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瑜伽師地論第三十四卷(四諦相)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4日

第一章  如何明了苦諦相

原文:若樂往趣。出世間道。應當依止。四聖諦境。漸次生起。七種作意。所謂最初。了相作意。最後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證得。阿羅漢果。修瑜伽師。於四聖諦。略摽廣辯。增上教法。聽聞受持。或於作意。已善修習。或得根本。靜慮無色。

釋:如果修行人樂於趣向出世間道,應當依止四聖諦境界,漸次生起七種作意,這七種作意分別是最初的了相作意,後邊的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以及最後的加行究竟果作意,直至證得阿羅漢果。修習瑜伽的行者於四聖諦理,大略涉獵,廣泛地辯證增上教法,聽聞受持,他們或者對於如理作意已經善於修習,或者證得了根本靜慮四禪八定,甚至達到無色界定。

這段文大略地顯示了從凡夫到四果阿羅漢的修學內容和次第或者是過程,眾生要想解脫世間苦,證得涅槃樂,就要修學四聖諦。在修行四聖諦的過程中,要生起七種作意,所謂的作意,是指注意、關注和用心,心所趣向,也是指觀行、觀察,作意不同,趣向不同,果就不同,最後生起加行究竟果作意,才獲得了究竟果,證得阿羅漢果,得解脫,出世間。

原文:由四種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由四種行。了集諦相。謂因行集行。起行緣行。由四種行。了滅諦相。謂滅行靜行。妙行離行。由四種行。了道諦相。謂道行如行。行行出行。如是名為。了相作意。

釋:修習四聖諦,從四種行上明了苦諦相:無常行、苦行、空行和無我行;從四種行上明了集諦相:因行、集行、起行和緣行;從四種行上明了滅諦相:滅行、靜行、妙行和離行;從四種行上明了道諦相:道行、如行、行行和出行。這些法合起來就名為了相作意。

這段介紹四聖諦大略的修行內容,每一諦的修學都包括四種行,合起來就是十六行,叫作四諦十六行。

原文:由十種行觀察苦諦。能隨悟入苦諦四行。何等為十。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六結縛行。七不可愛行。八不安隱行。九無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如是十行依證成道理。能正觀察。

釋:從十種行上來觀察苦諦,能隨順悟入苦諦四行。是哪十種行?一是變異行,二是滅壞行、三是別離行、四是法性行、五是合會行、六是結縛行、七是不可愛行、八是不安穩行、九是無所得行、十是不自在行。這樣的十種行依靠證成道理能夠正確地觀察到。

這段介紹十種行,以十種行來觀察苦諦,才能悟入苦諦的四行,最後才能由四行證得苦諦。

原文:此中且依。至教量理。如世尊說。諸行無常。又此諸行。略有二種。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世尊依彼有情世間。說如是言。苾芻當知。我以過人。清淨天眼。觀諸有情。死時生時。廣說乃至。身壞已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由此法門。顯示世尊。以淨天眼。現見一切有情世間。是無常性。

釋:觀察苦諦要依世尊所講的至教量之理,比如世尊所說的諸行無常之理。諸行無常即是苦,觀行諸行無常即是觀行苦諦和苦集諦。佛說諸行無常的行大略有兩種:一種是有情世間,二種是器(無情)世間。佛說:我以超過人類的清淨天眼。觀諸有情死時生時。廣說乃至身壞已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此法門顯示世尊以淨天眼現見一切有情世間是無常性。

從這段開始,世尊具體開示諸行無常。行,是指有生住異滅的法,凡是能生住異滅的都是行,一切行名為諸行,諸行都是無常的,因為有生住異滅的現象。這些現象世尊以清淨的天眼悉皆得見。佛無論見任何法,世間和出世間一切法全部是現見,沒有非現見的比度思量和非量臆想,智慧究竟圓滿之故。眾生見法則分為現量、比量和非量三種,佛完全是現量,眾生則不如此。器世間的無常可以參看長阿含經中的起世因緣經所講述的器世間的生住異滅。

原文:又世尊言。苾芻當知。此器世間。長時安住。過是已後。漸次乃至。七日輪現。如七日經廣說。乃至所有大地。諸山大海。及囌迷盧大寶山王。乃至梵世諸器世界。皆被焚燒。災火滅後。灰燼不現。乃至餘影。亦不可得。由此法門。世尊顯示。諸器世間。是無常性。如是且依。至教量理。修觀行者。淨信增上。作意力故。於一切行。無常之性。獲得決定。得決定已。即由如是。淨信增上。作意力故。數數尋思觀察。一切現見不背。不由他緣。

釋:世尊在起世因緣經中說: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娑婆世界這個器世間現在還能長時間安穩地住著,過了這段時間以後,漸漸地就會出現兩個太陽、三個太陽,乃至於最後會出現七個太陽,如七日經中所說的那樣,這時候器世間裡所有的大地、諸山和大海,以及欲界天上的須彌山,乃至於色界所有的器世間全部都被燒毀。火災過去之後灰塵也消失不見了,甚至連任何影像都找不到了。

世尊講的這些事情正顯示出一切器世間的無常性。聽聞世尊開示,依止世尊所說的至教量理,修習觀行者對於諸行無常的淨信得到增上,作意於諸行無常的能力增強,於是就對一切行無常之性獲得決定。心得決定以後,再由此種淨信增上作意力,不斷地尋思和觀察諸行無常性,就現見一切行的無常性,與至教量理不相違背,這樣的現見不是由於其他的因緣提示出來的,而是因為如實觀察,自心現見。

觀察諸行無常,需要依靠淨信力,相信世尊所言諸行無常,心清淨不作他想。由於淨信,才能作意觀察尋伺諸行無常性,如果不淨信,不相信諸行無常,就不會作意觀察。觀察是自心現見,如果不是現見,就不叫作現前觀察了。自心現見也叫作現量觀察、現量所證,現是現前存在、真實存在的意思,不是思惟想象腦補出來的。修行者通過熏習世尊的諸行無常至教量理,在禪定中觀察諸行的無常性,緣熟時就會現見諸行確實無常,進而實證苦諦。因為現見諸行是苦,於是不願再受苦,滅苦之願望就生出來了。

原文:無常之性。云何數數。尋思觀察。謂先安立。內外二事。言內事者。謂六處等。言外事者。有十六種。一者地事。謂城邑聚落。捨市廛等。二者園事。謂藥草叢林等。三者山事。謂種種山。安布差別。四者水事。謂江河陂湖。眾流池沼。五者作業事。六者庫藏事。七者食事。八者飲事。九者乘事。十者衣事。十一者莊嚴具事。十二者舞歌樂事。十三者香鬘塗飾事。十四者資生具事。十五者諸光明事。十六者男女承奉事。如是名為十六種事。

釋:諸行無常之性,如何不斷地尋思觀察?先安立五陰身內外二事,內事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處等。外事是吃穿住用行等十六種:第一種是地事,包括城邑、部落、捨宅、交易場所等等;第二種是園事,包括種植藥、花草樹木之處;第三種是山事,包括高山、丘陵等等大小不同的山;第四種是水事,包括江河、大海、湖泊、池塘等等有水聚集之處;第五種是作業事;第六種是庫藏事;第七種是飲食之事;第八種是飲水之事;第九種是車乘之事;第十種是穿衣之事;第十一種是莊嚴具事;第十二種是歌舞音樂之事;第十三種是香花塗鬘裝飾之事;第十四種是資生之事;第十五種是光明照耀之事;第十六種是男女承奉事。

這些事都是世俗界的無常之事,這些法之所以是無常的,是因為都是有為造作出來的生住異滅的法,生之後念念不停留,不斷地變異,直至毀滅。眾生從小到大一直都在做這些無常事,卻不覺得無常,修習了至教量理之後,意識很容易理解這些事的無常性,可是意根愚鈍不容易接受,所以才需要修習戒定慧,在禪定中觀行,最後證得無常性。證得就是現見,現見是現前觀察到了法的無常性,不是憑意識思惟和理解的,無常性清晰地呈現出來,不得不信服,立即接受了就是證得,並且出現三昧,內心處於對法無常的感知當中而不動搖。

原文:安立如是。內外事已。復於彼事。現見增上。作意力故。以變異行。尋思觀察。無常之性。此中內事。有十五種。所作變異。及有八種。變異因緣。云何內事。有十五種。所作變異。一分位所作變異。二顯色所作變異。三形色所作變異。四興衰所作變異。五支節具不具。所作變異。六劬勞所作變異。七他所損害。所作變異。八寒熱所作變異。九威儀所作變異。十觸對所作變異。十一雜染所作變異。

釋:安立了這些內外事之後,又為了能夠現見這些事,加強了見法的作意力,從諸法變異這個角度來尋思、觀察內外事的無常性,其中內事有十五種變異,有八種變異的因緣。內事都有哪十五種變異?一種是色身處於不同時期的分位變異;二種是在顯色上出現的變異,如膚色的黑白赤黃等;三種是在形色上出現的變異,如高矮胖瘦等等;四種是在色身的興衰上出現的變異,如有力氣和無力氣等等;五種是在身根肢節上出現的變異,如斷胳膊斷腿等殘缺;

六種是在勞作上出現的變異,如勞累和不勞累等等;七種是在被人所損害上出現的變異,如被人欺淩、誣陷、誹謗、損害名聲等等;八種是在冷熱上出現的變異,如發燒、畏寒等等;九種是在威儀進止上出現的變異,如色身嬾散、彎腰駝背、行動不便等等;十種是在接觸的對象上出現的變異,如接觸的人事物的變動和改變;十一種是在有雜染心所作的事情上出現的變異,如善惡業的轉變;十二種是在身體疾病上出現的變異,原來健康,現在出現病苦等等;十三種是在死亡上出現的變異,生命終了了;十四種是死後身體出現了青淤腫脹的變異;十五種是死後出現屍體消失不見,骨灰也無影無蹤的變異。

原文:云何八種。變異因緣。一積時貯畜。二他所損害。三受用虧損。四時節變異。五火所焚燒。六水所漂爛。七風所鼓燥。八異緣會遇。

積時貯畜者。謂有色諸法。雖於好處。安置守護。而經久時。自然敗壞。其色衰損。變異可得。他所損害者。謂種種色法。若為於他。種種捶打。種種損害。即便種種。形色變異。受用虧損者。謂各別屬主。種種色物。受者受用。增上力故。損減變異。

釋:什麼是八種變異因緣?一種是積時貯畜;二種是他所損害;三種是受用虧損;四種是時節變異;五種是火所焚燒;六種是水所漂爛;七種是風所鼓燥;八種是異緣會遇。

積時貯畜的意思是,對於有色相的諸法,雖然能放置在妥當之處保存著,但是經過長久之時,還是會自然敗壞,其色相會出現衰損變異的現象。他所損害的意思是,種種色法或者是被他人用種種的方式捶打,用種種的方式損害,於是便有種種產生變異的形色。受用虧損的意思是,各個不同的屬於使用者的種種有色物質,由於受用者不斷地使用,而出現磨損變異的現象。

原文:時節變異者。謂秋鼕時。叢林藥草。華葉果等。萎黃零落。於春夏時。枝葉華果。青翠繁茂。火所焚燒者。謂大火縱逸。焚燒村邑。國城王都。悉為灰燼。水所漂爛者。謂大水洪漫。漂蕩村邑。國城王都。悉皆淪沒。風所鼓燥者。謂大風飄扇。溼衣溼地。稼穡叢林。干韅革日枯槁。

釋:時節變異的意思是,在秋鼕時節,叢林、藥草、花、葉和果實等等都萎黃零落了,在春夏之時,叢林、藥草、枝葉、花果又開始生長出來,青翠繁茂。火所焚燒的意思是,大火燃燒起來,焚燒了村莊和聚落,國城和王宮都被燒成了灰燼。水所漂爛的意思是,大水漫布,淹沒了村莊和聚落,國城和王宮都被洪水淹沒了。風所鼓燥的意思是,大風刮起的時候,潮溼的衣服和土地、莊稼和叢林,都被吹乾燥了,越來越枯槁。

原文:異緣會遇者。謂緣樂受觸。受樂受時。遇苦受觸。緣苦受觸。受苦受時遇樂受觸。緣不苦不樂受觸。受不苦不樂受時。遇樂受觸。或苦受觸。又有貪者會遇瞋。緣貪纏止息。發起瞋纏。如是有瞋癡者。會遇異分。煩惱生緣。當知亦爾。如是眼識。正現在前。會遇聲香味觸境等。是名八種。變異因緣。一切有色。及無色法。所有變異。皆由如是。八種因緣。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釋:異緣會遇的意思是,緣於樂受的觸時,應該受樂受的時候,卻遇到了苦受的觸;緣於苦受的觸,應該受到苦受的時候,卻遇到了樂受的觸;緣於不苦不樂受的觸,應該受到不苦不樂受時,卻遇到了樂受的觸或者是苦受的觸。另外還有,貪心的人卻遇到了瞋的緣,這邊止息了貪的煩惱纏縛,那邊瞋的煩惱纏縛卻生起來了,如是有瞋和癡的人,會遇到非瞋非癡的煩惱出生的緣,也是這樣。同樣地,當眼識正現前的時候,就會遇到聲香味觸的境界緣,這就是八種變異因緣。一切有色的法和無色的法的所有變異,都是由這八種因緣造成的,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什麼因緣了。

這裡的異,是改變的意思,所遇的緣改變了,因改變,果也就改變了。因緣變異大體分為這八種,細分可能會很多。因為緣會改變,所以是無常,因為果會改變,所以也是無常,由因緣變異能完全充分地顯示無常。

原文:云何尋思。內事分位所作。變壞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從少年位。乃至老位。諸行相續。前後差別。互不相似。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此內分位。前後變異。現可得故。

釋:如何觀察色身分位出現的變壞無常之性?從觀察自己或者是他人從少年位開始到年老位這段時間裡,諸行相續變異,前後的差別現象,沒有相似之處。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應該有這樣的觀念:這些諸行其性真是無常的。為什麼會得出這個結論?因為在色身上的內分位中,從小到老,前後的變化和差異,確實是現前可以觀察到的。

原文:云何尋思。內事顯色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先有妙色。肌膚鮮澤。後見惡色。肌膚枯槁。復於後時。還見妙色。肌膚鮮澤。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此內顯色。前後變異。現可得故。

釋:如何觀察內身事眼識所見的顯色上,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觀察自己和他人原先有美妙的膚色,肌膚鮮嫩潤澤,後來卻發現膚色變壞了,枯槁了,不再鮮嫩潤澤了,過了一段時間又看見色澤美妙肌膚潤澤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便想,像這樣的諸行,其性確實是無常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些身內的顯色前後不同,變異無常,現前就可以觀察得到。

原文:云何尋思。內事形色。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如說顯色。如是形色。由肥瘦故。應知亦爾。云何尋思。內事興衰。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先時眷屬財位。或見悉皆興盛。後見一切。皆悉衰損。復於後時。還見興盛。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興衰變異。現可得故。

釋:如何觀察內身事在形色上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就像所觀察到的顯色那樣,形色在胖瘦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如何觀察內身事在興衰上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觀察自己和他人從前的眷屬和財產、地位,有時看見都是興盛的,後來卻都衰損了,再以後又看見興盛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有這樣的感想:像這樣的諸行,其性確實是無常的。為什麼呢?因為家財眷屬的興衰變異,現前可以觀察得到。

原文:云何尋思。內事支節。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先時支節。無有缺減。後時觀見。支節缺減。或王所作。或賊所作。或人所作。或非人作。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內身事在肢節上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看見自己或者是他人的肢節,先前時並沒有缺減,後來就看見肢節有缺減了,這個事情或者是國王懲罸造成的,或者是賊寇搶劫時造成的,或者是他人造成的,或者是非人造成的,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有這樣的觀念出現:如是諸行,其性確實是無常的。

原文:云何尋思。內事劬勞。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身疲勞性。身疲極性。或馳走所作。或跳踴所作。或趒躑所作。或騙騎所作。或作種種。迅疾身業。復於餘時。見彼遠離。疲勞疲極。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內身事身體勞累,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觀察自己或者是他人身體的疲勞性,身體的極度疲乏性,或者是由於快速地行走所造成的,或者是由於跳躍所造成的,或者是反復蹬跳所造成的,或者是騎馬所造成的,或者是作種種快速的身行所造成的,然後又在後來這種極度的疲勞沒有了、消失了。觀察到這些現象時,心裡就有這樣的觀念: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云何尋思。內事他所損害。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他所損害。其身變異。或由刀杖鞭革。皮繩矛槊等壞。或由種種。蚊虻蛇蠍。諸惡毒觸。之所損害。復於餘時。見不變異。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內身事被人所損害,身體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由於觀察到了自己或者是他人,被人所損害,身體發生了變異,或者是由於刀杖鞭打、結實的繩子和長矛、箭等所毀壞,或者是由於種種蚊虻、蛇蠍等等的惡毒所毒害,可是後來又看見身體好了,沒有了變異現象。觀察到這些現象之後,心裡便有這樣的觀念:如是諸行真是無常。

原文:云何尋思。內事寒熱。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於正寒時。身不舒泰。踡局戰慄。寒凍纏逼。希遇溫陽。於正熱時。身體舒泰。奮身干語。霡霂流汗。熱渴纏逼。希遇清涼。復至寒時。還見如前。所說相狀。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內身事由於寒熱,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由於觀察到了自己或者是他人,在特別寒冷的時候,身體很不舒服,踡曲著身體渾身戰慄,寒冷逼身,希望得到溫暖的陽光。或者觀察到在特別炎熱時,身體都舒展開,全身燥熱,口乾舌燥。滿身流汗如下雨一樣,又熱又渴,希望能遇到清涼。過後到寒冷時節,又看到前邊所說的現象和狀態。觀察到這些現象,心裡便有這樣的觀念: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云何尋思。內事威儀。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行住坐臥。隨一威儀。或時為損。或時為益。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餘如前說。

釋:如何觀察內身事在四威儀上,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由於觀察到自己或者他人在行住坐臥時,隨著一個威儀,有時候減損,有時候增益,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出現這樣的觀念: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的。

原文:云何尋思。內事觸對。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觸對。順樂受觸。領樂觸緣。所生樂時。自能了別。樂受分位。如能了別。樂受分位。如是了別。苦受分位。不苦不樂受分位。應知亦爾。彼由了別。如是諸受。前後變異。是新新性。非故故性。或增或減。暫時而有。率爾現前。尋即變壞。知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

釋:如何觀察內身事在觸對的時候,所出現的變異無常的之性?由於觸到了順心的樂受觸,領受由樂觸的緣所出生的樂受時,自然地就能了別到樂受的分位。就像能了別樂受分位一樣,了別苦受分位也是這樣,了別不苦不樂受的分位同樣是這樣。由於了別了這三種受的前後變異,受不斷地更新變化,不是如最初那樣的一成不變,三種受有時增加有時減少,各種受只是暫時而有,突然現前,不久就變滅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云何觀察。內事雜染。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能了知。先所生起。或有貪心。或離貪心。或有瞋心。或離瞋心。或有癡心。或離癡心。又能了知。隨一一種。諸隨煩惱。所染污心。又能了知。隨一一種。諸隨煩惱。不染污心。又能了知。彼心相續。由諸煩惱。及隨煩惱。於前後位。趣入變壞。不變壞性。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心由雜染。所作變異。現可得故。

釋:如何觀察內身事由於雜染,所造成的變異無常之性?能了知先前所生起的雜染心,或者是有貪心,或者是離貪心;或者是有瞋心,或者是離瞋心;或者是有癡心,或者是離癡心。又能了知隨著每一種隨煩惱所生出的染污心,也能了知隨每一種隨煩惱所生出的不染污心。又能了知雜染心相續地,由諸煩惱及隨煩惱,前後順次進入變壞和不變壞之性。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出生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為什麼呢?心由於雜染所生出的變異,現前可以觀察得到。

原文:云何觀察。內事疾病。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或自或他。先無疾病。安樂強盛。後時觀見。或自或他。遭重病苦。觸對猛利。身諸苦受。如前廣說。復於餘時。還見無病。安樂強盛。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

釋:如何觀察內身事由於疾病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由於觀察到自己或者是他人先前並無疾病,身心安樂強健,後來又看見自己或者是他人遭受了嚴重的病苦,病的很厲害,感受非常痛苦,再過後卻觀察到自己或者是他人又沒病了,身心安樂強健。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云何觀察。內事終歿。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今時存活。安住支持。復於餘時。觀見死沒。唯有屍骸。空無心識。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云何觀察。內事青瘀等。所作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死已屍骸。或於一時。至青瘀位。或於一時。至膿爛位。如是乃至。骨鎖之位。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

釋:如何觀察內身事在死亡上,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觀察到他人當時還存活著,安穩住世,又在後來發現他死亡了,只剩下了屍體,卻沒有了心識。觀察到這個現象以後,心裡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如何觀察內身事在屍體青淤等等位,所出現的變異無常之性?觀察已經死去的屍體,在一時間出現青淤腫脹的現象,一時間屍體出現膿腫潰爛的現象,最後只剩下了一堆骨頭。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就生起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

原文:云何觀察。內事一切。不現盡滅。所作變壞。無常之性。謂由觀見。彼於餘時。此骨鎖位。亦復不現。皆悉敗壞。離散磨滅。遍一切種。眼不復見。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如是色相。數數改轉。前後變異。現可得故。

釋:如何觀察內身事一切法都不出現,全部都滅盡了,所顯現出來的變壞無常之性?觀察身體在後時剩下的一堆骨頭也都沒有了,全部都敗壞了,消散了,磨滅了,每一種色物,眼睛都看不見了。觀察到這些現象以後,心裡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為什麼這樣說呢?死後屍體的色相不斷地發生轉換,前後變異的現象都可以現前觀察得到。

原文:如是且由。現見增上。作意力故。十五種行觀。察內事。種種變異。無常之性。觀察是已。復更觀察。十六外事。種種變異。無常之性。云何觀察。地事變異。無常之性。謂由觀見。此地方所。先未造立道場。天寺宅捨。市廛城牆等事。後見新造。善作善飾。復於餘時。見彼朽故圮坼。零落頹毀穿缺。火所焚燒。水所漂蕩。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諸行。其性無常。何以故。如是色相。前後轉變。現可得故。

釋:如是,由現量所見的增上作意力,觀察了十五種內事的種種變異無常之性,之後再接續觀察十六種外事的種種變異無常之性。如何觀察地事的變異無常之性?觀察此地所處之方所,先前並未建造道場、寺廟、捨宅、市場、城牆等等,後來在此地新建了這些建築物,又在後來,看見這些建築物破舊拆毀了,或者零落衰敗坍塌了,或者被火燒毀了,或者被水沖倒了。觀察到這些事情以後,心裡便有這樣的念想:如是諸行,其性真是無常。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其色相的前後轉變,現前是可以觀察得到的。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