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第二部)
第七章 如何参禅
一、禅宗不立文字是什么意思?
禅宗也叫作宗门,佛法之宗是真心如来藏,禅宗就是参禅证悟真心如来藏的法门。不立文字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整个参禅过程是不用语言文字和声音的,因为这时候是要在甚深的禅定中参禅,意根与意识同时参究,就处于无语言文字的状态,有语言文字声音,思惟浅,处于意识单独意解的状态,意根用不上力;二是,宗门如来藏本身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与语言文字不相应,用语言文字传达出来的都不是祂。
所以在参禅的时候,传法者和受法者的语言文字和声音就没有用了,所有的书籍理论没有用了,参禅者心里也不用念念有词、絮絮叨叨、哼哼哈哈的了,剥离了可对比的外缘参照物。这样就没办法海阔天空、情思意解,比量非量地尽情发挥,意识没有发挥余地了,老老实实的全凭意根现量的思和究。虽然辛苦,彻夜难眠,但成果丰厚,意根的潜能和智慧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旦证悟挖出自家宝藏,从此就会过上自由富裕的日子,再也不用流离失所地乞讨度苦日子了。
这时候外面的文字和心里的声音,都不管用了,使不上力了,唯有依靠自身的智慧,这样才能开发出自己本身的大智慧,什么推理,什么分析,什么整理,什么归纳,什么拆分,什么整合,什么臆测,什么想象,什么比对,什么教量,什么理论,什么知识,什么学问,全都用不上了,意识歇下来,不用忙碌了。这时候负责任的禅师会告诉你,把佛经拿开,禁止读经看书,违犯者戒尺伺候。一旦参到关键时刻,挨打是绝对的好事,虽然语言文字都用不上了,但还可以挨打,被打的时候照样没有语言文字和思惟,但却能触动意根的灵感。
在师父给棒子的时候,如果意识很活跃,就会立刻思惟分析说这个可能就是,但结果是:错!意识又分析推理说:真妄和合,这个没错,但结果还是:错!你又进一步用排除法推断臆测说:这个不是眼识,不是耳识、鼻识和身识,也不是意识和意根,一定是第八识,但最后结果仍然是:错!你敢动意识,无论怎样都是一个字:错!三个错之后,你再不觉悟,禅师就会给你推出禅堂,甚至会给你推出禅院禅寺,不要你了,因为你还不是道器,没资格参禅。当然具格的禅师是不会乱打棒子的,一定会看准了参禅者的心理状态,在最恰当的时机给棒子,这叫作当机一棒,抛掉一切尘境和情怀,现量识得非尘境非情怀的那个就是。
过去祖师大德总说,偷心不死不能悟道,贼心不死不能悟道。偷心和贼心都指什么心?都是指意识心。偷什么不能悟道?偷答案不能悟道。参禅的时候如何才能去除偷心?修出未到地定,在定中用意根深究,摒弃意识的解。参禅时候的偷心,也可以说是投机取巧的心,走捷径的心,是直接把别处的知识理论拿过来当实证当亲证的心。因为不是意根自己亲证的,意识投机取巧拿过来的名为偷。过去常常用一句话来形容有真实证量的祖师们讲法,说是这些法都是从自己心窝子里陶出来的,意思是说祖师们所讲的法,都是自己实证出来的,是自己的智慧结晶,不是意识从别处搬弄过来的现成理论知识,或者是把学来的理论进行整理归纳加工一下,改头换面变成是自己的,这样都不算作悟道,也会耽误悟道。
什么叫作自心现量?从自己胸襟里掏出来的才叫作自心现量,胸襟心窝子都是指深深的意根主人那里。与此相反的,是意识不费力的解出来的,不用修戒定慧和三十七道品解出来的,是与学来的理论知识和别人的见解作比对参考推测出来的,这差不多就是白白拿过来的。意识这样的做法差不多就是偷了,偷心不死,意根不能思量参究,就不能证道。意识学了大量的法,实质上都属于偷,因为不是胸襟里的,不是自家的,都是别处的法,是耳入口出的法和现学现卖的法,都不是自家宝藏。
二、教外别传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世尊在灵山会上,手拿天人奉献的一枝花面对大众弟子微微笑,一众人天懵懂,只有大迦叶以笑回应世尊,世尊以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见大迦叶顿悟禅宗之心,遂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与摩诃迦叶。这就印证了大迦叶的顿悟,于是大迦叶成为了娑婆世界第一代禅宗祖师。
涅槃妙心,是指每个众生自己的真心自性,常在涅槃,微妙现法,是最真实的法相,可是这个法相却没有任何世间相,无色声香味触法相,众生的七识由于无明遮障就是不识这个涅槃妙心。在这个公案中,不但世尊的涅槃妙心时时彰显,大迦叶的涅槃妙心也时时彰显,乃至于无数人天大众的涅槃妙心也时时彰显。怎奈众生就是不识啊!心被无明障住了,灵性智慧开启不出来,慧眼不现前,奈何?
只有那大迦叶不愧为佛陀的第一大弟子,默契佛的心意,见佛陀手拿花朵示众之时,慧眼觑破佛陀的妙精明心,于是微笑起来,自己觑破玄机的微妙智慧也被佛陀看透,师徒之间就有了心的交流,心心相印,不用文字语言。禅宗妙法就在众目澄澄之下传授完毕,后边还有一段文字补充,就是世尊说的那段:我有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传予摩诃迦叶……。
禅宗之法为什么可以教外别传呢?因为传的妙心妙法可以意会,不拘于语言文字。如果只能局限于文字语言,那就不妙了,妙心妙就妙在能在一切法中行,不挑剔任何法,妙心妙法非关语言文字,什么法上都行,处处都是祂。何处不是祂?清净的污秽的有声的无声的,有文字的无文字的,活灵活现在一切法上。
世尊四十九年用语言文字讲出了三藏十二部经典,处处都彰显涅槃妙心,这是教门理门。但还是有点绕,这回世尊给大众示现个最直接的,最干脆的,最爽快的,直指人心的,一句话都不用说,就那么摇曳一枝花于大众面前。哎!大众干着急呀!心想这是干什么?世尊葫芦里有什么药?想不明白。大迦叶不用想,一下子就顿悟了,这是意根顿悟。意识是渐悟,因为意识得想啊!凡是用想的,都不真,祖师看见了就得一棒子都打死,情思意解汉,有什么出息?
教外别传的法,就是痛快,就是麻溜,不容你想,等你想的时候,大雁早已经飞走了,黄瓜菜早都凉了。谁在这时候还敢搔首弄姿、抓耳挠腮的,直接一棒子,这是什么所在容你左思思右想想,思前想后的?不是道器,打死不冤枉。
正法眼藏是什么意思?只有这只眼最正,其余眼都不正,生生灭灭的,无明烦恼的,自身不能独立的,非要有所倚靠的,肯定不正。藏,是含藏的意思,涅槃妙心含藏一切法的种子,能生成一切法,万法蕴含在其中。这就非常妙了,无中生有,幻化世间,让大众得以依靠,进而执取万法。
三、在寻和伺的定中正好参禅
问:在浅定下,让意识和意根处于一种很敏锐的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感觉自己能隐隐的看见自己的身体,能敏锐的觉知到周围几十米发生的细微事情。识心处于伺的状态就是:意识和意根都很专注,被动的感知周围发生的事情,但识心不对发生的事情刻意着意和了别,只是知道这个事情在发生,类似于冷眼旁观不动心念的那种状态。这种状态如法吗?
答:伺的状态当然属于禅定,而且定的程度比较深和专一,心没有寻的时候粗糙和分散;寻的状态也是禅定,定得比较浅,因为心分散,动的多一些,定就浅。在伺的状态下,心不动却有知,时间长了对于所知就会有智慧性的认知,就能看破所知的法,知法为空,心就能空,从而到达舍的状态。
寻和伺都是有目标的,而且目标专一,才能出现禅定。有的禅定里没有慧,有的禅定里有慧,禅定里有所缘,才能有慧,空而没有所缘就没有观察慧,而是纯粹的空定。寻和伺都是清明定,都属于正定,但是在寻的阶段定浅动多,不够静,伺的状态是参禅的后期状态,最容易出生智慧,这时候是以意根为主的思量阶段,意识不动,或动得少而轻微。
问:如果在很安静的环境保持这种伺的状态,会慢慢感觉周围的时空像凝固了一样,身体也像若有若无似的,识心仿佛游离于身体之外,在静静的感知一切。等从这个状态出来后,发现自己的思维力和感知力比平时要强不少,这可能是识心保持专注后带来的效应吧?当处于这种伺的状态,时间逐步加长时,发现意识意根专注力越来越大,觉知力也越来越敏锐,还发现呼吸和心跳越来越缓慢,越来越细长,真担心哪会儿没了呼吸和心跳,人就死了。
答:在伺的状态,意识只保持一个知,没有多余的心念,意根不受干扰,就会深细专一的思量,慧就容易生起。意根的慧一生起,就能看破所缘境,看空所缘境,就容易证道。如果没有到达伺的状态,意识的思惟活跃,意根的思就会受阻碍,没有真智慧生起。意识所思惟推理分析判断出来的结果,不会落入意根那里,意根不接受,那这个人的意识无论有什么看法,最终仍然是看法归看法,心行归心行,互不交涉,修行仍然不上道。
很多人都说自己证果了明心了之类的等等,而身心世界却没有一丝毫改变,相反烦恼还会越来越重,慢心反而炽盛起来,那就是意识所分析思惟出一个理,而意根不认,所思所想所做依然故我,还是旧时人旧时的行履,名是圣人名,心是凡夫心,然后又纷纷退转退道,很可怜。
四、如何离心意识参禅
没有禅定或者是缺少禅定的观行和参禅,根本离不开意识,更离不开意识的分析推理和想象猜测。这是过去禅宗祖师们最忌讳和反对的参禅方式,是祖师们经常反感和嫌弃的情思意解。所以要想离心意识参禅,让参禅的结果更究竟更现量,就要努力修出禅定,让未到地定具足,然后再参究观行佛法。这样意根用力多,就会保证实证,而不是意识的解。
在观行和参禅当中,意识用的越多,作用越大,其效果越打折扣越不如意,越不顶用。意根用的越多,作用越大,爆发力越大,后劲越大,跑的越远,悟的越深,三昧力越大,智慧越利,烦恼越轻,心越解脱。
五、如何在二禅以上的禅定中思量参究
诸佛都在四禅定里成道,一般人在二禅里就不能参禅了,因为这时意识太微弱了,没办法协助意根思惟考量,只能凭意根自己单独的思量作用。那么诸佛在四禅定里悟道,而且是极深极深的大悟、彻悟、究竟悟,彻法底源的悟,没有意识的协助,意根该是什么样的智慧?二禅以上不能参究法义,这是对一般人而说,实际上在二禅以及更高的禅定里是可以思考参究,可以入道的。
那么如何在二禅以上定中思量参究?那就要在入定前,意根要具有极深的疑情,心心念念都是疑情,没有其他思想念头,其他法都屏蔽掉,这样就一心一意缘于一法,深深的疑,深深的参究,一心想弄清楚法义。这样的话,上座时刚刚把腿盘好,意识就会灭除明显的心念,心清净下来了,不干扰意根的思量,五识由于无所事事就会灭去,二禅定出现,于是意根一心参究。因缘现起时,意根有了杂念,促使意识生出念头,于是五识出现,就出二禅定了。
意根在二禅至四禅定中思量参究,不仅五遍行心所法具足,五别境心所法也要具足,其胜解力和慧力不是一般的强,而是非常强大,才能悟道,才能把法义参究通达,生出三昧力,处于三昧之中。定慧、胜解力、念力差一点,都无法悟道。意根五别境心所法强大的人,都不是普通人,非圣人莫能为,普通凡夫和贤人应该精进修持,努力增强意根的五别境心所法,以使道力更强大,修道迅速。
六、在未到地定和初禅定里才能参话头
问:如果见道需要在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么禅宗的参话头开悟见道,是否符合佛理?
答:参话头没有未到地定和初禅定,就参不了,只能在心里念念话头,其实是念话尾,话头是找不到的,那何谈开悟见道呢?在未到地定和初禅定里才能参禅,才能悟道,二禅以上五识就灭了,意识微弱,不能参禅,除非意根被话头熏得很深很深,也许能单独参。过去禅宗祖师悟道都是在初禅之前的定里,他们既打坐修静定,也在日常活动中参禅,二种定相得益彰,悟道才快,只有其中一种,悟道就难一些。
七、事修和理修的关系
一切法分为事和理两部分,事就是相,理就是如来藏理体。在谈论事的时候,就要从相上来破除相的真实有性,这时候就不能从理——如来藏的角度来说了。那会让有些人认为相是真实的,就会生起执著,从而心有束缚,不能解脱。
小乘法都是从相上来破有,大乘法是从理和事两方面来修行,从理上来破相,认理就好办,但是也不废相,不会执理而废事,要求理事圆融在一起,不可偏向任何一方,否则佛法就不成就。修到究竟理事圆融的程度,那就是佛,理事圆融还不究竟的那是地上菩萨和等妙二觉。明心以后的菩萨也许能圆融一点点,如果观察力不具备,那就一点也不能圆融。
如果没有证果也没有明心的人,告诉他五阴十八界法,世间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的,他就会认为五阴十八界是真实的,执著这些法就没有错,没有什么不好,因此就不会想办法去灭除自己的贪爱和执著,这样的话,众生的生死问题就不能解决了。一切法皆真如,这是地上菩萨以及佛的现量观行结果,凡夫只能一步一步从基础五阴十八界的生灭相上来修行,不能直接就把五阴十八界当作不生不灭的真如来对待,没有人能现量观察到这个理。
四禅八定是事修,是修相,相必定有生灭,没有不生灭的相,除了第八识的空相,空相无相,所以不生灭。四禅八定里的六识从相上看就是生灭变异的,第七识从相上看也是生灭变异的。谈论生灭变异的法,修相的时候,就要有生灭变异的相。如果这时候要说七个识和四禅八定,都是不生灭的,那就显得不伦不类了。既然都不生不灭固定不变了,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好修行的了,已经完美了。事实却不是这样,所以修学要有次第,要理事圆融。
八、不断我见能直接参禅吗?
问:必须先断我见再参禅证悟真心吗?有的人对断我见好像没有什么认识,想直接参禅,如果参究成功证悟真心,是不是会自然看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了?因为知道一个真,其他的自然都是假的了。
答:如果对断我见都没有什么认识,仍然认个假我为真,这样的话,如何能取证那个真实的真,从而明心证悟呢?有极个别人由于前世的基础相当好,对空和无我有一定的认知和体悟,可以直接参禅,在参禅过程中会先断我见,然后才能明心。而绝大多数人基础薄弱,内心着有着我太重,参禅时的遮障也太重,无法真正明心开悟。极大多数人恐怕都得先断我见,然后才能参禅,不断我见就直接去参禅,其最好的结果就是解悟,看着果挺好挺香,实用价值不大,而不好的结果是白用功,浪费时间。
解悟的时候,是有两个我平行并列存在着,不相冲突,这样更增加了我见和烦恼。解悟的解,相当于推理,不是实证,因此不会断我见,又觉得真心是另一个我,这样对修行的阻碍是很大的。所以我见比较重的人,还是先着眼于断我见,把我见断了,遮障没有了,才容易证得真心。
大多数人都不是解悟,解悟也是不容易的。如果真解悟了,只要加修禅定,在禅定中用意根再重新参禅,或者是验证自己的所解,因缘时节到时,也会变成证悟。前提条件是戒定慧都要修圆满,包括三十七道品和菩萨六度。真解悟的时候,大方向已经明确了,修行会快一些。就怕没有几个人能真解悟,都是只解不悟。
建立理论知见,相比实际用功,要容易很多很多,如果知见是由别处而学来的,那么二者的难易程度在一比十以上。如果知见是自己边修边摸索出来的,二者的难易程度在一比十以下。修行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定慧来修,摸索的时候就是实际用功的时候,摸索出路数了,功夫也纯熟了,见道就快了。
九、五阴不死法身不活
禅宗祖师说:打得五阴死,许汝法身活。这是何意?不死,就不能活,是什么意思?每个人的法身都时时刻刻在运行着,维持着五阴身的活动,执持着十八界。但是众生不识法身,有也等于无,这样法身就像是死的一样。众生为什么不识法身?就是因为心被五阴身的乌云遮住了,只见眼前的五阴身,不见五阴身后的法身。要想见法身,让法身活起来,就要用般若智慧拨开五阴乌云,那么背后的法身就会活活泼泼地显露出来了。这也是修行的次第。
十、在禅定中可以用疑情替换咒语来参究
问:平时默念楞严咒已经养成深处提着的习惯后,如果内心深处对法起了疑情,是不是就可以用疑情替换咒语,这样就能行走坐卧都在参究了?
答:默念楞严经功夫很深的时候,就有了禅定,意根能随着意识一心专一地念咒。修到禅定很深的时候,意根专一于法,智慧生起,容易起疑情,那就把心里的念楞严咒的念换成参禅的话头,或者换成疑情,在定中专注的参究,不能有一丝毫分心,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疑情,出生智慧。没有什么比出生智慧更重要的事情了,念咒也是为了这个最终目标,念咒仅仅是入道的最初方法而已,不能把念咒当作修行的目标,应该当作工具使用才对。
十一、好雨滴滴不落别处
窗外大雨瓢泼,这雨是心内雨还是心外雨?雨滴落在了哪里?大雨滴滴敲打着心灵,是敲打在如来藏这个心灵上了,还是敲打在七识哪个心灵上了?能不能把心灵之窗给敲打坏了?当然,色声香味触法根本碰不着如来藏,如来藏不受尘境,受尘境的是七识心,是七识心能感知到雨水的敲打,下大暴雨的时候,心有可能被吓到。
这雨是怎么来的,能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吗?若说能,为什么那么多人受水灾?若说不能,为什么有人滴雨不沾身,且能呼风唤雨,止息阴雨为风和日丽?谁能见雨相即离雨相,不着雨相?谁能见雨相即心相,念念不住相?既然雨在心内,你心里为什么要下那么大的雨?如果雨在心外,就与心无关,心如何能感知到雨?
虽然七识了别的是虚假的幻影,可是这个幻影也显得太真实了,色声香味触全部是立体的,活灵活现,怎么能不让人觉得真实呢?但要解脱身心,该怎么办?
十二、对于开悟的种种错解
很多人都把修定的境界当作开悟,还有的人认为开悟必须是把所有的识心都灭掉,连意根也灭掉不起作用,这样才是真正的开悟境界。我们想想这有什么过失?这样的开悟,是谁开悟?悟了什么?在这个境界里没有人,没有五阴七识,只剩下如来藏,显然是阿罗汉的无余涅槃境界,与开悟没有关系。况且一个凡夫不可能通过修定证得俱解脱大阿罗汉,直接就能把意根灭掉,马上就入到无余涅槃里。凡夫即使灭掉五识也是极其困难的,意识更难灭掉了,更何况要灭掉意根。
有人总是执著根尘脱落是开悟境界,可是根尘脱落时,没有根,也没有尘,根尘不到一起,那当然也就没有六识心了,如果这就是开悟,那么悟个什么呢?把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当作开悟,到底是悟个什么呢?这种境界与如来藏有什么关系都不知道,那就没法证明这是开悟境界了。一些人错解误会佛法,究其原因,根本问题还是虚妄法和真实法没有分清楚,没有搞明白,福德智慧还不足,还有烦恼业障严重的遮止,障碍福德和智慧的增长,所以真妄法还不能真正的领会贯通。
真心和妄心各有其不同的体性,比如说,觉有真心的觉和妄心的觉;平等有真心的平等和妄心的平等;清净有真心的清净和妄心的清净;离相有真心的离相和妄心的离相;有为有真心的有为和妄心的有为;无为有真心的无为和妄心的无为,等等很多。总而言之,大家学法,都是很难分清真和妄,常常混淆不清,往往误会很多,这是因为菩萨六度条件还不具足,具足以后就有智慧分辨出真妄二者的体性,就不会错解悟道境界了。
十三、如何证得真正的闻性
从十八界当中一门深入的修行,是观十八界中的一界,从这一界中悟入法界实相,证得三昧,从而开启大智慧。譬如从耳根门起修,禅定具足时,就要在闻性上观行,反观耳根闻性的生灭起处有什么,从而证得不生灭的真正的闻性。在参究、反观当中,心念不要落入音声里,不要去思惟音声里的内含是什么,不要落入虚妄法中,否则就不能证得闻性的根本和实质了,要在声音之外参究,参究声音的来源和起处,追根究底,才能找到闻性的本源。
十四、灵感是如何出现的
研究发现,面对突发的生命威胁,恐惧的感觉瞬间控制大脑,于是许多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会定在原地不动——这就是定格。定格时,体内能量集中,开始全面接收在场的一切信息(瞳孔放大、眼睛睁大等等)。因此,在事后描述时,当事人会对恐惧感袭来这一瞬间的记忆异常清晰且富有细节。而紧随这一瞬间之后的记忆可能会模糊不清,甚至完全不记得。那么就有如下的问题:(一)身体的这些现象是谁掌控的?(二)定格与定住、禅定是否相同?(三)为什么定格时发生的事情记忆非常清晰?而过后就记忆模糊记不清了?
答:(一)意根随着如来藏能随时了别到色身遇到的所有情况,随时能对色身加以调控,意根心一动,就会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向全身神经系统发送信号,浑身随之就会出现神经反应,意根的思想情绪就表现出来了。
(二)定格时就是短暂瞬间的禅定,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叫作定住。身体不动,意识思想不动,而意根却能非常专注的思量,寻找对策,寻找机会以脱离危险,往往能急中生智。这正是定的特征和结果,定能生慧,定中意根非常灵敏思路敏捷,往往能转危为安。
(三)定格时意根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心念不分散,六识不乱动,不影响意根的思量,这时候对尘境观察更细微,观察力更好,因此记忆力更好更牢固,所以定格时的场景记忆深刻。而过了定格阶段禅定消失,心就散乱了,所以记忆力就差,过后的情况就记不清楚。
过去禅师们悟道,也有不少在自己疑情正浓时,遇到一个突发事件应激出现灵感,从而悟道。学人在参禅中疑情很浓时,如果师父突然大喝一声或者突然其它方法,都有可能触发学人灵感,从而开悟。过去在禅堂里打坐的间隙,行者们下坐绕禅堂行走或者小跑,师父突然喊停,突然停下来时也有可能开悟。淬不及防时容易有灵感出现,这样的开悟是真实用功的结果,都是意根直接悟,直接体验,叫作亲证,不止是意识悟。这时候不容你思考,要悟就悟,不要思考动念头,不要琢磨,直接就悟,就是意根悟。
十五、循第二月觅第一月就是参禅
如果有人跟我示悟,我就给他一棒子,这一棒子就是第二月,是空谷的回音,伶俐人就可以依此去找这第二月的根源——本真第一月。这有多痛快,畅快淋漓,何必像瞎猫碰死耗子似的,成天在那里静坐,坐到没有什么妄想了,清静了那么一下,然后就与第八识的清净体性对照,觉得这样的清静境界,没有什么念想,也没有什么妄想,与第八识挺相像的,就说:这不就是我的本心第八识吗?这不就是我的法身如来佛吗?
是谁教你这样认如来佛的?若如此,在你有妄想、有念想的时候,你的如来佛是不是死的,还没有出生?在你以后定力消失,念头生出来,妄想出现的时候,你的如来佛是不是就消失灭亡了?若如是,你的如来佛为什么是有生有灭的?怎么是有增有减的?怎么是能变化的?怎么是一会儿有一会儿无,需要不断看着的?事实是,你这没有念头和妄想的清静境界仅仅是第二月,是从第一月那里转过来的,你不要停留在这第二月上,要赶紧追着它的路径去找第一月,那个第一月本来就是清净的,任何时候都是清净无念想的,不用你打坐就本然存在着的,那才是你的真心,是法身如来佛。
还有人错认啪的一下,前念已断后念还没生的中间空档,觉得这个空挡历历孤明、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就是自己那个无念无想本自清净不生不灭的本心如来佛主。可若如是,在你啪的一下截断妄念之前,佛主在哪里?还没有出生吗?一会妄念出现了,你的佛主又去哪里了?灭了吗?没有妄念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明明白白的是什么?清楚明白个什么?
事实是,你这个前念已断后念还没有生的中间空档,也只是第二月,是第一月幻化出来的,你要循着历历孤明的境界去寻找背后的本尊第一月,这就是参禅。本心自性如来从来不清楚不明白你现在的清静无妄念境界,也从来不清楚不明白任何一种世间五阴境界,祂什么都不知道,无见无闻不觉不知,既不孤也不历,既不在中间,也不在两头。倒是生灭增减的虚妄法意识,一会儿有妄念,一会儿无妄念,一会儿清楚明白,一会儿糊涂不明白,一会儿孤历一会儿宣闹。真认得自心佛的时候,不管你干什么,即使杀人放火,自心法身佛也仍然存在,仍然起妙用,祂没有灭过,时刻刹那都有相应的功能作用,不是空空的呆呆的什么也不干的傻佛。
祂不是只在你眼前晃动,同时也在你背后默默承事你;祂不只是在你心清净没有妄想和烦恼时出现,也在你混不吝的时候出现,也在你大闹天宫、倾邱倒岳的时候出现;祂不仅在你上天堂时出现,也在你下地狱时出现。你若真发现了祂,就会处处都能发现祂;如果你在别处不能发现祂,那么你在此处发现的就不是祂。真认识了一个人,这个人到哪里你都能认识;认错了一个人,在其它任何地方,你都不能认识真人。
十六、什么时候才能参末后句?
末后句,是截断生死众流之句。什么是生死流?生死流如何截断?要会末后句首先要思考这个问题。初禅定以后,证得二果以后,过了如幻观和阳炎观以后,才开始参究末后句,参通了末后句,证得有余依涅槃,就能过生死牢关,成为三果人,才有能力出三界生死流。
有关末后句的公案和句子,都相当于暗语一样,提示着解决生死问题的关键所在,这需要自己参究,不能让人明说,即使明说,自己也得不到丝毫益处,还会障了自悟门。没有初禅定,前面关口没有过,烦恼没有断,就参究不出来。没有前边的基础,无法理解末后句,小乘必须是二果人,大乘过了如幻观和阳炎观才可以理解一些,之后再行参究,才会有一点门路。
如果不修禅定,就不可能证得什么法,没有初禅定,阳炎观就很难证得,后边的各种观行就更不要想了。要明了对于很多法,自己的解到了什么程度,离证得的距离究竟有多大。有些法如果提前解了,很难再证得。在禅定等等因缘条件不足时,最好都回避一下,不要去解,否则就无法证了。都是解,生死如何了断?解与解悟还有很大差别,这些都需要自己了解,并且要有智慧判断和作抉择。佛法绝对含糊不得,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结果是差别很大的。
十七、淬啄同时
每个修行人还没有成道之时,都如一枚没有打破的鸡蛋。这枚鸡蛋想什么时候打破,如何打破,确实是一个大学问,有大文章。打破时辰选的不对,打破以后就是剐蛋坏蛋,甚至不能食用,更别说能孵化出一个小鸡雏了,完全指望外力来打破鸡蛋,往往打破的都是剐蛋,什么用也没有了。
所以修行主要还是靠自己,外力给点温度就行了,内里自己变化自己,自己改变自己。不想做剐蛋废材的,就不要太指望他人的提携。有的人没学多长时间,鸡蛋还是很生硬的时候,就要求师父赶快引导自己开悟。这样悟能悟出什么?悟什么都没用,废材一个。生鸡蛋刚捂热乎一点,就着急破壳,最多炒菜吃了,不成气候。
蛋壳里的生命渐趋成熟的时候,有种种的特征,到最后鸡雏肯定会自己啄蛋壳,实在啄不开的时候,在鸡嘴即将破碎撕裂之处,外力加持一下轻松打破,生命才能成功的诞生,这样的鸡雏强壮有力,生命力顽强。小鸡雏的诞生,极大部分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一小部分在于外部温度环境,母鸡的呵护。
修行也是如此,极大部分都靠自己精进努力,少部分在于师父的教导和帮助。过去祖师们接引弟子,都是啐琢同时,时辰掌握的好。为什么?因为祖师是真祖师真禅师,真有道,不仅有道力,还有道眼,明察秋毫,会观机逗教。那时候的学人是幸运的,非常幸运。如果学人三十七道品没有修好,六度还不具足,因缘也不到,禅师绝不下手接引,弟子的法身慧命最最要紧,都不逞能,责任心非常强。如果有人胡乱接引,有凑数之嫌,自己就应该知道,那人没有道,躲开最安全。护好鸡蛋,不要轻易去打破,不管谁要主动打破,一律拒绝。
十八、临济禅宗四料简
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是: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夺,指剥夺、剥离、遣除、消除、消灭;人,指主观的我,为能攀缘的识;境,指所攀缘的尘境。这三个字的意思涵盖了在参禅过程中所要做的功夫,降伏根尘境界,剥离和消除能和所,逐渐断除身心五阴我见。有我见就是遮障,就是障碍,慧眼不开,只见人境,不见真心。
凡夫众生虽然都有我见,但在修学的过程中,我见的侧重点不同,有些人偏重于主观的能,执著于识,有些人则偏重于客观的所,执著于境,有些人则二者俱执。由于有我见我执,心不空,参禅无果,这时候就需要具眼的禅师接机示教,当面逼空,夺去学人所执的能所,去除眼障,使其法眼净,这是前三料简。
得了法眼净的禅者,人境俱空,落到了空处,为了向上一路悟实相,禅师再接机示教,让学人从空处转身,在人和境上悟那个有,这样柳暗花明又一村,境界转折了,大事就得到初步的解决。但在月明帘下转身难,从空到有很不易,这是小乘到大乘的跨度,需发大菩提心,广行菩萨道。第四料简完成大乘见道,开启了向上之路。所以不断我见,不能开悟。
十九、释究能法师的参禅窍诀
释究能法师:禅宗的参禅法门都是要我们用根不用识,禅宗不管你妄想不妄想,它不管你那么多闲事,它只要你修到意根这里,能用意根参话头,有能力悟道。禅宗参禅是参话头,这是中上根人才有能力参的,下根人参不起来。为什么呢?你看这个参话头,比如说参念佛是谁,参我们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很多人参话头——念佛是谁,到处找这个谁,这个不是参话头,这是在念话尾。参话头是什么呢?参话头就是要参话的前头,话的前头是什么?你想不想说话?你就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当说话了,话头呢,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前那个状态。
所以参话头的功夫是这样的:想念阿弥陀佛,但是你偏偏不让它念出来,要念出来就是话尾了,所以你要参这句话的前头。你想念阿弥陀佛,但是偏偏不让它念出来,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子?想念,你心里的阿弥陀佛不要冒出来,冒出来就是话尾巴,这就是参话头。参话头做功夫要做得非常的绵密,它这绵密到什么程度呢?参话头参得功夫纯熟的时候,就像吞热汤丸一样,很热的汤圆含在嘴巴里面,吞下去又会烫死掉,吐又舍不得,就卡在喉咙上。有一个比喻叫做如猫捕鼠,猫看到老鼠,就紧追,追得老鼠一下跑到洞里去了,猫就四爪抓地,尾巴翘起来,全神贯注盯着洞口,看住老鼠,等它一出来就抓住。参话头也是这样,要看住自己的心里面。话头不让它冒出来,但是一定要想着它。
参话头的人就是要这样用功,心里藏着话头,却又不念出来,能做到这个程度,肯定是中等根基或者是上等根基的人。如果你做不到,就老老实实的先去念佛,念佛功夫慢慢深了之后,心安静下来,没有妄念,这时候念佛就达到了意根这里,这就类似于参话头的功夫,所以参话头实际上就是在意根上做工夫。话头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心里却是清清楚楚有这个话头、这就到意根层面了。
评:释究能法师把参禅的用功情境描述得比较准确,并且明确地指出来,在参禅的时候正是意根在那里专心一意地参究,那个功夫是以意根为主的参禅功夫。当你修到能用意根思量参究话头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参话头确实是很有韵味和意味的,也确实是很令人着迷和不舍的。所以参禅的人能做到不眠不休,日夜精进用功,功夫做到连续不断,持续升温。参禅又如猫伺鼠,眼看那老鼠在洞口乱窜,抓住的几率非常大,成功在即,所以猫就警惕着,小心翼翼地守着,不离不弃,等待时机一举拿下。
为什么说在一句话或者是阿弥陀佛四个字将出未出之际,就是话头,就是意根的参究状态?因为意根的念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的相,在话头将出未出的时候,还没有形成语言文字和声音,这时候就是意根的念和思。再下一步出现了语言文字和声音,落到意识心里面,就不是参话头状态了,而是念话尾巴,是意识的情思意解状态。所以在一切法运行当中,永远是意根的思念在前,意识的思念在后,意识的思念也可以再转换到意根的思念,只不过意根的思念极其难以观察和把握。
在清醒时的各种状态里都有意识和意根的知和念,只不过是在各种状态里,意根和意识哪个的知和念的作用更强更突出而已。两个识的功能作用很难分辨清楚,意根比如是甲,意识比如是乙,我们的知就是乙的知,我们要分辨意根,就是乙去分辨甲。乙怎么能知甲的知与不知?怎么能知道甲有什么心念,有什么觉受什么思想?某甲的心境,某乙怎么能了解和理解?某乙对某甲的判断,如何才能如实正确无误?当某乙不知某甲的心理状态时,说明某乙还不具备判断某甲的智慧。意识什么时候才能有智慧?什么时候才能如实地现量观察意根的运作?要修到证悟以后有道种智的时候才可以。
现在我们先不要管意识能不能如实观察意根的心理状态,应该先把参禅的知见确立好,比照上面所描述的功夫和用功状态,把正确的参禅功夫修持出来,这是目前最急需要做的。只要把这个参禅功夫修持出来,今生即使不悟,后世也会知道如何用功,也会再次把参禅的功夫修持出来,不走邪路,证悟就是早晚的事了。
二十、如何觅菩提?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释:菩提为什么向心觅呢?因为菩提就是心,是哪一种心呢?有什么特征特点呢?菩提向哪个心觅呢?从哪个心上能觅到菩提呢?
心在身内,或者说在自心内,心不在虚空中,不在外相外尘境上,也不在他人身上,所以寻觅这个心不需要你向外去求索,说玄说妙的都不用,只要回头向心内找就行了。但是这个心时时处处与一切法打交道,包括他人,包括外境,也包括虚空宇宙器世间。当你在与这些外境打交道的时候,回光内敛,反观自心,就能照见这个菩提心。因为菩提是有用的,时刻都起用着,没有闲时,那就要在种种用中觅祂,同时不要被外境蒙蔽了双眼,只见外境,把外境当真,这样的话就不能照见菩提心了。
这就叫作参禅,只有这样修行,才能证得自心,证得光现大千界的菩提心,证得能圆满成就一切法的菩提心,证得本来就是佛陀的自心如来。证得如来,依之改变七识染污心,使之如菩提心般洁净,如菩提心般的无我无私,如菩提心般的清净无为,如菩提心般的利乐一切有情,这样的修行,能圆满佛道,成为内外通透、光明挥发、澈照无边际三千大千界的如来,与自心如来合,就会变现出无数大千世界如极乐世界般辉煌美妙,极乐世界时时处处都在眼前,度尽一切苦众生,归于寂灭道场,常乐我净。
二十一、凝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涅槃法显。
评议:如果是在修道过程中,证得了真心,最初为了静心,可以凝守真心,以真心为归。随着修道功深,就会知道守着真心,也是虚妄法,也是多余,有守的心行就是妄心的心行,就是生了妄念。为什么要守真心?还是因为把真心当作我和我所有的,所以才去守,那么我所的心就没有灭,心还不够空。这时候心是比从前清净了,好像真心一样,没有其他念头了,但这是禅定境界,也可以说类似于真心的没有念头的境界,说是涅槃的真心显现出来了,也说得通,但比较勉强。因为涅槃的真心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显现着的,证悟真心的人都知道。
如果说凝然守心是可以的,这个守心就是指不让妄心虚妄造作,更不要造作贪嗔痴业,回归清净,或者是回归真心自性。守真心这个说法有待商榷,因为真心不用守,证悟的人守真心多此一举,还增加烦恼执著,不能过牢关,没证悟的人想守却找不到祂,如何能守?但是一个守字,就表明了有念头有主观,不管守真心还是守妄心,只要守,就是妄念。这时候只是意识妄念不生,意根绝对有念,没有念时,心空了,什么也不守,也守不了,也没有守的心行了。有念有心时,涅槃的真心和妄心都存在,哪个是显现出来的涅槃心?既然有个守的心行,心行就不灭,所守护的就是我所,不管守护什么,都是守护我所,我所心根本没有灭。
禅宗与唯识的境界无法比,在修禅宗阶段,心还不够空,即使过了禅宗第三关,心也没有修到唯识阶段的人心空。只要一个心行不空,禅宗第三关就过不去,也到不了第三关。心空才能证得有余涅槃,有能力过禅宗第三关生死牢关。守个真心,就被真心系缚住了,还有生死业,不能涅槃。守就是生死业,守就多事,心不寂静。四禅叫作舍念清净,舍念才是清净,舍念就没有守,心空无守无住。有守也不会入无想定,更不会入灭尽定。为什么不能入灭尽定?因为意根还有受和想,守就是想。无想定中也没有意识的守,意识不能起用。守类似于制心一处的修定,制,就是放置,就是对治,就有动作,有运行。
我们现在谈的是最终的修行结果,不是谈修行过程,修行过程应该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措施,都是用功所需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到最后结果的时候,一定是心行寂灭的。比如说守戒到了不用守的程度,才是于戒自在,而不逾戒,变成了全然的意根的习惯习气,心行天然就如此,不用思考和督导、规范,自自然然的心行就符合戒律。
二十二、六根圆通
晨起静坐,鼓声风声念诵声鸟鸣声,声声入耳,心绝尘寰,无有涟漪。
心声又起,世界家国有情弘法度众,事事浮现,心离诸相,微波不兴。
世间人事,蛙鸣蝉噪,蚁斗蜂争,博人一笑尔,除死无大事。死生事也不大,沤生沤灭,全部空幻尔。
出世间事,众苦解脱,弘法利生,认真不得尔,都是梦中事。名闻利养,毁誉称讥,誓愿任责,不过空相尔。
一切音声如空谷跫音,皆不取,一切色相如海市蜃楼,皆不着;一切事理如龟毛兔角,皆不执;世人威逼利诱,皆为陷阱,世事繁华乱舞,皆为芒刺;言笑语默举手投足,诸有造作,皆为苦业。六根对境,声色犬马,若执一毫,砒霜入口。
眼色见三者空,耳声闻三者空,鼻香嗅三者空,舌味尝三者空,身触觉三者空,意法思三者空,能空空,所空空,心中空也空,空空也空,直至无纤毫可立,无微尘可得,不立也不立,不得也不得,不立不破,不得不失,方是到家的消息。家无四壁无寸草,也无卓锥之地,毕竟无毫尘,无毫尘也无,无也无。到此者,何止耳根圆通,眼根圆通,鼻根圆通,舌根圆通,身根圆通,意根也圆通,六根都圆通。通个什么?参!
二十三、佛与众生见不同
诸佛还见妄法否?见是见,却不作妄法解,也不作妄法用。诸佛慈悲大人相,入泥入水为众生,心如莲花纯洁无妄。如来藏见妄相否?不见,如来藏不见组合相,不见和合相,不见一合相,不见变异相,只见原相种子相。如来佛祖在原相里,供养众生一切法,入泥入水,却不沾丝毫,不受熏染!
众生为何只见山河大地妄法?心盲眼瞎,无明遮障。为啥心盲眼瞎无明遮障?无始劫来即如此,没有为啥,无明无因。无始劫以来,瞎却几只眼?眼耳鼻舌身意末那,总共七只眼,全部都瞎。末那一瞎,六只眼都随着瞎,没有明眼。众生如何才能见真不入妄?发大菩提心,愿破一切无明,救度一切众生出无明,修行戒定慧和三十七道品,广行菩萨六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观行无我,证悟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