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如来藏(第三部)
第三十三章 参禅与证悟(2)
十、如何现量证得八个识
八个识都是无形无相的,发现八个识,就是发现八个识的运行行相,看不见八个识的识体。可以用风的那个比喻,八个识犹如风,我们看不见风,只能发现风的作用;同理,我们也看不见八个识,只能发现八个识的作用。如果只有如来藏,没有五阴时,如来藏就不能显现出来,这时佛也发现不了如来藏本身。
风吹大树时,树一摇动,就知有风,就证得了风;五蕴就是大树,七识本身,也可以是大树,也可以是风,识心就像风,五蕴这棵树摇摆起来,就知道识心的风现前了,就知道有识心风的存在,就证得了识心风。意识也是无形无相的,意识却能发现祂自己的运行行相和心所法,了别自己的思想念头和心行。这些识心和心行都是无形无相的,可是却能有了别性,能被证得和感知。
如果根据树的摇晃,证得了风,这个证悟是比量了别还是现量?当然是现量了别,因为树确实在眼前摇晃,摇晃确实是风的作用,这不用与其他法比较,直接就能了知。如果根据如来藏的运作来证如来藏之心体,这个同样是现量,而不是比量。风吹到脸上,感觉凉爽,就知道有风,这个绝对是现量了别和证得,除此没有其他途径现量证得风。
一个人在房间里觉得憋闷时,就知道房间里氧气不足,于是就到屋外透气。觉得氧气不足,是现量了别还是比量了别?肯定是现量了别和证得,因为亲身经历了,最能说明问题。当你看见太阳光觉得刺眼时,就躲开了,这时就知道自己的眼识看见了太阳光,同时就证得了眼识;知道自己看见眼前物,就知道是眼识看见的,就现量证得了眼识。
当你思惟时,就知道意识心现前,就证得了意识,这也是证得意识自己,是证自证分,是自我反观力。这是现量证得意识,不是比量了知。喝水时,觉得水是凉的,这个感觉就是身识的觉,是现量证得了身识,不是比量了知。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只要当下能了知到的,不是比较得出的结论,都是现量境界,都是亲证。
十一、如果想参禅寻觅证悟如来藏,不仅要了解如来藏的体性,更要知道祂都在哪里显露头角,在何时何地何处露出踪迹。这样,我们才能在某时某处某种境界上去捕捉祂,与祂相认,从而携手归家稳坐,其乐融融。如来藏出现的时和处都是什么呢?如来藏祂时时刻刻都存在和显现着,时时刻刻都在起利用,祂与五阴身从不相离片刻须臾。
在六根处,在六尘处,在六识处,在十八界上,在五阴上,到处都有如来藏的显现,处处都是见祂的缘,因此处处都能得逢渠。就像过去禅师所说的生缘处处,就是这个意思;哪里没有祂,哪里不是祂,没有祂的出现,就没有哪里,祂活活泼泼的,触缘皆是,无一处不是,那么找到祂的机缘,就有无限之多。那就没有必要让意识尽量不分别,如果意识不分别,如何能识得自家宝贝,如何能识得久违的父母双亲,而在分别之处,也正是祂大显身手的时候!
如来藏自心本来就是离念的,祂不分别六尘,不念诸法,也不行诸法,本体就是这样的功能体性,与意识的有念无念没有关系,与意识的分别与不分别也没有关系,因此就不用我们刻意把意识心也修成无念,修成不分别了。修成的无念,无论如何也不是本来就离念的如来藏,心体不同之故。就像白薯漆成红色,也不可能是红薯,本质不同之故。
所以参禅,寻觅自心如来藏,不用我们把意识心离去念想,根本没有这个必要,相反我们还要善于利用意识的念想,来参证如来藏。如来藏不仅在意识离念时显现,更是在意识念念动转时显现,而且生机勃勃。如来藏的踪迹,遍一切时,遍一切地,遍一切处,遍一切界,遍一切法,那么任何时候,任何处所,如来藏都在灵灵活活地显现着,从来不会隐藏丝毫,只是意识心在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下,很难发现和证得祂而已。如果意识心离念时,就有如来藏,或者离念的意识就是如来藏,那么意识心又有念时,又该怎么办?有念、无念本是生灭变异法,如来藏心体永远不生灭,不变异。
还有人说,如来藏是无所住的心,要想证得如来藏,我们的意识心就要念念不停留,也要做到心无所住。暂且不论意识心能不能做得到无所住,即使意识心真修到无所住了,那也仍然是意识心,不会变成如来藏,本质不同之故。如来藏的无所住,是本来就无所住,根本不管意识心的住与不住。而当意识心念念攀缘的时候,也正是如来藏大露风光之时。我们尽管停留,尽管住,停留之处,住之处,就有如来藏的身影,这时识得祂,就可回到祂的家乡故里,但只恐怕这时只顾追逐六尘缘影,不能识得出真心如来藏了。
如来藏既然遍一切处,哪里不是祂,何处没有祂;没有祂,就没有一切,也没有何处,也没有哪里;有祂,就有一切,就有何处,就有哪里。如来藏是多么灵活的法,不必把意识弄得死死板板,也不必在意识心上大作文章。我们只要让意识心反观,观其来处,观其起处,自然就能找到归家之路。找到证得祂以后,大智慧自然就会生起,从而发起实相般若智慧,等到智慧圆满具足时,就成就佛道了。
十二、要证得如来藏,就要找出前七识,把前七识排除,不与如来藏混淆,就能容易证得如来藏了。首先要了解意识心的体性,以及意识心在各种法当中运行的各种相貌,把在各种情况下出现的意识,都要找出来,就能全部证得意识心了,前五识的体性也要弄清楚,要一一找出来。然后再了解意根的体性,在每时每刻做决定、做主宰的心就是意根,在某件事情当中那个做抉择的心就是意根,如果心思能细致一些,就能发现找到意根。
最后就剩下如来藏,将来找出来时就是明心开悟了。我们只需要把八个识分一分,看看各自都是做什么用的,哪个是生灭性的,哪个是不生灭的,这样我们心中就能清楚了几个识的体性和功能作用都是什么,对佛法就不再迷惑不清了。八个识心,每个识自己都要亲自去找出来现前观察。
修行佛法,需要我们去修的是妄心七识,真心如来藏不用我们去修,但是需要找到,找到祂就能真正明白祂,观察祂的运作,明白祂的运行情况叫作明心。明心以后,观察智慧越来越深,智慧就会越来越增长,增长到极限,就圆满了,圆满了就成佛。我们在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中无明深厚,要做到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不做,那就更不容易,在生死流转中所遭受的生死苦恼就会无穷无尽,永远没有出期。因此需要我们忍于一切难懂的佛法,知难而进,就会渐有所成,最终就会证得无上菩提。
十三、如何参禅
所谓离相,是让六识心离开世间一切虚妄相,不认这些虚妄相为真实,继而能破除虚妄的我见,识得世出世间的真实相。而真正的离相者,是本来就离一切相、没有任何一种相貌的如来藏心体。
所谓的离,就是剥离、排除的意思,所谓的排除,是不认世间生灭的虚妄法为真实,观察世间所存在的任何一个法,都是无常的、生灭的、变易的、苦的、幻化的,凡是具备这几个特性的法,都不是真实的法,那么内心当中就不能再把这些法当作真实。
把这些虚妄法一一都否定之后,我们就可以寻找在这些虚妄法当中,究竟哪一法是本来就离一切相的、不生灭的、常在的,哪一法是不变易的,是不空而有真实作用的。如果我们找到一法,认为那就是真如,就是真正的自己,那我们就要比对一下心经中所讲的空性心的体性,观察这一法是否有增减、有变易,是否有生灭和无常的现象,是否是变化无常的,是否是不自在的,是否是因缘生的,是否是受很多因缘条件所制约的。
如果是这样,那就是生灭的虚妄法,如果不是这样,确实是符合心经中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空不有的体性,那就是真实永恒不变的真如如来藏,这样才是找到了真正的实相心,才真正的证悟了如来藏本心。
所以剥离法不是灭掉什么,而是确认世间法的虚妄不实性,不认它为真,都剥离之后,剩下一个不生灭、不变异的才是真。这个方法不是让我们打坐修定,把觉知心都灭掉,如果把觉知心都灭掉了,就不能知道哪个是真如如来藏,不能明心开悟了。
证悟真心如来藏也不一定是在打坐修定时觉知心稍微清净一点,没有妄想了,认为这就是开悟。因为这时候意识暂时没有妄想,好像是清净了,等一会儿意识心的妄想还会出现,不可能永久保持清明,没有一丝妄念。即使永远没有妄想,永远清净,那也仍然是意识心,祂永远不能变为真心。这是妄想的法尘境界生灭变异的现象,不是不变易的真如心,这时是一种暂时而有的某种定的境界,不是开悟的境界,所以不可以当作真实法去认取。
那么世间的虚妄法都是什么呢?世间法,就是世俗法,是五阴世间法,包括六根、六尘、六识。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与眼根所对应的是色尘,与耳根所对应的是声尘,与鼻根所对应的是香尘,与舌根所对应的是味尘,与身根所对应的是触尘,与意根所对应的是法尘。
五阴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五阴十八界就是整个三界世间,其中每一法都是虚妄的、生灭变异的、无常的,五阴世间都是有为法,有行为有造作的法,是后天出生的法,所以才是虚妄的。出世间法是指如来藏,祂不在三界世间里,祂没有任何相对立的法,所以才是真实的法。
十四、枯木龙吟,修行到某种程度,定力非常好时,有一天就会觉得五阴色身确实像一个枯萎的木头似的,好像是一个空壳,并没有实质的功能作用,表面上的那些五蕴作用看似有,实际就像被操纵的一个机器人,只是被动地动转罢了。就像木偶被人牵线,才有舞戏杂耍的产生,实质没有什么意义。就像一个大力鬼附身,身口意一切造作都是大力鬼所为。我们只需要找到这个大力鬼,找到这个牵线的人,找到机器人的开关按钮,那么无穷无尽的奥秘就会全部揭开。枯木里只要有龙在,枯木就逢春,然后发芽开花结果。只要有龙在,铁树也开花,一切都会万象更新,欣欣向荣,一片生机盎然。听……听……龙吟了。
十五、问:如来藏的作用无处不在,就是这个无处不在,才无从下手。如来藏如何寻找?用哪个手段?
答:必须修好定力时再参究,否则解悟成分多;如果是解悟就不能观察到如来藏的运作情况,不能知道如来藏究竟是如何出生五蕴的,智慧也就不能增长,只有真正的证悟才与如来藏相应。如果定力不足,暂时不要下手参禅。
断我见以后,很容易证得如来藏,把五阴的功能作用全部否定,如来藏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如果还把五阴的作用当作真实,如来藏的作用就感觉不到,证得祂就很难。当福德、定力和慧力具足,菩萨六度修行成就,用参禅参公案的方式,就能证悟,那时就有下手处了。
十六、龙牙和尚居遁颂
龙牙山里龙,形非世间色。世上画龙人,巧巧描不得。唯有识龙人,一见便心息。
释:龙牙山指五蕴,龙指阿赖耶识,五蕴之中有阿赖耶识在隐居着,供养着五蕴身,执持着五蕴身,五蕴身才得以运作。世间色都是物质色法,有形有相,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嗅得到,触得到。而这个阿赖耶识却不是这样,祂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嗅不到。世上最会画龙的人,也描画不出阿赖耶识的形象,因为阿赖耶识没有三界世俗相,那就没有比照,也就没有下手处。只有懂得阿赖耶识的人,以智慧之眼识得祂,就再也不向外攀缘了。因为只有这个是最真实的,其余的都是祂所变现出来的幻化假相,认识到此点,心就止息下来,不再外求了。
既然阿赖耶识无形无相,那么如何才能寻觅到五蕴身中阿赖耶识这条龙呢?那就要了解阿赖耶识的体性,知道祂是如何出现的,都是在哪里出现的,然后在祂出没处,看着祂。五蕴身中,有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洞口,虽然这条龙无身不出洞,但是祂会从六个洞口里,常常鸣吼,当祂鸣吼时,只要能识别到祂的声音,就能找到祂的踪迹。从此,就可以循声认得自性,找到归家的路。
十七、有学人问百丈和尚云: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百丈和尚答:一切诸法本不自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着,作若干种解,起若干种见,生若干种畏爱。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处寂灭,当处是道场。
解:有个学人对百丈和尚说:对一切境界时,如何才能让心像木头石头一样不动,不起念想呢?这个学人,是在意识觉知心上用功夫,想要强压抑意识心不起念想,让意识心面对着六尘境界时,就像是没有看到没有觉知到一样无觉无知,好坏不管,善恶不分,是非不计,木然无所用心。那这是干什么呢?这是在修定,让觉知心对六尘境界不起分别,不起观照作用,尽量把觉知心灭掉才好。
那么这样修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觉知心能够深入定中,无念无想,无觉无知,像木头一样,与石头无别。但是这样是不会有智慧出生的,因为内心不起观照,就不能有智慧识别各种境界,更不能识得境界背后的真如心体,那就不能明心见性,也不能观照諸法断除我见了。其结果就是不出六道生死轮回,不断苦,没修灭,没证道,不得解脱,也不能知諸法实相,不具般若智慧。这个学人只知道修定,不懂观照诸法实相,这是修行的大忌,也是修行的邪路,因为解脱是依赖智慧解脱,成佛是依赖智慧而成佛,禅定仅仅是出生智慧的一个助缘,不是主修,深定不出生智慧。
百丈和尚回答说:一切诸法本不自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着,作若干种解,起若干种见,生若干种畏爱。
解:一切诸法本来就不会自己说是对是错,是染是净,都是众生的识心去分别諸法的是非、对错、垢和净;一切诸法也没有心行,想去把众生的识心系缚住,让识心生心动念,不得解脱。但是众生自己却虚妄地计较诸法,对诸法起种种知见和见解,生起种种的贪爱和憎厌。
百丈和尚接着说: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
解:我们只要明了,诸法不会自己就能出生,都是因为识心自己种种颠倒执取于相,诸法才出生了,识心对于境界来说,根本就不能与境界相接触,根本不能触到境界,那就是说,本没有境界。没有境界,我们却虚妄的强行去分别,当然是徒增系缚了。如果我们把心看空,把境界看空,知道识心本无,境界也本无,那我们当下就能得到解脱,也不会有境界来系缚自己的心了。同理,虚妄的识心,也本不有,那就不会有心再被境界所系缚了。这样来作观行的话,无心也无境,心境不相到,还有什么不是解脱的呢。
百丈和尚说: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处寂灭,当处是道场。
解: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下就是寂灭的,虚妄相本不存在,实质就是那颗寂灭的真心,这样一切心境所在之处,就是我们修行的道场——自心真如。
这样观照诸法,何愁心不了境,何愁不见诸法实相,何愁心不寂止,何愁不得解脱,何愁不成无上菩提。
十八、黄龙禅师有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描述禅师们过牢关的境界,过牢关的人,心得清净,内心不再贪恋世间,生活在世间,一事也不牵挂,一法也不再留恋,对自我五阴不再执著,对自己所证得的真如也不执著,内心坦坦荡荡,不留一物。虽然在人间生活照样经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可是心中却无一法可当情,景是景,色是色,人是人,物是物,一切法各住法位,与我不相干,活在世间照吃照喝,却不贪执世间,内心已经得到解脱,没有拘执。
十九、只有因缘条件具足才能悟道
证果和明心的条件如果具足,遇到相应的因缘,不管是什么因缘,人为设计的也好,自然环境也好,只要能触动内心,就能证果和明心。如果遇见佛讲法更能证果和明心见性了,佛的威德加持力是非常大的,佛讲法的法会磁场效应也是非常大的。况且佛世的修行人普遍都有甚深禅定,心地都很清净,都有出离心,烦恼都轻微,善根福德都深厚,所以一闻法,就能随着佛的音声观行思惟,立即就能证果和明心。
如果学佛还没有修到位,内心没有疑情,没有起心参究,心里没有念兹在兹,即使遇到很多应该悟道的缘,也会白白的错过去,不能悟道。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跟佛世的众生没法比,善根轻鲜福又薄,内心浮躁,都没有禅定,佛法即使讲的再细,也不能入心,所以都无法真正的实证什么果位,最多理解理解,就很不错了。
正因为众生普遍都没有禅定,无法具足禅定,所以就出现一种说法,不用修定,直接就可以观行佛法,可是没有禅定如何有观行能力?能观行出什么?能观行多长时间?每个人自己可以试验一下,修定之前的观行,与修定之后的观行,其效果差别到底有多大,可以说差别太大了,结果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个法义,有禅定时思惟和没有禅定时思惟,简直天差地别。所以很多人思惟佛法,根本不能真正理解,错会误会太多,无法理解真实义,要想实际证得和现量观行,那真是太难太难。即使这样,很多人还非常相信自己的理解力,动不动援引一段经文,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实经文的意思和自己的观点并不一致,自己错会很多,也不自知。不少研究经典的人,根本不能如实理解透彻经典的真正义理,还觉得自己很能。其实佛法根本不是搞研究能研究得出来的,必须甚深禅定的如理思惟观行参究,才能真正理解真正实证。研究不能实证。
一些人往往是看佛经里记载,众生在听佛讲法的当下就证果和明心了,那些人也没有修禅定,直接就证果了,好像是只要能闻法,稍微一思惟就能证果,不用特意修定。这个误会是相当大的,不知道那些闻法当下证果的人,都已经具足了禅定,善根福德都深厚,只差因缘了,遇见佛讲法这样最殊胜的因缘,当然会非常容易的证果和明心见性了。这些人只能看见最后的结果,看不到证果的人之前已经走过了多长的修行路程,听佛讲法之前是如何用功的,如何发心和行持的,如何努力修禅定的,这些必要条件都不看,专门截取最后证果这一段,这是最严重的断章取义了。
现代人浮躁得都想走捷径,越简单越直接越好,佛所走过的路都不想走,以为自己的办法比佛还实用,还直接,不用那么辛苦。难道说一个凡夫比佛高明,比佛还有智慧吗?佛的修行都是绕弯子,自己走的路最直接,不用打基础,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不用辛苦修定降伏自心,研究研究就能取得很大成果吗?痴人说梦,研究出的果,都是纸糊的,风一吹就散坏了,遇火就化掉了。如今世间假果太多,盖的都是萝卜印章,抵不住风吹草动,死后果报自知。
二十、修行就是依真修妄而不是借妄修真
除了如来藏本体,都是虚妄法,包括学佛修行,包括行善度众生,包括成佛这个法,所有的佛法也都是虚妄法,由如来藏出生,生生灭灭。只有如来藏不生不灭。涅槃也是虚妄法,第八识的圆成实性也是虚妄法,第八识的真如性也是虚妄法,依靠如来藏才能显现出来。五蕴身心更是虚妄,这些虚妄法,我们要如何对待?
我们应该依靠真心如来藏修行妄心七识,去除七识的无明和染污,无明尽,究竟转识成智。而不是修真,因为如来藏不用我们修,祂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戒定慧也圆满具足,无无明,具足一切善法功德,心体无为,自性清净。因此无烦恼,无生死,无轮回,本自无缚,自性解脱。如来藏自己不修行,我们也不用去修祂,只需要七识像如来藏一样清净,不再有生死,就解脱自在了。所以需要七识证得如来藏,才能有所依靠。
二十一、事修和理修的区别
一切法分为事和理两部分,事就是相,理就是如来藏理体。在谈论事的时候,就要从相上来破除相的真实有性,这时候就不能从如来藏理的角度来说了。那会让有些人认为相就是真实的,就会生起执著,从而心被束缚,不能解脱。
小乘法都是从相上来破有,大乘法是从理和事两方面来修行,从理上来破相,认理就好办,但是也不废相,不会执理而废事,要求理事圆融在一起,不可偏向任何一方,否则佛法就不成就。修到究竟理事圆融的程度,那就是佛,理事圆融还不究竟的那是地上菩萨和等妙二觉。明心以后的菩萨也许能圆融一点点,如果观察力不具备,那就一点也不能圆融。
如果没有证果也没有明心的人,告诉他五阴十八界法,世间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的,他就会认为是真实的,那执著这些没有错,没有什么不好,因此就不会想办法去灭除自己的贪爱和执著,这样的话,众生的生死问题就不能解决了。一切法皆真如,这是地上菩萨以及佛的现量观行结果,凡夫只能一步一步从基础五阴十八界的生灭相上来修行,不能直接就把五阴十八界当作不生不灭的真如来对待,没有人能现量观察到这个理。
四禅八定是事修,是修相,相必定有生灭,没有不生灭的相,除了第八识的空相,空相无相,所以不生灭。四禅八定里的六识从相上看就是生灭变异的,第七识从相上看也是生灭变异的。谈论生灭变异的法,修相的时候,就要有生灭变异的相。如果这时候要说七个识和四禅八定,都是不生灭的,那就显得不伦不类了。既然都不生不灭固定不变了,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好修行的了,已经完美了。
二十二、如何悟后起修
五祖说:守本真心,自是妄念不生。五祖的意思是让我们认自性清净心为不生灭的真心,不要去认虚妄的五阴身为自己,也不要认生灭的妄心为自己,只要做到这样,就是真正的明心悟道之人,才能够免得生死流转。
而证得真心以后,也不需要去守护看着祂,因为真心不管你守不守护,祂都在运行着;祂也不跑,祂也不丢,祂也不灭亡,你守祂作什么?只要我们意识心依止于真心如来藏的体性,改变自己,心就能越来越清净,不是说让我们看住抓住祂。这个守是依止认可的意思,以祂为真,再不向外贪求。我们的六识心身口意行应该依止于如来藏的清净体性来造作;依止如来藏的清净体性,也要清净自己的妄心七识,这也是守。
悟后没有必要成天去看住真心,执著真心,这样反倒增加束缚,增长执著;内心一旦不执著真心,也不执著三界的法,就能到牢关,然后再过生死牢关。有些人说开悟以后需要保任,而需要保任的是意识心,保任意识心不起妄念,他们认为起了妄念,就不是真心了,因此就需要让自己尽量长时间地无念,认为这就是守真心了。实际上他们守的是意识妄心,真正的真心,不用守,祂本来就那样,本来就如此,不跑不丢,不变异,更不消失。但是需要守的是,明心以前知道真心为真我,认取真心为自性,明心以后应该依止于真心的体性,来改变自己的心行,降伏自己的贪嗔痴慢等等烦恼,心得清静,不起私心慢心,是这样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