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如來藏(第三部)
第三十三章 參禪與証悟2
二十、修行就是依真修妄而不是借妄修真
除了如來藏本體,都是虛妄法,包括學佛修行,包括行善度衆生,包括成佛這個法,所有的佛法也都是虛妄法,由如來藏出生,生生滅滅。只有如來藏不生不滅。涅槃也是虛妄法,第八識的圓成實性也是虛妄法,第八識的真如性也是虛妄法,依靠如來藏才能顯現出來。五蘊身心更是虛妄,這些虛妄法,我們要如何對待?
我們應該依靠真心如來藏修行妄心七識,去除七識的無明和染污,無明盡,究竟轉識成智。而不是修真,因爲如來藏不用我們修,祂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戒定慧也圓滿具足,無無明,具足一切善法功德,心體無爲,自性清淨。因此無煩惱,無生死,無輪回,本自無縛,自性解脫。如來藏自己不修行,我們也不用去修祂,只需要七識像如來藏一樣清淨,不再有生死,就解脫自在了。所以需要七識証得如來藏,才能有所依靠。
二十一、事修和理修的區別
一切法分爲事和理兩部分,事就是相,理就是如來藏理體。在談論事的時候,就要從相上來破除相的真實有性,這時候就不能從如來藏理的角度來說了。那會讓有些人認爲相就是真實的,就會生起執著,從而心被束縛,不能解脫。
小乘法都是從相上來破有,大乘法是從理和事兩方面來修行,從理上來破相,認理就好辦,但是也不廢相,不會執理而廢事,要求理事圓融在一起,不可偏向任何一方,否則佛法就不成就。修到究竟理事圓融的程度,那就是佛,理事圓融還不究竟的那是地上菩薩和等妙二覺。明心以後的菩薩也許能圓融一點點,如果觀察力不具備,那就一點也不能圓融。
如果沒有証果也沒有明心的人,告訴他五隂十八界法,世間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的,他就會認爲是真實的,那執著這些沒有錯,沒有什麽不好,因此就不會想辦法去滅除自己的貪愛和執著,這樣的話,衆生的生死問題就不能解決了。一切法皆真如,這是地上菩薩以及佛的現量觀行結果,凡夫只能一步一步從基礎五隂十八界的生滅相上來修行,不能直接就把五隂十八界當作不生不滅的真如來對待,沒有人能現量觀察到這個理。
四禪八定是事修,是修相,相必定有生滅,沒有不生滅的相,除了第八識的空相,空相無相,所以不生滅。四禪八定裡的六識從相上看就是生滅變異的,第七識從相上看也是生滅變異的。談論生滅變異的法,修相的時候,就要有生滅變異的相。如果這時候要說七個識和四禪八定,都是不生滅的,那就顯得不倫不類了。既然都不生不滅固定不變了,那我們就沒有什麽好修行的了,已經完美了。
二十二、如何悟後起修
五祖說:守本真心,自是妄念不生。五祖的意思是讓我們認自性清淨心爲不生滅的真心,不要去認虛妄的五隂身爲自己,也不要認生滅的妄心爲自己,只要做到這樣,就是真正的明心悟道之人,才能夠免得生死流轉。
而証得真心以後,也不需要去守護看著祂,因爲真心不管你守不守護,祂都在運行著;祂也不跑,祂也不丟,祂也不滅亡,你守祂作什麽?只要我們意識心依止於真心如來藏的體性,改變自己,心就能越來越清淨,不是說讓我們看住抓住祂。這個守是依止認可的意思,以祂爲真,再不向外貪求。我們的六識心身口意行應該依止於如來藏的清淨體性來造作;依止如來藏的清淨體性,也要清淨自己的妄心七識,這也是守。
悟後沒有必要成天去看住真心,執著真心,這樣反倒增加束縛,增長執著;内心一旦不執著真心,也不執著三界的法,就能到牢關,然後再過生死牢關。有些人說開悟以後需要保任,而需要保任的是意識心,保任意識心不起妄念,他們認爲起了妄念,就不是真心了,因此就需要讓自己盡量長時間地無念,認爲這就是守真心了。實際上他們守的是意識妄心,真正的真心,不用守,祂本來就那樣,本來就如此,不跑不丟,不變異,更不消失。但是需要守的是,明心以前知道真心爲真我,認取真心爲自性,明心以後應該依止於真心的體性,來改變自己的心行,降伏自己的貪嗔癡慢等等煩惱,心得清靜,不起私心慢心,是這樣守法。
二十三、問:証得如來藏後能現觀其體性,這個現觀如何理解,用意識心去觀,還是用父母所生的肉眼觀?
答:如來藏無形無相,肉眼肯定觀察不到,因爲眼識只能見有形質的色,意識心才能觀察到無形無相的如來藏的運行情況。意識出生般若智慧以後就能觀察到如來藏的運行行相,就知道了祂在各個方面是如何配合七識五隂而成就一切法的,知道祂的各種體性。這樣就具有了有關如來藏的別相智,智慧再增進又能出生道種智,道種智圓滿具足,就成就了一切種智,那時就是一尊圓滿的佛。
因爲如來藏在運行當中是有行相的,這個行相就是法相,只有意識心才能了別和証知這個法相,這是意識心的見分和自証分的功能作用。八個識本身的運行都是有行相的,意識心都能夠了別觀察得到。意識觀察自己本身運行的時候,就是証自証分,祂能夠証明自己的存在和運轉,以及自己本身所處的狀態,這叫作反觀。其祂幾個識的這種反觀性,悟前觀察不到,地前也很難觀察到。
二十四、悟後起修的内容
修禪宗的人通過參禪明心開悟以後,再接續往下修行,叫悟後起修。因爲悟前沒有証得真心如來藏,他的智慧沒有發起來,就沒法真正的修什麽,悟後因爲証得如來藏,智慧生起來了,就知道自己需要修什麽内容,悟後進了門裡,發現需要修的佛法内容非常非常的多,於是就迫不及待的想把所有時間用在佛法上,不想在世俗裡耗費精力,耽誤時間,有的人就選擇了閉關修行,這時自己修行一般來說不會走錯路了,對於法義有了一定的辨別力,只要用功,道業就能增進。
悟後修什麽法呢?悟後修禪定是一個内容,修四禪八定,讓自己的定力道力更增強,獲得初禪定就能斷煩惱,心得解脫,就有能力過禪宗三關,進入如來家,成爲真佛子。悟後的各種觀行,都離不開禪定,否則就不能過三關,不能証得更深的佛法。再一個悟後需要讀佛經,看經典,三藏十二部經需要慢慢通達。因爲証得如來藏以後,就能比從前更容易看懂佛經,通過看佛經增長自己的般若智慧,發起後得智。悟後要修到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過禪宗三關,或者入初地,這都是悟後起修的内容。
悟後修的法非常非常的多,禪宗祖師一般都選擇悟後才去閉關,悟前都不去閉關,悟前是到各個道場去尋找善知識來參究,想盡辦法尋求開悟,他們都不選擇閉關,因爲不知道佛法的來龍去脈,不懂參禪,閉關沒有用,只能浪費時間。
悟後才選擇閉關,因爲獲得了佛法的總相智,有智慧觀察和參究如來藏,修行不會走偏了。在閉關靜修當中,要來觀察如來藏在各種法上的運作,以獲得更深的別相智,也要學習佛經來提高和增進自己的智慧。悟後修行的内容,初關過去了,還有二關,還有禪宗三關,這都是悟後需要靜心修行的,尤其是大乘經典三藏十二部,需要閉關來靜修,需要專門的時間來修行,才能不受世俗法的打擾。
六祖悟了以後,因爲他沒有文化,不能修學三藏十二部,他就選擇修禪定了,在獵人隊裡十五年都在修禪定,同時也在定中觀行如來藏與五隂的和合運作,般若智慧越來越深。修了十五年以後,他的禪定修成功了,神通修出來了,這個時候六祖覺得弘法的因緣到了,他才從獵人隊裡出來。
六祖悟後十五年,講了那本壇經,從來沒有說悟後需要保任的事情,因爲他打坐不是保任什麽意識心不起念想讓心清淨,恰恰相反,六祖知道真心本來就是清淨的,不用再讓祂清淨,多此一舉。況且真心本來就是那樣子,外力改變不了祂,只能改變妄心。六祖從來也沒有說過打坐入定要保任如來藏這個事情,因爲如來藏不需要保任。他開悟証得了如來藏以後,認定如來藏真心就絕不再退轉了,還保任什麽呢?不需要保任。六祖所修的内容就是四禪八定,再觀察如來藏的運作,具足了別相智,然後過禪宗三關,這是六祖修的内容。其他禪宗祖師修的内容各各不同,都有差別,不過大致都是爲了獲得更深的智慧。
二十五、悟後修行的次第
開悟以後的修行,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要眼見佛性,証得如幻觀,感覺身心世界都像幻化的一樣,進入十住位;然後繼續往上修行,証得初禪定,斷除貪嗔煩惱,成爲三果,再觀行証得陽炎觀,成爲十行位菩薩;再參禪過禪宗三關後,觀行証得如夢觀,就有能力入初地,以後次第修行到八地到佛地。這是一種修証的方式途徑。
另一種途徑是,可以不經過眼見佛性的階段,只要九地菩薩之前能夠眼見佛性就行,開悟以後努力觀行修定,淡薄貪嗔癡,成爲二果人;再發起初禪,成爲三果人,繼而再進行各種次第觀行,分別証得陽炎觀和如夢觀,以後入初地、二地,直至八地九地,最後圓滿成就佛道。
証得如幻觀時,能感受到身心内外都是假相幻化相,非真實有,不再把五隂世間的一切法當作真實,從此貪嗔癡煩惱非常微薄,幾乎沒有,禪定就會生起。明心以後逐漸感受到身心内外都不實如幻化,從此貪嗔癡都非常微薄。再以後禪定會增進,達到初禪時,斷掉貪愛和嗔恚,就是三果人,如果斷得干淨,就能次第過禪宗三關,通達三乘法,有能力入初地。當然這其中還需要有很多証量,就不一一細說,因爲大家現在離到初地還很遠。
如果不明心,直接証二果,貪嗔癡淡薄,不能証得如幻觀,即使修到四果也不能成爲七住位,更不能進入十住位。但是大阿羅漢們一旦明心,就不一定是七住位了,也許更高,大乘道的修行會非常快速。有一種戒定直往的初地菩薩,修得神通,可以飛往百佛世界,面見百佛。但是智慧不深,不能爲衆生講法,這是只靠禪定神通就能入初地的例証。
二十六、學法修行,不管學什麽程度的法,沒有斷我見的人,要思惟觀行這一切法都是無常變異生滅的,都是如來藏所出生和變現的,都不是我,也不歸我所有。沒有明心見性的人,要思惟觀行,這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出生和執持的,都是如來藏運作出來的,要如何尋覔到如來藏的蹤跡,証知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出生和運行的。明心証悟以後的菩薩,要思惟觀行,如來藏是如何出生這一切法的,如何運行這一切法的,與五蘊都是如何密切配合的,與七識如何和合運作的,讓智慧越來越深廣。
這樣的話,我們無論接觸什麽層次的佛法,都能發起深思,都能得到受益,學法功不唐捐,各種觀行智慧都能出生,並且得到增長,以後才能慢慢做到理事圓融。理,通常指如來藏心體,而如來藏對六塵境界是無知的,祂不是能知六塵的心體,也就不知事。而事本身無根,事的來源是如來藏理體,所以事的根源就是如來藏理體。
明心以後,見得佛性,証得如幻觀,身心世界感覺如幻如化,不實在。觀察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感覺身心世界並不真實,這是實際感覺,不是想象出來的,因此心行改變,對自我和世界的看法改變。對自我身心的改變,是意根認識到佛性真實、自我五隂幻化不實的真理,因此放松對色身的控制,身心松動,就出現輕安愉悅等等殊勝的境界。在此觀行中,由於意識現量証得佛性,現量感覺到佛性的殊勝美妙,意根了知並認可佛性真實,能夠顯現出六塵境界,自我五蘊就是幻化出來的,於是不再束縛五蘊身,色身就此得到某種解脫,出現輕安舒適等等一系列的轉變和變化。意根認可就是現量証,這時貪嗔癡煩惱都輕微,但還沒有斷除,相當於小乘二果的薄貪嗔癡。修學大乘之人,沒有見佛性,沒有証得如幻觀時,不能薄貪嗔癡,就不是二果人;如果覺得自己貪嗔癡輕微,那僅僅是一種感覺而已,不是現量証得二果。
初禪之後,觀行自他的七識心,猶如陽炎一樣,就像沙灘在強烈的太陽光照射下返上來的熱氣形成的虛幻的河水一樣不真實,這是實際觀行親身體驗,不是想象出來的。証得陽炎觀以後,能現量觀察每個人的心識非常的虛假,於是就除去一分對自他的執著和貪愛,識心覺受非常,因爲觸動了意根。這個觀行,沒有禪定,也不可能現前實際觀行出來,不能親証。
禪宗過三關之後,能親自觀行出世間一切人事物理,就如在夢中一樣,都是那樣的不真實,也能觀行到自己過去世的經歷都像是夢裡的一樣。前世的事情,自己能了解到一些,知道一些自己前世的身份,所做過的事,接觸的人等等。這也是親証的境界,不是想象出來的,不是理解的。所有理解的理和法,都蒼白無力,沒有解脫的功德受用。要想不僅僅是理解和想象,就要在禪定中觀行實証,除此沒有其他途徑。
二十七、佛法修証的步驟
許多事實擺在面前,如果不進行認真思考,就不會得出一個結論。只有對這些事實生起疑問,反反複複仔細的思考,才能發現事實背後的真理,才能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新的認知,也是智慧的結晶。日常生活中是如此,佛法的修証上也是如此,都必須經過收集証據、發現事實、生起疑情、專心思考各個階段,然後得出結論,就破除無明出生智慧了。
這裡哪一步是最難的?收集事實資料、發現事實、生起疑情,還是專心思考最難?生活中的事實很多,我們往往視而不見、麻木不仁,不會對這些事實起疑,更不會思惟這些事實背後的道理是什麽,於是就不能有所發現,不能顛破從前的錯誤知見,不能增長智慧。不能起疑,就是不覺悟。
二十八、修行的次第
習氣的消除在明心見性修到初地菩薩以後直至八地菩薩爲止。先明心見性,後斷除煩惱,再以後才能斷除煩惱習氣,這是修行次第。煩惱以見道的智慧加上禪定才能斷除,沒有智慧沒有禪定不能斷除煩惱,更不能斷除煩惱習氣。
如果把明心見性比喻爲開燈的話,這僅僅是打開了一盞小小的燈,還不夠光明,成佛時最後的明心見性,才是最煇煌的,所有的燈都打開了。如果把明心見性比喻爲從夢裡清醒過來,那麽剛開始的明心見性還沒有從夢裡徹底清醒過來,是小醒,成佛了才是完全從夢裡醒過來,從此不再做夢了。
二十九、開悟是否還會退轉
關於開悟以後是否能退轉,這裡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開悟是真開悟還是假開悟,是如何開悟的,開悟的過程如何;另一個問題是什麽叫作退轉,退到哪裡去,轉向哪裡了。
第一個問題,開悟這個概念,是開啓自心,悟得真心自性如來藏。開啓自心是非常不容易的,無始劫以來我們一直把五蘊身心當作是實有的我,一直對之執取不斷,非常貪愛和執著。把這樣貪愛執著的心扭轉過來,讓六七識否認五蘊身心,去認一個從來沒有見過面的非常陌生沒有把捉的真心如來藏,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這件事非大丈夫而不能爲,需要相當大的善根和福德,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和毅力,去一步步的降伏自心固有的錯誤知見,不斷的否定無始劫以來的認知習氣;需要不斷的與舊有的思想偏見進行搏鬥,直到完全否定了自己的五蘊身心,樹立身中有不生滅的真實心如來藏爲我的正確觀念,心性得到了調伏,對於真心自性有了柔順忍,才能有因緣找到証得真心如來藏。
在找到証得如來藏之前,需要觀行五蘊身心的虛幻不實性,不斷的否定五蘊身心,不斷的打倒五蘊身心,直到斷除五蘊身心爲我的邪見,才能有辦法真正的認得真心自性。也就是說五蘊身心必須倒下死去,才能在死屍當中找到那個活潑潑的自性如來藏。必須有一死,才能証得那一生龍活虎的,不然還把死人當活人,就不可能去認那個真正的大活人。所以在開悟之前必須斷我見,哪管在斷我見之後的一小時一天幾天時間裡找到真心如來藏,也是先斷我見,死去五蘊身心,才証得真正的如來藏真心。沒有這個斷我見的過程,不可能真正明心開悟,那就是假悟,心沒有打開。
另外一個問題是,凡夫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悟過,第一次悟必須有一個很長時間的參究過程,在這過程中七覺分都要發起來,都要具足,八正道也要修完,三十七道品都要修好,都要成就,菩薩六度的條件也要都滿足,心性調柔下來,初步具備了一個大乘菩薩的品質和心地,才能明心開悟,成爲真正名副其實的菩薩。這樣開悟的人才是真悟,不是假悟。真悟的人,經過長期辛辛苦苦參究過程才得到果實的人,會非常珍惜和看重這個得之不易的果實,就不會退轉於真心自性如來藏。
第二個關於退轉的問題,退是從真心如來藏退出去,不認如來藏爲真實的不生不滅的真心,而回到從前認五蘊的功能作用爲真實爲不滅的我的知見上,從真心轉向妄心七識,繼續認妄爲真。
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原因是所悟不真,知見不牢固。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經過斷我見的過程,五蘊爲我的我見沒有斷除,五蘊沒有死,或者是沒有死透。
另一個原因是沒有長期參究如來藏的過程,對於如來藏沒有一個越來越清晰透徹的認識,沒有忍可於如來藏那種無我的體性,沒有忍可如來藏那種無形無相的默默無聞的運行機制。對於如來藏就像霧裡看花,最多就是一個理解,根本沒有真正的找到和証得如來藏。也根本觀察不到如來藏在五蘊身心上的運作,觀察不到如來藏在五蘊身心運行當中那種清淨性和無我性,以及真實性。
因此對如來藏這種朦朦朧朧的認知,就不實在,震撼不了自己的内心,也就無法寶愛真心自性如來藏,只能再去執取好像真實的五蘊功能作用爲我。這就是退轉以及退轉的原因。真正的實實在在的明心開悟,五蘊死透,所悟非常真實,能現前觀察真心的運作,不會再執取五蘊的功能作用。所以任誰勸說和誤導,都不會退轉於如來藏無上菩提。
三十、開悟以後轉依成功的問題
關於開悟和轉依成功的問題,真正徹底轉依如來藏清淨無爲性成功的人是佛世尊,其心已經徹底究竟清淨無餘,無明盡,染污盡。佛世尊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明心開悟以後,不斷的在自他五蘊身心的造作上觀察如來藏在造作世間有爲法時的清淨性無我性,六七識就一點點的受到了感染和震撼,一點點的隨學過去,一點點的轉變其染污性爲清淨性,越來越無我。先是斷除了我執,後又斷除了法執,内心越來越空,越來越無爲,越來越與如來藏相像,轉依的程度越來越深,直到徹底無我,斷盡無明,轉依才究竟成功。
其餘的菩薩都是從真正開悟明心以後,六七識才開始一點點的轉依如來藏的清淨體性,轉依一部分,染污性消除一部分,清淨性增加一部分,菩薩的智慧就增長一部分,果位就躍進一個階位,直至成佛。
如果沒有真正開悟,而是解悟和假開悟,只是得知一個密意,知道一個結果,沒有中間實修的過程,那就不能涉及到轉依如來藏的問題,與轉依如來藏不沾邊。因爲並沒有証得如來藏,不能現前觀察如來藏的運作,不知道如來藏是如何清淨的,六七識沒有找到榜樣,那就無法隨學,其心就不會變得清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謂近硃者赤,近墨者黑,近如來藏必像如來藏一樣無我和清淨,在有爲當中其心越來越無爲。沒有真正証得如來藏,就與五蘊近,與煩惱近,其心就無法清淨,不能變得無爲,沒有無爲性。
現在佛教裡爲什麽流行退轉之說?就是因爲很多人沒有真修實証,沒有中間參究的過程,更沒有觀行斷我見的過程,所以都沒有實修實証。再加上大部分人禪定不足,定力不好,也不會觀行思惟,不會參究,所悟不真,只知道個結果,不是打聽來的,就是猜測出來的,都不是真悟,所以就有退轉之說。其實根本沒有修到如來藏這裡,談不到退轉的問題,也談不到轉依如來藏的問題。如果非要說轉依如來藏成功才是開悟,那麽在轉依成功之前最多就是個解悟,不是証悟。
三十一、意識也有無分別智,在証得如來藏時,就具有了觀行無分別性的如來藏的般若智慧,轉識成智以後,就有唯識種智的智慧。
轉識成智,需要明心見性以後,修出初禪定,斷除煩惱,成爲三果人,然後過陽炎觀和牢關,再過如夢觀,具有一分唯識種智,就轉識成智了。
証得如來藏以後,定力和慧力要相當好,才能觀察到如來藏在各個方面的運作,甚至還能觀察得非常深細,具有別相智。
三十二、明心開悟的實質内容
(一)開悟是悟本來,本來就是本來面目,就是禪師們常說的主人公,就是自性清淨心。過去禪師們喜歡問來參訪的學人:有主還是無主。意思是你找到主人公,還是沒有找到主人公。那麽我們就知道了,主人公一定是存在的,是實有的,祂不是一個虛構的假名詞,不是空一無所有的概念,祂是有實體的,只是無相。那我們就不用把心放得空空的,以求與本來面目相應,因爲覺知心無論怎樣空,都是妄,永遠不能變成真心。
衆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本來面目,祂是什麽樣的,具有什麽體性,只有通過參禪才能清楚,就像六祖開悟時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五個何期。這就是找到主人公以後,智慧顯發出來,証得了世出世間的事實真相,証得一個真理。
如果我們修定,讓意識心處於安詳狀態,或者沒有念頭狀態,見個一無所有,或者認爲當下虛妄,當下皆空,當下就是,這樣就是悟,那麽六祖說的五個何期自性怎麽解釋呢?怎麽能知道自性産生萬法呢?怎麽能知道自性出生五隂十八界呢?這些悟道内容怎麽與六祖悟的不一樣呢?
維摩詰經中說:菩薩舉足下足皆從道場來,如果悟了自性,就應該懂得這句話的内涵,不懂一定沒有悟。如果悟了自性,禪宗的那些公案應該懂一部分,般若經典也應該看明白一些,這時就應該知道佛在經中都已經把我們的本來面目,明白地告顯示給我們了。如果不是這樣,那麽我們所悟的方向就不對了,應該及時換個方向,重新尋找參禪的目標和下手處。這樣才不會耽誤自己的道業。
(二)明白如來藏某些道理,只是明白了理論,並不代表証得如來藏,不代表明心開悟。開悟是要發現証得如來藏具體在何處運作,如何運作的,能觀察祂的真實存在性,能觀察祂運作的法的不真實性,從而真正懂得了世間的事實真相,内心真正能生起五隂身心虛無不實的感受,對如來藏生起喜樂好奇心。
真正開悟以後對如來藏的描述都有自己獨到之處,非常具體真實,不是對理論的一種空洞的描述。
(三)明心見性,是明了如來藏這個心,証得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見如來藏性,就是見佛性。這是妄心見真心,因爲妄心一直有無明,不知道法界的實相是什麽,把五隂世間當作真實,當作我我所,才有我執和法執,証得如來藏這個法界實相以後,才知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變現顯現出來的,不是真實的,就會慢慢斷除我執和法執,從而斷盡無始無明以及塵沙惑,成爲一切種智。
(四)五八果上圓,不是指到佛地才証得五識,而是說在取得佛的果位時,五識和如來藏才能徹底的轉變,究竟圓滿的轉識成智。所謂的証得五識,就是找到和知道了五識,能現前觀察五識。証得五識和轉變五識,距離相差極大,五識徹底轉變要到佛地,而証得五識凡夫就能証得,不必是聖賢人才能証得五識。住位菩薩就能証得如來藏,轉變習氣要從初地菩薩開始,中間距離很大,需要修行接近一大劫之久。就像我們要找眼鏡,發現了眼鏡,就是找到眼鏡,証得了眼鏡,能拿到手裡,現前觀察它,看著它,這就是親証。
發現以後,能現前觀察,就是証得。而思惟到的,不一定是証得,無法現前觀察,心裡就沒有信心;現前能觀察到的,才是証得,心裡有底氣,信心具足。就像思惟如來藏,理解如來藏,都不是証得如來藏,而親自發現和找到如來藏,才是証得如來藏,因爲知道祂在哪裡,能現前觀察祂具體起什麽作用,這是實際証得,不是思惟理解和想象出來的。
只有迷人才開悟,有迷才有悟,七識有迷,無始劫以來因爲無明,迷失自心,通過修行,找回自心,從此就覺悟了自我。而如來藏沒有無明,從來不迷,祂不需要開悟;即使是如來藏開悟,如來藏証得了自己的存在,七識還是迷茫不知,還是有無明,七識如果不開悟,仍然是凡夫一個。如來藏從來不是凡夫,也不作聖人,既不迷,也不悟。
(五)三界萬法是有,這種有表面上看是存在的,是有作用的。但實質上,這些有法,就像魔幻師所幻化的一樣,而且還要魔幻師時時刻刻分秒刹那的幻現著。魔幻師一旦停止心念,不再幻化時,一切有頓時消失,蕩然無存。所以一切法都屬於魔幻師所有,一切法都是魔幻師所爲,由魔幻師掌握。魔幻師就代表了一切法,而魔幻師本身不是一切法,但有魔幻師就有一切法。既然一切法都是魔幻師所爲,那麽在一切法的生滅變異中,就可以找到魔幻師。這個魔幻師是誰呢?如何幻化萬法的?解決這個問題是至關重要的,能直至解脫,不再有生死苦。
(六)親証的重要性
很多人沒開悟之前,各種想象真如佛性,可是開悟親証以後,卻發現,原來真如佛性是這樣的,從前都是錯會了。從別處聽來學來的,再加上自己意識的思惟加工,與現實的差距可謂不小。想象對的,無始劫以來有幾人?可能一個人也不能有。所以還是老老實實的修定觀行意根親自証明的最靠譜,要想親自証明,就要親自思量考量,不能把意識思惟的結果直接接受下來,當成自己的現量結論,差之毫厘,謬以千裡。這點對於學佛修行,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