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爲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
釋:如果修習真如實觀者,就要思惟心性的不生不滅性,漸漸不住見聞覺知,永遠離開一切分別念想,其禪定漸漸就能到達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等境界相,証得相似空的三昧。証得相似空三昧以後,識隂、想隂、受隂、行隂以及粗略的分別相,就不再出現了,只有意識的細微的分別存在。從此以後的修學,就有大善知識大慈悲者來守護培養,因此能夠離開一切的障礙,精勤修習永遠不會休廢了,這樣輾轉的就能入到心寂三昧中。
原文:得是三昧已,即複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毗婆捨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衆智所依,行根本故。
釋:証得這種三昧以後,隨即就能入到一行三昧中。入到一行三昧以後,定中能見無數佛,因此發起廣大而甚深的菩薩大行,内心堅信所修之道,對於奢摩他的觀行方法和毗婆捨那的觀行方法深信不疑,有堅固的信念,決定信解,也能決定趣向。此人能隨自己所修學的世間所有禪定境界,而不貪著三昧境界,不樂著三昧境界,修出即捨。最後修遍了所有菩提道的分証方法,具足了一切善根,在生死當中再也沒有畏懼,不樂於二乘法,不求取涅槃。而依止於修習奢摩他和毗婆捨那二種觀心的最妙最巧最便捷的方法,因爲這兩種觀心方法是一切智慧所依止處,是修行的根本方法。
原文:複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隂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釋:複次,修學如上兩種信解的人有二種,一種是利根之人,一種是鈍根之人。其中利根的人,早先就已經知道了一切外面的境界,都是心識所造作出來的,虛誑不實,如夢如幻,其心對此再也沒有疑惑,五隂身的遮蓋很輕微,散亂心也少。這樣的人,應該修習真如實觀,觀行一切法皆真如自性。
其中鈍根的人,原來並不知道一切外在的境界全部都是心識造作出來的,不知道境界虛誑不實,對六塵境界貪染心濃厚,五隂的遮蓋時時而起,心難調伏下來,這樣的人就應該修學唯心識觀,觀行一切境界都是識心所現。
唯心識觀是觀行一切六塵境界,因妄心分別而顯現,無分別即無境界,屬於基礎淺層次的觀行方法。真如實觀屬於深層次的觀行方法,觀行一切法都是真如自性所出生和顯現,全部是真如。兩種觀行方法,獲得的智慧境界不同。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