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學佛人,經文很熟,張口就來,好像是明白其中之義,其實是沒有真正明白。因爲經文太熟了,不容易再去思考其中的真正含義,就停止在對表面意思的理解上。讀經背經,是意識用心,比較省力,不用深思,不累腦不累心。而深思,就要動用意根,牽動大腦神經細胞,耗費大腦能量,身體要源源不斷的爲大腦提供氣血資源,心裡感到累,於是衆生就挑選比較輕松的事情做,只是讀讀經,背背經,再加上定力和慧力不足,就不能作以深思。
讀經念咒,都是以意識心爲主的心識活動,意識作用突出。背誦經文和楞嚴咒,也是以意識心爲主,意識作用突出。背熟以後,意識就能快速背誦,也能背得很熟練,像行雲流水一樣,非常流利,不用思惟。如果背誦得稍微慢一些,意識的作用就減小一些,意根的作用就突出一點;如果再慢一些,意識的活動減弱,意根的作用就增強,越慢越能突出意根的作用。結果就是,意識活動越少,背誦越不流利,最後就想不起來要背誦的内容。
因爲意根不能回憶,不會背誦經文,回憶屬於意識的功能,意識活動減弱,功能發揮的就小,背誦就困難。在清醒的狀態下,意識的活動越少,定越深;而定越深,意識越少於現行。當意識的活動小到一定程度,干脆就不能背誦經文了,口不能動,一個字也吐出不來,甚至心念要停止,心裡也不能默誦了。
因此,要修習好禪定而能參禪,身口意行都要慢、慢,減少意識的活動,意根的功用增強其直覺作用就突出。當意根的直覺作用達到一定程度,就能在行走坐臥中直接感覺到色身的機械化,從而能斷身見,或者斷我見,或者明心,這都說不定了,定就是起這種作用的。
沒有定,或者是定淺時,意識的了別作用很活躍,那就起讀誦、背誦的作用,起學知識的作用。雖然意識的思惟非常活躍,非常聰明伶俐,但所學較淺,屬於理解範圍和知識層面,内心深處還沒有深解其義,因爲意根沒有証得。意識所學得的,都是他人的思想觀點,也許都是佛說佛所証得的,但是自己並沒有實際証得,都屬於知識層面的東西。這樣學來的知識,不可以對外說是自己証得的,自己已經証明了是正確的;因爲自己畢竟暫時還沒有証明,也沒有找到証據。只有在意根配合意識,深深的思量過後,真正的証得了,所思所想,才是自己的觀點看法,是自己的見地,才可以對外說:我認爲如何如何,否則就不可以說我認爲我覺得。如果非要說我認爲我覺得,那僅僅是意識的認爲和覺得,與意根不相干,還不是真知灼見。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