,或者是连成一片了,这一片也分小片、中片和大片。根据证得的如来藏运作的范围有多大,这个片有多大,说明智慧就有多深。以此来判断每个人的智慧程度。观行的智慧越深,连成大片时,就可能到了牢关,甚至可能过了牢关,再可能到达初地。那么最初证得如来藏的运作,只是在某一点上,某一处上,然后连成线,那只能是菩萨七住位,智慧还不够深,然此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第六识找到和证得如来藏,就是捕捉到如来藏所起的那些利用,最初证得的智慧非常浅,可能在一刹那上,捕捉到如来藏是这样起作用的。然后捕捉的面积稍微扩大一些,范围稍微广一些,证得如来藏的作用就能有一些连续性。最后悟的程度可能就要深一些,从方方面面都能观察到如来藏的运作,那么此人的别相智就出现了。

如来藏配合五蕴的运作非常深细,都是刹那刹那连续性的,每个人证得如来藏的运作的程度都是不同的,其智慧程度就不同。因为悟前第六识的智慧深浅不同,证得如来藏,捕捉到如来藏运作的程度和深度就不同。有的人在参究时,心非常细致,定力也够用,参究的范围比较广,参究之处也比较深入细致,悟的就可能透彻一些。

相反,定力不足,心比较粗,悟得就非常浅,其智慧就可能根本没有被开发出来,尤其是被人几乎是明白告知的人,他只是知道如来藏起了某种作用,其它一概不知,根本观察不到如来藏的运作情况,严格来说,这不能属于证悟。真正证悟的人,最初可能观察不到如来藏和五蕴、七个识是如何在一起和合运作的,但是他马上就会思惟整理,尤其是被智慧深细的过来人所指导,就会观察到如来藏与五蕴七识的和合运作情况,了知到了如来藏运作的一些细节,那么以后的观察智很快就能具足。

有的人悟后,可能到了牢关那个境界,甚至过了三关,这种人极其稀有难遇。有的人悟了,只是七住位,就悟了一个小片面、小片段,如来藏的运作根本连不起来。那么智慧再深一些的人,能把如来藏所起的作用都能连起来,在六根上(不止是在眼根和耳根上)祂都能知道如来藏是如何如何起作用的,每一个简单的事件具体是如何完成的。

再以后,就能知道如来藏在五蕴上、十二处上连续的功能作用,其细节内容了知的也比较多了,到最后就会由只知道如来藏初浅的作用,到能够观察到如来藏所起的更深细的作用,再最后智慧比较深,过牢关以后,就能够观察到如来藏心所法的运作。在此之前根本观察不到,因为这属于比较深细的智慧境界,等你悟了能够观察如来藏心所法运作的时候,那就已经成为地上菩萨了。对于如来藏的观行智慧,有深浅广狭的不同,证得的如来藏的智慧程度的不同,其大乘果位就不同。

五、如何撇开虚相顺藤摸瓜抓住如来藏

在一切法的运作上都有第七识和如来藏的和合运行,二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不可能在一个法上只有如来藏的运作而没有意根,也不可能在一个法上只有意根的运作而没有如来藏的运作。那么只要证得意根,就能顺藤摸瓜,抓住如来藏,那是不难的。当第七识决定不要命根的时候,如来藏绝对管不了命根,众生必死无疑。有情众生和无情物都有如来藏的执持作用,那要看是哪种有法,无情物上如来藏和第七识不能亲自和单独的执持无情物,都是所有众生的如来藏共同执持的。

其实证得如来藏还是很容易的,知道任何一个法都有如来藏的运作,在各种生命活动中,都是如来藏维持的结果,七个识的运行,都是如来藏护持的结果,色声香味触法的出现,都是如来藏变现的结果。没有哪个法的出现,不是如来藏的功劳,一切事业都是如来藏成就的。只要能把虚相撇开不认,就能发现如来藏的功能作用,那就能证得如来藏,抓住如来藏了。

虚相法是什么?就是五阴的活动,五阴的活动严严实实的遮蔽了众生的双眼,使得众生只见五阴的活动,不见其背后如来藏的功能性。只有把五阴的活动观察清楚,认清其不实性,虚假性,就把五阴像枯枝败叶一样拨开,从而露出如来藏这只鲜花。

怎样认清五阴活动的虚妄,断除我见?应该要把五阴的功能作用都找出来,概念弄清楚,内涵捋清,活动规律抓住,再思惟其来龙去脉,证得其虚妄性。然后就能把五阴活动都撇开,托显出如来藏的功用了,从而证得如来藏,就像证得风的存在一样。

如来藏在第七识后面垂帘听政,就像演双簧戏一样,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无缝,所以有人才说潜意识里有一部分如来藏。如果能把潜意识和如来藏的功能作用分开,当下就证得了如来藏。打字,是如来藏、第七识、第六识、身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生灭法也有不生灭法,能清清楚楚的分得开,才是智慧。

要在一切法上顺藤摸瓜,摸到如来藏,首先要找准藤条。如来藏犹如瓜蛋子,瓜蛋子是结在藤节上的。藤节就相当于五阴当中的十二处,就是六根六尘处,这是最活泼的,简直活灵活现,生机盎然,贼人在此猖獗,君子在这里处事,可谓凡圣同居,龙蛇混杂,一切交易都在这里进行。此时就看当人的眼力,辨得出君与贼、凡与圣、龙与蛇,若有火眼金睛之人,必能擒贼又能识君子。

六、如来藏遍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那就是在六根的用当中找到如来藏,在六尘的显现当中找到如来藏,在六识的活动当中找到如来藏。这就是所谓的生缘处处。而六识的活动,包括了受想行识的四阴活动,那就是在色法的五根、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上有如来藏的显现,在心法六识上有如来藏的显现。在这之前,要观行色法的虚妄,观行心法的虚妄,就能证得五阴非我,断我见了,然后再参禅,就容易证悟。

要想悟得彻底,就要在十八界任一个法上都找到如来藏的运作,不要丢掉任一个法,这样智慧就会非常深利。在欲界当中,一切法都是六识的作用,有识就有一切法,所以一定要把六识的体性作用搞透彻,那时再来悟,就能彻底,这叫作大悟成片,而不是只悟得一个小片段。只悟个片段,智慧非常的浅,无法观察如来藏的运行。

所以学佛,一定要把小乘的基础打好,底子厚厚的,再参究大乘法时才能顺利,容易证悟,也容易悟得透彻,获得的智慧比较深。

七、譬如萎花枯叶,遮蔽了花中俏丽而生机勃勃的鲜花,要想显露出鲜花的峥嵘和芳香,就要除去萎花,剥落败叶,美丽的鲜花才能跃然于眼前。同理,五阴的萎花败叶,正遮蔽着真如自性,我们也要拨开五阴的遮障,排除七识的掩蔽,真如之性,就会大放光明。那就需要我们认清五阴的虚幻,认清七识的虚妄,不认这些假法为真实,那么真我就能渐渐显露头角,跃然于心,从此识得主人,归家稳坐,天下太平。学佛要把六七识的体性认清楚,把如来藏的体性认清楚,然后修出禅定,在定中观行妄心的虚妄,真心的作用处,就能实证真如。

八、佛为什么不能找到无余涅槃里的如来藏

在无余涅槃里没有了五阴身,如来藏没有依托,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行相。没有运行的行相,佛的任何一个识,就无法发现如来藏。

找到如来藏,观察如来藏,只能在五阴身上,观察如来藏要在五阴身上的运作上来观察。没有五阴身,就观察不到如来藏,就像观察风,必须在树上、在物体上来观察风,没有树、没有物体,那么虚空当中有风,它没法表现出来,如来藏与风的情况应该是一样的。

无形无相的东西,必须通过有形有相的法,才能够显现出来,否则无形无相,怎么被发现呢?比如说你发现了风,必须发现风吹在自己身上的凉爽性、清凉性,或者衣物飘动起来、树飘动起来、物体动了,才能发现风。如果没有自己五阴身,那怎么发现风呢?没有外界的树和草的揺动,你怎么发现风?发现风就得从这些物质色法上、从风的运行行相上动性上找到风,从物体的飘动性上找到风,从风吹到身体感觉到的清凉性、凉爽性和寒冷性或者是热性上发现风。

那么找到如来藏也是同样原理,必须通过五阴身的运作,通过五阴的活动上来感知。有五阴活动,就表示如来藏在色身上执持着、维系着、运转着。如果没有五阴身,如来藏无法显现其运行的轨迹。

佛在十二因缘经里说名色二者是互相依赖的,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就是指五阴,识就是指阿赖耶识如来藏。五阴能缘着如来藏才能够运作,没有如来藏就没有五阴。识缘名色就是说,阿赖耶识必须缘着五阴身,才能够显现自己的存在和运行,没有五阴身,如来藏就没法运行。

九、如何悟才是最根本的悟

找如来藏最贴切的作法就是像寻找风一样,从作用上发现风的踪迹,发现如来藏也是从如来藏的踪迹上发现的。虽然如来藏无影无踪,但是祂遍界不藏身,到处都是祂的影子,就是不见祂本人。从四大种子的作用处不容易发现如来藏的踪迹,证得如来藏都是从识大种子的作用上,来发现如来藏的运行行相,所以才有唯识之说。这样悟就悟在六个识上,最利根的人就悟在第七识意根上,这是深层次的悟,最究竟的悟,最根本的悟,最彻底的悟,是唯识宗的悟,而不是粗浅的禅宗的悟。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