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如来藏(第三部)
第三十三章 参禅与证悟2
二十、修行就是依真修妄而不是借妄修真
除了如来藏本体,都是虚妄法,包括学佛修行,包括行善度众生,包括成佛这个法,所有的佛法也都是虚妄法,由如来藏出生,生生灭灭。只有如来藏不生不灭。涅槃也是虚妄法,第八识的圆成实性也是虚妄法,第八识的真如性也是虚妄法,依靠如来藏才能显现出来。五蕴身心更是虚妄,这些虚妄法,我们要如何对待?
我们应该依靠真心如来藏修行妄心七识,去除七识的无明和染污,无明尽,究竟转识成智。而不是修真,因为如来藏不用我们修,祂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戒定慧也圆满具足,无无明,具足一切善法功德,心体无为,自性清净。因此无烦恼,无生死,无轮回,本自无缚,自性解脱。如来藏自己不修行,我们也不用去修祂,只需要七识像如来藏一样清净,不再有生死,就解脱自在了。所以需要七识证得如来藏,才能有所依靠。
二十一、事修和理修的区别
一切法分为事和理两部分,事就是相,理就是如来藏理体。在谈论事的时候,就要从相上来破除相的真实有性,这时候就不能从如来藏理的角度来说了。那会让有些人认为相就是真实的,就会生起执著,从而心被束缚,不能解脱。
小乘法都是从相上来破有,大乘法是从理和事两方面来修行,从理上来破相,认理就好办,但是也不废相,不会执理而废事,要求理事圆融在一起,不可偏向任何一方,否则佛法就不成就。修到究竟理事圆融的程度,那就是佛,理事圆融还不究竟的那是地上菩萨和等妙二觉。明心以后的菩萨也许能圆融一点点,如果观察力不具备,那就一点也不能圆融。
如果没有证果也没有明心的人,告诉他五阴十八界法,世间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的,他就会认为是真实的,那执著这些没有错,没有什么不好,因此就不会想办法去灭除自己的贪爱和执著,这样的话,众生的生死问题就不能解决了。一切法皆真如,这是地上菩萨以及佛的现量观行结果,凡夫只能一步一步从基础五阴十八界的生灭相上来修行,不能直接就把五阴十八界当作不生不灭的真如来对待,没有人能现量观察到这个理。
四禅八定是事修,是修相,相必定有生灭,没有不生灭的相,除了第八识的空相,空相无相,所以不生灭。四禅八定里的六识从相上看就是生灭变异的,第七识从相上看也是生灭变异的。谈论生灭变异的法,修相的时候,就要有生灭变异的相。如果这时候要说七个识和四禅八定,都是不生灭的,那就显得不伦不类了。既然都不生不灭固定不变了,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好修行的了,已经完美了。
二十二、如何悟后起修
五祖说:守本真心,自是妄念不生。五祖的意思是让我们认自性清净心为不生灭的真心,不要去认虚妄的五阴身为自己,也不要认生灭的妄心为自己,只要做到这样,就是真正的明心悟道之人,才能够免得生死流转。
而证得真心以后,也不需要去守护看着祂,因为真心不管你守不守护,祂都在运行着;祂也不跑,祂也不丢,祂也不灭亡,你守祂作什么?只要我们意识心依止于真心如来藏的体性,改变自己,心就能越来越清净,不是说让我们看住抓住祂。这个守是依止认可的意思,以祂为真,再不向外贪求。我们的六识心身口意行应该依止于如来藏的清净体性来造作;依止如来藏的清净体性,也要清净自己的妄心七识,这也是守。
悟后没有必要成天去看住真心,执著真心,这样反倒增加束缚,增长执著;内心一旦不执著真心,也不执著三界的法,就能到牢关,然后再过生死牢关。有些人说开悟以后需要保任,而需要保任的是意识心,保任意识心不起妄念,他们认为起了妄念,就不是真心了,因此就需要让自己尽量长时间地无念,认为这就是守真心了。实际上他们守的是意识妄心,真正的真心,不用守,祂本来就那样,本来就如此,不跑不丢,不变异,更不消失。但是需要守的是,明心以前知道真心为真我,认取真心为自性,明心以后应该依止于真心的体性,来改变自己的心行,降伏自己的贪嗔痴慢等等烦恼,心得清静,不起私心慢心,是这样守法。
二十三、问:证得如来藏后能现观其体性,这个现观如何理解,用意识心去观,还是用父母所生的肉眼观?
答:如来藏无形无相,肉眼肯定观察不到,因为眼识只能见有形质的色,意识心才能观察到无形无相的如来藏的运行情况。意识出生般若智慧以后就能观察到如来藏的运行行相,就知道了祂在各个方面是如何配合七识五阴而成就一切法的,知道祂的各种体性。这样就具有了有关如来藏的别相智,智慧再增进又能出生道种智,道种智圆满具足,就成就了一切种智,那时就是一尊圆满的佛。
因为如来藏在运行当中是有行相的,这个行相就是法相,只有意识心才能了别和证知这个法相,这是意识心的见分和自证分的功能作用。八个识本身的运行都是有行相的,意识心都能够了别观察得到。意识观察自己本身运行的时候,就是证自证分,祂能够证明自己的存在和运转,以及自己本身所处的状态,这叫作反观。其祂几个识的这种反观性,悟前观察不到,地前也很难观察到。
二十四、悟后起修的内容
修禅宗的人通过参禅明心开悟以后,再接续往下修行,叫悟后起修。因为悟前没有证得真心如来藏,他的智慧没有发起来,就没法真正的修什么,悟后因为证得如来藏,智慧生起来了,就知道自己需要修什么内容,悟后进了门里,发现需要修的佛法内容非常非常的多,于是就迫不及待的想把所有时间用在佛法上,不想在世俗里耗费精力,耽误时间,有的人就选择了闭关修行,这时自己修行一般来说不会走错路了,对于法义有了一定的辨别力,只要用功,道业就能增进。
悟后修什么法呢?悟后修禅定是一个内容,修四禅八定,让自己的定力道力更增强,获得初禅定就能断烦恼,心得解脱,就有能力过禅宗三关,进入如来家,成为真佛子。悟后的各种观行,都离不开禅定,否则就不能过三关,不能证得更深的佛法。再一个悟后需要读佛经,看经典,三藏十二部经需要慢慢通达。因为证得如来藏以后,就能比从前更容易看懂佛经,通过看佛经增长自己的般若智慧,发起后得智。悟后要修到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过禅宗三关,或者入初地,这都是悟后起修的内容。
悟后修的法非常非常的多,禅宗祖师一般都选择悟后才去闭关,悟前都不去闭关,悟前是到各个道场去寻找善知识来参究,想尽办法寻求开悟,他们都不选择闭关,因为不知道佛法的来龙去脉,不懂参禅,闭关没有用,只能浪费时间。
悟后才选择闭关,因为获得了佛法的总相智,有智慧观察和参究如来藏,修行不会走偏了。在闭关静修当中,要来观察如来藏在各种法上的运作,以获得更深的别相智,也要学习佛经来提高和增进自己的智慧。悟后修行的内容,初关过去了,还有二关,还有禅宗三关,这都是悟后需要静心修行的,尤其是大乘经典三藏十二部,需要闭关来静修,需要专门的时间来修行,才能不受世俗法的打扰。
六祖悟了以后,因为他没有文化,不能修学三藏十二部,他就选择修禅定了,在猎人队里十五年都在修禅定,同时也在定中观行如来藏与五阴的和合运作,般若智慧越来越深。修了十五年以后,他的禅定修成功了,神通修出来了,这个时候六祖觉得弘法的因缘到了,他才从猎人队里出来。
六祖悟后十五年,讲了那本坛经,从来没有说悟后需要保任的事情,因为他打坐不是保任什么意识心不起念想让心清净,恰恰相反,六祖知道真心本来就是清净的,不用再让祂清净,多此一举。况且真心本来就是那样子,外力改变不了祂,只能改变妄心。六祖从来也没有说过打坐入定要保任如来藏这个事情,因为如来藏不需要保任。他开悟证得了如来藏以后,认定如来藏真心就绝不再退转了,还保任什么呢?不需要保任。六祖所修的内容就是四禅八定,再观察如来藏的运作,具足了别相智,然后过禅宗三关,这是六祖修的内容。其他禅宗祖师修的内容各各不同,都有差别,不过大致都是为了获得更深的智慧。
二十五、悟后修行的次第
开悟以后的修行,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要眼见佛性,证得如幻观,感觉身心世界都像幻化的一样,进入十住位;然后继续往上修行,证得初禅定,断除贪嗔烦恼,成为三果,再观行证得阳炎观,成为十行位菩萨;再参禅过禅宗三关后,观行证得如梦观,就有能力入初地,以后次第修行到八地到佛地。这是一种修证的方式途径。
另一种途径是,可以不经过眼见佛性的阶段,只要九地菩萨之前能够眼见佛性就行,开悟以后努力观行修定,淡薄贪嗔痴,成为二果人;再发起初禅,成为三果人,继而再进行各种次第观行,分别证得阳炎观和如梦观,以后入初地、二地,直至八地九地,最后圆满成就佛道。
证得如幻观时,能感受到身心内外都是假相幻化相,非真实有,不再把五阴世间的一切法当作真实,从此贪嗔痴烦恼非常微薄,几乎没有,禅定就会生起。明心以后逐渐感受到身心内外都不实如幻化,从此贪嗔痴都非常微薄。再以后禅定会增进,达到初禅时,断掉贪爱和嗔恚,就是三果人,如果断得干净,就能次第过禅宗三关,通达三乘法,有能力入初地。当然这其中还需要有很多证量,就不一一细说,因为大家现在离到初地还很远。
如果不明心,直接证二果,贪嗔痴淡薄,不能证得如幻观,即使修到四果也不能成为七住位,更不能进入十住位。但是大阿罗汉们一旦明心,就不一定是七住位了,也许更高,大乘道的修行会非常快速。有一种戒定直往的初地菩萨,修得神通,可以飞往百佛世界,面见百佛。但是智慧不深,不能为众生讲法,这是只靠禅定神通就能入初地的例证。
二十六、学法修行,不管学什么程度的法,没有断我见的人,要思惟观行这一切法都是无常变异生灭的,都是如来藏所出生和变现的,都不是我,也不归我所有。没有明心见性的人,要思惟观行,这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所出生和执持的,都是如来藏运作出来的,要如何寻觅到如来藏的踪迹,证知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出生和运行的。明心证悟以后的菩萨,要思惟观行,如来藏是如何出生这一切法的,如何运行这一切法的,与五蕴都是如何密切配合的,与七识如何和合运作的,让智慧越来越深广。
这样的话,我们无论接触什么层次的佛法,都能发起深思,都能得到受益,学法功不唐捐,各种观行智慧都能出生,并且得到增长,以后才能慢慢做到理事圆融。理,通常指如来藏心体,而如来藏对六尘境界是无知的,祂不是能知六尘的心体,也就不知事。而事本身无根,事的来源是如来藏理体,所以事的根源就是如来藏理体。
明心以后,见得佛性,证得如幻观,身心世界感觉如幻如化,不实在。观察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感觉身心世界并不真实,这是实际感觉,不是想象出来的,因此心行改变,对自我和世界的看法改变。对自我身心的改变,是意根认识到佛性真实、自我五阴幻化不实的真理,因此放松对色身的控制,身心松动,就出现轻安愉悦等等殊胜的境界。在此观行中,由于意识现量证得佛性,现量感觉到佛性的殊胜美妙,意根了知并认可佛性真实,能够显现出六尘境界,自我五蕴就是幻化出来的,于是不再束缚五蕴身,色身就此得到某种解脱,出现轻安舒适等等一系列的转变和变化。意根认可就是现量证,这时贪嗔痴烦恼都轻微,但还没有断除,相当于小乘二果的薄贪嗔痴。修学大乘之人,没有见佛性,没有证得如幻观时,不能薄贪嗔痴,就不是二果人;如果觉得自己贪嗔痴轻微,那仅仅是一种感觉而已,不是现量证得二果。
初禅之后,观行自他的七识心,犹如阳炎一样,就像沙滩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返上来的热气形成的虚幻的河水一样不真实,这是实际观行亲身体验,不是想象出来的。证得阳炎观以后,能现量观察每个人的心识非常的虚假,于是就除去一分对自他的执著和贪爱,识心觉受非常,因为触动了意根。这个观行,没有禅定,也不可能现前实际观行出来,不能亲证。
禅宗过三关之后,能亲自观行出世间一切人事物理,就如在梦中一样,都是那样的不真实,也能观行到自己过去世的经历都像是梦里的一样。前世的事情,自己能了解到一些,知道一些自己前世的身份,所做过的事,接触的人等等。这也是亲证的境界,不是想象出来的,不是理解的。所有理解的理和法,都苍白无力,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要想不仅仅是理解和想象,就要在禅定中观行实证,除此没有其他途径。
二十七、佛法修证的步骤
许多事实摆在面前,如果不进行认真思考,就不会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对这些事实生起疑问,反反复复仔细的思考,才能发现事实背后的真理,才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新的认知,也是智慧的结晶。日常生活中是如此,佛法的修证上也是如此,都必须经过收集证据、发现事实、生起疑情、专心思考各个阶段,然后得出结论,就破除无明出生智慧了。
这里哪一步是最难的?收集事实资料、发现事实、生起疑情,还是专心思考最难?生活中的事实很多,我们往往视而不见、麻木不仁,不会对这些事实起疑,更不会思惟这些事实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于是就不能有所发现,不能颠破从前的错误知见,不能增长智慧。不能起疑,就是不觉悟。
二十八、修行的次第
习气的消除在明心见性修到初地菩萨以后直至八地菩萨为止。先明心见性,后断除烦恼,再以后才能断除烦恼习气,这是修行次第。烦恼以见道的智慧加上禅定才能断除,没有智慧没有禅定不能断除烦恼,更不能断除烦恼习气。
如果把明心见性比喻为开灯的话,这仅仅是打开了一盏小小的灯,还不够光明,成佛时最后的明心见性,才是最辉煌的,所有的灯都打开了。如果把明心见性比喻为从梦里清醒过来,那么刚开始的明心见性还没有从梦里彻底清醒过来,是小醒,成佛了才是完全从梦里醒过来,从此不再做梦了。
二十九、开悟是否还会退转
关于开悟以后是否能退转,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开悟是真开悟还是假开悟,是如何开悟的,开悟的过程如何;另一个问题是什么叫作退转,退到哪里去,转向哪里了。
第一个问题,开悟这个概念,是开启自心,悟得真心自性如来藏。开启自心是非常不容易的,无始劫以来我们一直把五蕴身心当作是实有的我,一直对之执取不断,非常贪爱和执著。把这样贪爱执著的心扭转过来,让六七识否认五蕴身心,去认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非常陌生没有把捉的真心如来藏,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这件事非大丈夫而不能为,需要相当大的善根和福德,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毅力,去一步步的降伏自心固有的错误知见,不断的否定无始劫以来的认知习气;需要不断的与旧有的思想偏见进行搏斗,直到完全否定了自己的五蕴身心,树立身中有不生灭的真实心如来藏为我的正确观念,心性得到了调伏,对于真心自性有了柔顺忍,才能有因缘找到证得真心如来藏。
在找到证得如来藏之前,需要观行五蕴身心的虚幻不实性,不断的否定五蕴身心,不断的打倒五蕴身心,直到断除五蕴身心为我的邪见,才能有办法真正的认得真心自性。也就是说五蕴身心必须倒下死去,才能在死尸当中找到那个活泼泼的自性如来藏。必须有一死,才能证得那一生龙活虎的,不然还把死人当活人,就不可能去认那个真正的大活人。所以在开悟之前必须断我见,哪管在断我见之后的一小时一天几天时间里找到真心如来藏,也是先断我见,死去五蕴身心,才证得真正的如来藏真心。没有这个断我见的过程,不可能真正明心开悟,那就是假悟,心没有打开。
另外一个问题是,凡夫无始劫以来从来没有悟过,第一次悟必须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参究过程,在这过程中七觉分都要发起来,都要具足,八正道也要修完,三十七道品都要修好,都要成就,菩萨六度的条件也要都满足,心性调柔下来,初步具备了一个大乘菩萨的品质和心地,才能明心开悟,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菩萨。这样开悟的人才是真悟,不是假悟。真悟的人,经过长期辛辛苦苦参究过程才得到果实的人,会非常珍惜和看重这个得之不易的果实,就不会退转于真心自性如来藏。
第二个关于退转的问题,退是从真心如来藏退出去,不认如来藏为真实的不生不灭的真心,而回到从前认五蕴的功能作用为真实为不灭的我的知见上,从真心转向妄心七识,继续认妄为真。
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原因是所悟不真,知见不牢固。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经过断我见的过程,五蕴为我的我见没有断除,五蕴没有死,或者是没有死透。
另一个原因是没有长期参究如来藏的过程,对于如来藏没有一个越来越清晰透彻的认识,没有忍可于如来藏那种无我的体性,没有忍可如来藏那种无形无相的默默无闻的运行机制。对于如来藏就像雾里看花,最多就是一个理解,根本没有真正的找到和证得如来藏。也根本观察不到如来藏在五蕴身心上的运作,观察不到如来藏在五蕴身心运行当中那种清净性和无我性,以及真实性。
因此对如来藏这种朦朦胧胧的认知,就不实在,震撼不了自己的内心,也就无法宝爱真心自性如来藏,只能再去执取好像真实的五蕴功能作用为我。这就是退转以及退转的原因。真正的实实在在的明心开悟,五蕴死透,所悟非常真实,能现前观察真心的运作,不会再执取五蕴的功能作用。所以任谁劝说和误导,都不会退转于如来藏无上菩提。
三十、开悟以后转依成功的问题
关于开悟和转依成功的问题,真正彻底转依如来藏清净无为性成功的人是佛世尊,其心已经彻底究竟清净无余,无明尽,染污尽。佛世尊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明心开悟以后,不断的在自他五蕴身心的造作上观察如来藏在造作世间有为法时的清净性无我性,六七识就一点点的受到了感染和震撼,一点点的随学过去,一点点的转变其染污性为清净性,越来越无我。先是断除了我执,后又断除了法执,内心越来越空,越来越无为,越来越与如来藏相像,转依的程度越来越深,直到彻底无我,断尽无明,转依才究竟成功。
其余的菩萨都是从真正开悟明心以后,六七识才开始一点点的转依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转依一部分,染污性消除一部分,清净性增加一部分,菩萨的智慧就增长一部分,果位就跃进一个阶位,直至成佛。
如果没有真正开悟,而是解悟和假开悟,只是得知一个密意,知道一个结果,没有中间实修的过程,那就不能涉及到转依如来藏的问题,与转依如来藏不沾边。因为并没有证得如来藏,不能现前观察如来藏的运作,不知道如来藏是如何清净的,六七识没有找到榜样,那就无法随学,其心就不会变得清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如来藏必像如来藏一样无我和清净,在有为当中其心越来越无为。没有真正证得如来藏,就与五蕴近,与烦恼近,其心就无法清净,不能变得无为,没有无为性。
现在佛教里为什么流行退转之说?就是因为很多人没有真修实证,没有中间参究的过程,更没有观行断我见的过程,所以都没有实修实证。再加上大部分人禅定不足,定力不好,也不会观行思惟,不会参究,所悟不真,只知道个结果,不是打听来的,就是猜测出来的,都不是真悟,所以就有退转之说。其实根本没有修到如来藏这里,谈不到退转的问题,也谈不到转依如来藏的问题。如果非要说转依如来藏成功才是开悟,那么在转依成功之前最多就是个解悟,不是证悟。
三十一、意识也有无分别智,在证得如来藏时,就具有了观行无分别性的如来藏的般若智慧,转识成智以后,就有唯识种智的智慧。
转识成智,需要明心见性以后,修出初禅定,断除烦恼,成为三果人,然后过阳炎观和牢关,再过如梦观,具有一分唯识种智,就转识成智了。
证得如来藏以后,定力和慧力要相当好,才能观察到如来藏在各个方面的运作,甚至还能观察得非常深细,具有别相智。
三十二、明心开悟的实质内容
(一)开悟是悟本来,本来就是本来面目,就是禅师们常说的主人公,就是自性清净心。过去禅师们喜欢问来参访的学人:有主还是无主。意思是你找到主人公,还是没有找到主人公。那么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公一定是存在的,是实有的,祂不是一个虚构的假名词,不是空一无所有的概念,祂是有实体的,只是无相。那我们就不用把心放得空空的,以求与本来面目相应,因为觉知心无论怎样空,都是妄,永远不能变成真心。
众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本来面目,祂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体性,只有通过参禅才能清楚,就像六祖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五个何期。这就是找到主人公以后,智慧显发出来,证得了世出世间的事实真相,证得一个真理。
如果我们修定,让意识心处于安详状态,或者没有念头状态,见个一无所有,或者认为当下虚妄,当下皆空,当下就是,这样就是悟,那么六祖说的五个何期自性怎么解释呢?怎么能知道自性产生万法呢?怎么能知道自性出生五阴十八界呢?这些悟道内容怎么与六祖悟的不一样呢?
维摩诘经中说:菩萨举足下足皆从道场来,如果悟了自性,就应该懂得这句话的内涵,不懂一定没有悟。如果悟了自性,禅宗的那些公案应该懂一部分,般若经典也应该看明白一些,这时就应该知道佛在经中都已经把我们的本来面目,明白地告显示给我们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所悟的方向就不对了,应该及时换个方向,重新寻找参禅的目标和下手处。这样才不会耽误自己的道业。
(二)明白如来藏某些道理,只是明白了理论,并不代表证得如来藏,不代表明心开悟。开悟是要发现证得如来藏具体在何处运作,如何运作的,能观察祂的真实存在性,能观察祂运作的法的不真实性,从而真正懂得了世间的事实真相,内心真正能生起五阴身心虚无不实的感受,对如来藏生起喜乐好奇心。
真正开悟以后对如来藏的描述都有自己独到之处,非常具体真实,不是对理论的一种空洞的描述。
(三)明心见性,是明了如来藏这个心,证得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见如来藏性,就是见佛性。这是妄心见真心,因为妄心一直有无明,不知道法界的实相是什么,把五阴世间当作真实,当作我我所,才有我执和法执,证得如来藏这个法界实相以后,才知道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变现显现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就会慢慢断除我执和法执,从而断尽无始无明以及尘沙惑,成为一切种智。
(四)五八果上圆,不是指到佛地才证得五识,而是说在取得佛的果位时,五识和如来藏才能彻底的转变,究竟圆满的转识成智。所谓的证得五识,就是找到和知道了五识,能现前观察五识。证得五识和转变五识,距离相差极大,五识彻底转变要到佛地,而证得五识凡夫就能证得,不必是圣贤人才能证得五识。住位菩萨就能证得如来藏,转变习气要从初地菩萨开始,中间距离很大,需要修行接近一大劫之久。就像我们要找眼镜,发现了眼镜,就是找到眼镜,证得了眼镜,能拿到手里,现前观察它,看着它,这就是亲证。
发现以后,能现前观察,就是证得。而思惟到的,不一定是证得,无法现前观察,心里就没有信心;现前能观察到的,才是证得,心里有底气,信心具足。就像思惟如来藏,理解如来藏,都不是证得如来藏,而亲自发现和找到如来藏,才是证得如来藏,因为知道祂在哪里,能现前观察祂具体起什么作用,这是实际证得,不是思惟理解和想象出来的。
只有迷人才开悟,有迷才有悟,七识有迷,无始劫以来因为无明,迷失自心,通过修行,找回自心,从此就觉悟了自我。而如来藏没有无明,从来不迷,祂不需要开悟;即使是如来藏开悟,如来藏证得了自己的存在,七识还是迷茫不知,还是有无明,七识如果不开悟,仍然是凡夫一个。如来藏从来不是凡夫,也不作圣人,既不迷,也不悟。
(五)三界万法是有,这种有表面上看是存在的,是有作用的。但实质上,这些有法,就像魔幻师所幻化的一样,而且还要魔幻师时时刻刻分秒刹那的幻现着。魔幻师一旦停止心念,不再幻化时,一切有顿时消失,荡然无存。所以一切法都属于魔幻师所有,一切法都是魔幻师所为,由魔幻师掌握。魔幻师就代表了一切法,而魔幻师本身不是一切法,但有魔幻师就有一切法。既然一切法都是魔幻师所为,那么在一切法的生灭变异中,就可以找到魔幻师。这个魔幻师是谁呢?如何幻化万法的?解决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能直至解脱,不再有生死苦。
(六)亲证的重要性
很多人没开悟之前,各种想象真如佛性,可是开悟亲证以后,却发现,原来真如佛性是这样的,从前都是错会了。从别处听来学来的,再加上自己意识的思惟加工,与现实的差距可谓不小。想象对的,无始劫以来有几人?可能一个人也不能有。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修定观行意根亲自证明的最靠谱,要想亲自证明,就要亲自思量考量,不能把意识思惟的结果直接接受下来,当成自己的现量结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点对于学佛修行,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