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瑜伽師地論第三十四卷(四諦相)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3年01月16日

第二章  如何明了集、滅、道諦相

修習四聖諦十六行,能明了四聖諦相。由無常、苦、空、無我四種行明了苦諦相;由因、集、起、緣四種行明了集諦相;由滅、靜、妙、離四種行明了滅諦相;由道、如、行、出四種行明了道諦相。其中由十種行觀察苦諦,悟入苦諦四種行已經講過了,下面講如何修習集諦四種行明了集諦相。

原文:複由四行。於苦諦相。正覺了已。次複觀察。如是苦諦。何因何集。何起何緣。由斷彼故。苦亦隨斷。如是即以。集諦四行。了集諦相。謂了知愛。能引苦故。說名爲因。既引苦已。複能招集。令其生故。說名爲集。既生苦已。令彼起故。說名爲起。複於當來。諸苦種子。能攝受故。次第招引。諸苦集故。說名爲緣。

釋:由苦、空、無常、無我四種行,對於苦諦相如實無謬地覺悟以後,再次觀察這些苦諦出現的因是什麽;苦是如何集聚起來的;苦是如何生起的;苦是依什麽緣出現的。只有斷除這因、集、起、緣四種行,苦就會隨之斷除。因此就要觀察集諦四種行來斷除集諦相。了知愛能引生苦,就說愛是苦因。把苦引出來以後,又能招集起來,令苦出生,就說爲苦集。苦生出來以後,令苦受現起,說名爲起。又能攝受未來世的諸苦種子,次第招引諸苦集,就說名爲緣。

原文:複有差別。謂了知愛。是取因故。複能招集。即以其取。爲因有故。複能生起。有爲上首。當來生故。又能引發。以生爲緣。老病死等。諸苦法故。隨其所應。當知說名。因集起緣。

釋:四種行之間又有差別,次第不同,了知愛是取的因,愛又能繼續招集,取又成爲後世有的因,從而能生起後世的有,以有爲緣後世五隂出生,又能引發以生爲緣的老病死等等諸大苦聚。根據四種行的次第,就分別說爲:因、集、起、緣。

集諦的因是愛,因爲有愛,就會産生取,不管取得還是沒有取得,都有苦相,後世的有産生出來以後,生相出現,苦相就出現了。只有斷除了苦的根源貪愛,才能斷除苦。愛的因是受,受的因是觸,可以有觸和受,但在觸和受的時候,沒有貪愛,無心於所觸所受,就不會有後世的苦出現,集諦就滅。既然現在的愛是引發苦的因,愛的集起能令苦出生,愛集就是苦集。苦生以後,苦受現起,這叫作苦起。由於愛能攝受未來的苦種子,愛所招集的都是苦種子,能生未來的苦,愛、取、有、生、老次第招引諸苦的集起,所以愛是苦的緣。

集諦屬於十二因緣中的一個環節,解脫之道,聲聞法與緣覺法互相含攝,都有共通之處,沒有獨立的緣覺法,也沒有獨立的聲聞法,只不過二種法涉及到的層次深淺有差別而已,而解脫無別。

原文:複有差別。謂正了知。煩惱隨眠。附屬所依。愛隨眠等。是當來世。後有生因。又正了知。彼所生纏。隨其所應。是集起緣。謂後有愛。能招引故。即是其集。此後有愛。複能發起。喜貪俱行愛。此喜貪俱行愛。複與多種。彼彼喜愛爲緣。如是依止。愛隨眠等。及三種纏。能生後有。及能發起。諸愛差別。是故說名。因集起緣。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集諦相。

釋:四種行還有差別,正確如實了知煩惱隨眠是附屬於愛隨眠的,依止於愛隨眠才有煩惱隨眠,沒有愛就沒有煩惱,愛也是煩惱的因,斷愛即斷煩惱,而愛隨眠是未來世三有出生之因;正確了知愛隨眠所生出的煩惱纏縛,與其一一相應的是集、起和緣三行,煩惱纏縛能集起苦種子,能讓苦現行出來,是産生苦受的緣。

因爲煩惱隨眠能招引後有之愛的緣故,所以煩惱隨眠能集聚後有之愛,又能發起與喜和貪共同運行的愛,此喜貪俱行愛又能成爲種種喜愛的緣。像這樣依止愛隨眠等等,以及三種纏縛,能出生後世的有,以及能發起種種愛的差別相,因此就說爲因、集、起、緣四種行。因爲有愛隨眠,就會有煩惱纏縛,喜纏縛和貪纏縛,有這三種纏縛,後世的有肯定會出生,有出生,苦就會出生,這樣行者就由四種行明了了集諦相。

原文:於集諦相。正覺了已。複正覺了。如是集諦。無餘息滅。故名爲滅。一切苦諦。無餘寂靜。故名爲靜。即此滅靜。是第一故。是最勝故。是無上故。說名爲妙。是常住故。永出離故。說名爲離。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滅諦相。

釋:對於集諦相正確如實明了覺悟以後,還要再正確如實覺悟滅諦四種行。當集諦完全滅盡息滅時,就名爲滅,集諦不再集起了,苦就滅。一切苦諦滅了再也沒有餘苦了,這時就寂靜了,沒有五蘊造作也沒有五蘊受苦了,名爲靜。這樣苦諦息滅寂靜了,在世間是第一的,是最勝的,是無上的,就說爲妙。苦諦息滅以後無餘苦,苦不會再生出來了,這樣的狀態是永遠存在的,永遠出離了苦,就說爲離。這樣瑜伽行者就由滅、靜、妙、離四種行明了了滅諦相。

由滅、靜、妙、離四種行明了滅諦相。苦滅是因爲集滅了,不再集起苦行,五蘊身的身口意行都是苦行,尤其是惡和不善的身口意行,心不攀緣五蘊世間法,就不再集苦,就得寂靜了。心得寂靜以後,就自在解脫了,這在世間裡就是奇妙美妙的,因爲世間裡普遍都是攀緣和苦,不寂靜不自在不解脫,所以生命不妙。解脫自在的生命在世間裡是第一殊勝最殊勝的,所以美妙。滅了苦解脫以後,不會再有苦受了,解脫是永遠解脫,不會再退回無明煩惱境界中,永遠離苦,所以叫作離。這樣滅諦相就由滅、靜、妙、離四種行,很清晰地顯示出來了。

原文:於滅諦相,正覺了已。複正覺了,真對治道。於所知境。能通尋求義故。能實尋求義故。由於四門,隨轉義故。一向能趣。涅槃義故。所以說名。道如行出。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道諦相。如是名爲。於四聖諦。自内現觀。了相作意。

釋:行者對於滅諦相如實正確覺悟以後,最後還要如實正確地覺悟真正地爲對治苦所修的道,才能滅苦得解脫。對於所知境,能夠普遍地尋求其真實義,能夠如實尋求其真實義故,名爲如。在修道過程中,其身口意諸行能夠隨順於四聖諦理,不斷轉變清淨,名爲行。修道之後,心行漸寂漸滅,趣向涅槃,出離生死,名爲出。這樣瑜伽行者就由道、如、行、出四種行,明了了道諦相。這才叫作於四聖諦從内心裡現觀的了相作意。

真對治道是指什麽?道是指方式、方法、路徑,對治是指對治心中貪嗔癡無明煩惱,無明是不知苦,不知苦集,因此就要對治此不知,變成知,若無無明則不需對治。爲了滅苦、斷集而修的道,名爲道,滅苦的過程就是修道,修戒定慧、三十七道品,思惟觀行四聖諦。這是道行。

如行,是令心與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法理相應,對於所知境四聖諦法,能通達地深深地思惟其真實理,能如實地思惟觀行其法理,了達所知境的内涵正理,從而証得四聖諦真理。行行,在如行斷無明的基礎上,心行轉變,其所有心行隨順於所認知的真理,不與苦空無常無我真實理相違背。出行,通過修道,斷除煩惱,身口意行清淨,不再攀緣五蘊世間,寂靜無爲,身心解脫,趣向於涅槃,與涅槃相應,出離三界,解脫生死輪回苦。

由道、如、行、出四種行明了道諦。由以上四種行可知,在修道的過程中,戒定慧增長,對五蘊世間的認知契合真實理,無明轉薄,煩惱轉輕,心行不與聖道相違,身心世界逐漸轉變,清淨到一定程度,與道相應,與聖賢相應,就証得聖道。非是在証果之後才開始慢慢轉變身心,若不轉變身心到與聖賢相應,就不能成爲聖賢。就如學生學測,若不合格,就不能入學,其理相同。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