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中十二因緣釋
第三節 十二支細分
原文:問。此十二支。幾是煩惱道。幾是業道。幾是苦道。答。三是煩惱道。二是業道。餘是苦道。
釋:問:這十二支因緣法中有幾支屬於煩惱道?幾支屬於業道?幾支屬於苦道?答:有三支是煩惱道,有二支是業道,其餘支分都是苦道。
煩惱道支分中含有無明煩惱,能引生煩惱業,無明、愛和取三個支分屬於煩惱道。無明支是煩惱,能産生襍染的身口意行和業種;愛支是煩惱,能産生執取,致使後世業果不斷;取支是煩惱,能導致後世襍染業果出生,使得生死相續。業道是指能造作業行的支分,行和識二支分就是業道,行支造作身口意業,識支留下生死業苦種。苦道是指有苦受的支分,名色、六入、觸、受、有、生、老死七個支分都是苦道,都有苦果和苦受。
原文:問。幾唯是因。幾唯是果。幾通因果。答。初一唯因。後一唯果。餘通因果。又即於此問。更作餘答。三唯是因。二唯是果。當知所餘。亦因亦果。
釋:問:十二支中有幾支只是因?幾支只是果?幾支既通因又通果?答:最初無明一支只通因,最後一支老死只通果,其餘中間的支分既通因又通果。這個問題還有另外的答案,有三支只是因,是無明、行和識三支,有二支只是果,是生和老死二支,其餘的支分既通因又通果,是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七個支分。
對於第一種答案,只有無明是生死輪回生起之因,是後十一支生起之因,沒有出生無明之因,所以無明不是果。最後的老死支只能是果,前十一支都是生起老死支的因,老死之後就沒有後支了,也就不會再有什麽果了。對於第二種答案,有三支只是因,不是果,這三支是無明、行和識支,這三支的運作直接導致後世的名色果報的出生,所以這三支是前世的因,名色至取支是今世的果,前生今世因果相連。而名色至取支的運作以及後世的有是因,後世的生和老死支是果,這樣今世後世的因果就連接起來了,因果通三世,今世是前世的果,是後世的因,既通因又通果,後世只是果,不是因。
原文:問。幾是獨相。幾是襍相。答。三是獨相。行等是襍相。問。何故行有是襍相。答。由一種說故。謂能引愛非愛果故。及能生趣差別故。
釋:問:十二支中有幾支是單獨的相,有幾支是善惡襍染的相?答:有三支是單獨的相,無明、愛、取三支只有煩惱染污相,沒有清淨相和襍染相,行、識、名色、六入、觸、受、取、有、生、老死等等支分是襍染的相。所謂的襍染是說此支分含有善惡無記性,能引發善惡無記報。問:是什麽原因行等支分有這樣的襍染相?答:有一種說法就是說,行等支分有引生可愛和不可愛的果報的緣故,以及行等支分能引生六道差別的緣故,所以說行等支分是襍染相。
獨相是指只有染污相,不與清淨相相混襍,襍相就是染污與清淨相混襍。十二支分中只有染污相的是無明煩惱支,不清淨,是獨相。煩惱支分有無明、愛和取支。其餘的都是染污與清淨相襍的襍相支分,這些支分能引生可愛的清淨異熟果和不可愛的染污異熟果,能引生出不同的六道差別果報。
比如說行支、識支和名色支,有清淨的善的身口意行和染污的惡的身口意行,以及不善不惡的身口意行,能把六識分別熏染成善惡和不善不惡三種,生成三種種子,後世就會有三種異熟果三種名色果報體。既然名色是襍染相,在名色上出生的六入就是襍染的,觸和受就是襍染的。在愛和取煩惱支之後的後世的有、生和老死就是襍染的,都會分爲善惡和不善不惡三種相。
原文:問。何故識與名色六處。一分有襍相。答。由三種說故。謂依襍染時故。依潤時故。依轉時故。
釋:問:爲什麽說六識與名色、六入處有一部分襍相?答:這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依據名色和六入處有襍染的身口意行時,說明六識就是襍染的,所以說名色和六入處與識有一分襍相;一種說法是依據六識種子被貪愛執取所滋潤的時候,就出生了後世的名色和六入處,並且在名色和六入處相上包含了識相,所以說名色和六處與識有一分襍相;一種說法是依據名色在被出生的時候,名色和六入處中就有識相,所以說名色和六處與識有一分襍相。
原文:問。何故識乃至受與老死有襍相。答。由二種說故。謂別顯苦相故。及顯引生差別故。
釋:問:爲什麽說六識、名色、六入、觸、受支分與老死支分有襍染相?答:這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等支分,能分別顯示出老死的苦相的緣故;一種說法是識乃至受支分,能顯示出所引的生命體有差別的緣故,生命體有差別,老死就有差別,所以說識等支分有襍染相。
識乃至受等支分中都有苦相,因爲是受報體,而且襍染業多,這些支分中難免都有苦相,而老死支分更是苦相,所以識等支分與老死支分有襍相。另外,前世的識襍染不同,引生的現世的名色至受支分就不同,現世的名色至受等支分不同,所引生的後世的老死支分就不同,所以識乃至受支分等與老死支分有襍相。
原文:複次於緣起中。雲何數往義。謂生已不住義。雲何和合義。謂諸緣聚集義。
釋:在十二緣起法中,什麽叫作數數不斷地往複義?這意思是說名色在六道輪回裡出生以後,不會永遠停留在一種色身中不變,而是生了滅滅了生,不斷地輪回。什麽是和合義?和合就是法生起所依靠的緣都聚集在一起了,因緣具足時法就出生。
數是多次不斷的意思,衆生在六道中的某一道出生以後,並不會永遠在這個道裡,因爲前世所造的業,以及今世所造的業,業改變了,死後就會脫離此道,趣向其它道裡投生。無量劫都是這樣在六道裡輪轉,由於惡業遠遠大於善業的緣故,衆生極大多數時間都是投生在三惡道裡的時候多。衆生在每次投胎出生以後,因爲無明不斷的緣故,都是隨順著十二因緣法,不斷地造作襍染業,導致後世不斷,不出六道輪回。衆生的名色在每次出生的時候,都是要所有因緣都具足聚集在一起,才能投生和出生,缺少一緣,名色不生。名色出生所需要具足的緣總體上有四種,就是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
原文:雲何起義。謂諸緣和合。之所引攝。新新生義。雲何緣起。雲何緣生。謂諸行生起法性。是名緣起。即彼生已。說名緣生。
釋:什麽是起義?起就是所有的緣和合在一起之後,所引發和攝受的新出生的法,新生起的法,從無到有就是起。什麽是緣起?什麽是緣生?緣起就是一切法運行之後能生起法性,能夠顯示出法的特征和性質。等到法生起來以後,就叫作緣生。
法生起的緣有四種:因緣、等無間緣、增上緣和所緣緣,比如四緣具足時,受精卵這種名色在母胎中出現叫作緣起,受精卵圓滿,胎兒出生,叫作緣生,諸法還不具足的時候叫作起,具足以後叫作生,先起後生,前後次第聯繫爲因果。諸法不斷地相續次第地現前,名爲起,前後相續不斷形成的法名爲緣生法。
原文:問。幾支苦諦攝。及現法爲苦。答。二。謂生及老死。問。幾支苦諦攝。當來爲苦。答。識乃至受種子性。問。幾支集諦攝。答。所餘支。
釋:問:十二支分中有幾支是屬於苦諦所攝受,在當前狀態是苦的?答:有二支,生支和老死支。問:有幾支是苦諦所攝受,能感生未來的苦?答:有識、名色、六入、觸和受五支的種子性,後世種子成熟以後現行出法就有苦了。問:有幾支屬於集諦所攝受?答:剩下的都是集諦所攝受的,有五支無明、行、愛、取、有。
在現世當中的苦法是生和老死二支,衆生生時都是苦,老時苦,死時更是苦。而能感後世苦的支分,是識支,在識支中留存了身口意行的業種,會出生後世苦的名色。名色的種子、六入的種子、觸的種子和受的種子,能出生後世的名色以及受的苦。無明、行、愛、取、有這五支屬於集諦,因爲無明的集起,能感生苦,身口意行的集能感生苦,愛的集起能感生苦,取的集起更能感生苦,有的集爲苦生創造了必要條件。若無無明,就不會有後續一切法的種子,沒有種子就不會有後續的苦;若沒有身口意行就沒有業種,沒有業種就沒有後世的苦;若沒有愛,就不會取,若不取就沒有後世的三有,若沒有三有,就沒有生老病死之苦。
原文:問。無明與行。爲作俱有緣。爲作無間滅緣。爲作久遠滅緣。答。當知具作三緣。謂由無知。於隨順諸行法中。爲俱有覆障緣。爲彼彼事。發起諸行。又由惡見放逸。俱行無知。爲無間滅生起緣。發起諸行。又由無知。爲久遠滅引發緣故。建立順彼。當生相續。
釋:問:無明對於行支來說,是作爲行支的俱有緣,還是作爲行支的無間滅緣,還是作爲行支未來久遠滅的緣?答:無明對於行支都有這三種緣,第一,由於心中無知的緣故,在隨順一切法運行的過程中,作爲一切法的俱有緣,起著覆障的作用,爲了種種事業,發起種種法的運行,所以無明是行支的俱有緣。
第二,又由於心中有無明惡見,其行卻又放逸,不積極滅除惡見,無知一直伴隨著諸行,就作爲一切法無間斷的滅去又生起的緣,引發出一切法不斷地運行,所以無明是行支的無間滅緣。第三,又由於心中有無知,隨順著無知,就會導致一切法最後都會斷滅,不永存,無明就是一切法久遠以後滅去的引發緣,所以無明是行支的久遠滅緣。
原文:問。雲何應知。諸行望識。爲三種緣。答。由能熏發。彼種子故。爲俱有緣。次後由彼。勢力轉故。爲無間滅生起緣。由彼當來果得生故。爲久遠滅引發緣。如行望識。如是識望名色。名色望六處。六處望觸。觸望受亦爾。
釋:問:如何才能知道意根的一切行對於六識有三種緣?答:第一,由於意根的行能熏發六識種子的緣故,就說行是識的俱有緣,六識的出生不能離開意根的行;第二,由於意根行的勢力運轉的緣故,就成爲了六識不間斷滅又生起的緣;第三,由於六識未來世的果報得以出生的緣故,意根的行就成爲了六識久遠以後滅去的引發緣。行緣識是如此,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也是這樣。
識對於名色有三種緣,第一種緣,由於六識造作的種子的熏染,後世名色的出生就離不開種子,六識的業種就是名色出生的俱有緣;第二種緣是,由於六識種子勢力運轉的緣故,種子是名色無間滅的生起緣;第三種緣是,由於名色未來世的果能夠出生的緣故,六識造作的種子就是名色久遠以後滅去的引發緣。
名色對於六入有三種緣:第一名色是六入出生的俱有緣,第二名色是六入無間滅的生起緣,第三名色是六入久遠以後滅去的引發緣。六入對於觸有三種緣:第一六入是觸出生的俱有緣,第二六入是觸無間滅的生起緣,第三六入是觸久遠滅的引發緣。觸對於受有三種緣,第一觸是受出生的俱有緣,第二觸是受無間滅的生起緣,第三觸是受久遠滅的引發緣。
原文:問。雲何應知。受望愛爲三種緣。答。當知由彼。起樂著故。爲俱有緣。從此無間。由彼勢力。起追求等。作用轉故。爲無間滅生起緣。建立當來。難可解脫。彼相續故。爲久遠滅引發緣。
釋:問:如何才能知道受對於愛有三種緣?答:應當知道由於受的時候心起了樂著的緣故,受就成爲愛生起的俱有緣,從此就不間斷的貪愛下去。由於貪愛的勢力,生起追求等等心行,受的作用運轉的緣故,就成爲了愛的無間滅的生起緣,這樣後世的五隂身就會不斷的生起,難以解脫。因爲受相續不斷的緣故,就成爲了愛在未來久遠滅的引發緣。
原文:問。雲何愛望取。爲三種緣。答。由欲貪俱行。於隨順取法中。欲樂安立故。爲俱有緣。由無間滅。勢力轉故。爲生起緣。建立當來。難可解脫。彼相續故。爲久遠滅引發緣。
釋:問:爲什麽說愛對於取有三種緣?答:由於欲貪與取一直相伴共同運行,在隨順取諸法的過程中,有貪欲樂著的心行存在,所以說愛是取的俱有緣。由於愛的勢力運轉的緣故,就成爲了無間斷滅的取的生起緣,這樣的話後世的五隂身就會不斷的出生和運行,難以得到解脫。因爲愛相續不斷的緣故,就成爲了取在未來久遠劫滅的引發緣。
原文:問。雲何取望有。爲三種緣。答。由與彼俱。令業能招諸趣果故。爲俱有緣。又由彼力。於此生處。能引識等故。爲無間滅生起緣。又能引發。彼界功能故。爲久遠滅引發緣。
釋:問:爲什麽說取對於有有三種緣?答:由於衆生的心行一直與取相伴隨,使得所作的業行能感召到六道輪回果報,所以取是有的俱有緣。又由於取的勢力的緣故,在出生之地能引發六識等支分的緣故,取就成爲了六識等支分無間斷滅的生起緣。又由於取能引發三界有各支分的功能的緣故,取是識等支分未來久遠滅去的引發緣。
原文:問。雲何有望生。爲三種緣。答。熏發彼種子故。爲俱有緣。由彼勢力。無間隨轉故。爲生起緣。雖久遠滅。而果轉故。爲引發緣。如有望生。當知生望老死。爲緣亦爾。
釋:問:爲什麽說有對於生有三種緣?答:因爲有能熏發生的業種的緣故,就說有是生的俱有緣,在三界有中所有業行都是後世生的緣。由於三界有的勢力無間斷運轉的緣故,有就成爲了後世生的生起緣。雖然三界有在未來久遠劫以後會滅去,但是在三界有中的果報會不斷的運轉下去,所以三界有是生的引發緣。有緣生是這樣的道理,生緣老死也是這樣,其緣也有這三種。
生對於老死也是這樣有三種緣,因爲有生,必然會老會死,所以生是老死的俱有緣。因爲生的勢力無間斷運轉的緣故,生就成爲老死的生起緣,也是老死久遠滅的引發緣。
原文:複次建立有支有二種。一就勝分建立。謂取所攝受業。如前已說。二全分建立。謂業及識。乃至受所有種子。取所攝受。建立爲有應知。
釋:建立有這個支分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勝出支分這個角度建立三界有,屬於取所攝受的業用,如前面已說過的取是有的三種緣;第二種是全方位的來建立三界有,包括業行、六識、名色、六入、觸以及受的所有種子,這些有都是取所攝受的,然後就有了後世的這些有。
六道輪回就是取的果,就是三界有的最勝支分體現,這就是從勝分建立有的意思。一切的業行業用都會留下種子,六識的造作有種子,名色的生住異滅有種子,六入處的運行有種子,觸有種子,受也有種子,這些種子就導致了後世有的出現,這些種子也屬於有的範疇之内,由於有,就有了這些支分,這些支分也屬於有的範疇,這就是全方位建立有的意思。
原文:問。是諸有支。唯有次第。與行爲緣。乃至老死。更有餘業用耶。答。即此業用。及於各別。所行境中。如其所應。所有業用當知。是名第二業用。
釋:問:這些有的支分,只有次第的作爲行支的緣,乃至於作爲老死支的緣,還有沒有其他的業用呢?答:這個與行乃至於老死爲緣的業用,以及在各個別的所運行的環境中,都會有其相應的業用。所有業用都叫作第二業用,第一業用是生,生之後在三界有中才能有行、識、名色直至老死等等業用。
原文:問。無明唯與行爲緣。亦與餘支爲緣耶。答。無明乃至。亦與老死爲緣。前言唯與。行爲緣者。但說近緣義。如是所餘。盡應當知。
釋:問:無明是僅僅作爲行支的緣,還是也與其它支分爲緣?答:無明不僅與行支爲緣,也與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乃至於老死爲緣,十一支都因爲無明而運轉。前面說無明與行爲緣,只是說的是與無明比較相近的緣,後邊所說的這些緣也應當都知道。
比如六識的運行以無明爲緣,造作襍染業行,名色以無明爲緣有襍染果,六入以無明爲緣會生出襍染的觸,觸以無明爲緣會生出襍染的受,受以無明爲緣會生出襍染的愛,愛以無明爲緣會生出襍染的執取,執取以無明爲緣會生出不可愛的有,有以無明爲緣會生出襍染的生,生以無明爲緣會生出不可愛的老死。
原文:複次後支非前支緣。何以故。如爲斷後支故。勤作功用。斷於前支。由前斷故。後亦隨斷。非爲斷前故。勤作功用。斷於後支。是故當知。唯此爲彼緣。
釋:十二支中後一支不是前一支的緣,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如果爲了要斷除後一支,就要斷除前一支,就要精勤的加以功用,這樣就斷除了前一支,由於前支斷除的緣故,後支也就隨之斷除了。而不是說爲了斷除前支,才精勤的加以功用去斷除後支。所以你應當知道,只有前支是後支的緣,而不是後支是前支的緣。
原文:問。雲何說言。此有故彼有。答。由未斷緣。餘得生義故。問。雲何此生故彼生。答。由無常緣。餘得生義故。
釋:問:爲什麽說此有故彼有?答:由於還沒有了斷三有的緣,導致其他的法得以出生的緣故,就說此有故彼有。問:爲什麽說此生故彼生?答:由於無常生的緣,導致其他法得以出生的緣故,所以說此生故彼生。
原文:問。何故說言。有生故有老死。要由生緣。而有老死。如是乃至。無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顯從無實作用緣。餘得生義故。
釋:問:爲什麽說由於有生的緣故就會有老死,必須要有生的緣,然後才能有老死?其它十一支分爲什麽也是這樣,必須有無明的緣故,才能有行?有行的緣故才能有識,有識的緣故才能有名色,有名色的緣故才能有六入,有六入的緣故才能有觸,有觸的緣故才能有受,有受的緣故才能有愛,有愛的緣故才能有取,有取的緣故才能有有,有有的緣故才能有生?
答:由生緣老死這個道理能顯示出,從沒有真實作用的緣,其他的法就能得以出生。生支不是真實的法,沒有真實的作用,但卻能成爲老死現象出生的緣,其它十一支分也是這樣,無明雖然不是實法,沒有實際作用,但卻是行支出生的緣,同理,行支也是識支出生的緣。
原文:問。何故說言。有生故有老死。非離生緣。而有老死。如是乃至。無明望行。答。由此言教道理。顯從自相續緣。即自相續。餘得生義故。
釋:問:爲什麽說有生的緣故就會有老死,不離生的緣而有老死?爲什麽說有無明的緣就會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爲什麽說有行的緣就會有識,不離行而有識?如是乃至,有緣生,不離有而有生?答:因爲生緣老死這個言教道理能顯示出,由於生自身相續的緣,也就是生自身的相續,其他的支分就能得以出生,所以說生緣老死。無明緣行、行緣識等等也是如此。
問。若法無明爲緣。彼法是行耶。設是行者。彼無明爲緣耶。答。應作四句。或有行非無明爲緣。謂無漏及無覆無記。身語意行。或無明爲緣。而非是行。謂除行所攝有支。所餘有支。或有亦無明爲緣亦是行。謂福非福。不動身語意行。除如是相。是第四句。
釋:問:如果法是以無明爲緣出生的,這個法就是行嗎?如果是行的話,行的産生就是以無明爲緣嗎?答:這個問題應該分作四句來說,一、有的行不是以無明爲緣出生的,比如無漏行和沒有覆障沒有記別的身口意行;二、有的法是以無明爲緣出生的,但這個法卻不是行,比如除了行支所攝的有支之外,其它的有支,比如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和老死支;三、有的法也是以無明爲緣出生的,這個法也屬於行支所攝,如有福的身口意行、無福的身口意行和不動身口意行(無福非無福的清淨行);四、除了這些法相,其餘都是第四句所攝,就是有的法不是以無明爲緣出生的,這些法也不是行。
無漏業行已經不屬於十二因緣所攝了,超出了十二因緣範圍,不是由無明所引生出的行,無覆無記的身口意行也不是由無明所攝,超出了十二因緣範圍,因此沒有生死業和果。十二因緣中十一支分都屬於無明所攝,都含有無明,但無明引生行支是最直接的,對於其它支分就顯得比較間接,所以說無明緣行。由無明所攝的行支裡,造作福業的行也是無明所攝,由於不明四聖諦理和實相之理,爲求有漏福業的行,就是無明的行;造作惡業的非福行更是無明所攝的行,外道所修的四禪不動心的行,也是因爲不明解脫之理而修,所以也是由無明所攝的行。
原文:問。若行爲緣。彼亦識耶。設是識者。行爲緣耶。答。應作四句。或行爲緣非識。謂除識所餘有支。或識非行爲緣。謂無漏識。及無覆無記識。除異熟生。或亦識亦行爲緣。謂後有種子識及果識。除如是相。是第四句。由此道理。乃至觸緣受。隨其所應。四句應知。
釋:問:如果法是以行爲緣而出生的,這樣的法也是識嗎?如果這個法是識的話,識就是以行爲緣出生的嗎?答:這個問題應該分爲四句來說:一、有的法是以行爲緣的,可是這個法卻不是識,是除了識之外的其它支分,比如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和老死等支也是以行爲緣的;二、有的識不是以行爲緣的,比如已經沒有煩惱漏的識,以及沒有覆障沒有記別的識,除掉異熟生性的識;三、也有識也是以行爲緣出生的,如能導致未來世有的種子識和果報識;四、除了這些法相,其餘的都是第四句所攝,就是有不是以行爲緣出生的法,這些法也不是識。由此同樣的道理可知,以識爲緣的名色、以名色爲緣的六入、以六入爲緣的觸、以觸爲緣的受等等,都與這四句相對應。
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和老死,這幾支分也都是以行爲緣的,是意根的行運行以後所出生的法,任何法的運行都是意根行的結果,行不運行,後邊一切法都不會出現。但是行的直接有支是六識,六識出生的直接緣是行,而名色至老死的直接緣是前一支,行是間接緣。還有問題就是一旦六識沒有煩惱染污漏了,六識出生的直接緣就不是意根的無明行了,而是意根的明行,這些都不屬於十二因緣中的法,其果報已經跳出了十二因緣的生死輪回了。衆生也除掉了種子的異生性,不再有六道輪回,異時異地異界異身而生的現象就沒有了,這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
種子識和果報識都是指六識,種子識是今世以行爲緣造作業行,留下業種,滋潤未來世的名色,後世名色出生以後,在名色上生出果報六識受報,這兩種識都是以行爲緣出生的。以無明的行爲緣只能出生無明的六識,以明行無漏行才能出生無漏的六識,包括無漏的種子識和無漏的果報識。這也說明了意根是六識的染淨依,意識無法單方面的清淨,無法單方面的斷我見和斷煩惱,必依意根才能斷我見斷煩惱,從而達到無漏。
原文:問。若受爲緣。皆是愛耶。設是愛者。皆受爲緣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是愛。非受爲緣。謂希求勝解脫。及依善愛而捨餘愛。或受爲緣。而非是愛。謂除無明觸。所生受爲緣。所餘有支法生。或有受爲緣亦是愛。謂無明觸所生受爲緣。染污愛生。除如是相是第四句。
釋:問:如果法是以受爲緣而出生的,這些法都是愛嗎?如果都是愛的話,都是以受爲緣才能出生嗎?答:這個問題應該分成四句來說:一、有的愛出生並不是以受爲緣,比如希求殊勝的解脫,以及依靠著對善法的愛而捨掉了其它的愛;二、有的法是以受爲緣出生的,但這個法卻不屬於愛所攝受的,比如除了以無明的觸所生的受爲緣的法之外,剩下的其它的有支法的出生,比如以無明的觸爲緣所生的受,以無漏的觸爲緣所生的受,以這樣的受爲緣出生的法,就不是愛所攝受的法;三、有的法是以受爲緣出生的,是屬於愛的支分,比如以無明觸所生的受爲緣,出生的染污的愛;除了以上所說的法相之外,都屬於第四句所攝,就是有的法不是以受爲緣出生的,這些法也不是愛所攝受的。
原文:問。若愛爲緣。皆是取耶。設是取者。皆愛爲緣耶。答。當知此中。是順後句。謂所有取。皆愛爲緣。或愛爲緣。而非是取。謂除取所餘有支。及緣善愛。勤精進等。諸善法生。
釋:問:如果法是以愛爲緣而出生的,這些法都屬於取支嗎?這些法如果都是取的話,是不是都是以愛爲緣出生的?答:這個問題是順後句,依順後邊的句子(設是取者。皆愛爲緣耶。)來回答。就是說所有的取都是以愛爲緣才出現的,或者是以愛爲緣出現的法,並不都是取,還有除了取之外的剩下的那些有支,以及緣於善的愛而出現的勤苦精進等等諸善法。
所有的取,都是以愛爲緣出現的,但是以愛爲緣出生的法,並不都是取,還有取之外的法也是以愛爲緣出生的,比如有、生、老死等等支分,如果沒有愛,把愛斷盡了,這些支分就不會再出現了,都滅了。愛是取的直接緣,是其他支分的間接緣,都是因爲愛而出現的。
原文:問。若取爲緣。皆是有耶。設是有者。皆取爲緣耶。答。亦應作順後句。謂所有有。皆取爲緣。或取爲緣。而非是有。謂除有所餘有支。
釋:問:如果法是以取爲緣出生的,這些法都是三有嗎?如果這些法都是有的話,都是以取爲緣出生的嗎?答:這裡也是順後句,順著後邊這句來回答。所有的有支都是以取爲緣出生的,但是以取爲緣出生的法,並不都屬於有,還有除了有支之外的法,比如十二支中除了有之外的支分,生、老死、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等等支分。取是有支的直接緣,是其他支分的間接緣,都是因爲取而出現的。
原文:問。若有爲緣。皆是生耶。設是生者。皆有爲緣耶。答。諸所有生。皆有爲緣。或有爲緣。而非是生。謂除生所餘老死。最後有支。
釋:問:如果有些法是以有爲緣出現的,這些法都是屬於生支嗎?如果這些法都屬於生支的話,都是以有爲緣出現的嗎?答:所有的生,都是以有爲緣出現的,但是有些以有爲緣出現的法,並不都是屬於生支,比如除了生支之外的最後的老死支,也是以有爲緣才能出現的,沒有五隂世間的有,就沒有老死的現象。
原文:問。若生爲緣。皆老死耶。設是老死。皆生爲緣耶。答。所有老死。皆生爲緣。或生爲緣。而非老死。所謂疾病。怨憎合會。親愛別離。所求不遂。及彼所起愁歎憂苦。種種熱惱。
釋:問:如果法是以生爲緣出現的,這些法都屬於老死支嗎?如果這些法都是老死支所攝的話,都是以生爲緣出現的嗎?答:所有的老死現象都是以生爲緣出現的,但是有些法的出現以生爲緣,卻不屬於老死現象,比如疾病、怨憎相會、親愛別離、所求不得,以及由於這些而引起的煩惱憂愁歎息,種種的熱惱等等。
原文:問。是諸有支。幾與道支所攝正見。爲勝障礙。答。無明及彼所起意行。若有一分。能爲勝障。如於正見。如是於正思惟。及正精進亦爾。若正語正業正命。以身行語行。及有一分。爲勝障礙。若正命正定。以餘有支。爲勝障礙應知。
釋:問:十二有支當中,幾支與八正道支所攝的正見,爲最主要最直接的障礙?答:無明和無明所引發的心行支,如果有一分,都能成爲正見的最主要的障礙,何況是多分,更是障礙。無明和行不僅對於正見有障礙,同樣對於正思惟和正精進也有障礙。行支的身行和語行只要有一分,就成爲正語、正業和正命的最主要的障礙,其餘的有支如識、觸、受、想、取,如果有一分就會成爲正命和正定的最主要的障礙。
十二有支對八正道的正修行是一種障礙,對於其它道品的修行都是一種障礙,對於苦集滅道四聖諦的修行同樣是一種障礙。所以不管修習什麽法,無明都是障礙,一切法的修習的共同目標就是破除無明障礙。
原文:問。是諸有支。幾唯襍染品。幾通襍染清淨品。答。四唯襍染品。餘通襍染清淨品。問。雲何生支通二品耶。答。若生惡趣及有難處。唯是襍染品。若生人天諸無難處。此通染淨品。當知餘支。隨其所應。皆通二品。
釋:問:這些有支,有幾支只通襍染品類?幾支既通襍染也通清淨的有支?答:有四支只通襍染品類,如:無明、行、愛、取,其餘的都是既通襍染也通清淨的品類。問:爲什麽生支通襍染和清淨兩個品類?答:如果生到三惡道及有災難之處,生支只通襍染品類,如果生到人天沒有災難之處,生支就通襍染和清淨品類。依此可知,其餘的支分隨著所對應的法,都通襍染和清淨兩個品類。
原文:問。何等無明不有。故行不有。何等無明滅。故行滅耶。答。有三種發起纏隨眠無明。由此無明滅故。彼無明滅。由彼滅故。行亦隨滅。
釋:問:是什麽樣的無明不存在了的緣故,行就不存在了?是什麽樣的無明滅了的緣故,行就滅了?答:有三種能發起煩惱纏縛、煩惱隨眠和無明的無明,這三種無明滅了,十二支中的無明就滅了,無明滅了的緣故,行就隨之而滅了。十二支外還有微細無明,需要在菩薩道的修行過程中逐漸滅除。
原文:問。何等行不有。故識不有。何等行滅。故識滅耶。答。諸行於自相續中。已作已滅。及未起對治。又由意行有故。起身語行。由此有故彼有。彼無故彼緣識亦無。此若全滅。當知識亦隨滅。
釋:問:是什麽樣的行沒有了的緣故,識就沒有了?是什麽樣的行滅了的緣故,識就滅了?答:意根的所有行在自體相續不斷的運行中,隨著運行隨著就滅了,以及在還沒有什麽法能對治意根的行的時候,由於意根的行存在的緣故,就生起了六識的身口意行。由於意根有行的緣故,六識就有了,意根的行沒有了的緣故,六識也就沒有了,如果意根的行全部都滅了,就應當知道六識也就隨之都滅了。
原文:問。何等識不有。故名色不有。何等識滅。故名色滅耶。答。種子識不有故。果識不有。此俱滅故。俱名色滅。如識望名色道理。如是餘支乃至受。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釋:問:什麽樣的識沒有的緣故,名色就沒有了?什麽樣的識滅了的緣故,名色就滅了?答:能造業留下種子的識沒有的緣故,果報識就沒有了,兩種識都一起滅了的緣故,名色也就隨之都滅了。就如識緣名色的道理一樣,餘下的其它支分,一直到受緣愛,隨其所對應的法,也是這樣。
名色的出生需要有業種,業種是由意根行的抉擇,出生六識造作業種産生的,六識造作業行就會有業種留下,後世業種成熟名色就會出生,也會有新的六識接受果報,如果六識不造作業行了,果報識就不會出生,名色也必然不會再出生了。而根源在於意根不再有行,意根不再有行,前提是要滅了意根的無明,才不會再有行了。
原文:如無明緣行道理。如是愛緣取。取緣有道理。當知亦爾。如行緣識道理。如是有緣生。當知亦爾。如識緣名色道理。生緣老死。當知亦爾。
釋:與無明緣行的道理一樣,愛緣取、取緣有的道理也是如此。與行緣識的道理一樣,有緣生也是如此;與識緣名色的道理一樣,生緣老死也是如此。
相同的道理要這樣思惟如下的支分:什麽樣的名色不有,六入就沒有了?什麽樣的名色滅了,六入就滅了?什麽樣的六入不有,觸就沒有了?什麽樣的六入滅了,觸就滅了?什麽樣的觸不有,受就沒有了?什麽樣觸滅了,受就滅了?什麽樣的愛不有,取就沒有了?什麽樣的愛滅了,取就滅了?什麽樣的取不有,有就沒有了?什麽樣的取滅了,有就滅了?什麽樣的有不有,生就沒有了?什麽樣的有滅了,生就滅了?什麽樣生不有,老死就沒有了?什麽樣的生滅了,老死就滅了?這些問題都要在定中一一細心思惟觀行。
原文:問。何等受不有。故愛不有。何等受滅。故愛滅耶。答。如行緣識道理。當知亦爾。
釋:問:什麽樣的受不有的緣故,愛就沒有了?什麽樣的受滅了的緣故,愛就滅了?答:就像行緣識的道理一樣。由於三種受在運行中,運行完了就滅了,如果對於受沒有任何對治方法,受就會不斷運行下去。由於受的存在的緣故,愛就隨之出現了。如果受滅了,不再感受什麽法,對於法的愛也就不會再出生了,如果全部的受都滅了,愛就全部都滅了。
原文:如前所說。八緣起門。幾門是十二支緣起所顯。幾門非耶。答。三門是彼所顯。謂二一分所顯。一全分所顯。餘門非。何等爲二一分所顯。謂内識生門。自業所作門。何等爲一全分所顯。謂有情世間轉門。
釋:就像前邊所說的那樣,八種緣起門中有幾門是十二支緣起所顯發出來的,有幾門不是十二緣起支所顯發的?答:有三門是十二支緣起所顯發的,其餘都不是十二支緣起所顯發的。其中有二門是十二支緣起一分所顯發,有一門是十二支緣起全分所顯發的。有哪二門是十二支緣起所顯發的?内識生門和自業所作門是十二支緣起一分所顯發的。哪一門是十二支緣起全分所顯發的?有情世間流轉門是十二支緣起所顯發的。
原文:問。不如實知緣起道理者。有幾種過患耶。答。有五。謂起我見。及能發起。前際俱行見。如前際俱行見。如是後際俱行見。前後際俱行見亦爾。又於彼見。猛利堅執。有取有怖。於現法中。不般涅槃。是名第五過患。問。如實知者。有幾種勝利耶。答。翻前五過應知。勝利亦有五種。
釋:問:不能夠如實了知緣起之理的人,有幾種過患?答:有五種過患:一、能生起我見;二、能發起與前際所有行相俱的我見;三、如與前際所有行俱在的我見一樣,與後際所有行俱在的我見,與前後際所有行俱在的我見也能發起;四、又會對這些我見生起猛力的堅執而不捨;五、對於我見,有取著也有怖畏,在現前法中,不能取般涅槃。問:能如實了知緣起之理的人有幾種重大而明顯的利益?答:根據前面五種過患,應該知道重大而明顯的利益也有相對應的五種。
原文:複次。是十二支緣起。幾支是實有。謂九。幾支非實有。謂餘。幾一事爲自性。謂五。幾非一事爲自性。謂餘。
釋:複次,十二緣起支中有幾支是實有的?有九支是實有的,分別是:行支、識支、名色支、六入支、觸支、受支、愛支、取支和有支。幾支不是實有的?其餘三支不是實有的,分別是:無明支、生支和老死支。實有的意思是指有實際的功能作用,非實有的意思是沒有實際的功能作用,僅僅是個名字。有幾支能單獨顯示出主體性?有五支:識支、名色支、受支、愛支和取支。有幾支不能單獨顯示出主體性?其餘支不能單獨顯示出主體性。
原文:幾是所知障因。謂一。幾能生苦。謂五。幾苦胎藏。謂五。幾唯是苦。謂二。
釋:幾支是所知障因?一支,是無明支。幾支能出生苦?五支能生出苦,分別是行、識、受、生和老死支。幾支是苦的胎藏?有五支是苦的胎藏,分別是識、名色、受、愛和取支,胎藏的意思是含藏、覆護、培育、執持和出生。幾支只有苦?有二支只有苦,生和老死二支。
原文:幾說爲因分。謂前六。無明乃至觸。及愛取有三說爲因分。幾說爲果分。謂後二說爲果分。
釋:幾支說爲是其它支的因分?前六支是引生其它支的因分,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和觸。愛、取和有三支也說爲是因分,是生和老死的因。幾支說爲是果分?後二支說爲是果分,生和老死。
因分是指能引生後續其它法出生的支分,有引生義,也能存種子,若無此因後續其它法就不能出生。其中最大因和根本因就是無明支,其次是行支,再其次是識支,然後果報體出現,之後在果報體上還要不斷的造作,也再作爲出生後世果的因。果分是指由前支作爲引生的因和緣,結成最後果實的支分。生死是最大的果實和果報,五隂身不過如此。
原文:幾說爲襍因果分。謂所餘支說爲襍分。所以者何。有二種受。名爲襍分。一謂後法。以觸爲緣因受。二謂現法。與愛爲緣果受。此二襍說。爲觸緣受。
釋:幾支說爲是混襍了因分和果分?除了前六支、中間三支和後二支,其餘都是混襍了因和果的支分,就是受支。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受有兩種,叫作襍染分,一種是後來出現的法,以觸爲緣出現的受,這種受是愛的因;第二種是現前存在的法,以愛爲緣出現的果報受,因爲有愛,所以有受。這兩種受合起來就說爲觸緣受。受既是後續的愛出生的因,又是以愛爲緣出生的果,既因又果叫作襍分。
原文:複次。幾支能生。愛非愛境界果。幾支能生自體果。謂前六支能生前果。後三支能生後邊的自體果。一支俱生二果。
釋:複次,幾支能引生出可愛和不可愛境界的果報?幾支能引生出自體的果報?前六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六支,能引生出可愛和不可愛的境界果;後三支有、生和老死能引生五隂身自體的果報;一支既能引生可愛和不可愛的境界果報,也能引生自體果報,就是取支。
前五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能引生出觸支,觸支能引生出可愛和不可愛的境界果三種受,承受可愛和不可愛的境界果,如果不觸就不會出現三種受。如果沒有六入也就沒有觸了,如果沒有名色也就沒有六入了,如果沒有前世的六識也就沒有名色了,如果沒有意根的行,也就沒有六識及種子了,如果沒有無明,也就沒有意根的行了。
後三支有、生和老死能引生出自體的果報,因爲三界的有存在,就會有生的果報,因爲有生就會有老死的果報。而取支,因爲對諸法的取著,就能引生可愛和不可愛的境界果,更能使得五隂在世間不斷出現,引生出五隂的自體果報。如果無取,則無境界出現,也無後世的有出現,一切果報皆無。
原文:複次。幾支樂受俱行。謂除二所餘支。幾支苦受俱行。謂即彼及所除中一。幾支不苦不樂受俱行。謂如樂受道理應知。幾支不與受俱行。謂所除中一。
釋:複次,有幾支是與樂受一起運行的?除去剛才那兩種,剩下的受、愛和取支就是與樂受一起運行的支分。因爲有樂受,所以才愛,因爲愛,所以才決定去取著,如果是苦受就不愛,不愛就不取,所以受、愛、取是與樂受相伴隨的。
有幾支是與苦受一起運行的?就是受自身,以及以上除去的支分中之一老死,老死支也與苦受俱行。有幾支是與不苦不樂受一起運行的?就像與樂受一起運行的道理一樣,受、愛、取也與不苦不樂受相伴隨,一起運行。有幾支不與受一起運行?就是以上除去的支分中之一有支,有支不與受俱行。
原文:複次。幾支壞苦攝。謂樂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幾支苦苦攝。謂苦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釋:有幾支是屬於壞苦所攝受的?壞苦所攝的支分是與樂受俱行的受、愛、取支,以及不與受俱行的有支一分。有幾支是屬於苦苦所攝受的?與苦受一起運行的支分受和老死支,以及不與受一起運行的有支分中一分。
壞苦的意思是已有的法破壞掉失去了,所産生的苦受,樂受保持不住消失了,心裡不高興就有苦受,愛保持不住消失了就有苦受,三界中的有抓不住消失了就有苦受,這些都叫作壞苦。受和老死支與苦受俱行,屬於苦苦所攝,因爲受中的苦受本來就是苦,老死也本來就是苦,本身就是苦的苦叫作苦苦。不與受俱行的有支,其中一分有苦,所以屬於苦苦所攝。
原文:幾支行苦攝。謂所有壞苦苦苦支。亦是行苦支。或有行苦所攝。非餘二苦。謂不苦不樂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釋:有幾支是屬於行苦所攝受的?所有的壞苦和苦苦支分也都是行苦支,還有的是行苦所攝受的,不屬於壞苦和苦苦的支分,是與不苦不樂受相伴隨一起運行的支分,以及不與受一起共同運行的支分中的一分。
行苦範圍非常廣,凡是念念遷流不住的法都是苦,都是行苦所攝。因爲流動不住,不停留,也就抓取不了,保持不住,生滅變異無常,所以是苦。
原文:問。於一切生處。及三摩鉢底中。皆有一切支現行可得耶。答。不可得。謂無想天中。及滅盡定。無想定中。有色支可得。非無色支。若生無色界。無色支可得。非有色支。
釋:問:在三界中的一切可出生之處,以及在三摩鉢底的禪定中,十二支是否都能現行出來,現前可以見得到嗎?答:十二支不是都可以現前,都能見得到的。比如在無想天中,以及在滅盡定中,沒有識支可得,沒有觸、受、想、愛、取可得。在無想定中,無識支,但有色身支分可得,並不是沒有色支。如果生到無色界中就沒有色支可得,但非色支的識支還在,只有意根與法塵的觸,沒有色根的觸。
原文:問。頗有依支。得離支耶。答。有。謂依上地支。離下地支。此但一分非全。唯暫時非究竟。
釋:問:難道真的有依靠著一個支分,就能離開另一個支分嗎?答:有,就是依靠著上地支分,而離開下地支分,如依靠著無色界的支分離開色界的支分,依靠著色界支分,離開欲界支分;或者是依靠著色界更高的支分,而離開色界低的支分,依靠著欲界天更高的支分,離開欲界低一些的支分。這種依靠僅僅是一部分,並非都是以如此方式離開支分,也是暫時的離,不是究竟的離。
原文:問。幾支染污。幾支不染污。答。三染。餘通二種。若不染污。善及無覆無記別故。分爲二種應知。問。幾支欲界系。答。一切支。和合等起故。問。幾支色界系。答。一切一分。
釋:問:十二支中有幾支是染污的,有幾支是不染污的?答:有三支是染污的無明、愛、取,其餘都是既通染污也通不染污兩種的支分。如果是通不染污的支分,就屬於是善性和不善不惡性沒有覆障的,不染污支分屬於這兩種性質。問:有幾支是屬於欲界所係縛的?答:所有十二支都是欲界所係縛的,都是和合起來在欲界出現的。問:有幾支是屬於色界所係縛的?答:十二支中各有一分是屬於色界所係縛的。
原文:問。雲何應知。彼有老耶。答。彼諸行有朽壞腐敗性故。如色界系。當知無色界系亦爾。問。幾支是學。答。無。問。幾支是無學。答。亦無。問。幾支是非學非無學。答。一切。
釋:如何才能知道十二支分中有老這支呢?答:這一切法的行都有腐朽、敗壞、毁壞性質的緣故,所以才說有老支的存在。如色界所系著的法是這樣,無色界所系著的法也是這樣,有敗壞、毁破的屬性。問:有幾支是屬於有學處?答:沒有屬於有學處支分。問:有幾支屬於無學處支分?答:沒有屬於無學處的支分。問:有幾支屬於非有學處也非無學處支分?答:十二支都是屬於非有學處非無學處支分。
原文:問。所有善有漏支。彼何故非學耶。答。墮流轉故。若學所有。善有漏法。彼與流轉相違故。及用明爲緣故非支。
釋:問:十二支中所有的有漏善法支,爲什麽不是學處呢?答:因爲有漏的善法也能讓人墮落和生死流轉。如果所有的有漏善法是學處的話,就與生死流轉相違背了,也會破除無明出現明。如果有了明,就不屬於十二因緣中的支分了。因此說十二支中沒有學處。
原文:問。預流果當言幾支已斷耶。答。一切一分。無全斷者。如預流果。如是一來果亦爾。問。不還果當言幾支已斷耶。答。欲界一切。色無色界不定。問。阿羅漢當言幾支已斷耶。答。三界一切。
釋:問:初果預流果十二支中斷了幾支?答:預流果十二支當中每一支都斷除了一分,沒有全部都斷的。和預流果一樣,二果一來果也是這樣,十二支中每一支都斷一部分,沒有全部都斷的。問:三果不還果十二支中斷除了幾支?答:不還果十二支中斷除了屬於欲界的一切支分,屬於色界和無色界支分有的斷有的沒有斷。問:阿羅漢十二支中斷除了幾支?答:阿羅漢斷除了三界所有的支分。
十二支分都在三界中運行,都屬於三界中支分,阿羅漢斷除了三界中一切法,才能入無餘涅槃,那麽十二支分也就全部都斷除無餘了。而三果有初禪以上的禪定,就是有色界定和無色界定,其心不與欲界相應,斷除了欲界的貪欲,也斷除了嗔恚,不再行欲界法,但還有色界和無色界的法沒有完全斷除,還殘留一部分,至於這部分有多少,那是因人而異的,所以說色界和無色界支分的斷除多少是不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