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观行五蕴断我见(第二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4-10-04 19:00:17 阅读: 2215

第五章  阿罗汉与解脱 

一、何谓解脱?

解脱就是离却一切贪嗔痴烦恼;解脱就是对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挂碍,也无系缚,既不贪也不嗔,既不喜也不忧;解脱就是对一切人事物理无所挂碍,也无所系缚,既不贪也不嗔,既不喜也不忧,有什么没什么都一样;解脱就是对吃穿住用行随缘应对无所求,没有贪得之心;解脱就是在世间里生存,善知止足得过且过,没有非分之想;解脱就是不追忆过去不幻想未来,也不住当下,念念不停留;解脱就是对一切人事物理心不着,明了其苦空无常无我,明了其来龙去脉,明了其幻化不可得;解脱就是对一切法心空,自在无碍。

二、解脱和自在

修习一切法的目的,是为了识破一切法的空性、假性以及中道性,从而让自心获得智慧,对于一切境界心空无碍,得到功德受用,从而解脱于世间烦恼。

有人会问:解脱干什么用?解脱没有什么用,什么也不用不贪执了,就是解脱,解脱就是脱离束缚而自在。解脱无苦,就像离笼之鸟儿,自在翱翔;就像脱离陷阱的猛虎,山上山下随意游荡;就像脱离缰绳的野马,广阔天地任意驰骋。又有人会问:自在有什么用?自在也没有什么用,不用什么都行就是自在。自在只是一种没有我的束缚的感觉,甚至连感觉也没有,有感觉也不自在。所以没有用最好,要用干什么?用有什么用?有用都是累赘和束缚,都是苦。

要想解脱无我,应该天天问自己:我吃饭干什么用?然后回答:吃饭是为了色身存在;再问:色身存在有什么用?回答:色身存在是为了活着;再问:活着是干什么用?……刨根问底,打破砂锅问到底,绝不轻易放过自己。之后,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各诉己见,境界纷然而彰,思想跃然纸上,差殊自然而显。反观,反思,就会逐渐进入修道中。天天这样问自己,终有一天会觉悟,不再贪着,也不再执着,舒畅自在解脱,无烦无恼,最后自己就会超然物外,超脱洒脱了。

三、解脱的人是什么心态?

解脱是断除了烦恼,心空无我,对五蕴十八界不执不取,不取着色蕴,不取着受蕴,不取着想蕴,不取着行蕴,不取着识蕴,不取着色,不取着声,不取着香,不取着味,不取着触,不取着法,不取着财色名食睡,不取着名闻利养,不贪世间法,随缘应物,没有功利心,没有计较心,不求回报,不为权势和名声。既不趋炎附势,也不自高自大;既不争奇斗艳、强取豪夺,也不喜展露自我;既不尔虞我诈,也不工于心计,一切法无所用心,世间法拘碍不了他。因为五蕴世间毕竟空,无所系缚,无所挂碍,取与不取都了不可得,枷锁不着心,自在无碍。

四、为什么四果阿罗汉相当于八地菩萨的解脱证量?

小乘四果阿罗汉可以入无余涅槃,大乘从初地菩萨开始是断除烦恼的三果圣人,虽然地上菩萨可以入解脱正位,取证四果,但是如果取证命终就要入无余涅槃,佛不许菩萨取证四果,入解脱正位,直至七地满心,取证四果,入八地菩萨位。八地以上菩萨不会再入无余涅槃了。所以从解脱的证量来看,四果与八地菩萨的解脱证量相等。初地满心也不可以取证四果,否则犯佛戒,被佛呵责,佛也会护持菩萨不取证四果果位。

五、阿罗汉辟支佛的修行是舍五蕴取涅槃

阿罗汉四圣谛的修行以及辟支佛的十二因缘的修行,是减法和舍法,五蕴世间逐渐地舍弃。因为他们心中有法有物有五蕴,才在修行上不断地减少,包括心行业不断地减,舍弃贪欲和一切烦恼,最后取涅槃。阿罗汉们认为确实有三界,确实有五阴身,确实有苦受,确实有因果,所以才下决心舍弃这一切,出离三界。取舍之心,成巧伪,所以也不是最上最真实的修行方法,虽然这是每个修行人必经之路。

但是修行是分层次和阶段的,先要弃恶取善,心善以后,既不取恶也不取善,不取不舍,心住中道。菩萨了知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幻化的,心中无物,也就没有什么可舍的了,对一切法不取不舍,不贪不厌,坦然面对,从容度众,所以绝对不想离开三界去取涅槃。

六、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灰身泯智不是万念俱灰

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他的三界世间法就消失不见了,准确地说,在三界世间里没有阿罗汉这个人了。三界世间,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叫作器世间,包含极多的色法。如果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了,不仅七识所对应的带质境、性境和独影境等色法不出生了,他的第八识所对应的本质境色法也不出生了,没有本质境,就没有带质境独影境和性境。这些境界是三界业种所呈现出来的依报世间法,正报是五蕴身。

万念俱灰的是凡夫世俗人,圣人无心无念无愿无希冀,因而谈不到灰和俱灰,阿罗汉不可能像世俗人那样万念俱灰。万念俱灰的意思是心中有很多希望和意愿都无法实现,所以才大失所望,变成在世间里什么想法念头也没有了,但是意根还是有很多想法和愿望没有灭,只是实现不了。而阿罗汉是灰身泯智,原文对五蕴世间不寄予任何愿望,因而不需要五蕴身和解脱智慧了,身心皆舍弃。佛用灰身泯智这个词来形容阿罗汉的愚,灰身是把现在的色身五蕴以及未来世无量劫的五蕴色身都灭了,不要了,泯智是泯灭了三界解脱的智慧,意思是阿罗汉身心都不要了,名为解脱,名为寂静。

其实真正的解脱是什么呢?是面对一切境界时,如无境界一般,无欲无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所用心,不主动不回避,不被熏染,不去沾染,极其自在。佛陀就是如此自在解脱,不妨有五蕴身解脱色,不妨有转识成智的七识心,身智俱在,互相伴随不分离,什么天魔外道也无可奈何。这就是佛陀的无住处涅槃境界,什么法也不住,如无垢识一样无为,如真如一般无为,但不妨碍有为,如大圆镜智一般有为而无为,有为无为浑然一体,打成一片,不相脱离。这个境界无与伦比,因此众生的境界与佛陀的境界无法相比。

七、阿罗汉的第八识心体中有什么业种?

阿罗汉在有余涅槃里,随缘度日,不执取五蕴世间一切法,心空无我,三界世间法的业种渐渐消失了。因为没有三界世间业种了,后世也不会有三界世间,更不会有五蕴身在三界世间出生。阿罗汉的第八识里如果还有三界业种,种子必须会现行出来,以酬偿业行,这样就没有无余涅槃境界了。

但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早晚还会出现在三界世间里,因为阿罗汉在涅槃之前都听闻了大乘法,种下了大乘法的种子,种子成熟以后,第八识就会输出意根的识种子,出生意根,进入中阴身,再次投胎,修学大乘。业种与意根相应,意根与业种相应,意根如果不执取三界世间,就不能留存世俗业种,有执取就会继续造作善恶业,业种留下,后世就会随业种继续投胎轮回。意根不执取,六识不造业,就没有业种,不用受业报。

八、什么是入流?

入流是入到解脱的圣道流,解脱首先需要把生死束缚的我见邪见断除,从此以后就不是具有三缚结的凡夫了,在入流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禅定,要具有欲界的未到地定以上的禅定,才能断我见入圣道流。只有禅定或者是初禅定,没有断除我见三縛结,就不能入圣道流,否则具有四禅八定的外道也都入圣道流了。那岂不是修外道的四禅八定也能解脱了?已经断了三縛结就会入到圣道流,不是入之后才有能力断。

九、佛陀涅槃就是灭掉一切法吗?

佛陀涅槃与阿罗汉涅槃有本质的区别,佛陀涅槃以后,还要变幻现出无数五蕴身用以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所以佛说五蕴身叫作解脱色。佛在一个世界里度化众生的缘暂时了了,把色身灭掉,方便叫作涅槃,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涅槃,色身暂时离开灭掉,可是释迦佛仍然是娑婆世界的法主教主和导师,娑婆世界众生仍然属于释迦佛所教化的弟子,同时释迦佛化现无量无边五蕴身,在十方世界教化十方众生。阿罗汉涅槃以后,就不会再有色身五蕴了,所以阿罗汉涅槃以后没有解脱色,他们的涅槃不是究竟自在的,解脱不彻底。

佛有五蕴,却是解脱的,解脱色能被众生肉眼所见,不被世间任何法系缚。众生虽然也有五蕴,却被世间法系缚着,所以不得解脱。心解脱,色身就解脱,五蕴都解脱。所以解脱不是非要灭掉色身五蕴,而是要灭去不如理如法的心念和知见,心念转为如理如实的知见见地,就解脱了。

十、处世之道

每个人的眼睛都是这样的,就是白色的兵乓球上镶嵌个猫眼,一个机械化装置而已,不要当真。如果有人对你含情脉脉,那就是兵乓球出水了,从猫眼里流出来的,没关系,不能形成大河淹死你,也不会倾丘倒岳冲走你,不用理;如果有人给你送秋波,那就是兵乓球放光了,从猫眼里投射出来的,也不用理,大自然之光比这温暖;如果有人对你怒目而视,这就是兵乓球发火了,从猫眼里冒出来的,不用怕,烧不着你,也不会成为燎原烈火,不理自然就会熄灭的。

爱我恨我,无关我事,我自悠然自在。看淡一切,心静如水,我不着相,天下无事,天地自宽。若到连天地也看不见时,真的就解脱了,多好!

十一、断除了俱生我执的阿罗汉永远不会是在家人

问:有一种观点认为,断了俱生我执就心无挂碍了,不再对自己及亲人的生死有畏怖,不再对自已财产的损失有畏饰。这当然获得了大解脱,但这种情况对一个并不打算出家的在家居士合适吗?真修到这境界,似乎很多工作没法干了吧?

答:首先来说,如果断尽了俱生我执的人在小乘是四果大阿罗汉,在大乘是八地菩萨。而在家人是不可能修到四果大阿罗汉的,在家人最高只能修到三果,修到三果是非常不容易的,三果人在世俗里几乎对世间法都不感兴趣,一定会想办法出家的,而且出家的机缘非常多,对家更是不感兴趣,也忍受不了了,如果不出家多数人都是随缘度日,但还是有一部分执著没有断除,对于居家生活和工作也是随缘的,执著性不大。

而大乘的四果阿罗汉处于八地菩萨果位,他们一般是不会到娑婆世界来的,即使来此世界,他们也不会过居家的那种世俗生活,比如养家糊口去工作,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他们的福德无比广大,怎么能有做世俗工作来度日这么低俗事呢?度众生事业都是随缘,没有一丝执著,为什么还要屈尊于工作和养家?其实在娑婆世界找个初地菩萨和三果人都非常难得了,地上菩萨一般都不会居家,都会出家度众,除非菩萨太多,用不着都出家做众生的表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