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日常開示

2023年07月12日    星期三     第1示 總第3975示

三果人退失了初禪定果位會不會退失?

瑜伽師地論中說,三果人即使禪定退失,果位也不退失。因爲根本煩惱已經斷除了不會再生起,枝葉煩惱即使生起,心也不會再如從前一樣真有煩惱了,有時候偶爾現起的小煩惱,只是在意識層面的,不是意根深層次的,生起便會快速消失,不是真煩惱,根本不影響其解脫智慧,所以就不影響果位。根本煩惱決定著解脫的智慧,決定著能否涅槃。根本煩惱斷了,還能不能生起,在佛經中沒見到事例,現實生活中也沒有遇到,所以不確定,不排除有特例。

小乘三果和大乘三果的情況是有區別的,小乘三果人因爲很少度衆生,一般都是出家人,事務比較少,或者幾乎沒有什麽事務,接觸的衆生少且單一不襍,心能夠保持清淨,禪定也容易保持,不容易退失,果位就不退,也許有特例。三果人雖然有初禪定,但是不是時時都有,不能時時都在定中,在初禪定中做事很困難,遇到需要太動腦筋和費心思的事就會頭疼和煩心,其初禪定上坐時和特意保持時肯定是有,下坐時也許能保持,也許會退失一部分。比如晚上睡覺時就沒有禪定,特別用腦思惟時禪定就減輕。

那麽禪定減輕和晚上睡覺,果位能保持住嗎?當然能保持,不能說醒著時是三果人,睡著就變成一二果或者凡夫。所以暫時退失初禪,果位不退。初果人有未到地定,禪定也很容易退失,但初果位不退。大乘七住位菩薩也有未到地定,也容易退失,但是位不退,名爲位不退菩薩,不會變爲凡夫,假七住菩薩談不到退的問題,因爲根本沒有進七住位。

再比如說佛陀在四禪定中成佛,具足了四禪八定和滅受想定,但佛陀不能總住在二禪以上的禪定中,在這樣的禪定中無覺無知,無法生活和度衆生,佛陀平時行住坐臥只能保持初禪定;具足四禪八定的俱解脫阿羅漢也不能總在二禪以上的禪定中,行住坐臥也許能保持初禪定,也許不能保持。但是不能說不在四禪八定中,佛陀就不是佛了,阿羅漢就不是阿羅漢了,所以不在禪定中,果位是不變的。即使佛陀在初禪定中講法一個月甚至一年、一劫,不入二禪以上的禪定中,佛陀的果位也永遠不會退失。圓覺經中說:譬如銷金鑛,一成真金體,不複重爲鑛。意思是說佛已經從無明煩惱中修鍊成佛了,不會再有無明煩惱了,佛位就永遠不退。

那麽長期退失初禪定,三果人果位退不退呢?這個要看智慧的保持情況,和身口意行的具體情況而定,要根據根本煩惱是否現行、菩提心是否退失、是否仍然不著世間的名聞利養來判定果位是否退失,而不能只以禪定而論。阿羅漢還俗退失四果,那是因爲暫起輕微貪欲煩惱,後又厭倦世俗生活,又出家修成四果,三四果人斷除了煩惱,沒辦法再過世俗生活了,即使還俗還會再回來。總結起來說,應該以果德來判定果位是否退失,檢查三果人的果德變沒變,看其思想行爲是否還符合三果人的德行。禪定的結果應該是斷煩惱,有解脫的智慧出生,如果這個結果不變,沒有退失,那麽果位就不退。

大乘菩薩的三果,要比小乘三果不容易保持,因爲菩薩以度衆生爲重,接觸的衆生多,事務也多,用心的地方更多,比較繁忙,又沒有時間修自己,禪定最不容易保持,退失是正常的。但是初地菩薩是行不退的菩薩,如果菩薩度衆生的行不退,仍然保有大菩提心,行大菩薩道,不知疲倦,煩惱不生起,不求世間的名聞利養,能捨棄自我,一心爲佛教事業,並且唯識種智不退,那麽初地菩薩的果位怎麽能退呢?如果這些果德消失了,生起了貪欲和嗔恚,搞起了名聞利養,那麽果位就退了。

三果的菩薩只有初禪定,還沒有宿命通,命終以後再托生人間,就會忘記前世一切所修,沒有初禪定,外表與凡夫無異。可是意根與前世是同一個,意根的思想觀念、品德、福德、菩提心與前世一樣,延續到今世,甚至定力和智慧也很強,其心行就與凡夫差異極大,盡管意識受到了世間法的熏染,有了染污,會熏染意根,造作一些不善業,但這染污是有限的、輕微的,意根的清淨性起著決定作用,一旦再次遇見佛法,很快就會覺悟,快速消除這些染污,不會成爲修道上的遮障,並且還會快速地証得三果,再次明心,進入初地。

所以三果的果位退不退,在於果德是否還在,不能只看單一的禪定,禪定起著斷煩惱和引生智慧的作用,既然已經起到了作用,禪定退失一段時間就沒有多大關係了,需要時再快速修回來就可以了。譬如打火機,把柴火引生出來,打火機火滅了也沒有關係了。

——生如法師開示
(佚名編輯)
上一篇上一篇

緣起法與非緣起法的區別

下一篇 下一篇

獨頭意識能否改變外相分?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