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二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4-10-04 17:47:54 阅读: 2531

第二章  如何实证无我

一、什么叫作亲证实证?

圆觉经原文: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释:佛说:善男子,什么是我相?我相就是一切众生心所证验到的。善男子。譬如有人全身上下都很调和舒适,忽然就忘记了有我身体的存在了,四肢都很放松,身心寂静极寂静,不知道身体所处的方位。这时候轻轻地用针扎一下身体,心里就知道有我了,因此就证取到了我,我的观念就生出来了。

这是亡身的境界,以及亡身之后对我的证知,证知身体的同时,也就证知了我,身体是我,觉知是我,五蕴是我,证验有我之后,我见就出现了。这里涉及到身体气脉的事了,说明气脉与心空与断我见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气脉通达之后,身体就没有明显的觉知了,这时候才能心空,从而亡身。亡身之后,再有觉知,就会现前实实在在地证验了身体、觉知和我的存在。

众生心所证验的我相是什么样的?心所体悟到的,亲身体验到的,亲身感觉到的,现前观察到的、现量感知到的身体、觉知和五蕴。因为觉得能真实地体验和感知,所以就确信不疑这个身体就是我,能觉知的就是我,有能有所,于是我相就出现了。

佛举个例子说明众生心中的我相是什么。当有人全身上下、里里外外全部都非常舒适、极其舒适的时候,身体气脉都通畅地运行,一丝阻碍也没有,这时候就不再感知到身体,就忘记有身体这回事了,也就是说能觉与所觉都不存在了。这时候四肢非常的放松,没有加一点意念,没有特意收紧和活动,心就不再注意四肢,忘记了有四肢这回事,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境地,不知道自己现在的状况,不知道处于哪个方位,不知道自己是躺着还是坐着,也不知道自己的四肢和躯干是什么姿势和姿态。这叫作亡身忘身。亡身和忘身,当然是心中没有所觉的身,也没有能觉身的觉,能所俱空。

在心里忘记有色身我的时候,也没有明显的觉知的时候,有人稍微地、轻轻地用针扎一下他的身体,这个人马上就有感知了,就知道有我了,色蕴和受蕴的我相就出来了。这个方便说为实证有我的我相,实证有我。实证无我也是同样要这样亲身经历,亲自证知,不是用思惟的方式知道的,不是用推理、猜测、分析、想象等等意识功能作用解出来的,就如真实感知到有身体是一样的,应该有实际地真实地现量地证得无我。什么叫作实证,大家现在是不是应该很清楚了?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这个世界有几人能实证无我?好好体会一下自己心中是怎样实证有我的,然后以此方式再来实证无我,二者原理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二、什么叫作脑补?

由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出来的,不是靠实践得出的结论都叫作脑补。脑补实质是误会一场,并无其事。就如不少人的证果和开悟,都是脑补出来,不是修出来的,是想象力丰富的结果。

哪天把意识打个半瘫痪的时候,修行才上道,也才能有点眉目。聪明的意识恰恰是障道的因缘,人不那么聪明的时候,道才容易出现。修道是傻子干的事情,聪明人不修道,而是想道,想出来的道就是梦幻泡影,什么用也没有。想道容易,修道难,所以大多数人走捷径,都用想的方法,不用修的方法。

三、解门与行门的区别

解,顾名思义就是理解,是从理上入手,加以思惟消化,包括想象、推理、整理、归纳、臆测等等,也可以说是实证前的准备工作,如果准备工作作过了头,影响和阻碍观行功夫的深入,就很难实证亲证。总而言之,解门是从理入门,是对理的消化和消融,这是学佛修行最容易最省力的下手方法,初学者都停留在这个阶段而过不去。

行,顾名思义是行动,是在对理的理解掌握之后,想要实证所采取的行动,比如修定、观行、参究、寻伺等等。行门涉及到具体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达成目标,而解还没有付诸实践,没有行动力,达不成目标。实施步骤包括持戒、修定、断恶修善、降伏烦恼、忏悔业障、去除遮障,然后在定中参禅、参究、体悟、观行等等多种实践方法,这是实证亲证佛法所必须经过的一个实践过程,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没有这个过程,就出不来真知,即使知道什么也不是真知。

很多人对解与行不甚了了,区分不清,往往把解门当成是究竟的行门,和最终的入道处,自塞悟门,很是可惜。解比如想象,行比如观,观和想象区别很大,想象是完全无中生有地添加出境界,相当于世俗说的脑补,并没有境界自动现前,更不会出现三昧境界,即使想象脑补得完全准确无误,也不等于观到了;而观是功夫到了的时候,境界自然现前,自动自觉地呈现,然后如实地见到了境界,境界是怎样就见到怎样,没有多添加什么内容,而且连带着会出现三昧境界。

未悟言悟的,基本上都是以下这种情况,把想象出来的法当作是观到的实证的法,误会很严重。现量观察和想象的区别,大概百分之百的人不能分清楚,所以,几乎是所有自认为悟他认为悟的,差不多百分之百是想象的成分多,并不是现量观察到的,因为观行功夫严重不足。我之所以没有说所有的悟百分之百是假悟,是因为说话要留有余地,也是口下留情,不想伤人,更不想得罪人,导致得人人生恨。

实证和亲证之后,才能解行相应,自己所解的得到了证实,自己所证的与所解相附,证实之后疑情断,结缚断,粗烦恼断,身口意行与理相应相附,事理初步圆融,不相背离,所说在理,所做合理,心口一同,身心一致,不存在说与做矛盾,身口意行与理背道而驰的现象,解行不相应时才如此,那就说明没有实证。

四、我见变薄才能断除

每个众生的我见我执的轻重差别是很大的,当然是我见我执轻微的人容易断我见,我见我执重的通过修行,转变轻微以后,才有希望断我见。就像坚冰要想一下子融化成水,必须坚冰越来越薄,越来越不坚固,最后才能瞬间融化。学佛修行实际上是先把我见我执转淡,业障逐渐减少,遮障越来越轻,这就是修行的功德。以此为基础,后世才可以很快速的断我见。

修行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到达目标,只要不断的进步就可喜可贺了。基础薄弱的人,可以把目标定得低点,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样修行就有奔头了,不必都把目标定为明心见性,达不到就心情沮丧泄气,不想修行了。意根的我见坚冰要逐渐的淡和薄,这中间就是修行。

五、观行和想象有什么区别?

甲:观行是真实的在看,在观,六根集中在一件事上都在参与,意根如果不走神是可以全程参与,观行所得是意根认可的。想象是五根不参与,只有意识自己凭空想出来,意根无法参与,也不会认可。

乙:观行的对象是基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的。想像属于主观臆想。

丙:观行是以意根为主的心理活动,观行过程中,意识进行必要的引导,让意根对所缘对象做现量如实的观察。而想象是以意识心为主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意识对独影法尘的非量了别,不容易对意根产生实质性影响。

丁:想象是独头意识运作,意根也参与的,意根默容一切法,所以也是了别了的。想象属于独影境,是非现量的了别。观行则是意识与意根所缘的都是性境,属带质境,属现量了别,易熏梁意根,让意根证法。观行是让意识和意根都作现量了别。持续的现量了别(其间也有其它根参与)就需要定力,意根定了,然后才能实证。

戊:首先观行时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定力,没有定力支撑的观行就会落入想象当中;其次由于观行是在有定力的情况下进行的,意根必定所缘其他法很少,能集中精力在意识引导的法尘上,也就是对所观的法尘感兴趣,而想象过程意根也参与,但意根不会全身心参与,它会缘其他的法;第三观行是由意识引导,逐渐变为意根主导、了别所关注的尘境,所对的法都是现量境界,而意识的想象是非量的了别,只有现量境界才更符合客观实际,才能让意根确信。总之只有意根真正关注和参与,才能发挥意根巨大的潜力,才能彻底改变知见,做出正确的选择。

想象容易还是观行容易?哪个更轻松?

甲:想象容易得多,妄想不请自来。

乙:是知不少人自欺欺人,没有禅定也说自己能观行能证果,把想象当作观行却不自知。明白修行原理,就知道极大多数时间都是靠自力修行,没必要整天流连于种种理论书海中,以汲取他人的见解或者是见地,数他人宝,自己毕竟不得半钱分。

六、未满足三十七道品的条件不能证果明心

前世从来没有断过我见的人,或者是断我见次数不多的人,初次断我见证初果非常不容易,断我见的必要条件三十七道品不容易修。现在每天都在修定的人都知道,禅定不容易修,如理观行更不容易,能有观行成果,法眼净证得空三昧,就更更不容易了。而前世断过我见的人,今世就属于特殊身份的人,而娑婆世界并没有几个这样特殊身份的人,可以说凤毛麟角。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很特殊,学个三五年就开悟了,但是不断我见不能开悟,开悟比断我见更是难上难。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认为自己开悟了明心了,已经是什么什么菩萨了,对外宣传自己开悟果报很不好。现在是个特殊时期,有一些特殊现象出现,却给地藏王菩萨带来很大麻烦,这代人命终以后,地藏王菩萨就会忙起来了。当菩萨太不容易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明明具足了佛的功德福德,却不取佛位,菩萨就是这样的心空无我。

为了不给地藏王菩萨添麻烦,现在都应该听从本师释迦佛的教导,按照佛所讲的修行次第和标准来修行,严格检查自己的三十七道品达到何等程度,如果其中有任何一条未满足,就不要觉得自己证果了明心了等等。最基本的三十七道品未修满足,就不会脱胎换骨,跳不了龙门,成不了圣。

七、如何判断是否断我见

如果小乘三十七道品没有满足就不能断我见,禅定不足,无法现前观行,只能推理想象;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不具足,或者根本没有出现,离断我见还很远;如果四正勤断恶修善还没有修,恶还继续善还没有生起,烦恼没有减轻,心没有改变,就不能断我见;如果八正道还没有完全具足,身口意行还有不正之处,也无法断我见,如果还贪恋世间法,出离心不强,同样无法断我见;如果心中还有我相,时时处处以我为主为中心,还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宛然,那就没有断我见。

在修三十七道品的过程中,随着身心不断的改变,种种吉祥梦境,都在昭示烦恼在逐渐的脱落,业障逐渐的消除,心逐渐的清净,身逐渐的无障碍,禅定逐渐的加深,世俗法逐渐的远离。断我见时,法眼清净,见五蕴都空无我,有定慧等持的三昧境界出现,身心皆清净处于三昧之中,身心觉受非常。如今众生的根基都比较浅薄,这样的三昧非常不容易证得,戒定慧也不容易修满足,所以断我见非常困难。目前来看,很多自认为断我见明心的人,都没有这些现象出现,那就不是实证了。

断我见和明心的时候,已经脱胎换骨,鲤鱼跳龙门了,如果粗重烦恼没有消除,心不清净,骨头就还是原来那个,胎就不会改变。如果降低种种见道的条件,三十七道品菩萨六度都不具足不圆满,那就是爬着过龙门的,本质还是鲤鱼,没有变成龙。在证果和明心这个佛法修证最关键之处,如果很随意,不严谨,在临终的时候种种恶相就会现前,恶道就不可避免了,死后发现自己处于阴森恐怖之处,就悔之晚矣了。

八、不能断我见之因

修行是先把色身五蕴的功能作用否定了破除了,之后才有可能证得五蕴背后的真人。色身是怎样的不实无主性呢?色身是由四大组成,受四大控制和摆布,你想摆布四大,还真不容易,需要大费一番周折,还不一定能摆布得了。比如夏天天热得通体汗流,有的人还会出湿疹子,这是火大水大地大不调,然后开空调透透风,身体却会着凉不舒服,这是风大不调,四大不调的色身真恼人。只要有色身,四大永远都要摆布你,佛陀说四大如四毒蛇,很难侍候,稍一不注意,毒蛇就要侵害你。这样的色身丝毫没有自主性,能是真人吗?能是我吗?

生生世世不灭的那个我,应该是自由自在,有自主性的,应该是百毒不侵的,应该是能主宰一切而不被一切所主宰的,谁有智者认这样的色身为我为我所?趁早在自己的心里灭除去,否定它,然后去找新主人来皈依。这样明显明确的理,自己内心还无法确认,那就说明修行还有所欠缺。究竟欠缺什么呢?福德、智慧、禅定、戒律等等,能完善的尽快一一去完善,不要再懒惰一再拖延了。

当色身非我五蕴无我之理已经很明确的时候,自己本应该勇敢的承担下来,无始劫以来的对于自我的观念,应该更新改换,旧去新来,焕然一新。可是这个我的观念就好像卡死了,说什么也动不了,再前进一小步都很困难。这就是障,犹如一座山横档在面前,越不过去。要推倒这座山需要自力和他力众力和合。自力包括戒力、定力、慧力、福德力、善业力;他力,一个是佛菩萨护法神的加持力,一个是同参道友的推动力,一个是其他善缘之力。以自力为主,他力为辅,只有自力具足,他力才能有所能为。

比如一个人推车行在上坡路,突遇前方一块大石挡在车前,自己无力前行越过大石,无论如何用劲,就是推不动车。这时候就需要众力和合了,自力在于自己的体能、毅力、巧力、决策力等等;他力就是,由于自己从前所结的善缘,种下的善业,正好遇见有人路过,此人与你有缘,愿意来帮助你一起推车,如果两个人推不动,正好又遇见另一个人路过,那个人也愿意伸手相助,和三人之力就顺利越过了大石,继续前行。

如果往昔你没有结善缘帮助过他人,没有种下福德和善业种子,那么在你遇到阻力的时候,就会孤立无援,没有什么外力他力来帮助你。也许你都不会遇到有人路过你身边,没有人知道你遇到了困难。即使有人路过,由于无缘无福,也没有人愿意出手相救。

学佛路上修福结善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成佛之道需要极多的助道者,单独一人之力不能为之,孤立无援怎么能渡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时劫?为人举手之劳都不肯,福德不集,善缘不结,种子不种,凭一己之力,遇到任何阻碍都无法越过,徒感叹和伤悲。自己不助人,如何有天助?

十、有所得之心能得解脱果吗?

总有人对我说:师父,我想证果,我想明心见性,我想达到七住位,我该怎么修?这样说话的人,只对果感兴趣,不对过程感兴趣,只想有知见,不想改变自己脱胎换骨,内心其实是重于果,不重于修证和解脱的,这样的话,任何外力都不能有益于他。世间有利益之处,众人趋之若鹜,佛教里有利益之处,众人同样趋之若鹜。

为什么众生会投奔利益之处?有我,有我所,有法,有执取,因此就会有所求。以有我之心,有所求之心,求取佛法上的利益,有利益可得吗?无我无所求才有果,有我有所求何来的果?认为有果可得,看到了佛法当中果的利益,于是就直奔利益之处,准备夺取。这样的话,能得到什么果证吗?为什么如今漫天飞舞着众多假果?以有所得之心夺得了假果,如何能不堕入三恶道?心中的果不空,利益不空,名利不空,能断我见吗?不断我见,能得果吗?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才能断我见证果,以有所得之心得假果之人,增益我见我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更重,与道相违,背道而驰。道是解脱,背道是生死。世俗界是一个名利场,在某些人眼里,佛教界同样是名利场,有名利可得,追逐佛教里的名利,更趣向于生死。

十一、三昧是修法成就的标志

问:修日观是不是要修到一天24小时影像都不消失,才能次第往后修呢?

答: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中的每一观,在出现相应的三昧以后,观行才算完成,之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观行。第一观日观要修出三昧,落日三昧,心中的落日相能连续不断地现前不灭,身心都处于禅定状态中,没有烦恼和杂思,除了睡觉都在定中,这样日观三昧就修完了,可以转入第二观。修任何一种法,证任何一种道,包括禅定和智慧,如果没有三昧出现,都不算修成功,不算证法证道。出现三昧前后的时间里,睡眠也不沉重,没有杂梦和乱梦,内心也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睡眠少而轻,不昏沉。轻度睡眠时心里应该有影像,深度睡眠时没有了。

日观在所有的观行里属于最简单最容易的观行,可是不少人修了三年多仍然没有什么消息,三昧影子也见不到,可见修行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尤其是断我见和明心见性这样的大智慧成就,更不是很容易的事。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修到第三观成就,才能保证命终往生极乐世界,修到第七观才能明心开悟。三年当中没有人把第一观修成,第三观和第七观要修到何年何月才能成就?修行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除非前世就修习过,并且是成就者,今世才稍微容易一些。

十一、为什么断我见需要相对应的禅定?

断我见是戒定慧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断烦恼之后的产物,而慧又离不开禅定。断我见之后才能得解脱,解脱就是解脱于烦恼的缠缚,而断烦恼不仅是智慧的成就,更是禅定的结果,没有禅定不能断烦恼,就不能断我见。

初果二果需要有未到地定,如果没有未到地定,也无法成为初果向。初果断除见道所断的烦恼,是欲界中最粗重的下品烦恼,需要在未到地定中断除。二果需要断除修道所断的烦恼,是欲界中的中品和上品烦恼,更需要在未到地定中断除。初果和二果人命终以后,只能生在欲界天,不能生到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因为没有色界初禅定的缘故。

二果需要在初果的基础之上继续观行四圣谛理,现观是离不开未到地定的,否则就无法现观,只能靠意识的思惟分析,不能有现量观察智,无法证得三果,也无法获得初禅定。三果要断除欲界一切烦恼,也要断除色界至少一品烦恼,成为心解脱的圣人,所以最基本的要有色界的初禅定。三果人命终会生到色界的五不还天,或者在中阴身里再断尽一切烦恼,证得四果,入无余涅槃,如果三果人没有色界定,如何能生到五不还天,如何断尽烦恼?

禅定如果不具足,就不能断除相对应的烦恼,没有色界定,欲界和色界的烦恼惑就无法断除,如果没有未到地定,欲界的烦恼就不能断除,四圣谛理就不是解脱道之所依。说不断烦恼也能证菩提的那些人,就是因为没有禅定,内心的烦恼无法降伏,意识的解胜,好像很聪明,但没有实证的智慧,不能摆脱烦恼缠缚,就离不开六道轮回。学佛不修禅定,全靠臆想,那就都是戏论。

十二、在禅定中观行,得到的结果一定是现量实证吗?

定中观行观出了结果,这个结果,一可能是意识单独观行出来的,二可能是意识与意根共同观行出来的,那么意识单独观行出来的,不能起决定作用,只有意根也观行出来了,才能起决定作用,才有定慧等持的三昧出现,才是真正的智慧。

为什么同样在定中观行,会出现两个结果呢?这是因为定有浅深差别,所摄受的识心的观行智慧就不同。定有浅深差别,比如有初禅定和具足的未到地定,还有不具足的断断续续的未到地定,还有更粗浅的定,定的时间长短不一,这样观行智慧就存在很大差别。定浅的,未到地定还不具足的,意识的功能作用占绝大部分,推理分析的作用比较大,意根的思量作用很小,得出的结论就不是现量。即使有未到地定,但每次定的时间比较短,观行始终处于粗浅阶段,深入不下去,则不能有深细的观行智慧,所得结果牵强附会,没有现量。

禅定是如此重要,有的人就一心修定,什么也不管,既不断恶修善,也不想办法修除性障烦恼,也不积极积累福德,由于无福加性障重,修了十几年二十年,禅定仍然修不出来。相反性障烦恼轻微的人,积极护持三宝,积累见道功德的人,一修禅定,就能得心应手,几个月时间身体调理得就很顺利,定力增强很快,比其他人二三十年修的还快。可见修行在修心,不在坐的时间长短,如果不修心,烦恼重还率性而为,业障不减反增,禅定怎么能修持出来呢?

十三、什么是见地?

见地的地,是指修证的层次,所处的身份地位。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将地分为十七地,从凡夫地到佛地。每一地身份都不同,地位都有所上升,以福德、智慧和禅定的不同来划分。其中欲界有九地,是按照福德来划分的,色界无色界是按照禅定来划分的,其中也有智慧的辅助。凡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地,是按照证量来划分的,证量里包括了福德、禅定和智慧。

那么见地这个词语就不能用在凡夫身上,因为知见得到了实证,见解得到了证实,证得了无生忍和无生法忍,就有了一定的解脱智慧,身份就上升到了圣贤的地位层次,从前的知见见解就变成了见地。

知见、想法、观点没有得到证实的,只能叫作知见、知解、个人的想法。要想证实自己的观点见解正确,就要修习戒定慧,定中参究,亲自证得,亲自见得,而不是远远地思惟琢磨、主观臆断。主观臆断的不能断疑,亲自见得的证实的才能断疑,断疑之后才能生起解脱智慧,身心世界才能发生根本性地转变,从此思想层次身份地位都上升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