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中十二因缘释
第三节 十二支细分
原文:问。此十二支。几是烦恼道。几是业道。几是苦道。答。三是烦恼道。二是业道。余是苦道。
释:问:这十二支因缘法中有几支属于烦恼道?几支属于业道?几支属于苦道?答:有三支是烦恼道,有二支是业道,其余支分都是苦道。
烦恼道支分中含有无明烦恼,能引生烦恼业,无明、爱和取三个支分属于烦恼道。无明支是烦恼,能产生杂染的身口意行和业种;爱支是烦恼,能产生执取,致使后世业果不断;取支是烦恼,能导致后世杂染业果出生,使得生死相续。业道是指能造作业行的支分,行和识二支分就是业道,行支造作身口意业,识支留下生死业苦种。苦道是指有苦受的支分,名色、六入、触、受、有、生、老死七个支分都是苦道,都有苦果和苦受。
原文:问。几唯是因。几唯是果。几通因果。答。初一唯因。后一唯果。余通因果。又即于此问。更作余答。三唯是因。二唯是果。当知所余。亦因亦果。
释:问:十二支中有几支只是因?几支只是果?几支既通因又通果?答:最初无明一支只通因,最后一支老死只通果,其余中间的支分既通因又通果。这个问题还有另外的答案,有三支只是因,是无明、行和识三支,有二支只是果,是生和老死二支,其余的支分既通因又通果,是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七个支分。
对于第一种答案,只有无明是生死轮回生起之因,是后十一支生起之因,没有出生无明之因,所以无明不是果。最后的老死支只能是果,前十一支都是生起老死支的因,老死之后就没有后支了,也就不会再有什么果了。对于第二种答案,有三支只是因,不是果,这三支是无明、行和识支,这三支的运作直接导致后世的名色果报的出生,所以这三支是前世的因,名色至取支是今世的果,前生今世因果相连。而名色至取支的运作以及后世的有是因,后世的生和老死支是果,这样今世后世的因果就连接起来了,因果通三世,今世是前世的果,是后世的因,既通因又通果,后世只是果,不是因。
原文:问。几是独相。几是杂相。答。三是独相。行等是杂相。问。何故行有是杂相。答。由一种说故。谓能引爱非爱果故。及能生趣差别故。
释:问:十二支中有几支是单独的相,有几支是善恶杂染的相?答:有三支是单独的相,无明、爱、取三支只有烦恼染污相,没有清净相和杂染相,行、识、名色、六入、触、受、取、有、生、老死等等支分是杂染的相。所谓的杂染是说此支分含有善恶无记性,能引发善恶无记报。问:是什么原因行等支分有这样的杂染相?答:有一种说法就是说,行等支分有引生可爱和不可爱的果报的缘故,以及行等支分能引生六道差别的缘故,所以说行等支分是杂染相。
独相是指只有染污相,不与清净相相混杂,杂相就是染污与清净相混杂。十二支分中只有染污相的是无明烦恼支,不清净,是独相。烦恼支分有无明、爱和取支。其余的都是染污与清净相杂的杂相支分,这些支分能引生可爱的清净异熟果和不可爱的染污异熟果,能引生出不同的六道差别果报。
比如说行支、识支和名色支,有清净的善的身口意行和染污的恶的身口意行,以及不善不恶的身口意行,能把六识分别熏染成善恶和不善不恶三种,生成三种种子,后世就会有三种异熟果三种名色果报体。既然名色是杂染相,在名色上出生的六入就是杂染的,触和受就是杂染的。在爱和取烦恼支之后的后世的有、生和老死就是杂染的,都会分为善恶和不善不恶三种相。
原文:问。何故识与名色六处。一分有杂相。答。由三种说故。谓依杂染时故。依润时故。依转时故。
释:问:为什么说六识与名色、六入处有一部分杂相?答:这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依据名色和六入处有杂染的身口意行时,说明六识就是杂染的,所以说名色和六入处与识有一分杂相;一种说法是依据六识种子被贪爱执取所滋润的时候,就出生了后世的名色和六入处,并且在名色和六入处相上包含了识相,所以说名色和六处与识有一分杂相;一种说法是依据名色在被出生的时候,名色和六入处中就有识相,所以说名色和六处与识有一分杂相。
原文:问。何故识乃至受与老死有杂相。答。由二种说故。谓别显苦相故。及显引生差别故。
释:问:为什么说六识、名色、六入、触、受支分与老死支分有杂染相?答: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等支分,能分别显示出老死的苦相的缘故;一种说法是识乃至受支分,能显示出所引的生命体有差别的缘故,生命体有差别,老死就有差别,所以说识等支分有杂染相。
识乃至受等支分中都有苦相,因为是受报体,而且杂染业多,这些支分中难免都有苦相,而老死支分更是苦相,所以识等支分与老死支分有杂相。另外,前世的识杂染不同,引生的现世的名色至受支分就不同,现世的名色至受等支分不同,所引生的后世的老死支分就不同,所以识乃至受支分等与老死支分有杂相。
原文:复次于缘起中。云何数往义。谓生已不住义。云何和合义。谓诸缘聚集义。
释:在十二缘起法中,什么叫作数数不断地往复义?这意思是说名色在六道轮回里出生以后,不会永远停留在一种色身中不变,而是生了灭灭了生,不断地轮回。什么是和合义?和合就是法生起所依靠的缘都聚集在一起了,因缘具足时法就出生。
数是多次不断的意思,众生在六道中的某一道出生以后,并不会永远在这个道里,因为前世所造的业,以及今世所造的业,业改变了,死后就会脱离此道,趣向其它道里投生。无量劫都是这样在六道里轮转,由于恶业远远大于善业的缘故,众生极大多数时间都是投生在三恶道里的时候多。众生在每次投胎出生以后,因为无明不断的缘故,都是随顺着十二因缘法,不断地造作杂染业,导致后世不断,不出六道轮回。众生的名色在每次出生的时候,都是要所有因缘都具足聚集在一起,才能投生和出生,缺少一缘,名色不生。名色出生所需要具足的缘总体上有四种,就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原文:云何起义。谓诸缘和合。之所引摄。新新生义。云何缘起。云何缘生。谓诸行生起法性。是名缘起。即彼生已。说名缘生。
释:什么是起义?起就是所有的缘和合在一起之后,所引发和摄受的新出生的法,新生起的法,从无到有就是起。什么是缘起?什么是缘生?缘起就是一切法运行之后能生起法性,能够显示出法的特征和性质。等到法生起来以后,就叫作缘生。
法生起的缘有四种:因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和所缘缘,比如四缘具足时,受精卵这种名色在母胎中出现叫作缘起,受精卵圆满,胎儿出生,叫作缘生,诸法还不具足的时候叫作起,具足以后叫作生,先起后生,前后次第联系为因果。诸法不断地相续次第地现前,名为起,前后相续不断形成的法名为缘生法。
原文:问。几支苦谛摄。及现法为苦。答。二。谓生及老死。问。几支苦谛摄。当来为苦。答。识乃至受种子性。问。几支集谛摄。答。所余支。
释:问:十二支分中有几支是属于苦谛所摄受,在当前状态是苦的?答:有二支,生支和老死支。问:有几支是苦谛所摄受,能感生未来的苦?答:有识、名色、六入、触和受五支的种子性,后世种子成熟以后现行出法就有苦了。问:有几支属于集谛所摄受?答:剩下的都是集谛所摄受的,有五支无明、行、爱、取、有。
在现世当中的苦法是生和老死二支,众生生时都是苦,老时苦,死时更是苦。而能感后世苦的支分,是识支,在识支中留存了身口意行的业种,会出生后世苦的名色。名色的种子、六入的种子、触的种子和受的种子,能出生后世的名色以及受的苦。无明、行、爱、取、有这五支属于集谛,因为无明的集起,能感生苦,身口意行的集能感生苦,爱的集起能感生苦,取的集起更能感生苦,有的集为苦生创造了必要条件。若无无明,就不会有后续一切法的种子,没有种子就不会有后续的苦;若没有身口意行就没有业种,没有业种就没有后世的苦;若没有爱,就不会取,若不取就没有后世的三有,若没有三有,就没有生老病死之苦。
原文:问。无明与行。为作俱有缘。为作无间灭缘。为作久远灭缘。答。当知具作三缘。谓由无知。于随顺诸行法中。为俱有覆障缘。为彼彼事。发起诸行。又由恶见放逸。俱行无知。为无间灭生起缘。发起诸行。又由无知。为久远灭引发缘故。建立顺彼。当生相续。
释:问:无明对于行支来说,是作为行支的俱有缘,还是作为行支的无间灭缘,还是作为行支未来久远灭的缘?答:无明对于行支都有这三种缘,第一,由于心中无知的缘故,在随顺一切法运行的过程中,作为一切法的俱有缘,起着覆障的作用,为了种种事业,发起种种法的运行,所以无明是行支的俱有缘。
第二,又由于心中有无明恶见,其行却又放逸,不积极灭除恶见,无知一直伴随着诸行,就作为一切法无间断的灭去又生起的缘,引发出一切法不断地运行,所以无明是行支的无间灭缘。第三,又由于心中有无知,随顺着无知,就会导致一切法最后都会断灭,不永存,无明就是一切法久远以后灭去的引发缘,所以无明是行支的久远灭缘。
原文:问。云何应知。诸行望识。为三种缘。答。由能熏发。彼种子故。为俱有缘。次后由彼。势力转故。为无间灭生起缘。由彼当来果得生故。为久远灭引发缘。如行望识。如是识望名色。名色望六处。六处望触。触望受亦尔。
释:问:如何才能知道意根的一切行对于六识有三种缘?答:第一,由于意根的行能熏发六识种子的缘故,就说行是识的俱有缘,六识的出生不能离开意根的行;第二,由于意根行的势力运转的缘故,就成为了六识不间断灭又生起的缘;第三,由于六识未来世的果报得以出生的缘故,意根的行就成为了六识久远以后灭去的引发缘。行缘识是如此,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也是这样。
识对于名色有三种缘,第一种缘,由于六识造作的种子的熏染,后世名色的出生就离不开种子,六识的业种就是名色出生的俱有缘;第二种缘是,由于六识种子势力运转的缘故,种子是名色无间灭的生起缘;第三种缘是,由于名色未来世的果能够出生的缘故,六识造作的种子就是名色久远以后灭去的引发缘。
名色对于六入有三种缘:第一名色是六入出生的俱有缘,第二名色是六入无间灭的生起缘,第三名色是六入久远以后灭去的引发缘。六入对于触有三种缘:第一六入是触出生的俱有缘,第二六入是触无间灭的生起缘,第三六入是触久远灭的引发缘。触对于受有三种缘,第一触是受出生的俱有缘,第二触是受无间灭的生起缘,第三触是受久远灭的引发缘。
原文:问。云何应知。受望爱为三种缘。答。当知由彼。起乐着故。为俱有缘。从此无间。由彼势力。起追求等。作用转故。为无间灭生起缘。建立当来。难可解脱。彼相续故。为久远灭引发缘。
释:问:如何才能知道受对于爱有三种缘?答:应当知道由于受的时候心起了乐着的缘故,受就成为爱生起的俱有缘,从此就不间断的贪爱下去。由于贪爱的势力,生起追求等等心行,受的作用运转的缘故,就成为了爱的无间灭的生起缘,这样后世的五阴身就会不断的生起,难以解脱。因为受相续不断的缘故,就成为了爱在未来久远灭的引发缘。
原文:问。云何爱望取。为三种缘。答。由欲贪俱行。于随顺取法中。欲乐安立故。为俱有缘。由无间灭。势力转故。为生起缘。建立当来。难可解脱。彼相续故。为久远灭引发缘。
释:问:为什么说爱对于取有三种缘?答:由于欲贪与取一直相伴共同运行,在随顺取诸法的过程中,有贪欲乐着的心行存在,所以说爱是取的俱有缘。由于爱的势力运转的缘故,就成为了无间断灭的取的生起缘,这样的话后世的五阴身就会不断的出生和运行,难以得到解脱。因为爱相续不断的缘故,就成为了取在未来久远劫灭的引发缘。
原文:问。云何取望有。为三种缘。答。由与彼俱。令业能招诸趣果故。为俱有缘。又由彼力。于此生处。能引识等故。为无间灭生起缘。又能引发。彼界功能故。为久远灭引发缘。
释:问:为什么说取对于有有三种缘?答:由于众生的心行一直与取相伴随,使得所作的业行能感召到六道轮回果报,所以取是有的俱有缘。又由于取的势力的缘故,在出生之地能引发六识等支分的缘故,取就成为了六识等支分无间断灭的生起缘。又由于取能引发三界有各支分的功能的缘故,取是识等支分未来久远灭去的引发缘。
原文:问。云何有望生。为三种缘。答。熏发彼种子故。为俱有缘。由彼势力。无间随转故。为生起缘。虽久远灭。而果转故。为引发缘。如有望生。当知生望老死。为缘亦尔。
释:问:为什么说有对于生有三种缘?答:因为有能熏发生的业种的缘故,就说有是生的俱有缘,在三界有中所有业行都是后世生的缘。由于三界有的势力无间断运转的缘故,有就成为了后世生的生起缘。虽然三界有在未来久远劫以后会灭去,但是在三界有中的果报会不断的运转下去,所以三界有是生的引发缘。有缘生是这样的道理,生缘老死也是这样,其缘也有这三种。
生对于老死也是这样有三种缘,因为有生,必然会老会死,所以生是老死的俱有缘。因为生的势力无间断运转的缘故,生就成为老死的生起缘,也是老死久远灭的引发缘。
原文:复次建立有支有二种。一就胜分建立。谓取所摄受业。如前已说。二全分建立。谓业及识。乃至受所有种子。取所摄受。建立为有应知。
释:建立有这个支分有两种,第一种是从胜出支分这个角度建立三界有,属于取所摄受的业用,如前面已说过的取是有的三种缘;第二种是全方位的来建立三界有,包括业行、六识、名色、六入、触以及受的所有种子,这些有都是取所摄受的,然后就有了后世的这些有。
六道轮回就是取的果,就是三界有的最胜支分体现,这就是从胜分建立有的意思。一切的业行业用都会留下种子,六识的造作有种子,名色的生住异灭有种子,六入处的运行有种子,触有种子,受也有种子,这些种子就导致了后世有的出现,这些种子也属于有的范畴之内,由于有,就有了这些支分,这些支分也属于有的范畴,这就是全方位建立有的意思。
原文:问。是诸有支。唯有次第。与行为缘。乃至老死。更有余业用耶。答。即此业用。及于各别。所行境中。如其所应。所有业用当知。是名第二业用。
释:问:这些有的支分,只有次第的作为行支的缘,乃至于作为老死支的缘,还有没有其他的业用呢?答:这个与行乃至于老死为缘的业用,以及在各个别的所运行的环境中,都会有其相应的业用。所有业用都叫作第二业用,第一业用是生,生之后在三界有中才能有行、识、名色直至老死等等业用。
原文:问。无明唯与行为缘。亦与余支为缘耶。答。无明乃至。亦与老死为缘。前言唯与。行为缘者。但说近缘义。如是所余。尽应当知。
释:问:无明是仅仅作为行支的缘,还是也与其它支分为缘?答:无明不仅与行支为缘,也与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乃至于老死为缘,十一支都因为无明而运转。前面说无明与行为缘,只是说的是与无明比较相近的缘,后边所说的这些缘也应当都知道。
比如六识的运行以无明为缘,造作杂染业行,名色以无明为缘有杂染果,六入以无明为缘会生出杂染的触,触以无明为缘会生出杂染的受,受以无明为缘会生出杂染的爱,爱以无明为缘会生出杂染的执取,执取以无明为缘会生出不可爱的有,有以无明为缘会生出杂染的生,生以无明为缘会生出不可爱的老死。
原文:复次后支非前支缘。何以故。如为断后支故。勤作功用。断于前支。由前断故。后亦随断。非为断前故。勤作功用。断于后支。是故当知。唯此为彼缘。
释:十二支中后一支不是前一支的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为了要断除后一支,就要断除前一支,就要精勤的加以功用,这样就断除了前一支,由于前支断除的缘故,后支也就随之断除了。而不是说为了断除前支,才精勤的加以功用去断除后支。所以你应当知道,只有前支是后支的缘,而不是后支是前支的缘。
原文:问。云何说言。此有故彼有。答。由未断缘。余得生义故。问。云何此生故彼生。答。由无常缘。余得生义故。
释:问:为什么说此有故彼有?答:由于还没有了断三有的缘,导致其他的法得以出生的缘故,就说此有故彼有。问:为什么说此生故彼生?答:由于无常生的缘,导致其他法得以出生的缘故,所以说此生故彼生。
原文:问。何故说言。有生故有老死。要由生缘。而有老死。如是乃至。无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显从无实作用缘。余得生义故。
释:问:为什么说由于有生的缘故就会有老死,必须要有生的缘,然后才能有老死?其它十一支分为什么也是这样,必须有无明的缘故,才能有行?有行的缘故才能有识,有识的缘故才能有名色,有名色的缘故才能有六入,有六入的缘故才能有触,有触的缘故才能有受,有受的缘故才能有爱,有爱的缘故才能有取,有取的缘故才能有有,有有的缘故才能有生?
答:由生缘老死这个道理能显示出,从没有真实作用的缘,其他的法就能得以出生。生支不是真实的法,没有真实的作用,但却能成为老死现象出生的缘,其它十一支分也是这样,无明虽然不是实法,没有实际作用,但却是行支出生的缘,同理,行支也是识支出生的缘。
原文:问。何故说言。有生故有老死。非离生缘。而有老死。如是乃至。无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显从自相续缘。即自相续。余得生义故。
释:问:为什么说有生的缘故就会有老死,不离生的缘而有老死?为什么说有无明的缘就会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为什么说有行的缘就会有识,不离行而有识?如是乃至,有缘生,不离有而有生?答:因为生缘老死这个言教道理能显示出,由于生自身相续的缘,也就是生自身的相续,其他的支分就能得以出生,所以说生缘老死。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等也是如此。
问。若法无明为缘。彼法是行耶。设是行者。彼无明为缘耶。答。应作四句。或有行非无明为缘。谓无漏及无覆无记。身语意行。或无明为缘。而非是行。谓除行所摄有支。所余有支。或有亦无明为缘亦是行。谓福非福。不动身语意行。除如是相。是第四句。
释:问:如果法是以无明为缘出生的,这个法就是行吗?如果是行的话,行的产生就是以无明为缘吗?答:这个问题应该分作四句来说,一、有的行不是以无明为缘出生的,比如无漏行和没有覆障没有记别的身口意行;二、有的法是以无明为缘出生的,但这个法却不是行,比如除了行支所摄的有支之外,其它的有支,比如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和老死支;三、有的法也是以无明为缘出生的,这个法也属于行支所摄,如有福的身口意行、无福的身口意行和不动身口意行(无福非无福的清净行);四、除了这些法相,其余都是第四句所摄,就是有的法不是以无明为缘出生的,这些法也不是行。
无漏业行已经不属于十二因缘所摄了,超出了十二因缘范围,不是由无明所引生出的行,无覆无记的身口意行也不是由无明所摄,超出了十二因缘范围,因此没有生死业和果。十二因缘中十一支分都属于无明所摄,都含有无明,但无明引生行支是最直接的,对于其它支分就显得比较间接,所以说无明缘行。由无明所摄的行支里,造作福业的行也是无明所摄,由于不明四圣谛理和实相之理,为求有漏福业的行,就是无明的行;造作恶业的非福行更是无明所摄的行,外道所修的四禅不动心的行,也是因为不明解脱之理而修,所以也是由无明所摄的行。
原文:问。若行为缘。彼亦识耶。设是识者。行为缘耶。答。应作四句。或行为缘非识。谓除识所余有支。或识非行为缘。谓无漏识。及无覆无记识。除异熟生。或亦识亦行为缘。谓后有种子识及果识。除如是相。是第四句。由此道理。乃至触缘受。随其所应。四句应知。
释:问:如果法是以行为缘而出生的,这样的法也是识吗?如果这个法是识的话,识就是以行为缘出生的吗?答:这个问题应该分为四句来说:一、有的法是以行为缘的,可是这个法却不是识,是除了识之外的其它支分,比如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和老死等支也是以行为缘的;二、有的识不是以行为缘的,比如已经没有烦恼漏的识,以及没有覆障没有记别的识,除掉异熟生性的识;三、也有识也是以行为缘出生的,如能导致未来世有的种子识和果报识;四、除了这些法相,其余的都是第四句所摄,就是有不是以行为缘出生的法,这些法也不是识。由此同样的道理可知,以识为缘的名色、以名色为缘的六入、以六入为缘的触、以触为缘的受等等,都与这四句相对应。
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和老死,这几支分也都是以行为缘的,是意根的行运行以后所出生的法,任何法的运行都是意根行的结果,行不运行,后边一切法都不会出现。但是行的直接有支是六识,六识出生的直接缘是行,而名色至老死的直接缘是前一支,行是间接缘。还有问题就是一旦六识没有烦恼染污漏了,六识出生的直接缘就不是意根的无明行了,而是意根的明行,这些都不属于十二因缘中的法,其果报已经跳出了十二因缘的生死轮回了。众生也除掉了种子的异生性,不再有六道轮回,异时异地异界异身而生的现象就没有了,这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
种子识和果报识都是指六识,种子识是今世以行为缘造作业行,留下业种,滋润未来世的名色,后世名色出生以后,在名色上生出果报六识受报,这两种识都是以行为缘出生的。以无明的行为缘只能出生无明的六识,以明行无漏行才能出生无漏的六识,包括无漏的种子识和无漏的果报识。这也说明了意根是六识的染净依,意识无法单方面的清净,无法单方面的断我见和断烦恼,必依意根才能断我见断烦恼,从而达到无漏。
原文:问。若受为缘。皆是爱耶。设是爱者。皆受为缘耶。答。应作四句。或有是爱。非受为缘。谓希求胜解脱。及依善爱而舍余爱。或受为缘。而非是爱。谓除无明触。所生受为缘。所余有支法生。或有受为缘亦是爱。谓无明触所生受为缘。染污爱生。除如是相是第四句。
释:问:如果法是以受为缘而出生的,这些法都是爱吗?如果都是爱的话,都是以受为缘才能出生吗?答:这个问题应该分成四句来说:一、有的爱出生并不是以受为缘,比如希求殊胜的解脱,以及依靠着对善法的爱而舍掉了其它的爱;二、有的法是以受为缘出生的,但这个法却不属于爱所摄受的,比如除了以无明的触所生的受为缘的法之外,剩下的其它的有支法的出生,比如以无明的触为缘所生的受,以无漏的触为缘所生的受,以这样的受为缘出生的法,就不是爱所摄受的法;三、有的法是以受为缘出生的,是属于爱的支分,比如以无明触所生的受为缘,出生的染污的爱;除了以上所说的法相之外,都属于第四句所摄,就是有的法不是以受为缘出生的,这些法也不是爱所摄受的。
原文:问。若爱为缘。皆是取耶。设是取者。皆爱为缘耶。答。当知此中。是顺后句。谓所有取。皆爱为缘。或爱为缘。而非是取。谓除取所余有支。及缘善爱。勤精进等。诸善法生。
释:问:如果法是以爱为缘而出生的,这些法都属于取支吗?这些法如果都是取的话,是不是都是以爱为缘出生的?答:这个问题是顺后句,依顺后边的句子(设是取者。皆爱为缘耶。)来回答。就是说所有的取都是以爱为缘才出现的,或者是以爱为缘出现的法,并不都是取,还有除了取之外的剩下的那些有支,以及缘于善的爱而出现的勤苦精进等等诸善法。
所有的取,都是以爱为缘出现的,但是以爱为缘出生的法,并不都是取,还有取之外的法也是以爱为缘出生的,比如有、生、老死等等支分,如果没有爱,把爱断尽了,这些支分就不会再出现了,都灭了。爱是取的直接缘,是其他支分的间接缘,都是因为爱而出现的。
原文:问。若取为缘。皆是有耶。设是有者。皆取为缘耶。答。亦应作顺后句。谓所有有。皆取为缘。或取为缘。而非是有。谓除有所余有支。
释:问:如果法是以取为缘出生的,这些法都是三有吗?如果这些法都是有的话,都是以取为缘出生的吗?答:这里也是顺后句,顺着后边这句来回答。所有的有支都是以取为缘出生的,但是以取为缘出生的法,并不都属于有,还有除了有支之外的法,比如十二支中除了有之外的支分,生、老死、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等等支分。取是有支的直接缘,是其他支分的间接缘,都是因为取而出现的。
原文:问。若有为缘。皆是生耶。设是生者。皆有为缘耶。答。诸所有生。皆有为缘。或有为缘。而非是生。谓除生所余老死。最后有支。
释:问:如果有些法是以有为缘出现的,这些法都是属于生支吗?如果这些法都属于生支的话,都是以有为缘出现的吗?答:所有的生,都是以有为缘出现的,但是有些以有为缘出现的法,并不都是属于生支,比如除了生支之外的最后的老死支,也是以有为缘才能出现的,没有五阴世间的有,就没有老死的现象。
原文:问。若生为缘。皆老死耶。设是老死。皆生为缘耶。答。所有老死。皆生为缘。或生为缘。而非老死。所谓疾病。怨憎合会。亲爱别离。所求不遂。及彼所起愁叹忧苦。种种热恼。
释:问:如果法是以生为缘出现的,这些法都属于老死支吗?如果这些法都是老死支所摄的话,都是以生为缘出现的吗?答:所有的老死现象都是以生为缘出现的,但是有些法的出现以生为缘,却不属于老死现象,比如疾病、怨憎相会、亲爱别离、所求不得,以及由于这些而引起的烦恼忧愁叹息,种种的热恼等等。
原文:问。是诸有支。几与道支所摄正见。为胜障碍。答。无明及彼所起意行。若有一分。能为胜障。如于正见。如是于正思惟。及正精进亦尔。若正语正业正命。以身行语行。及有一分。为胜障碍。若正命正定。以余有支。为胜障碍应知。
释:问:十二有支当中,几支与八正道支所摄的正见,为最主要最直接的障碍?答:无明和无明所引发的心行支,如果有一分,都能成为正见的最主要的障碍,何况是多分,更是障碍。无明和行不仅对于正见有障碍,同样对于正思惟和正精进也有障碍。行支的身行和语行只要有一分,就成为正语、正业和正命的最主要的障碍,其余的有支如识、触、受、想、取,如果有一分就会成为正命和正定的最主要的障碍。
十二有支对八正道的正修行是一种障碍,对于其它道品的修行都是一种障碍,对于苦集灭道四圣谛的修行同样是一种障碍。所以不管修习什么法,无明都是障碍,一切法的修习的共同目标就是破除无明障碍。
原文:问。是诸有支。几唯杂染品。几通杂染清净品。答。四唯杂染品。余通杂染清净品。问。云何生支通二品耶。答。若生恶趣及有难处。唯是杂染品。若生人天诸无难处。此通染净品。当知余支。随其所应。皆通二品。
释:问:这些有支,有几支只通杂染品类?几支既通杂染也通清净的有支?答:有四支只通杂染品类,如:无明、行、爱、取,其余的都是既通杂染也通清净的品类。问:为什么生支通杂染和清净两个品类?答:如果生到三恶道及有灾难之处,生支只通杂染品类,如果生到人天没有灾难之处,生支就通杂染和清净品类。依此可知,其余的支分随着所对应的法,都通杂染和清净两个品类。
原文:问。何等无明不有。故行不有。何等无明灭。故行灭耶。答。有三种发起缠随眠无明。由此无明灭故。彼无明灭。由彼灭故。行亦随灭。
释:问:是什么样的无明不存在了的缘故,行就不存在了?是什么样的无明灭了的缘故,行就灭了?答:有三种能发起烦恼缠缚、烦恼随眠和无明的无明,这三种无明灭了,十二支中的无明就灭了,无明灭了的缘故,行就随之而灭了。十二支外还有微细无明,需要在菩萨道的修行过程中逐渐灭除。
原文:问。何等行不有。故识不有。何等行灭。故识灭耶。答。诸行于自相续中。已作已灭。及未起对治。又由意行有故。起身语行。由此有故彼有。彼无故彼缘识亦无。此若全灭。当知识亦随灭。
释:问:是什么样的行没有了的缘故,识就没有了?是什么样的行灭了的缘故,识就灭了?答:意根的所有行在自体相续不断的运行中,随着运行随着就灭了,以及在还没有什么法能对治意根的行的时候,由于意根的行存在的缘故,就生起了六识的身口意行。由于意根有行的缘故,六识就有了,意根的行没有了的缘故,六识也就没有了,如果意根的行全部都灭了,就应当知道六识也就随之都灭了。
原文:问。何等识不有。故名色不有。何等识灭。故名色灭耶。答。种子识不有故。果识不有。此俱灭故。俱名色灭。如识望名色道理。如是余支乃至受。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释:问:什么样的识没有的缘故,名色就没有了?什么样的识灭了的缘故,名色就灭了?答:能造业留下种子的识没有的缘故,果报识就没有了,两种识都一起灭了的缘故,名色也就随之都灭了。就如识缘名色的道理一样,余下的其它支分,一直到受缘爱,随其所对应的法,也是这样。
名色的出生需要有业种,业种是由意根行的抉择,出生六识造作业种产生的,六识造作业行就会有业种留下,后世业种成熟名色就会出生,也会有新的六识接受果报,如果六识不造作业行了,果报识就不会出生,名色也必然不会再出生了。而根源在于意根不再有行,意根不再有行,前提是要灭了意根的无明,才不会再有行了。
原文:如无明缘行道理。如是爱缘取。取缘有道理。当知亦尔。如行缘识道理。如是有缘生。当知亦尔。如识缘名色道理。生缘老死。当知亦尔。
释:与无明缘行的道理一样,爱缘取、取缘有的道理也是如此。与行缘识的道理一样,有缘生也是如此;与识缘名色的道理一样,生缘老死也是如此。
相同的道理要这样思惟如下的支分:什么样的名色不有,六入就没有了?什么样的名色灭了,六入就灭了?什么样的六入不有,触就没有了?什么样的六入灭了,触就灭了?什么样的触不有,受就没有了?什么样触灭了,受就灭了?什么样的爱不有,取就没有了?什么样的爱灭了,取就灭了?什么样的取不有,有就没有了?什么样的取灭了,有就灭了?什么样的有不有,生就没有了?什么样的有灭了,生就灭了?什么样生不有,老死就没有了?什么样的生灭了,老死就灭了?这些问题都要在定中一一细心思惟观行。
原文:问。何等受不有。故爱不有。何等受灭。故爱灭耶。答。如行缘识道理。当知亦尔。
释:问:什么样的受不有的缘故,爱就没有了?什么样的受灭了的缘故,爱就灭了?答:就像行缘识的道理一样。由于三种受在运行中,运行完了就灭了,如果对于受没有任何对治方法,受就会不断运行下去。由于受的存在的缘故,爱就随之出现了。如果受灭了,不再感受什么法,对于法的爱也就不会再出生了,如果全部的受都灭了,爱就全部都灭了。
原文:如前所说。八缘起门。几门是十二支缘起所显。几门非耶。答。三门是彼所显。谓二一分所显。一全分所显。余门非。何等为二一分所显。谓内识生门。自业所作门。何等为一全分所显。谓有情世间转门。
释:就像前边所说的那样,八种缘起门中有几门是十二支缘起所显发出来的,有几门不是十二缘起支所显发的?答:有三门是十二支缘起所显发的,其余都不是十二支缘起所显发的。其中有二门是十二支缘起一分所显发,有一门是十二支缘起全分所显发的。有哪二门是十二支缘起所显发的?内识生门和自业所作门是十二支缘起一分所显发的。哪一门是十二支缘起全分所显发的?有情世间流转门是十二支缘起所显发的。
原文:问。不如实知缘起道理者。有几种过患耶。答。有五。谓起我见。及能发起。前际俱行见。如前际俱行见。如是后际俱行见。前后际俱行见亦尔。又于彼见。猛利坚执。有取有怖。于现法中。不般涅槃。是名第五过患。问。如实知者。有几种胜利耶。答。翻前五过应知。胜利亦有五种。
释:问:不能够如实了知缘起之理的人,有几种过患?答:有五种过患:一、能生起我见;二、能发起与前际所有行相俱的我见;三、如与前际所有行俱在的我见一样,与后际所有行俱在的我见,与前后际所有行俱在的我见也能发起;四、又会对这些我见生起猛力的坚执而不舍;五、对于我见,有取着也有怖畏,在现前法中,不能取般涅槃。问:能如实了知缘起之理的人有几种重大而明显的利益?答:根据前面五种过患,应该知道重大而明显的利益也有相对应的五种。
原文:复次。是十二支缘起。几支是实有。谓九。几支非实有。谓余。几一事为自性。谓五。几非一事为自性。谓余。
释:复次,十二缘起支中有几支是实有的?有九支是实有的,分别是:行支、识支、名色支、六入支、触支、受支、爱支、取支和有支。几支不是实有的?其余三支不是实有的,分别是:无明支、生支和老死支。实有的意思是指有实际的功能作用,非实有的意思是没有实际的功能作用,仅仅是个名字。有几支能单独显示出主体性?有五支:识支、名色支、受支、爱支和取支。有几支不能单独显示出主体性?其余支不能单独显示出主体性。
原文:几是所知障因。谓一。几能生苦。谓五。几苦胎藏。谓五。几唯是苦。谓二。
释:几支是所知障因?一支,是无明支。几支能出生苦?五支能生出苦,分别是行、识、受、生和老死支。几支是苦的胎藏?有五支是苦的胎藏,分别是识、名色、受、爱和取支,胎藏的意思是含藏、覆护、培育、执持和出生。几支只有苦?有二支只有苦,生和老死二支。
原文:几说为因分。谓前六。无明乃至触。及爱取有三说为因分。几说为果分。谓后二说为果分。
释:几支说为是其它支的因分?前六支是引生其它支的因分,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和触。爱、取和有三支也说为是因分,是生和老死的因。几支说为是果分?后二支说为是果分,生和老死。
因分是指能引生后续其它法出生的支分,有引生义,也能存种子,若无此因后续其它法就不能出生。其中最大因和根本因就是无明支,其次是行支,再其次是识支,然后果报体出现,之后在果报体上还要不断的造作,也再作为出生后世果的因。果分是指由前支作为引生的因和缘,结成最后果实的支分。生死是最大的果实和果报,五阴身不过如此。
原文:几说为杂因果分。谓所余支说为杂分。所以者何。有二种受。名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二谓现法。与爱为缘果受。此二杂说。为触缘受。
释:几支说为是混杂了因分和果分?除了前六支、中间三支和后二支,其余都是混杂了因和果的支分,就是受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受有两种,叫作杂染分,一种是后来出现的法,以触为缘出现的受,这种受是爱的因;第二种是现前存在的法,以爱为缘出现的果报受,因为有爱,所以有受。这两种受合起来就说为触缘受。受既是后续的爱出生的因,又是以爱为缘出生的果,既因又果叫作杂分。
原文:复次。几支能生。爱非爱境界果。几支能生自体果。谓前六支能生前果。后三支能生后边的自体果。一支俱生二果。
释:复次,几支能引生出可爱和不可爱境界的果报?几支能引生出自体的果报?前六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六支,能引生出可爱和不可爱的境界果;后三支有、生和老死能引生五阴身自体的果报;一支既能引生可爱和不可爱的境界果报,也能引生自体果报,就是取支。
前五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能引生出触支,触支能引生出可爱和不可爱的境界果三种受,承受可爱和不可爱的境界果,如果不触就不会出现三种受。如果没有六入也就没有触了,如果没有名色也就没有六入了,如果没有前世的六识也就没有名色了,如果没有意根的行,也就没有六识及种子了,如果没有无明,也就没有意根的行了。
后三支有、生和老死能引生出自体的果报,因为三界的有存在,就会有生的果报,因为有生就会有老死的果报。而取支,因为对诸法的取着,就能引生可爱和不可爱的境界果,更能使得五阴在世间不断出现,引生出五阴的自体果报。如果无取,则无境界出现,也无后世的有出现,一切果报皆无。
原文:复次。几支乐受俱行。谓除二所余支。几支苦受俱行。谓即彼及所除中一。几支不苦不乐受俱行。谓如乐受道理应知。几支不与受俱行。谓所除中一。
释:复次,有几支是与乐受一起运行的?除去刚才那两种,剩下的受、爱和取支就是与乐受一起运行的支分。因为有乐受,所以才爱,因为爱,所以才决定去取着,如果是苦受就不爱,不爱就不取,所以受、爱、取是与乐受相伴随的。
有几支是与苦受一起运行的?就是受自身,以及以上除去的支分中之一老死,老死支也与苦受俱行。有几支是与不苦不乐受一起运行的?就像与乐受一起运行的道理一样,受、爱、取也与不苦不乐受相伴随,一起运行。有几支不与受一起运行?就是以上除去的支分中之一有支,有支不与受俱行。
原文:复次。几支坏苦摄。谓乐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几支苦苦摄。谓苦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释:有几支是属于坏苦所摄受的?坏苦所摄的支分是与乐受俱行的受、爱、取支,以及不与受俱行的有支一分。有几支是属于苦苦所摄受的?与苦受一起运行的支分受和老死支,以及不与受一起运行的有支分中一分。
坏苦的意思是已有的法破坏掉失去了,所产生的苦受,乐受保持不住消失了,心里不高兴就有苦受,爱保持不住消失了就有苦受,三界中的有抓不住消失了就有苦受,这些都叫作坏苦。受和老死支与苦受俱行,属于苦苦所摄,因为受中的苦受本来就是苦,老死也本来就是苦,本身就是苦的苦叫作苦苦。不与受俱行的有支,其中一分有苦,所以属于苦苦所摄。
原文:几支行苦摄。谓所有坏苦苦苦支。亦是行苦支。或有行苦所摄。非余二苦。谓不苦不乐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释:有几支是属于行苦所摄受的?所有的坏苦和苦苦支分也都是行苦支,还有的是行苦所摄受的,不属于坏苦和苦苦的支分,是与不苦不乐受相伴随一起运行的支分,以及不与受一起共同运行的支分中的一分。
行苦范围非常广,凡是念念迁流不住的法都是苦,都是行苦所摄。因为流动不住,不停留,也就抓取不了,保持不住,生灭变异无常,所以是苦。
原文:问。于一切生处。及三摩钵底中。皆有一切支现行可得耶。答。不可得。谓无想天中。及灭尽定。无想定中。有色支可得。非无色支。若生无色界。无色支可得。非有色支。
释:问:在三界中的一切可出生之处,以及在三摩钵底的禅定中,十二支是否都能现行出来,现前可以见得到吗?答:十二支不是都可以现前,都能见得到的。比如在无想天中,以及在灭尽定中,没有识支可得,没有触、受、想、爱、取可得。在无想定中,无识支,但有色身支分可得,并不是没有色支。如果生到无色界中就没有色支可得,但非色支的识支还在,只有意根与法尘的触,没有色根的触。
原文:问。颇有依支。得离支耶。答。有。谓依上地支。离下地支。此但一分非全。唯暂时非究竟。
释:问:难道真的有依靠着一个支分,就能离开另一个支分吗?答:有,就是依靠着上地支分,而离开下地支分,如依靠着无色界的支分离开色界的支分,依靠着色界支分,离开欲界支分;或者是依靠着色界更高的支分,而离开色界低的支分,依靠着欲界天更高的支分,离开欲界低一些的支分。这种依靠仅仅是一部分,并非都是以如此方式离开支分,也是暂时的离,不是究竟的离。
原文:问。几支染污。几支不染污。答。三染。余通二种。若不染污。善及无覆无记别故。分为二种应知。问。几支欲界系。答。一切支。和合等起故。问。几支色界系。答。一切一分。
释:问:十二支中有几支是染污的,有几支是不染污的?答:有三支是染污的无明、爱、取,其余都是既通染污也通不染污两种的支分。如果是通不染污的支分,就属于是善性和不善不恶性没有覆障的,不染污支分属于这两种性质。问:有几支是属于欲界所系缚的?答:所有十二支都是欲界所系缚的,都是和合起来在欲界出现的。问:有几支是属于色界所系缚的?答:十二支中各有一分是属于色界所系缚的。
原文:问。云何应知。彼有老耶。答。彼诸行有朽坏腐败性故。如色界系。当知无色界系亦尔。问。几支是学。答。无。问。几支是无学。答。亦无。问。几支是非学非无学。答。一切。
释:如何才能知道十二支分中有老这支呢?答:这一切法的行都有腐朽、败坏、毁坏性质的缘故,所以才说有老支的存在。如色界所系着的法是这样,无色界所系着的法也是这样,有败坏、毁破的属性。问:有几支是属于有学处?答:没有属于有学处支分。问:有几支属于无学处支分?答:没有属于无学处的支分。问:有几支属于非有学处也非无学处支分?答:十二支都是属于非有学处非无学处支分。
原文:问。所有善有漏支。彼何故非学耶。答。堕流转故。若学所有。善有漏法。彼与流转相违故。及用明为缘故非支。
释:问:十二支中所有的有漏善法支,为什么不是学处呢?答:因为有漏的善法也能让人堕落和生死流转。如果所有的有漏善法是学处的话,就与生死流转相违背了,也会破除无明出现明。如果有了明,就不属于十二因缘中的支分了。因此说十二支中没有学处。
原文:问。预流果当言几支已断耶。答。一切一分。无全断者。如预流果。如是一来果亦尔。问。不还果当言几支已断耶。答。欲界一切。色无色界不定。问。阿罗汉当言几支已断耶。答。三界一切。
释:问:初果预流果十二支中断了几支?答:预流果十二支当中每一支都断除了一分,没有全部都断的。和预流果一样,二果一来果也是这样,十二支中每一支都断一部分,没有全部都断的。问:三果不还果十二支中断除了几支?答:不还果十二支中断除了属于欲界的一切支分,属于色界和无色界支分有的断有的没有断。问:阿罗汉十二支中断除了几支?答:阿罗汉断除了三界所有的支分。
十二支分都在三界中运行,都属于三界中支分,阿罗汉断除了三界中一切法,才能入无余涅槃,那么十二支分也就全部都断除无余了。而三果有初禅以上的禅定,就是有色界定和无色界定,其心不与欲界相应,断除了欲界的贪欲,也断除了嗔恚,不再行欲界法,但还有色界和无色界的法没有完全断除,还残留一部分,至于这部分有多少,那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说色界和无色界支分的断除多少是不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