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識。以眾生味受.想.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識。以受.想.行.識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識。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釋:世尊對諸比丘們說:如果眾生對於色陰不覺得有什麼滋味,不喜愛也不喜樂,就不會貪染於色陰。因為眾生對於色陰喜樂、喜愛、味著,就對色陰貪染著耽味著。如果眾生對於受想行識四陰不覺得有滋味,不喜愛也不喜樂,就不會貪染於受想行識四陰。因為眾生對於受想行識四陰喜愛、喜樂和味著,就對受想行識四陰貪染著耽味著,而生繫縛不得解脫。
諸比丘,如果色陰對於眾生不能成為生死過患和苦患,眾生們就不應該厭患於色陰、遠離於色陰。因為色陰就是眾生的生死過患和苦患的因,眾生們就要厭患色陰,遠離色陰。如果受想行識四陰對於眾生不能成為生死的過患和苦患,眾生們就不應該厭離受想行識,不應該遠離受想行識。因為受想行識四陰就是眾生的生死過患和苦患,眾生們就要厭離受想行識,遠離受想行識。
諸比丘,如果色陰對於眾生來說是沒法出離的,眾生不能解脫於色陰,那麼眾生們就不應該求出離於色陰。因為色陰對於來說是能夠出離的,眾生是能夠解脫於色陰的,所以眾生就要出離色陰,解脫色陰。同理,如果受想行識四陰對於眾生來說是不可出離的,眾生是不能夠解脫受想行識四陰的,那麼眾生們就不應該求出離受想行識,不應該求解脫受想行識。因為受想行識四陰對於眾生來說,是能夠出離和解脫的,所以眾生就要出離受想行識,解脫受想行識。
諸比丘,如果我(世尊)對於這個五受陰不是如實的了知其味著的過患、苦患和出離遠離的要道,我在諸天、魔天、梵天、沙門、婆羅門、天和人大眾中,就不能解脫出去,不能離開六道生死輪迴,永遠住在顛倒之中,更不能獨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比丘,因為我如實的證得了此五受陰的味、患、離,所以我在諸天、魔天、梵天、沙門、婆羅門、天和人大眾中,就獨自證得了解脫,出離了輪迴,離開了生死苦患,解脫了一切無明結縛,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上為佛陀所說的對五陰身的味患離。這裡修行的著重點在於,如何能如實的反觀自己對五受陰的喜愛和味著,如何如實的觀行到五受陰的生死過患,如何如實的修行以遠離五受陰,出離生死輪迴。這需要很強的反觀力和生死覺悟的心,並且能嚴格管理自己的心,不姑息自己,降伏貪愛和煩惱,發起出離心和修道解脫的心。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