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心所法—实修的指归(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3-08-20 21:33:36 阅读: 1285

第二章 五遍行心所法

第一节  总说五遍行心所法

一、心所法就是心王的运行行相

五遍行心所法不仅是起心动念时运行的,而且是分秒刹那分别都与八个识共同运行,伴随着八个识从未离须臾,只要有八个识的出现,就有五遍行心所法的陪伴运行。《瑜伽师地论》第一卷里讲,五遍行心所法是心王的助伴,心王只要运行,就以五遍行心所法为助伴,没有五遍行心所法,心王无法运行。

作意心所法的运行,比如识种子要出生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出生的方位,要确定它出生在何处,例如出生在眼前的花色上,意根需要了别花色,确定了这个法的处所后,识种子就奔胜义根那个花的色尘处生出来;或者奔向某个声音的处所,在胜义根声尘出现的处所出生;或者是在其它意根想要了别的六尘处出生。所以识种子出生之前有个作意,作意就是有出生的方向,出生的位置,在识种子没有出生之前作意心所法就开始运行,出生以后仍然要不断地运行。心所法和心王的运行行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心所法就是心王的运行行相,表面上体现的都是心所法的运行行相,其中却隐藏着心王识种子流注的运行行相,二者虽然是一致的,却各有各的运行行相。

五遍行心所法最后一个思心所,思心所的最后功能作用就是造作,思心所造作完了,就等于心王造作完了,识心就灭去或者转移处所,那么在此法处的心所法也就消失了。从这个原理上说,心王和心所的运行行相是一致的,它们的运行是扭在一起的,行相体现在心所法运行的行相上,隐藏着识种子流注的运行行相,它们是不可分开的。

二、心所法就是心王的心行

识种子流出来就形成心王本体,心王本体是清净的,因为识种子是清净的。识种子没有染污性,也没有善与恶性,但与心所法和合在一起,以心所法的形式运行后,就有了善与恶、不善不恶的心行出现。所以八识心王的心行和心所法其实就是一个,心所法就是心王的心行,八识心王运行起来,是以心所法的形式运行,尤其是以五遍行心所法的形式运行。

三、识别了心所法就识别了识心

五遍行心所法,能普遍伴随着识心运行,遍于识心所在的一切蕴、一切处、一切界、一切地(三界九地、及第八识的涅槃中),遍于识心存在的一切时,遍于识心运行的一切法。

触心所法,能让识心与相应的法接触联系;作意心所法,能让识心关注所缘的法;受心所法,能让识心领受所缘的法,并且生起感受;想心所法,能让识心了别所缘法的相貌,并且出生取着性;思心所法,能让识心生起抉择和行为造作。

八个识识心都有这五种功能作用,识心的作用必以这五种形式表现出来,当然还以其他心所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识心本身无形无相,不可见,但是这五个功能作用和其他心所法的作用却能被意识所观察和识别出来,意识识别这些功能作用,就识别出了识心,证得了识心。

四、五遍行心所法的运行过程 (一)

六根触六尘,生六识,六根和六尘合起来是十二入。六根指胜义根,在后脑里的五个胜义根,再加上意根,就是六根,也叫作内六入。六尘是内五尘,再加上一个法处所摄色,就是内六尘,也叫作外六入,内六入与外六入合起来叫作十二入。其中根与尘总是在一起相触,内六尘出生在后脑胜义根里,与六根相触。根尘在一起才能相触,触之后,意根作意抉择,第八识才能产生六识。

根尘在在哪里相触呢?在后脑部位五个胜义根处,五尘连带着法尘就要在后脑胜义根处显现,内五尘在后脑胜义根处产生出来,所以根尘相触了。根尘接触以后,意根作意决定了别,第八识就产生五识,同时依五尘而有的法尘也在后脑胜义根处,与意根相触,第八识同时也会把意识产生出来,与五识同时分别六尘,这叫作五俱意识。

六根触六尘,六识被生出来以后,三者再和合相触,六识依着六根再触六尘,就能了别六尘。六识了别的时候,根和尘要一直相触,如果根和尘脱离开,六识就灭去。六识触了六尘以后,就有了领纳性,领受、接受了六尘,受心所出现了。接受了六尘以后,六识就了别了六尘,执取了六尘,想心所就出来了。

了别六尘以后,六识就开始思量,思量不清楚,再重新作意,对六尘再生起作意。作意以后,又了别,又感受,这时候的感受,就有了苦乐忧喜舍的受觉出来了。一开始的受是领纳、接受,接受了以后,就相当于把六尘取过来,然后才知道是什么六尘,这个接受代表取过来。再以后的受,就有情绪的色彩出来了,苦乐忧喜舍的感受就会生出来。

感受出来以后,如果感受不清楚,再取相了别,想心所还会生出来,想心所生出来以后了别,又开始思量。思量不清楚,重新再接触,触了以后,再了别,或者再去想,或者再接着感受,这样了别、感受以后再思量,直到最后,把这件事情思量清楚,了别明白了,六识就生起了决定心,意根了知六识的决定心,再生起自己最终的决定心,就要开始造作了,这就是思心所。

六识了别的内容也要传递给意根,意根同时也会对六识了别的内容和心行,运用五遍行心所法,出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最后意根生起一个决定心,决定要如何如何造作的时候,第八识了别到,就根据意根的思量决定,和祂作意的法,配合着运行。因为第八识要知道意根作意于什么,作意哪一方面的尘境,知道以后,第八识才能在那一尘境上,现起六识。六识现起来以后,就开始造作身口意行了。

如果意根还思量不明白,那意根就会再接着触,接着作意,接着受,接着了别,最后再思量,再作决定。没作决定之前,五遍行心所一直在来来回回的运行着,祂的顺序可能不是按照作意、触、受、想、思的顺序,也可能颠倒。有可能触在前,了别在后,也可能触在前,受在后,了别在受的后面。也许了别了以后,再有受,受和了别不清楚,就再接着思量。思量不明白,再接着触,再接着感受,再接着了别。

这样哪个心所在前,那就不一定了,这里的顺序就要打乱。一开始是作意,作意肯定在种子位,在种子位时,对应着那个法尘生起作意,然后识种子生出来,就在那法尘之处,意根就接触法尘,作意那个法尘,种子就生到那个法尘上去,形成识心。和那个法尘相触,是先作意,后生种子,种子出来以后形成识心了,才能触法尘。

触了以后就领纳,领纳以后就取相了别,了别之后就思量。思量不明白再接着触,触之后就有领受感受,或者这时候再去作意,然后再有了别性。再有触,再有了别性,这里后边的心所的顺序就会打乱,一开始的顺序就按照作意、触、受、想、思那个顺序,五遍行心所法运行就是这样的。

五、五遍行心所法的运行过程(二)

五遍行心所法最初是按照作意、触、受、想的顺序运行,后来就不一定了,运行的次序就会颠倒。思心所不一定是什么时候出现,意根不一定在什么时候作抉择,也许在中间出现过很多次思择,一开始是一个小的决定,对某个环节的部分抉择,运行到最后才是一个总的最终的抉择,中间的抉择不是究竟的,但是对最终决定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比如说吃完这口饭,下一口饭还吃不吃,以及吃什么吃多少,思心所要有个抉择,整顿饭都吃完了,思心所还要作一个总的决定说吃完了不再吃了,于是五阴身就会放下碗筷。有时候自己不想再吃,旁边有人劝再吃一些,思心所这时候可能拿不定主意,于是思心所就会权衡利弊得失,再快速的对自己所吃的饮食以及胃部的感觉作意触受想,最后思择说不能再吃了,这顿饭就结束了。

作意是识心活动的开始,是一切法生住异灭的开端,不作意就不能接触法,不接触就不能接纳和感受,不接纳就不能了知,不知就不会思量和抉择,不抉择就没有身口意的造作。所以作意很重要,思更重要,思的作用最大,思的过程可能最长。但是在受想思的时候,一定有触,不触就没有受想思,所以触也很重要。受想是思的前提和基础,无受无想,也就没有后续的身口意的造作,识心就寂静、清净了。所以大修行人只对法有轻微短暂的作意,触了之后,不生起觉受,不想了知,就没有下一步的行为造作,既无心也无事。

在运行一个法的时候,作意一直存在,当仔细去想的时候,六尘就转变为单独的法尘了,法的重点的转移,说明有另一个新的作意出现了。在刚开始从作意到想的过程,作意、触、受、想、思运行的可能特别短暂、特别快速,刹那间就到了思,由于了知的不清楚,思量就不明白,就要重新作意触受想,这个过程反反复复,相续不断。要把这个过程观察得细致是很难的,即使是粗略的观察也是相当的困难。但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和其他人的身行、语行、思想、观念,也能对照着观察出一部分。

六、意根五遍行心所法的运行过程(三)

意根对什么法作意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个问题瑜伽师地论里谈到过,是由意根的念和欲、习气、习惯、想法、兴趣、爱好、打算、愿望、要求等等,来引起意根本身识种子的作意。六个识的作意都由意根引起和决定,意根想在哪个法上起作用造作,六识的种子在如来藏中就有一个出生的方向,有意要生到那个法处,这就是作意,之后识种子一定在那个法上出生。

意根作意后,不管哪个识都要与相应的法相触,因为识种子出生在哪个法上,就会触哪个法,触了以后就会领纳接受下来。比如手触到球以后就接受这个球,领纳这个球,然后才能有感觉,也就是受,之后是知。比如眼根触色尘,先把色尘接受过来以后,才知色尘,再执取这个色尘,生起想法、打算、计划、筹谋等等,执取色尘后才有了感受,那受又在想后面生起,有了感受之后再继续思量,接着细微了别作决定作主宰,想要如何处理。

处理前意根必须将此法执取完毕,执取之前必须了别清楚,必须对这个法先有受,受了之后就会升起一个抉择。这个抉择就是思心所的作用,这个抉择不一定是最终的抉择,也许是一个不成熟的暂时的抉择,待后边再细了别之后,觉得有把握都了别清楚了,就会作最终的抉择,那么七识在这个法上的运作就结束。

在这个法上的运作没有彻底完成之前,意根的思心所会相续不断地运作,直至这个法全部都了别结束,五遍行心所法也就都运行完了,便会进入下一个法的运行中运行新的内容。如果这个法没有结束,那么触、作意、受、想、思仍会相续运行不断,来回反馈,不断修正。就像我们看一件东西,刚刚看时先接纳过来,接受了以后想看清楚,就会去了别。刚开始有可能还看不清楚,那就不断的触,不断的受,不断的了知,了知之后再生起苦乐三种受,然后就会执取这个相,作出抉择,六识就要造作业行了。

七、五遍行心所法运行的过程犹如临摹绘画

绘画临摹的时候,眼睛对着景物反反复复不断地观察了别,意识一边观察一边不断地记忆,临摹时一边绘画一边不断地回忆,再去反复地重复这个过程,直至临摹结束,作品完成。看一眼景物画一点,琢磨一会,再画一点,再琢磨一会,反反复复,直至画完为止,这幅画就放在旁边,不琢磨也不画,也不作意了,就换下一个活动。

五遍行心所法的运行过程类似于临摹,绘画的过程和识心的运作原理类似,当识心在某一种法上运作,必须运作完了才把这个法放下不管。运作没有完成时就会反复作意,反复接触、接受、领纳、了别、了知、感受、思量,不断的分析思择,反复运作执行,过程非常复杂。心所法运行顺序并非是先受后想,运行时是不一定的,在于识心的认知智慧和程度。当运行完了才有更深的感受,感受后再了别,了别后再感受,直至意根觉得已经了别清楚,就会停止作意。如果意根过后什么时候想到还需要了解什么,就会再次的对法作意触受想思,了解清楚想明白了,就停止在此法上的心所法运行,此法在识心中又消失了。

思量完了有时候会作出决定,有时候并不会作出决定,这是因为意根觉得没有了别太清楚也不彻底。只要意根不作出最后的抉择,五遍行心所法就不结束,直到意根觉得满意了,达到目的了,就不再思量,立刻作出决定要如何处理。

八、推敲中所蕴含的心所法 

推敲一词来源于唐朝诗人贾岛作诗的典故,本是描述贾岛在作诗时选词择句的思惟方式和用功状态。诗人为了寻找恰当的字词,心里不断的搜索词语,用以显示该诗所要表达的意境,身手同时配合推敲。最开始由意识推敲寻伺,逐渐过渡到到意根的推敲寻伺,意根的推敲寻伺非常细密和隐蔽,以至于意识好像不动没有思惟了,如同参禅一样。

贾岛在琢磨推敲词句的时候,都有什么心所法出现?有五遍行心所法、五别境心所法,也许还有善心所法和烦恼心所法。推敲时首先要针对推敲的法升起作意心所法,把心引到要推敲的法上;触心所法出现,心触要推敲的法;受心所法出现,接受领纳推敲的法;想心所法生起,认识和取着所推敲的法;思心所法出现,不断的思量这个法,直到最后搞通、确定,再接后续的行为。在用手比划推和敲动作的时候还有五识和五俱意识的五遍行心所法出现。

作意的时候心思比较集中,意识意根集中在所对应的法上,受心所法的出现可能会比其他时候少,脑海中在盘算着思考的问题。在推敲的过程中如果触及到特别的意根敏感的画面可能会有受心所法,这种受是心里的触动和感受,而不是因为外界六尘变化引起的感受。受心所法最初是接受、接纳、领受的意思,因为如果不把问题领纳接受下来,就不能接着想这个问题,也就不能思,不能有最后思的结果,不能有抉择和往后的造作,更没有智慧的生起。

在想和思的过程中,一直都有定心所法的伴随。还有胜解心所法,胜解应该是正确的理解了法的大概意思,也就是明白了大概,针对思考的法能解出比较合理的答案、见解、观念和结论。在推敲过程中,也有欲心所法、念心所法和定心所法的出现,欲心所法是想要推敲,驱动六七识去推敲,去选词造句,胜解之后对词义形成念心所,专注于推敲就是定心所的功德。

九、业行是如何出现的

五遍行心所法运作的过程就是造作业行的过程,如果善心所法加入其中,造作的就是善业;如果恶心所法加入其中,造作的就是恶业。作意和触心所法本身是不善不恶的,如果加入善心和恶心,其作意和触就是善意的和恶意的。受想思心所法本身也是不善不恶的,如果加入善恶心所法,其受想思心所法就含有善恶性了。如果五遍行心所法运行中有慧心所法参与其中,业行就是智慧性的,反之,就是愚痴性的业行;胜解心所法参与其中,此人聪明,善解人意,理解力强;定心所法生起时,受想都轻微,五遍行心所法运行的都缓慢而轻微,作意和触都是被动的生起,受想思心所随缘现起运作,任运而为。

意根在一切法的运作过程中,起着推动的作用,是业行的主宰者,这从平时的身口意行当中可以观察到。比如将手举起,然后拿起笔,再把手按到纸上。这个过程如果细心观察,就能明显感觉到有一种心力在推动着,有时推动明显,有时推动不明显,有时很随意,好像不推动,其实是惯性而为。但是意根的运作再随意和不用心,意识没有智慧时也很难观察到。

再比如我们非常熟练地骑自行车时,好像没有用心骑,意识不用思惟和考虑如何骑车,但是意根却刹那刹那都在指挥运作着,都在用心思,只是意识不知道而已;熟练骑自行车时,即使想摔倒,也不容易摔倒;不会骑车时,不想摔倒却还是会摔倒。因为熟练时意识不用思惟控制,意根已经掌握了,能够自如的指挥控制;不熟练时,意根没有学会,意识就要反复思惟熏染意根,直到意根完全掌握,能够自由控制,意识就不用什么心思了。

有些人总说自己做某件事时是无意的,可你意识再怎么无意,意根却是有意的,是意根在推动着做某件事,某件事才成就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熟悉的运作情况下,无意识和下意识的动作,皆是意根在运作指挥操控,而不是意识,意识只是单纯的配合意根,没有什么思想、意见和看法。再有,意识无意时并不等于意根无意,意根无意时,心才是真正的无为了。

十、意根五遍行心所法的推动作用

感觉一股模糊的力量迫使自己起心动念,然后就生出了妄念,这里都有什么奥秘?感觉是意识心的感觉,一股模糊的力量是意根的,祂在作意和攀缘法尘,生起思心所,第八识随顺意根的思心所出生意识,意识出现了别法尘后就有念头出现。

意识的念头是触境界、知境界才有的,是对境界分别的结果,这个境界意根也缘,否则就不能生意识,这时意根与意识缘同样的境界,意根不能具体分别,只能由意识分别,那么意根对此境界就要作意触受想思,并且有微弱的了别慧。其中作意容易懂,触也容易懂,受是接纳领纳,也容易懂,想就是执取取相,也容易懂,最后一个思,有抉择、决定造作的意思,还有思量权衡的意思,到底里面具体是什么心行,就比较难懂了,意根的思是最神秘的。

十一、意根了别时有五遍行和五别境心所法的参与

意根的别境慧并不会时时现前(佛和几地菩萨的意根除外),个别时候才能现起,所以才叫作别境。而五遍行心所法却是要时时现起,是意根的助伴,刹那刹那都在伴随着意根运行。意根的运行也就是心所法的运行,找不到意根存在却没有五遍行心所法运行的时候。

执取是想心所的功能,其作用是了别相、取相,然后为相安名,有了名字,名言就出现了,对于相和名就认可下来。意根取了相之后,才能思量决定要如何造作。当然五遍行心所法要反反复复的运行,最后才能作出一个总决定,之后才能采取行动。所以看一个人在犹豫不决时,就知道意识和意根在思量,在不断的作意触受想思,心所法轮流运行,五别境心所法也参与运行,非常复杂。所以说人的大脑,比电脑要复杂无数倍,电脑根本与人脑无法比较。所谓的大脑,主要还是指意根的功能作用,六识次之。

第二节  作意心所法

一、意根的作意心所法是如何引发出来的

问:凡夫的意根作意皆与贪嗔相应,无出其右,佛菩萨清净的意根如何作意?意根没有贪嗔没有欲的动力如何作意?意根可能在舍受状态下和无记状态下作意吗?

答:意根的作意除了由贪嗔等烦恼心所引发,还要由欲心所引发。欲有善欲和恶欲,还有不善不恶的欲,善欲就是大愿力,恶欲就是贪嗔痴烦恼。意根的作意还有一部分是习惯性的作意,是意根的惯性作用使然。

瑜伽师地论中原文:云何能生作意正起?由四因故﹕一由欲力。二由念力。三由境界力。四由数习力。云何由欲力?谓若于是处心有爱著。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云何由念力?谓若于彼。已善取其相。已极作想。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云何由境界力?谓若彼境界或极广大。或极可意正现在前。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云何由数习力?谓若于彼境界。已极串习。已极谙悉。心即于彼多作意生。若异此者。应于一所缘境。唯一作意。一切时生。

这是说作意心所法出生的缘:欲、念、境界、习性。意根之所以有攀缘,实际上就是有欲和念,弥勒菩萨已说得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欲和念,就不能作意。尤其是意根的欲和念,意根作意以后,才能出生六识,六识才能作意。意根凭什么攀缘?就是有欲力和念力,如果没有欲力和念力,祂就无心,不想攀缘任何境界,不会对法生起作意,后续的法就不会出现了。如果意根没有欲心所,六识凭什么出现欲心所,意根没有欲,万法何以能出现,佛的意根都有欲心所,何况凡夫。五识都有胜解,意根更有胜解,如果没有胜解意根如何领会六识的了别信息,领会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境界一切法,如何作出反应和应对?

五遍行心所法的产生,是以欲力和念力为先导、为基础的。意根的欲力和念力是一切法现起的根本动力。还有意根的习性惯性作用,祂没有欲和念时,就会习惯性的攀缘作意,我们就不自觉的看见了色,听到了声音,嗅到了香,觉到了触,虽然有时意识并不想了知这些法。具体解释如下:

一者,欲力,就是意根对境界的贪着和爱着,这样识心才能在此境界上不断的作意,就能不断的起思和抉择,如来藏就要不断的出生新的境界和心行。

二者,念力,就是指意根对于境界不断的执取其相,不断的了知,识心才能不断的对境界生起作意心所,最后就要不断的起心思量和抉择,如来藏就要不断的配合出生后续的心行和境界。意思就是说没有欲和念,识心就不能作意,尤其是意根的欲和念,意根作意以后,才能出生六识,六识才能作意。

三者,意根的不断作意,也是由于境界的力量太强大了,牵引识心不得不作意于境界,于是如来藏配合出生后续的心行和境界。

四者,对于经常接触,非常熟悉的境界,意根就要于此境界多作意,思心所就要不断的出生,如来藏就要不断的出生后续的心行和境界。意根的串习力非常大,生生世世或者是无始劫都熏习着同样的法,后世遇到这些法和境界就要不断的作意攀缘,其力强大。意识如果不强大就无法控制得住,比如贪欲、贪吃、贪睡、贪财等等的贪习就是如此。

如果不是以上这四种情况,意根就能缘较少的境界,作意较少的法,思择了别一个法,而且一切时中都能如此。所以攀缘性也指意根的习惯性的作意,要想修定,就要控制和改变意根的惯性作意,降伏其攀缘性。

业种成熟与否,与意根作意没有必然的关系。业种成熟与否,如来藏自然能了知到,然后如来藏就开始出生相应的一些缘,按照业种运行出生相应的法。

二、作意心所法是如何生起的

识心对法的作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观察清楚非常不易。最初对于法的作意是在种子位,也就是识种子还没有输送,识心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因为当识种子要出生之时,需要有一个出生的处所,一个作意的方位,这个方向与处所就是作意的对象,是法的所在处。

比如打篮球时要把篮球投向篮筐,眼睛就要瞄准篮筐的方向投球,不能朝其它方向投,这个方向就相当于作意的处所,也就是篮筐。其中篮球相当于识种子,人眼睛相当于识心,瞄准相当于作意。当手拿着球时目标应该朝向蓝筐的方向,在投球时手要对准篮筐方向,需要在这个方向上做准备投过去。那么识种子在如来藏里出生之前也是一样,也需要有一个出生的方位,所有的识种子在出生前都是有作意的。识心在某个处所出生,在某个法上出生,就要作意于某个法之处。

识种子出生后,识心会继续相续不断的作意。因为在识心在某个法上持续运转时,对这个法要一直作意下去,如果不作意了,那么识种子的输送就要转移方位,其它的心所法触受想思都不再出现。所以识心要持续作意对于某个法的了别才能相续下去,一旦不作意就没有之后的触、受、想、思。作意心所法很重要,如果没有作意心所法,其它心所法也不会出现,对于那个法就没有识心的作用了。

三、意根的作意是意识运行的条件之一

七识在了别万法和修学佛法当中都有作意心所法的生起,其中都以意根的作意为主,由意根作意引发六识的作意。意根的作意有前提条件,需要一些因缘,因缘条件不同,其作意也不同。感兴趣的,就会作意贪着,不感兴趣的厌恶的,就会作意马上远离;认为不重要的,作意之后不再触。

意根时时处处都在作意,作意有轻重、时间长短的差别,这对意识出生有一定的影响。意识出生的前提条件:第八识、意根的作意、业种、自识种子、法尘。意根与法尘相触,生起思心所想要具体了别法尘,第八识才出生意识了别法尘。如果意根不作意,就是对法尘不注意不重视,就不会生起思心所想要了别法尘,那么第八识就不会主动出生意识了别法尘。

意根遍缘一切法,一切法祂都能缘得到,作意触受想思心所法也刹那刹那跟随着意根,但是意根可以有所选择,有些法尘不去作意它,有些法尘一定要作意,重要的法尘作意的时间要长,要反复作意,着重作意,然后反复触受想思,着重思量,反复思量,长期思量,那么意识就要反复不断的、长时间的了别和作意触受想思。

意识的活动和心行都要围绕着意根,服从于意根,受意根指挥。意根认为重要的,意识要重点了别,意根感兴趣的,意识要不断的了别。意根不太注重的,意识轻微了别,意根想躲避的,意识必然躲避不了别,第八识就不出生意识。但是因为意根的惯性力量太强,即使意识非常想躲避的法尘,不想了别的法尘,意根也想躲避,可是因为惯性力量,反而躲避不了,法尘一定要出现在意识心中。

有些六尘境界,六识根本不想了别,可是仍然要入到六识心中。因为意根的普遍攀缘性,习性根深蒂固,想不攀缘努力避免攀缘也做不到。有时越用心想躲避,反而越躲避不了,还加重了别,就是因为意根的惯性力量太强大,不自觉的就能触法尘作意法尘。很多时候,也不是对六尘感兴趣,而是漫无目的的攀缘作意。习惯性的漫无目的的作意,就是意根的散乱,导致意识的散乱,无法收摄身心,也无法定下来让心绪安宁。这样的意根,就需要意识不断的牵引,不断的呵责和化导,才能逐渐把意根驯服下来。

四、意根依靠什么对法生起作意

意根的作意,一是依靠其习气惯性,对某些常常出现比较熟悉的法习惯于关注,容易作意;二是意根可能要漫无目的的作意,这是散乱、攀缘的习气使然;三是意根对感兴趣的法,容易生起作意;四是意根容易对重大重要的法生起作意;五是意根因为贪爱某些法而生起作意;六是意根由于嗔恚等等烦恼而生起作意;七是意根对于自己所需的法生起作意;八是意根对于突然出现的法容易作意,等等不一而足。

意根作意以后,也许触、受、想、思心所不出来运行,也许没有思心所,意根不决定要干什么,也许想心所不出来运行,意根对所缘的法并不执取,也许受心所不出来运行,意根不想感受,对所缘法不感兴趣。在最初时,前一个心所不出现,后一个心所也就没有必要出现了。

五、意根是如何作意让自己灭去的

慧解脱的阿罗汉在命终时,意根对三界不再贪着,不再作意,不再抉择见法,不欲见法,不欲造作,五遍行心所法不现行时,意根必然要灭去。所以意根不作意触受想思,如来藏就不配合生法,意根对三界没有了欲和念,必不作意触受想思,识心无法再运行,五阴的功能不起,这样意根就灭去了。只要意根有心念、有欲,对三界法有攀缘性,五遍行心所法就会一直运转下去,意根不能灭去,五阴十八界就要一直出生,众生在三界中就会生生死死不断绝。

六、什么叫作无间作意?

间,就是间隔间断,无间就是连续不断,不间隔也不间断。作意就是对法引起注意,心趣向于法,关注于法。作意是识心的五遍行心所法之一,八个识都有作意,都能趋向于某种法,关注于某种法。

其中第八识的作意是无间的还是有间的呢?我们知道一切法都是第八识所出生和执持的,第八识一旦不对某种法作意,便不在某种法上运行,不出生种子在某种法上,那么某种法必消失灭亡。所以只要有某种法的存在,必有第八识的作意连续不断运行。但是一切法的存在,一是由第八识根据成熟的业种而任运生起,二是由意根的作意和攀缘而起,因此有的时候第八识的作意是由意根的作意而引发,意根一旦不作意,第八识也就不再出生和执持某种法,某种法必然消失不见。那么某种法的存在,一定也有意根的作意心所法运行,只要某种法持续不断的存在,必有意根的作意心所法在持续不断的不间断的运行着,否则某种法必然要消失不见。

因此说第八识的作意可以是无间的,意根的作意可以是无间的。意识的作意是否可以无间呢?我们知道意识每天里在很多时候是间断的,总是要不由自主灭去的。意识如果有无间作意也是持续一段时间的,不可能做到每天二十四小时的不间断。在意识一段时间不间断作意的情况下,也完全是由意根的不间断作意使然,意根一旦不作意,第八识就不输出意识的种子,意识必然在此法上消失不见。

因此说只有在意根的无间作意的情况下,才能有意识在一段时间内的无间作意。其实极大多数时候,意识作意一段时间就会疲劳了,就要散乱和灭去,不会作意太长久的时间,五识的作意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意根的作意,没有第八识的作意,六个识即使一瞬间的作意也不存在,六识都是依赖第八识和意根才能现行运转,不能独立,不能作主故。

意根一旦对某种法形成了无间作意,就是已经被意识熏染成功了,就会自动自觉地按照所证知的理去指挥六识实行,这样心行必改变,身口意行也必改变,不用意识再督导和提醒。只有在意根没有被熏染成功时,才用得上意识时时不断的督导、提醒和调控,意根不自觉故,没有被熏没有证法的时候才如此。

七、以下情况意根不作意出生六识

一是睡着无梦时,意根知道色身需要休息,不想攀缘和了知什么,不作意,六识就不现起,不起分别。二是胎儿时,无完善的五浮尘根与胜义根,不能形成六入,第八识没有变现内相分,意根不触六尘,故前六识不能生起,就没有六识领纳了别。三是昏迷时,大脑胜义根受损,六入进入胜义根受阻,六识出生的因缘不具足,就不起分别。四是无想定时,虽然胜义根完好,意根不想深细了别色声香味触法,故六识不生起。五是灭尽定时,意根的受心所与想心所都灭,意根不攀缘六尘,故没有六识领纳六尘。

意根只要存在,对六尘境界就有作意,即使在昏迷情况下和无想定里都有作意,并且依赖第八识对身根也作意,因此才能从昏迷当中醒过来,从定中出来,否则就不能醒过来,也不能出无想定和灭尽定。

半夜睡着了,突然发生地震,意根也想跑,为什么就跑不了呢?因为跑这个身行必须由意根指挥,身识和意识共同执行,如果六识不能快速的生起,意根只能干着急。魇鬼压身体的时候,意根也想摆脱掉,身体为什么不能动?意根也想动,为什么动不了?意识心里还知道心口被压得沉重,但就是不能动,这些都是因为六识很微弱,力量不足以对付魇鬼。

第三节  受心所法

一、意根灭除受想贪爱即入灭尽定

瑜伽师地论第十八卷原文:云何无攀无住。所谓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及灭尽定。所以者何。所言攀者。诸烦恼缠。所言住者。烦恼随眠。于彼处所二种俱无。是故说言无攀无住。此谓涅槃无攀无住。又想名攀,受名为住,若于是处二种俱无。即说彼处无攀无住。如是显示灭想受定无攀无住。今此义中意取灭定。

释:什么叫作不攀缘也不住着?那就是意根的一切贪爱永远断尽,离开对三界世间的一切欲望,心得寂灭,进入涅槃境界,或者是证得灭尽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攀缘就是意根被诸烦恼所缠缚的意思,不被烦恼所缠缚的人,心就不攀缘诸法。住着的意思就是心里有烦恼随眠,所以心才住法;如果断尽了烦恼和烦恼随眠,就说是不攀缘也不住着了。这就是涅槃不攀缘不住着的意思,像这样显示灭受想定里的不攀缘不住着的境界相,就说明了此人取证了灭尽定。

六识灭尽,意根再灭除受和想两个心所的状态,就是灭尽定。受是住法之义,接受法境,即名为住;想是攀缘之义,了知、执取,即为想。攀,烦恼缠缚之义,意根断除烦恼,即不攀;断除烦恼,叫作诸爱永尽;诸爱永尽,即是离欲。意根离欲,即诸爱永尽,不再攀缘;意根离欲,无攀缘无住着,即入无余涅槃。众生不证无余涅槃,说明意根有攀缘,有爱有欲有住,受法想法,烦恼缠缚,心不寂静。像这样显示出灭受想定里意根没有攀缘也没有住着的状态,就是灭尽定。

意根不攀缘色尘不住色尘,眼识意识不出生;意根不攀缘声尘不住声尘,耳识意识不出生;意根不攀缘香尘不住香尘,鼻识意识不出生;意根不攀缘味尘不住味尘,舌识意识不出生;意根不攀缘触尘不住触尘,身识意识不出生;意根不攀缘法尘,独头意识不出生,意根对六尘没有受没有想,灭去受觉和了知性,对六尘不欲了知,就处于灭尽定中。

这里的思惟逻辑很严谨,无懈可击。弥勒菩萨明确表明:众生意根有欲有爱,即有攀缘有住着,就不能证得灭尽定,也不能进入涅槃境界得解脱;如果众生的意根离欲离爱,即能取证灭尽定,也能取证涅槃,即名得解脱。

离欲,离开对三界世间法的所有贪爱,就能离开三界;离嗔,断除嗔恚的现行烦恼,不仅要断除意识的嗔,更应该断除意根的嗔。弥勒菩萨说贪嗔痴是众生坚固的烦恼,坚固的意思就是难于断除拔出,烦恼非常深,这就不仅仅指意识的贪嗔痴了,而主要是指意根的贪嗔痴,意识的贪嗔痴容易降伏和断除,意识聪明智慧,学佛就能转,意根不聪明,不容易懂法理解法,不能思惟,所以难以转变,贪嗔痴烦恼根深蒂固,难以拔出。

二、意根有三种受的证据(一)

六七识都有对于相应境界的受,前五识对五尘境界也有受,这种受往往是不带情绪化的,比较单纯的感受,单纯的领受色声香味触境界。意识的受一开始是单纯的领受领纳,了知之后就有带情绪化的受了,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出来,心理活动非常的多而复杂。

意根也有受,六识分别了知的内容都要传给意根,意根就领受六识传来的详细信息,就会有自己的感受;意根也依靠着第八识而能见到第八识所缘的一切法的影像,一切法祂都能了别到,因此就有各种意识所没有的受,和不被意识所了知的受。比如意根依第八识了别到自己或者是亲人要出意外事故,心里就会着急、害怕、担心、焦虑、惊恐和不安,出现种种苦受,因此就会促使六识作出一些有违常理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意识也就表现出惊恐不安等等的情绪,却不知为什么。如果意根了别到不久会有喜事出现,内心就会有愉悦开心等等乐受,意识就会有莫名的快乐,出现乐受。

意根依六识了别出来的情况而出现的受,比如白天经历了一件事,晚上空下来,意识仔细回想分析,就知道不是表面那样,于是意识越想越生气,这时意根知道了也会生气,于是就会表现出心脏不舒服,脸色越来越难看,或者作出新的决定。

有人说意根的受就是单纯的舍受,没有苦乐受。但是如果意根没有苦乐受只有舍受的话,应该像第八识一样能容忍一切法,而对一切法既不感兴趣也不躲避和排斥,不会驱使身心造作喜哀怒乐等等情绪化的行为,不会有过格的行为和情绪出现,应该保持身心平平淡淡、安安静静、平平稳稳的。现见意根并不是这样,尤其是没有降伏烦恼,没有修养的人,更是严重的情绪化,很多时候意识都不知道为什么如此。那些忧郁的像林黛玉一样的人、暴躁得像阿修罗一样的人,就是意根有苦受忍不住的结果,意根的习气太大的时候,意识很难控制这些情绪的出现,这就说明意根不是舍受,由于苦受意根要有相应的烦恼,由于乐受也有相应的烦恼。

三、意根有三种受的证据(二)

七识在面对六尘境界时都是什么表现?执取、贪爱、厌恶、仇恨等等,从七识面对六尘境界的表现,就知道意根很多时候不是舍受,情绪激烈和反常,内心躁动如猿猴。为什么如此?七识知善恶是非曲直,知对自己的利害得失,知损益。七识心中有我,一定要以我为出发点来看待事物,一定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一定会有喜怒哀乐的思想情绪,而面对境界心情不平静,那就不是舍受。如果是舍受的,心境就会是平和的,心行是无为的,境界怎么样都行,无所谓。

长期处母胎中不能出生,属于恶报。佛的儿子罗睺罗在母胎里六年才出生,是因为前世曾经堵老鼠洞六天,致老鼠闷死在洞穴里,于是就受到处母胎中六年的恶报。处在母胎里,开始时没有意识,只有意根和如来藏,既然处胎属于果报,那么意根就能承受果报。

在母胎受恶报时,意识还没有出生,意根是什么感受?如果意根感受舒服和没有感受的话,就不叫作恶报了。昏迷的时候,成为植物人的时候,都属于恶报,或者是苦报,这时没有六识,只有意根受苦报,那意根就不能是乐受和不苦不乐受,否则就不叫作苦报了。中阴身里前路茫茫,一般来说都是苦受,意根因为不喜欢苦受而急着投胎以躲避苦受,这时意根不能是乐受和不苦不乐受。睡着以后意根是什么感受,谁能知道?刚刚醒过来时意根是什么感受,谁能知道?遇见各种事情时意根是什么感受,谁能知道?这些法都很深细,意识禅定和智慧不足,就无法现量观察出来。

四、意根有三种受的证据(三)

如果意根是像如来藏一样只有舍受,也应该像如来藏一样对一切境界如如不动,任凭什么境界现前,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好境界不取,恶境界不舍,心中不分别境界的善恶美丑,也就不会促使六识去造作喜和厌的贪嗔痴行为,更不会冲动的行事;遇事不会怒发冲冠、拳打脚踢,也不会喜形于色、手舞足蹈,应该都是平平淡淡,对什么都是无所谓的样子。

如果意根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无所谓,都是舍受,那就没有烦恼,不用通过观行调伏自心烦恼,祂永远是清净的,永远不会主导六识造作贪嗔业行,而出现喜悦、爱乐、贪爱等等的思想情绪,出现愤怒、嫉妒、不平等等的思想情绪,那意根就有平等性,心对一切境界应该都是平等的,没有偏离,怨亲都一律平等对待,没有怨亲之别,公平公正;心里既不欣乐极乐净土,也不厌弃娑婆秽土;既不喜欢成佛作祖,也不厌离三界入涅槃。

如果意根是舍受,祂本身应该与如来藏一样解脱,善恶境界都不能束缚祂,对一切境界都不受,这就是一个解脱的心。可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意根贪嗔痴烦恼重得很,贪得之心无法自拔,嗔心无法自救,被三界法尤其是三恶道束缚得紧紧的,不能脱离,因此说意根不仅仅是舍受,三受都有,舍受时少,能修到舍去苦乐受了,那是非常不容易,非常难得的。

很多时候莫名其妙的情绪化,不管高兴还是不高兴,意识都不知道为什么,哪里来的高兴和不高兴,意识有时候就要琢磨原因,有时候怎么琢磨也想不明白,因为意根真是难以琢磨的。高兴得喜形于色的时候,意识说我不应该让人看出来我高兴,可还是情不自禁的兴奋不已。这是谁这么高兴快乐,意识制止不住?是意根的乐受,意识有时候不容易控制,意根更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高兴得喜形于色的时候,意识说我不应该让人看出来高兴,

比如对于有些事情,意识非常想忍,而最终还是忍不住爆发了情绪,控制不住,这就是意根觉得忧郁苦闷愤怒的苦受的结果。有时候对有些事情惊恐万分,意识劝说自己:不用害怕,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不会有什么事的。可还是惊恐不已,这是谁控制不住的惊恐?意根的惊恐不容易控制,这时意根是苦受。

五、意根有三种受的证据(四)

意根不仅仅只有舍受,还有苦乐受。因为意根有无明和烦恼,有善恶心所法,就一定会有苦乐受,由于苦乐受而生起贪和嗔烦恼。意根如果只有舍受,被人打骂欺辱都会无动于衷,虽然意识有可能心里不好受,但一会儿就过去了,不会有什么报复的作为,这是大修行人的良好修养和品德,一般人根本不具备。意根如果只有舍受,被赞叹捧上天,都会无动于衷,在权色名利面前仍然会无动于衷,不会去追逐权色名利,淡薄荣华富贵。虽然意识有可能喜欢这些,但也仅仅有点喜欢罢了,不会有所作为,付诸行动。这是大修行人的德行修养,一般人根本不会这样。

因为意根对六尘境界的领受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于六识,六识对境界有明显的了别功能作用,所以受也很明显和直接,而意根的受就显得间接一些,隐晦一些,不容易被意识发现,因此就说意根没有受。对于色身上的受,是意识和身识直接领受的,色身上的疼痛和舒适是身识和意识直接感受到的,没有六识的时候,色身上的痛触和乐触,意识和身识都没有感觉,但是这时候意根是否有感觉呢?意根肯定有感觉,所以在昏迷和睡着以后,意根才会唤起六识去了别,并且想办法处理色身上的问题。即使没有唤起六识清醒过来,在昏迷和睡眠中,色身上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也说明了意根有觉受。

众生都是以六识的受为受,意根的受就体会不到,在意识智慧不足没有道种智的时候,也观察不到意根有受,所以众多人都说意根无受也就不奇怪了,但这不是正理。五遍行心所法是作意、触、受、想、思,意根也有五遍行心所法,所以意根一定有受。

六、意根有三种受的证据(五)

舍受的心对一切好恶境界都是心无所住、心无所着,对一切境界都是平等一如,既不欣喜也不厌恶,既不贪也不嗔。这样的心就是解脱的心,寂静的心,无为的心,第八识就是这样,心无所住心无所着,不嗔不喜,平等一如,对一切境界都如如不动,完全舍受。如果意根是舍受的,就与如来藏一样对一切法平等一如,对一切境界如如不动,不嗔不喜,没有贪嗔痴,寂静解脱,这样的话,众生就无须再修行求取解脱,因此说意根非仅是舍受,也有苦乐受。意根能受善恶熏习,造作善恶业,因此不是舍受的,众生有种种的贪嗔烦恼,说明意根不是舍受的。第八识从不对一切法起贪嗔,这才是舍受的心。

瑜伽师地论第六十三卷讲到了意根三受具足:又诸转识。或于一时。一切唯与乐受相应。俱有而转。或于一时。亦有苦受。或于一时。亦有不苦不乐等受。相应俱转。阿赖耶识相应受。于一切时唯是不苦不乐。这里讲到了八个识的受,只有阿赖耶识是舍受,其余诸转识都有三种受,诸转识就是指七个流转的识,这里说七转识有时与乐受相应,有时与苦受相应,有时与不苦不乐受相应。

越有修为,越没有情绪,越与舍受相应。七觉分最后一个是舍觉分,心境非常平和,没有起伏,遇到什么境界都很平静,心如止水。这里有意识的舍受,也有意根的舍受,如果意根不是舍受的,意识就不能舍受。意根转识成智以后,也不是一切时中都是舍受,也有情绪化的时候,只是比从前情绪化少了而且轻微。阿罗汉因为断除了我执,去除了贪嗔痴烦恼,心里平淡的时候非常多,但也不是一切时中都是舍受,也有苦乐受。意识在断除烦恼,转识成智之后,舍受越来越多,情绪化越来越少,苦乐受越来越少,无论怎样苦,阿罗汉们一般都不感觉苦,无论怎样乐,阿罗汉们都不觉得是乐,没有贪爱故。

但是阿罗汉们的意根还是有苦乐受,否则他们不会躲避娑婆世界的苦,选择无余涅槃,选择离苦得乐。如果阿罗汉的意根不觉得五阴世间苦,就不会灰身泯智,不顾一切的入涅槃,灭掉苦,以图清凉快乐。小乘修的苦集灭道四圣谛,意识修完,熏染意根,与意根一起证得苦集灭道,因此意根与意识一样,也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意根最后就会知苦、断集,希望通过修道灭除自己。从这里可以看出,意根是知苦的,祂因为心里有苦受,所以才能坚决的断集。

有甚深禅定时,思惟观行佛法,才能观行到事实真相,就会有真实的智慧生起,才能真真正正的依法,而不是依靠某些权威名人。如果没有禅定不能观行思惟,往往都要依人,不可能依法。背诵他人的言论,都属于依人,而依法就是依靠事实真相。事实真相需要在禅定中观行思惟出来,绝不是背诵什么名言名句,犹如复读机一样。如今网络上到处都是复读机,每个人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多么有学问,知道的多么多,知识多么丰富,简直学富五车。可是不管学富多少车,与生死也毫不相干,知识不能解脱生死,因为知识是生灭法。

七、意根的舍受

舍受是不感觉苦乐受的受,说意根是舍受也有一部分道理,意根对于身触是舍受的,不直接感受六尘境界。无论色身如何疼痛,意根不会感受到疼痛,是身识和意识感觉疼痛,没有身识和意识的时候,色身就不会感受到疼痛。比如说动手术的时候,如果有身识和意识存在,人就清醒着,一定会非常疼痛。为了灭除痛觉,就要打麻药,让身识先灭去,再让意识灭去,这样开刀色身就不觉得疼痛了。

牙疼的时候,睡着以后六识灭去就不觉得疼痛了,但是牙的炎症还存在着,醒了就会接着疼痛,有时候半夜还能疼醒。为什么半夜能疼醒过来呢?因为意根能觉知到身体上的疼痛。在昏迷时虽然身体很糟糕,但是却不觉得疼痛,醒过来就会感觉疼痛难忍了。在地狱中受报时,疼痛得昏死过去才不感觉疼痛,但是业力不会让罪人昏死过去,业风一吹,就会再次清醒过来继续受报。在禅定中痛觉也会减轻或者消失,因为这时候六识或者是消失了,或者是微弱了。

所以痛觉是身识和意识共同体验的觉受,意根没有这样的觉受,即使有,意识也不知道,观察不出来。众生都是以六识的觉受为觉受,当六识灭去或者微弱时,无论意根是怎样的觉受和心理,意识都不知道,不知道就认为意根没有什么感受,没有什么心行,或者说意根很简单,智慧很浅。

当意根的功能作用强大起来代替六识的时候,一切觉受都是意根的,但这时意根禅定智慧的修为已经非常超胜了,几乎都是舍受,没有什么情绪波动了。一般众生的意根还是有苦乐受,不仅仅是舍受,有类似于意识那样的心理觉受,委屈压抑烦闷愤恨,喜悦快乐兴奋,情绪波动很大,才会有怒火滔天、手舞足蹈和喜形于色这样的情绪出现。

八、没有六识时五阴身中所有的心行都是意根的心行

半夜睡着了,身体冷触出现,然后身识意识出生,以解决冷的问题。半夜睡着了,身体痛触出现,于是身识意识出生感受痛触并进行处理。如果意根知道是冷是热是痛,意识为什么还要出生?因为意根知道出现问题以后,无法亲自处理解决问题,五阴身的问题需要六识着手处理。在没有六识的情况下,五阴身出现的心行都是意根的心行,在六识非常羸弱的情况下,那些心行也几乎都是意根的心行。观察植物人的状态,植物人是否觉得痛苦?是否愿意当植物人?是否愿意继续躺在床上?吃饭时是否愿意吃?看见最亲的人有什么表现?这些都能说明意根的心行和觉受。

在昏迷时,意根是否愿意昏迷,有什么表现,从这些表现上就能观察到意根的心行。如果在昏迷时,意根是舍受,那么意根就应该像如来藏一样无所谓,继续昏迷就好了。可是身体稍微恢复一点,意根就会促使六识出现,促使五蕴功能出现,这说明意根不愿意昏迷,不甘心昏迷。为什么不愿意昏迷、不甘心昏迷、不喜欢昏迷呢?昏迷当中一是不好受;二是没有五蕴活动,无所作为就觉得无聊,无聊也是苦受,昏迷时如果觉得舒服,意根当然会保持昏迷状态;三是意根怕死亡。打坐入定时不愿意出定,是不是说明意根觉得舒服?当然如果意识比较清醒也觉得入定很舒服,就会贪着静坐,不愿意起座。

第四节  思心所法

一、意根恒审思量的内涵

意根具有恒审思量的体性,恒是指恒常性、永久性,审度思量性永远与意根相伴随,只要有意根存在,意根就要审度思量一切法。众生的意根自无始劫以来从来没有断灭过,直至修到小乘的四果阿罗汉和缘觉辟支佛果位时,才有能力灭掉,除此之外,其他众生的意根在未来世一直到佛地,以及在佛地以后,也不灭去,那么意根就要永久的存在下去,并且促使第八识不断的现起世间万法,意根的这种不断灭的体性就叫作恒,其思量性也一直刹那刹那伴随着意根现行运作,永不停止,这就是意根的恒性。

审就是审虑、审查、审度,评判,审又代表疑性,想探明某种情况,想弄清楚某种事理。因为不能确知,心中有疑,所以需要审度思量,判断某个法到底如何,是不是真的正确的如实的,是不是某种情况,这种心行就叫作审。世俗法中的年审、审查、审度,审讯、审问就是这个审的意思。意根有审的体性,如果没有审,祂就无法做抉择和决定,祂往往都是在审查、审虑、审度,心中明了之后,才能最后做抉择。

思量的意思,是指意根对一切法要做一定的权衡、取舍、抉择、考量、参研、量度、筹度、了别,权衡某个法内容内涵是什么,到底如何,是否对自己有利,怎样做才对,怎样满足心愿、达到目的,之后才能进行取舍抉择,所以意根有思量性。意根只有在思量了以后,才能根据自己思量的结果,做出决定,是取是舍,然后才能够主导六识采取相应的身口意行,以达目的。第八识也就不得不围绕意根的思量抉择,来随顺和配合着出生万法。

二、意根恒审思量的决定性作用

意根恒审思量的审字,揭示了意根的心理活动,也把意根所起的作用揭示出来了,这说明意根不是一个摆设,什么用也没有,祂是一个活活波波的识心,有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意根接触任何一个法都要审一审,六识了别出来的法,意根都要审一审,如果审核通过了,就要作决定,要处理了。那么意根在参禅中起什么作用?在断我见时起什么作用?在明心见性时起什么作用?在证得一切法时起什么作用?都是起决定作用的。

一切法都要意根把关,意根没有审查合格,就不能作处理,从这里可见意根的主导地位和作主性。意根审查时,就要起用自己的识心活动,会不断的考量思量抉择,并不是完全听从六识的观点看法,不是六识了别什么就马上认可什么。所以六识的一切所见,必须让意根清清楚楚的明了,意根不明了,审查就不合格,过不了关,意根就不能决定下来。断我见以及明心见性都要经过意根审查审核,意根不同意,就不能断我见,不能明心见性。意识单方面的断我见和明心,那是意识自己理解认为的,主人上司不同意,就不算数。

如何让意根自己得出结果和答案呢?意识少分析思惟,多让意根自己思量考量,这样是最有效的。意识一旦知道答案,就不想再参了,意根也就没有什么机会参究,这样的话永远不能证悟。所以明心的答案,随便去打听出来,随便讲出来,意根就不能用功了,那就无法证悟。断我见的内容也是,不能要求师父讲得太细,意识都知道了,意根无法再思考,断我见就很困难了。

意根恒审思量的思,是思择、思虑、拣别的意思,量是量度、度量、甄别、考量的意思。意根的审、思、量的心理活动非常深细,难于发现和观察,但是祂的识心活动还是很强大的,有一种王者的气势,对一切法的抉择占据主导地位,无可替代。

三、意根的思量抉择作用

意根的恒审思量性,从无始劫以来,就是这样运行的,祂总是执着有我,恒审思量着如何对自我最有利,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心愿;祂永远要衡量所遇见的一切法,思量着如何取舍。思量以后祂就决定取舍造作,但是需要六识这些工具来造作,意根自己无法造作,只能主导六识去造作身口意行,第八识刹那刹那配合着。意根降伏我执,转识成智以后,对自我的思量性权衡性才减少,也不再总是围绕自己的私利而做思量和抉择。

意根决定要造作什么法,第八识能时刻了别到,然后随顺于祂,依据业种输出相应的识种子,产生六识,身口意就造作出来了。所以六识所有的身口意的造作,一定是顺应于意根的,如果偶尔不随顺意根的心行,意根习气重的时候必心烦气躁。只有降伏了意根,才能让身口意行清净下来,意根不降伏,身口意行就不能清净。意根如果不改变,六识身口意行就不会改变,业行和业种也不能改变,生死轮回就不断。

意根根据什么思量?也就是说祂思量的内容是什么?意根本身是识,有识的体性,那就有见分,见分以心所法的形式运行主要有作意、触、受、想、思五个心所法,意根的见分所见的对相是相分,也就是作意触受想思的对相和内容,这些相分全部是第八识依本质境变现出来的影像。这些影像意根触之后,可以起思量性,再抉择如何造作处理。另外,六识对六尘境界了别的内容和抉择,反馈给意根,意根收到以后,也要进行思量,然后再作抉择。

四、意根选择性思量的结果禅定就会出现

意根根据第八识所变起的一切相分进行恒审思量,但是思量时有轻重缓急,有侧重点,有主次,不是一切法都同时思量的。因为第八识变现出来的法意根都能缘,缘到以后祂才能起思量性,或者是有选择性的思量。第八识变起的相分,可相当广泛,意根思量的范围相当的广泛,很难定在一处或者是有限的几处,致使祂很难专注很难有定力,除非是经过特殊的训练,意根只对少数的法作意和思量,或者是意根灭除对一些法的执著和攀缘性,不再过多的攀缘了,才能有定,智慧才能增强。

比如修出四禅八定和未到地定的人,他的意根一定有定,有各种三昧的人,意根也一定有定。即使是修外道法,比如练气功、瑜伽等等各种功法的人,还有一些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科学家等等,意根都有禅定。当然定得最好最深的就是佛的意根,那是意根彻底究竟的转识成智之后所具有的甚深禅定、无上禅定。初地以上菩萨的意根开始转识成智,具有一分或多分法无我智,已断了人我执,也断了一分或多分法我执,其攀缘性大大减少了,意根的定肯定不浅。直至八地菩萨和佛地,各种三昧无穷无尽,变幻莫测,意根的定就深广无比。由于意根定力好,对法的思量比较集中和专注,智慧就深广。

五、意根都思量哪些法?

第八识所变起的相分,包括色法尘和心法尘两部分,意根都要思量,包括对色法尘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思量,和对心法尘的六识心以及心所法的思量,也可以思量意根自己,思量自己时就是意根的证自证分现前运行了。证悟以后,意根获得了大智慧,还能思量第八识。六识了别不到接触不到的很多相分,意根也能思量,不需要意识提供信息和帮助。由此可见,意根所缘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思量的对象和内容数量极多,那么祂得定就有相当的困难性,降伏祂就比降伏意识心要困难得多。

意根对色法尘的思量,比如对色身的思量,祂依于第八识能缘到身根,就会了别到身根的各种状态。然后思量如何让身根造作和改变,如何让身体处于最舒适可心的状态,如何让身体消除不适和疼痛,如何让身体避免一些危险和意外,如何让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疲劳,如何减轻身体的负担,如何让呼吸顺畅等等。还有在睡眠中思量让身体处于何种姿态才安稳舒适;如果不舒适,祂就会让身体翻身、抓痒、大小便等等。对于身体的不适或者意外,祂思量后,会让六识醒过来了别和处理,以避免身体出现毁坏和异常。

意根先对于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法进行粗略的思量,思量后才能决定是否让六识来详细了别和造作,或者指挥六识躲避开,让身体接受或者躲避。有些法尘意根思量后,六识没有能力来接触和处理,只能由第八识来配合处理,所以有些事完毕后,六识都不知道,也没有觉知。意根对于自己思量的法尘,如果没有思量完成,就不会抉择,祂就要不断的思量,以至于夜晚在梦中呈现出来,但是意识也不一定知道有什么意义。

意根的这种思量性,在六识身口意造作的同时就在进行着,互相并不产生障碍,这是身口意行无心似的造作,被人称为心不在焉。可是意根的这种思量却是很深,往往是锲而不舍的那种劲头,不易被察觉到。有一些参禅人参话头的用功境界就是这样的,行走坐卧念念在兹,锲而不舍,把一个话头深深地悬在心念当中,深入到了意根,不是意识心那种肤浅的思惟分析。

动用了意根的思量性就能深悟,从而开启智慧的宝藏。意根认可证得了,心行就会有质的飞跃,身心改变很大,比意识轻易获得的知见要深刻明了的极多。因为这是意根亲自证得的,不是六识道听途说得来的,不是六识得自他人和揣测的,因此就会深信不疑,内心受到了震动,心行就会发生改变,这种修行从根本上解决了大问题。

意根对于心法尘的思量,是思量六识对于六尘的了别,和了别是否已经完成,六识是否疲累了,是否需要休息,还是接续了别,六识对六尘是喜欢还是厌弃。思量过后,祂会决定是否让六识停止造作,停止目前的身口意行。或者决定让六识切换到另外的六尘境界上,转移到别的对象和内容上。

意根对于自己也有思量性,这是祂的证自证分的一部分,祂会思量自己刚才的抉择是否正确如理,是否已经完成,是否需要补充和修正。思量之后,祂也许要改变自己的抉择,或者更坚定于自己的抉择,一定要付诸于行动,一定要达成目标。有些人的意根惯性力量很大,被称为很倔的人就是这样,意根明明知道自己刚才的抉择错误,应该改变,可是却坚持到底,不管结果如何,祂也没有智慧思量和照顾事情的结果。所以有些人的意根有智慧,有些人的意根缺少智慧,其思量性有差别,其抉择力不同,结果就千差万别。

意根对第八识的思量,是缘于意识的思惟和引导才能进行,意根不能自己自动觉悟到第八识。因为意根的无明根深蒂固,从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着,无始劫以来祂就与第八识在一起,却不相识,还把第八识的功能据为己有。意识通过学习第八识理之后,不断地熏意根,让意根也了别第八识的体性。意根就会思量和了知第八识的体性,如果想要寻觅证得第八识,就决定参禅。

证得第八识以后,通过意识心对第八识的观察和思考,意根就会思量第八识出生一切法的功能,思量五阴的无我性,思量六识的无我性,也思量意根自己的无我性,就能发起大智慧,越来越认可五阴六识以及意根自己都不是真实的,这样就能断除对自我的执著性。也慢慢的不再把第八识的功能作用当作己有。意根的智慧就会越来越深,无我性越来越增大,无明越来越淡泊,心行越来越清净平等。当意根转识成智以后,就可以单独思量第八识,对很多法不再迷惑为自己所有,心行无我,平等性越来越强。

六、意根思量的恒常性

意根要根据六识的了别性和了别的内容来思量一些法,六识现量了别的一切法,或者是非现量了别的一切法,意根都能了知到。六识在了别当中,一边了别,一边把内容传给意根,意根就同时了知了六识了别的内涵,祂就会起思量。六识了别什么,祂就思量什么,思量了什么,就可能确认了什么,从而就要作主、作决定,采取对策,然后六识的身口意行就要造作出来了。

意根即使在没有六识的情况下也要思量一切法,思量六尘境界,六识断灭的时候,昏迷或者睡着的时候,意根也在思量,只要意根存在,就要不断的思量。祂思量如何了知更多的人事物理,如何让五阴活动起来,如何让六识继续了别六尘,祂就能依此知道更多的法。

睡着无梦时,六识都灭了,意根思量不思量呢?祂照样思量。思量什么呢?思量的法非常多,思量五阴身休息好没有,思量什么时候该醒了,思量白天遇到的事情,思量小时候的事情,思量过去生的事情,思量未来的事情。身体出现的任何情况,祂都可能要思量,第八识变现出的一切境界,祂可能都要思量,或者有选择性的思量,然后祂就会决定如何处理。白天意识了别的六尘境界,祂也可能会思量,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祂都可能思量。学佛以后,意识心精进,意根也就会思量意识所学习的佛法内容,因此在梦中,就会让意识重复学习佛法或者运用佛法,那么这样的学佛修行,才有了一定的功效,就深入到内心了。

白天六识了别的法尘都落在意根里,意根在睡着时也思量,祂比较执著的时候梦就出现了。虽然祂了别的智慧不够细致,但是祂还是能够了别到法的全貌和概况。如果祂的智慧很高的话,不用过多和深细的思量,就能生起抉择,作主作决定。因为祂的了别慧不够细致,思量性就要相应的增强,其中还有个不断权衡的过程。慧力不足时,一时不能了别清楚,就要思量来思量去,认为自己已经思量明白了才会作出抉择,才会作主如何去行动。

意根就有这个恒常的思量性,审就是审虑思虑了。在睡眠中,意根也在思量是否到五阴身的活动时间了,该不该醒过来。意根如果没有审度,就不会作主不会作出决定,所以意根有审度和思量性。审度思量之后,祂才能抉择,采取对策,作主宰,决定身口意行如何造作,这是意根的思量性和审决性。

七、意根独特的思量方式(一)

离念灵知心,除了指意识无念时了别六尘的状态,还有一个心也没有语言和表面的思惟分析作用,却能知六尘境界及六尘以外的法,更灵巧、更隐蔽、更深沉、更具思量性,思量的力量更大,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那就是意根。

意根不能像意识一样的对六尘境界分析思惟,但是意根却有自己独特的思量方式,而且思量性非常强,众生主要是依靠意根的思量性来作决定作主宰。如果意识的智慧不足,就无法观察和了知意根独特而隐秘的思量性,祂思量的方式和脉搏就不为人知,也不为自己的意识所知,所以有诸多人误会祂,对祂挠头烧脑。

意根单独思量的时候也很多,比如说晚上有个问题没有解决就睡着了,第二天刚睁开眼睛,意识就知道了是怎么回事,问题解决了。有很多问题意识想不清楚没有解决,就不管它做别的事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间灵机一动,一拍脑门:对了,就是这么回事!琢磨明白了,知道了解决的办法,这就是意根的思量性所起的作用,祂暗暗地不声不响的思量着,意识不一定知道。

意识虽然暂时放弃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再思惟分析,意根却没有放弃,一直在心里记挂着、惦念着、思量着、琢磨着,意根的心所法一直在运作着,祂没有意识那样明显的思惟分析作用,与意识的思惟分析功能有一些差别,但是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证得无生忍的菩萨也不一定了知多少,因为这个内容太深太深了。

意根思量的明显不明显,是相对于意识的智慧来说的,意根就那样运作着,也没有故意隐藏什么,就在于意识是否有智慧观察和发现了。第八识的心行和运作也是非常明显的,同五识和意识的运作一样明显,祂并不刻意把自己隐藏起来,只是在于意识是否有很强的观察智慧。如果意识的慧力不强,意识自己的心行都观察不到,更何况意根和第八识的心行了。

其实,意根要思量的法很多很多,范围很广很广,意识所知道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意识没有智慧的时候对意根的思量性一点也不了解,但不管意识了解不了解,意根还是有祂自己思量的功能作用,有祂自己思量的方式。比如意根解决前世的遗骨的问题,意识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这样的事,意根自己能单独思量如何解决。再比如意根到别人梦里,或者给人讲法,或者求人某种事,都是意根单独运作的,其中都有意根的思量性,意识并不知道。

意根在六尘上思量的法,可以让意识知道,可以不让意识知道,这个不是让不让的事,就看意识有没有智慧了。有很多时候,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没办法知道意根在思量着什么;意根思量的结果,有时候意识能知道,有时侯意识不知道,其实大多数时候,意识都不知道,智慧不足的缘故。

意根思量出结果,得出结论:这件事很重要!重要的问题必须让六识来执行解决,这时就要想办法让六识知道;如果这件事不重要,意根可以自己单行去解决的,祂就不去特意想办法警觉意识知道。在意识比较迟钝,没有多少觉知性的情况下,意根思量出的法得出的结论,意识都不知道。即使意识不知道,意根也照样指挥六识去实行。

一念不生的时候,意识是不生念了,但是意根可不是,意根的念一般都不断。一念不生时,意识突然想到一件事情,于是马上起身出门办事,这就是意根在意识不生念的时候,念头转动的结果。

八、意根独特的思量方式(二)

意识已经了知的部分,就不用再思考了,需要意根自己默默的思量。意根的思量方式非常特殊,与意识的思惟有所不同。所谓的特殊,是指意识非常不容易观察到意根的那种思量性和思量方式,所以很多人就干脆否定意根有思惟和思考活动,否定意根有什么心理活动。这些人都太鲁莽轻率,过于自信了。

在无有言语心里沉默的时候,意识是没有思惟了,而意根正在工作着,从来没有停止过。意识可以经常停止思惟活动,进入休息和睡眠态,意根从来不休息,能连续不断的思考思量各种问题,非常隐秘。意根思考的时候,非常深沉,难于观察,能消耗大脑能量,引起脑波的神经波动。

所以当一个人不说话不分析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此人没有了思想,没有了观念,没有了主意,心念停止,静悄悄的了。不是这样,他的意根正在飞速的转动活动着、思量着、酬量着、考证着,很深很隐秘。之后,他的心里就有了一定之规,有了主意,有了主张,有了抉择,但是不一定要说出去,不一定要表达出来,不一定要让人知。可是心里确实有了力量,态度变得坚决,甚至不可动摇。

而意识通过思惟分析思考,有了结果,有了决定,心里并不是很坚决,还是犹豫不定,拿不定主意,因为意根不知不解,心里必有疑,当然就拿不定主意了。

九、意根的思量难于观察

意识的思量性是显性的,容易观察得到,意根的思量性是隐性的,不容易观察得到。因为意识的自我反观力比较强,独头意识能观察得到五俱意识和独头意识自身的一些运行行相,但不能全部观察到,意识没有转识成智故。佛能全部观察到,地上菩萨的道种智能观察大部分。

而独头意识受烦恼的遮障,禅定力不足,没有转识成智,就观察不到意根的运行行相,因此才不得不说意根的思量性是隐秘的,其实对于佛和转识成智的菩萨来说,还是容易观察到意根的行相的。隐显完全在于意识的观察智慧,不在于意根本身。

意根也有证自证分,有微弱的反观能力,可以观察到意根自己的运行行相,但是意根表达不出来,意识(就是所说的我们)就不知道。既然意识不知道意根的运行行相,那么意根的反观力到底是强还是弱,意识还是不知道。

对于意识不知道的事情,很多人的意识就习惯于否定说没有或者不存在。那么意识观察不到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也可以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这样说是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却不符合事实。一般人的意识到底能观察到多少事实和真理呢?观察不了多少,无明太多太厚,遮障太重,而无明越多的人恰恰越不承认自己无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这就无奈了。

十、有思心所法不代表有法执

灭尽定里的阿罗汉,早已经灭除了五蕴我执,否则就不能取证四果,更不能修出灭尽定。阿罗汉修到四禅定的时候,就已经不受五蕴的束缚了,生死自由,想走就走,想留就留,修出灭尽定就会更自在了。

阿罗汉在初禅定时,就没有了人我执,不执受、想、思心所,不执色身,非必灭去受想两个心所时才不执。执著与否是意根的整体心所法的功能作用,不一定是受、想、思单个心所法的功能作用。法执也是,是意根整体心所法的功能作用,比如意根在灭尽定里有作意、触和思心所法,都是对法的功能作用,有法执与否不是单个思心所的功能运作,是整体心所法共同现行运作的结果。

然而,诸佛的意根都已经灭尽了法执,其意根不仅仅有五遍行心所法,还有五别境心所法和善十一心所法,心所法有那么多,其执著性反而灭尽了。佛的意根没有法执,思心所仍然不断的运行,无垢识了别意根的思心所,配合意根变现十方无量诸佛国土。其实如来藏能了别意根全体心所法,思心所法有抉择的功能作用,如来藏了别之后,就按照意根的抉择配合意根办事,呈现给意根所需的一切法。

十一、意根思量抉择的依据

意根根据什么思量和抉择呢?一是无始劫以来已经形成的固有的经验;二是六识传导过来的了别结果,能够作为参考;再发挥本身的经验和智慧,就能深入的思量各种法尘境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前提还是要在意根攀缘的法尘比较少的情况下,就是在有一定的定力的情况下,其判断和抉择都更有智慧性。定越深,意根的作用越突出,思量的越清晰越快越有效率,智慧性越高。有禅定能助益意根的了别和思量性,意根的识种子少于分流,集中起来时了别势力就强大,了别慧增强,智慧就能完全显现出来。证果和开悟,证得所有佛法以及世俗法都是如此。

意根在面对很多境界时都有选择性,就是祂的思量抉择性。祂根据什么作选择呢?意根有了别慧,能了知法的重要与否,所以就根据法对自己是否有利和重要来抉择。意根对于不同的法执著性有所不同,为什么不同呢?因为祂知道什么法对自己有利,什么法是重要的。

种子不能迫使意根执著,比如阿罗汉意根断执以后,对世俗法不感兴趣,种子都流注出来了,祂还是选择不见不闻不想,心里没有念想,也没有向往。意根对于有些法为什么让意识了别清楚?还是因为意根有意向有兴趣,如来藏才配合着出生意识,以着重和细致了别那些法。

十二、意识如何把问题交给意根思量

意识把一个问题思考过后,大致明白问题所在,就差如何解决了,这时候就能把问题交给意根来思量了。最开始对此转移问题的方法不熟练,没有技巧时就是这样的过程,方法熟练以后,意根就可以直接进入深深的思量模式。意识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告诉意根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弄清楚,然后把问题的重点深深悬挂于心,就交给意根了。意根就会不断地思量,直到有了结果为止。很多时候,意识思考的同时就有意根的思量,定力越好越用心,意根参与的越多越深。而当意识没有思考出结果时,意根不会放弃,就会单独思量,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了结果。

十三、意根思量时是否有念头?

当意根恒审思量的时候,心里有没有什么念头?意根有想念的法,才去思量和审查,先有念,后有思量审查,没有念就不思量。如果意根心里空空的,什么也不念想,就没有思想活动,不必去审查什么,思量什么,这时意根是清净的。而意根没有降伏的时候,攀缘比较重,心里的念头非常多,所以心里就会不断地没完没了地思量、琢磨、审查、评判、衡量,白天弄不通,晚上接着审查思量,严重的就会半夜醒过来睡不着,所以才说众生的意根有恒审思量性。意根已经降伏了的阿罗汉们,心里几乎没有了什么念头,不大想什么事情,意根只是偶尔有思量,但不是常常,不能叫作恒。所以只要意根思量法了,就有念头,思量的法就是念头,是意根所念。

十四、意根思心所法决定了眼识意识的了别

眼识见色,见的是显色,青黄赤白、光明黑暗、云烟、雾霭及空。光明是一种物质,由四大组成,刹那生灭变异,是虚妄不实的。

眼识本身具有思心所,领纳了色尘以后,了知色尘,然后生起思心所,决定造作,是躲避还是多看一会。眼识与意根和意识同时密切配合协作,没有意根的作意与思心所法,就没有眼识和意识的出生和了别,也就没有眼识和意识五遍行心所法的运行。眼识见色,第七识不能见色;意识分析推理判断,第七识不能推理分析。识有分别了别识别性,才叫作识,否则就不叫作识,七个识都有了别、分别、识别性。

十五、意根是否有判断力

有智慧就有判断力,有思量就有思量的结果,意根一定有判断力,思量就是判断。因为意根是作主识,主宰整个五阴身的运行,没有判断力就无法主宰五阴身的身口意行,那也就不能成其为作主识了,那么谁来作主呢?意根的判断力不可或缺,只不过是涉及到判断力大与小的问题,以及准确与否的问题。

意根的判断有这样的差别:意根在哪些法上判断力大,在哪些法上判断力小;什么时候判断力大而准确,什么时候判断力小而不太准确;什么情况下依靠六识的了别作判断,什么情况下可以不依靠六识的了别作判断。在意根了别清楚的法上判断力就大,因为了别清楚才好判断,才能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如果意根了别不清楚,就无法判断,或者无法快速而准确的判断。意根对于不能理解的法,不是犹犹豫豫,就是判断失准,这样意根所作的决策就是盲目和错误的。意根的抉择错误了,六识的执行就会错误。

但是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在世俗法中,众生的抉择都是错误和盲目的吗?显然不是,正确无误的时候也不少,应该是多数时候都是合情合理的。这就说明意根是有判断力的,判断力也不算小。判断不了的情况也存在,犹豫不决的情况也存在,判断失误的情况更是存在。这与意根本身的智慧有关,与意根的胜解力有关。

意根的判断,一方面直接依据法而判断,意根越熟悉的法,经历越多的法,越容易单独作判断,对越重大和危急的法,越容易单独而快速的判断,之后就会作抉择,六识出生再去造作。如果意根不能胜解接触的境界法,就会无法作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意根了别的粗糙,要想细了别,就要依靠六识的了别,依靠意识的思惟分析研究推理和判断,然后再根据六识传递过来的信息,作自己单独的思量和判断,六识出生执行。如果意根不能胜解六识了别的内容,不能胜解意识所思惟分析理解判断的内容,也不能作判断和抉择,或者是判断抉择错误,六识再错误执行。

十六、意根强大的抉择性

意根的思心所功能非常强大,祂对一切法都要作主作抉择,在一切法上都有思量性,都要做权衡,其作主性和抉择性的功能很强大,没有任何一个识能代替祂。当意根通过意识接触到了佛法,被佛法牢牢的熏陶了以后,就能心心念念都是佛法,养成了修行的习惯,形成一种修行的习气。以至于睡着了,还在思量着,由于思量不了太细太具体的内容,就弄出梦境,在梦里让意识一起参与。意根被佛法熏陶了以后,可能就会放弃其他一些世俗法,认为那些法都不重要了,或者是认为不如法应该摈弃,于是不再思量和了别不重要的法,那么梦境里除了比较注重的佛法就不会有其他的事情出现。

意识的忘记与记忆就是因为意根的选择性出现的,意根认为重要的事情,就不断攀缘惦记;意根认为不重要和不好的事情,就不再攀缘和惦记,根尘不相触意识不出现,就不了别意根不感兴趣的事情,而能想起和回忆出来意根感兴趣和认为重要的事情,这就是记忆和忘记的原理。所以说意识所了别的法,没有一个是不经过意根攀缘和了别的,没有一个不是意根念出来的,意根不念不推动,意识就不出生不了别。意根先了别法尘以后,如果不感兴趣,意识就不能现起,那就不知此法尘,关于此事的梦境就更不能出现了。

十七、意根越有智慧越能作出正确的思量和抉择

意根在了别六尘具体境界时,其智慧是比较低劣的,不能分别六尘具体是什么境界,也不知好恶美丑粗细高低大小,因为祂攀缘的太广泛了,精力不够用,因此分别不清楚,也不细致。但是意根本身也有思量性,有想心所,其思量了别作用也很强大,依其思量性,对一切法都能作抉择,而且是刹那刹那的思量和抉择,一个法都不空过,无始劫以来,意根思量正确,正确抉择了很多人事物理,避免了无数的错误和灾难,其功不可没。

很多人尤其是有智慧的人,意根的抉择都有正确无误的时候,有些人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智慧,这些智慧的表现,都是意根正确的思量抉择的结果。如果意根不能正确思量和抉择,每个抉择都是错误和低劣的,那么每个众生都是愚痴和无智的,将来也不能获得智慧,甚至不能转识成智。事实上,无论在世俗法中,还是在佛法的修行中,确实有很多人是有智慧的,说明他们的意根所作的思量和抉择都是正确无误、有智慧的。尤其是断除烦恼以后,转识成智以后,意根的智慧思量和抉择更是不可思议。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