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心所法—实修的指归(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3-08-28 23:29:55 阅读: 1585

第一章 心所法的改变是实修的标志

第一节  心所法会随修行而改变

一、意根心所法是实修的指归,也是实修的操作系统

指,心所法能指向自己修行的目标,破除无明,降伏烦恼断除烦恼,转变心行,转变业种;归,让心归于智慧,归于清净,归于解脱。操作系统,依循于心所法,不断地修正心所法,转变心所法。实修也就是操作心所法的过程和心所法的操作过程,是自心改变自心的过程。

心所法能够改变的原因是意识对意根成功的熏染,意根去恶向善,转变了自己的心行。转变的根本因是如来藏,是如来藏把意根的心所法转变了,但如来藏不是作主识,祂不作主,没有主观能动性,是被动的随着意根的心行来转变种子,种子转变,果也就转变了。万物生发虽然是如来藏生出来的,但是背后的推动力量却是意根的心所法,意根若不欲有所为,如来藏就无所作为,一切法都不生。

意根有主观能动性,心态转变了就会促使业种变化。心所法转变是因,业种改变是果;意根认识真理、实证真理是因,心所法转变是果;意根精进修行三十七道品是因,实证是果;意识如理熏染和引导是因,意根受熏是果。当然实际真修行的每个步骤都会使得意根的心所法发生变化,心所法变化就是果,因还是意根心所法促使自己的心所法变化,前提是要有意识的心所法推动意根的心所法。

二、七识的心所法是随修行而转变的

心所法就是识心的心行,七个识的心行通过不断地修学,不断地降伏自心,心行就会不断地转变,由深重的烦恼转变为轻微的烦恼,轻微的烦恼转转消失,善心所法就越多越强,心行越来越清净,定力越来越稳固增强,智慧越来越深透,所以通过不断的修行,心所法就会不断地发生转变。如果修行了一段时间,心所法还没有转变一些,烦恼没有轻微,禅定力没有生起,智慧没有增进,那么修行是不得力的。

学佛人修行成就与否的标志就在于心所法,真正成就时六七识的烦恼心所法是会减少和灭除的,善心所法是会增加和具足的,五别境心所法的功能也会增加和具足,到佛地八个识完全具足二十一个心所法,功能发挥到极限。真正学佛人应该每隔一个阶段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所法,也就是心行,如果发现心地没有什么转变,说明修行还不得力,也许还没有走上正轨。每个人修行的层次和进展不同,心所法就不同,这说明人心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有人说自己意识心的心所法有五十一个之多,意根的烦恼心所法还是原来那么多那么重,那么此人就是初学佛人,烦恼极重,品行也极差。

一般菩萨论里所说的心所法都是指凡夫和未转依位的菩萨的八识心所法,不是指已转依位的地后菩萨的八识心所法,这些心所法随着不断的修行都要有所转变,才代表修行上的成就,才能转识成智,成佛之道才能渐趋于圆满。心所法的转变是修行成就的标志。

其实未转依位之前,入佛门修行有些进步之后,几个识的心所法就在暗暗地转变着,只是量累积的不够多,以至于还不能有质的飞跃。因为心所法是一个人有无修行的标志,即使外道修出了禅定,他们七识的心所法也会有所转变,心所法非是一成不变,非是人人相同的。每个还没有开始修行的众生,他们的识心心所法,也不尽相同,各有侧重面。所以此人现观自己的心所法是如此,彼人现观自己的心所法是如彼,非定相同,这就说明了人性各有差别,人心不尽相同。

如果有人现量观察出自己第六识的心所法有:贪嗔痴慢疑恶见六个根本烦恼,有八个大随烦恼、二个中随烦恼、十个小随烦恼,那么此人根本就没有修行,既没有禅定,品德修养也不好。一般人不能现量观察到自己的第七识心所法,假如能现量观察出自己第七识的心所法有强烈的贪嗔痴,以及懈怠、散乱、不信、失念、掉举、不正知、放逸、昏沉、执我性强、慢心深重、贪执深重、我见强烈、攀缘性、,并且固执难改,那么此人根本没有修行,禅定也很难发起。

如果此人第七识的心所法与善十一心所法一点也不相应,那么此人的修行根本没有上路,烦恼很重,也许还是个恶人。即使普通人没有学佛,意根的心所法也有善的一面,如果善大于恶,此人命终就能升天享福。六道轮回是因为意根心所法的善恶来决定的,意根心善,行善业,来世升天;意根恶,造恶业来世堕地狱。由此可知,初地以后处于已转依位的菩萨,由于断除烦恼,心地达到无漏,其六七识心所法必然要发生转变,烦恼心所法灭除了,善心所法增加了,定心所法和慧心所法增强了,这是绝对必然的,否则就与凡夫无别。

修行得力时,大随烦恼首先减轻,有的要灭去,比如不信心所法减轻和灭去,由不信逐渐信,到完全信;懈怠心所法减轻和灭去,逐渐变得精进起来;放逸心所法减轻和灭去,从前是经常放纵自己的身心去逸乐逍遥,现在对那些都不感兴趣;昏沉心所法很少出现了,以前一修行就感觉昏沉,现在精力很旺盛,注意力很集中;掉举心所法也减少和没有了,以前学佛时妄念纷飞,现在则是经历过的事,过而不留,也不妄想未来;以前心总是很散乱,现在思考佛法时,精力能集中一段时间了;以前对四圣谛四念处等等佛法不正知,现在知见就很正了;以前心里念着佛法,一会就忘了,现在能做到一直想着不失念。

随着修行的深入,中随烦恼也会变得轻微,甚至灭除,比如以前做错事总是无惭无愧,现在惭愧心逐渐增加,如果做了大的错事,就会觉得非常惭愧。从这里看出,只有烦恼心所法减少减轻了,善心所法才会相应的增加增重;烦恼心所法灭除,善心所法就出现了。

三、不同众生的心所法不同

心所法当中,除了五遍行心所法,其它心所法都是不经常出现的,只是个别时候或者偶尔出现运行。五别境心所法是个别时候出现,智慧越高的人现行的时候越多;善恶心所法和不善不恶心所法,也是个别时候出现,不是时时都现行的,越善的人善心所法现行的时候越多,越恶的人恶心所法现行的时候越多。到佛地的时候,心所法可能要时时现行,比如定心所法,佛心时时在定中,不出定;比如慧心所法,佛心时时有大智慧,没有无智慧的时候;比如胜解心所法,佛心时时都能胜解一切法;比如善心所法中的无贪无嗔无痴,佛心永远时时无贪无嗔无痴;比如不放逸、轻安、行捨、不害心所法,佛的心时时都如此。

一个人一个性格脾气秉性,每个人的心所法都不同,众生心有多复杂,世界就有多复杂,所以说世界是由众生的心变幻出来的。如果众生的心都如佛心一样,世界就简单殊胜多了,云淡风轻,甚至连云淡风轻也没有,静悄悄,寂寥廖,没有语言能准确形容那种美好。

世界到最后都是那样的,众生修到最后都是智慧且单纯,一点都不复杂,性格个性都泯灭,脾气秉性都消除,心所法都是善没有恶,只有二十一个,不多不少。可是把心消融到这种程度,要经过三个无量劫,可见修心太难了,改变心太困难了。心不改变,就要受煎熬,煎熬自己,也煎熬他人,互相煎熬,不知道众生同根,只能互相煎,然后自己熬。

修行的过程,就是扭转和改变心所法的过程,最终使得八个识都圆满具足二十一个心所法,然后就成为大小乘的无学了。初地以上的菩萨,因为根本烦恼、大随烦恼和中随烦恼断除了,六识七识转识成智,获得了无生法忍智慧,心所法都与二十一心所法相应,只是五别境心所法还不究竟不完善,还有待于加强,善十一心所法也有待于加强和增进,小随烦恼需要再灭除。地上菩萨在大乘法中的痴烦恼没有断尽,无痴的善心所法还不具足,有的菩萨意根还有慢心所法没有断尽,二十一心所法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加强,只有佛地的八个识二十一个心所法才是完全和究竟的,不用再增进了。

因为初地菩萨到八地菩萨还有烦恼习气的遮障,所以心所法还不够纯净,不是纯善。修到八地菩萨时小随烦恼灭尽,烦恼习气就断除了,染污种子又消除了一部分,二十一心所法更完善和强大了。所以修行与断除烦恼和习气有很大关系,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断除烦恼和烦恼习气以及所有无明,从而获得解脱,无明断尽即成佛道,究竟解脱。

五别境心所法的功能,随着烦恼习气的不断消除,其功能将会越来越强大,所有的神通道力都与五别境心所法有关,都靠五别境心所法来成就,当然也不离五遍行心所法的辅助。随着修行的不断增进,识心必然要发生改变,识心改变,就是心所法的转变;心所法的改变,就是修行的结果。五遍行心所法也要不断改进增强,受心所法更接近于舍受,想心所法了别分别得更准确无误,更透彻,思心所法的思择力更大、更快、更准、更善、更无我,也有可能受想行心所法出现的越来越少,心行造作的越来越少。

凡夫与凡夫的心所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学佛前与学佛后的心所法差别越大修的越好。如果哪位学佛十年二十年,心地心行心所还是老样子,那这个人几十年都在干什么?如果学了很多年,心行心所都没有什么变化,烦恼没有降伏到一定程度,与初果人的心所法心行差别还是很大,如何能趣向初果向,再证入初果?只要修行发起了七觉分,心所法必改变,如果没有改变,七觉分就不具足,七觉分不具足无论如何也不能证果。有多少人七觉分的边都不到,却说得了大大的圣果回家享用去了,这就是末法世的乱象。

四、大乘菩萨的心所法更应该转变

有人说大乘菩萨的修行与小乘人截然不同,小乘人追求断烦恼追求解脱,大乘菩萨应该像如来藏一样不断烦恼不求解脱。可是如来藏有烦恼可断吗?如来藏被什么法束缚了吗?如来藏本无烦恼,本自解脱,不用再求断烦恼得解脱,如来藏无无明,当然就无无明尽。可是菩萨的七识有烦恼,就要断烦恼,七识不解脱就要求解脱,七识有无明就要破无明。如果大乘菩萨烦恼重又被生死所系缚,这样的菩萨不名真菩萨,无法度众生,自己尚在生死河中不能出离,如何能解救众生?

再者说,一个大乘菩萨有根本烦恼就不说了,还有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八个大随烦恼以及无惭、无愧两个中随烦恼,明晃晃地摆在世人面前,这叫什么菩萨?心里与十一个善心所法都不相应,这叫什么大乘菩萨?这样的菩萨可以成为众生的楷模和榜样吗?广大众生随着这样的菩萨能学到什么?只要果、要利益、要名声,不要解脱功德的歪风邪气如果不刹住,佛教必迅速灭亡。

五、实修涉及到身心世界的转变

可以把心所法的改变作为修行成果的一个量化标准,比如嗔心少了,贪心少了,痴心少了,其它烦恼的心所法也都相应的减轻了,心地与贪嗔痴等烦恼越来越不相应了,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如果是这样,就说明修行有成就了。烦恼的改变,有相应的心所法的改变作对应,智慧的转变也有相应的心所法的改变作对应。用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标准来衡量修行进度,这样也许对大众的修行有助益,用这些标准衡量,自己对照,自己衡量,每一个进步,都有标准衡量,这样就能增加修行信心。

心所法的改变是修行的结果,可以作为衡量修行程度的标准,但是还有个具体烦恼减少到什么程度,以及善心所法增加增强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个不好把捉,同样要涉及到身心的转变,身心的转变是一个重大而明显、明确的标志,各个果位的取得证得,都要有相应程度的身心转变,这就是标志;还有一些境界的暗示,比如梦境的提示,表明此人在大小乘果位的证得的程度如何,烦恼消除程度如何,心清净的程度如何。修行人每次提升果位,提升修行的层次都有境界上的显示和暗示,一个是身心受到的震动和改变,一个是吉祥梦境的暗示,表明内心清净到什么程度,烦恼降伏的程度,智慧境界的深浅程度,未来的发展情况如何。

为什么实证要涉及到身心的转变,身心的转变是一个重大而明确的标志                      呢?因为身心世界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到无始劫以后,都是由意根控制和调控的,意根的认知转变、知见转变、智慧转变,就会相应的转变一下身心世界,身心的反应是意根的晴雨表,意根情绪的发泄、思想的表露等等都通过身心反应出来。如果意根的思想受到某种触动和震动,必然要同时带动和影响身心世界,引起身心的连锁反应。

那些有特殊意义的梦境有重要的意义,有提示和警示的作用,能够让自己判断自己,是判断修持程度和进展的依据,其中梦境里也有佛菩萨的暗示和提示。修行成就的标志,一个是烦恼的改变,一个是智慧的转变,这两个是最主要的,也都是心所法的转变。心所法真正改变了,那是三果四果人和入地菩萨,在这之前烦恼只是降伏,不能有心所法明显和明确的改变,所以三四果之前,都没办法把标准准确的量化。

六、意根的强大 

随着不断深入的修行,定慧越来越具足的时候,意根就会逐渐强大起来,意根强大的标志就是转识成智,心所法转变了。意根的强大代表着心所法的强大,心所法强大意根就强大起来,无坚不摧,具足五遍行和五别境、善十一心所法,烦恼心所法早就完全断除了,也许还有一些非常轻微的烦恼习气,还有一些轻微的法执。意根强大到一定时候,就会取代六识,不需要六识的助缘,单独就能了知六尘境界,粗的细的都不成问题,这时候大神通就会显现出来。

七、意根的作用相同心所法却不同

问:人和人之间的意根,其功能作用是否一样?六道众生的意根,其功能作用是否一样?凡夫众生和圣贤人的意根功能作用是否一样?畜生和人的意根作用是否一样?

答:所有众生的意根功能作用是一样的,只是心所法不同,含有的无明程度不同,明的程度不同,起作用时,就会有好作用和不好作用之分。譬如所有的刀都有切割的作用,因为刀的利钝不同,削出来的东西效果不同,利刀削出来的东西完美整齐有价值,钝刀削出来的东西不整齐,不能用,也许能毁坏东西,没有好效果。意根的智慧不同,造就的事业就不同,烦恼不同,造作的业行不同,果报就不同。无明轻微的意根能善用,无明深重的意根就恶用,其结果就有很大差别。因为意根的无明程度不同,明的程度也不同,所以世上众生就分为三六九等,有凡夫和圣人之分,众生成佛的时劫就不同。

每个人的差别,就是因为意根心所法的差别导致的。不管承认不承认,这就是事实,事实还管你承认不承认吗?事实不在意谁承认不承认,永远不会改变。真理,即使娑婆世界没有一个人承认它,它永远都是真理,不会因为别人不承认,就不是真理了。真正的佛法,不管谁来诽谤,佛法就是佛法,真理就是真理。

 第二节  心所法的概念和内涵

 一、五遍行心所法的概念

五遍行心所法的意思是,有五个心所法能普遍伴随着识心运行,遍于识心所在的一切处,遍于识心所在的一切界,遍于识心存在的一切时,遍于识心所对应的一切法上,遍于识心运行的一切地(三界九地、及第八识的涅槃中)。

触心所法,能让识心与相应的法接触联系;作意心所法,能让识心关注所缘的法;受心所法,能让识心领受所缘的法,并且生起觉受;想心所法,能让识心了别所缘法的相貌,并且出生取着性;思心所法,能让识心生起抉择和行为造作。

八个识的识心都有这五种功能作用,识心的作用必以这五种形式表现出来,当然还以其他心所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识心本身无形无相不可见,但是这五个功能作用和其他心所法的作用却能被意识观察和识别出来,意识识别这些功能作用,就识别出了识心,证得了识心。

二、五遍行心所法的相关概念  

五遍行心所法中的一切俱,是指五遍行心所法与一切识心俱,与一切法俱。只要有识心在运行,一定有五遍行心所法在运行着,离开五遍行心所法识心就不能存在了,不能有了别活动。那么在一切法上,也有识心的五遍行心所法,因为在一切法上一定至少有第八识和第七识的运作,五遍行心所法必然要伴随着两个识运作。

五遍行心所法互相俱生的意思是,这些心所法是聚集在一起出生运行的,比如第八识要出生一个法,五遍行所有心所法都要伴随第八识至始至终的运行,一个都不缺少。而六七识则不一定,六七识作意以后,如果不感兴趣,就不会触,尤其是第七识意根;触了之后,未必要受,尤其是第七识意根;受之后未必要想,尤其是第七识意根;想之后未必要思,尤其是第七识意根。意根心所法如果不往下运行,六识就不能出现,出现也会消失,停止运行,尤其是意根的思心所法不出现,六个识都不能出现。可见意根的王者统治地位,祂的权利有多大。

佛法甚深,思惟稍微不得力,就会出现偏差,而极大多数人思惟都是有偏差的,自己无法发现。就是因为自己思惟不得力,没有办法只好百分之百信受名人的言论,依止一个现成的答案,以为究竟,认为这是保靠的,错也不知。这是目前佛教界极其普遍的现象。

三、五别境心所法的内涵

五别境心所法,也是伴随着识心运行的,起辅助识心运行的作用,但不能普遍伴随识心运行,不能在一切时中伴随识心运行,不能在一切处伴随识心运行,不能在一切界伴随识心运行,不能在一切法上伴随识心运行。

欲心所法,是识心有想造作什么法的欲望、打算、想法和要求,是引发后续识心运行的因,但不能时时都有欲,也不能处处都有欲,不能在一切法上都有欲,也不能在一切地都有欲。胜解心所法,是识心对于法的充分理解,识心有了胜解力,理解了法,才能有正确的抉择,才能有智慧如理如实的造作,但多数众生的识心不可能时时都能胜解,也不能处处都能胜解,更不能在一切法上都有胜解。念心所法,识心对于想要造作、正在造作和已经造作过的法生起念想,引发后续对法的抉择造作和继续造作,但意识不能时时有念,不能处处有念,意根却可以时时处处有念想,那就处于三昧中了。

定心所法,是识心的专注状态,识心不散乱、不昏沉的状态,识心注意力高度集中统一的状态,但识心不能时时都有定,也不能处处都有定,除非在甚深的禅定中,不出定。慧心所法,是识心强大的了别力、领会力、接受力、辨别力、抉择力、造作力,是识心强大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但一般众生的识心不能时时都有智慧,也不能处处都有智慧,更不能在一切法上都有智慧。

这五种能力不是时时都能出现的,是在个别情况下才出现的。但第八识的胜解力、定力和慧力却时时都存在,时时都现前,处处都存在,处处都现前,遍一切法的了别和运作,也遍在三界九地的运行中。佛的前七个识却是时时处处都有胜解,都有禅定,都有大智慧。

四、善心所法的内涵

善十一心所法,有时伴随识心运行,有时不伴随识心运行。只有识心断除烦恼以后,才能更多的伴随识心运行;在识心断尽烦恼习气以后,才能时时伴随识心运行,识心时时都是善的。但第八识从来都是善的,或是不善不恶,没有恶,没有烦恼心所法。

恶人七个识的善心所法只是偶尔出现,善人七个识的善心所法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六七识转识成智以后,善心所法伴随着识心出现的时候非常多,偶尔也不出现,只有佛七个智识的善心所法常常出现、时时出现,永久伴随智心不消失。

信心所法,是指相信、确信、自信,相信善法的存在、善法的功德作用、善法的力量、善法的规律、善法的变迁、善法的结果等等。但是真正的信,还是指正信、理信、深信、净信、善信,没有邪信、恶信、不清净信、不纯正信,能忍可于正理,深信三宝功德,自信一定能成佛。宽泛地说,信心所法也是对于了别的法的信任,对于自己了别能力的信任,对于自己造作能力的信任。信心所法不是时时都能出现,都能现前的,是在特殊情况下,在需要和必要的情况下才能出现,需要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历劫学佛,才能信成就。信了之后,就会受,就会服,就会随顺,就会照做。前七个识都与信心所法相应,不论处于什么修道位,修道位越高,信越具足。第八识也有信心所法,是对自己了别的法的信。

惭心所法和愧心所法,惭是对不起自己,愧是对不起他人,因而感到不安、自责、羞愧、愧疚、羞涩、内疚、后悔等等。心里有惭有愧,说明自我得到了降伏,懂得反省自己,与无我相应,不是高举自我的自大狂。六七识与惭愧两个心所法相应,不论处于什么修道位,修道位越高,越有惭愧心,但相应不等于存在,不等于一定能现行出来。

无贪心所法,指心里没有贪爱、贪欲和贪得之念,不被法所束缚,不粘腻于法,而是解脱于法。八个识都与无贪心所法相应,但是在三果之前七个识有时无贪,有时有贪。无贪时只是暂时性的无贪,对个别法的无贪,不是断除了对六尘境界的贪爱,是降伏了贪,压伏了贪,使得贪念不现起。如果是断除贪爱,也只是断除对个别法的贪爱,如戒烟戒酒等等,对其他法还是有贪的,将来也许对个别法还会起贪,不是永久的无贪。三果之后六七识才断贪,以断淫欲贪为主要内容。而第八识自始至终都没有贪,无论对任何法,祂都是无为的心,因此无贪。

无嗔心所法,指心里没有嗔恚的想法和念头,内心平静,没有嗔厌之心,不被法所拘束,解脱于法。八个识都与无嗔相应,只是三果之前,七个识有时无嗔,有时有嗔,无嗔时只是暂时的无嗔,对个别法的无嗔,不是彻底永久的断除了嗔。三果之后,七个识才断除了嗔心所,不再起嗔的现行,但不排除偶尔出现嗔的习气,然后再迅速地消退。而第八识自始至终都没有嗔心所法,无论何时何地对任何法都不起嗔,自心永远清净,因此第八识与无嗔心所法相应。

无痴心所法,指心里没有愚痴性,没有无明,有智慧能明了相应法。八个识都与无痴相应,只是相应的是什么法和相应的程度问题。六七识对五阴无我之理的无痴是在断我见之后,对真我如来藏的无痴,初步是在明心之后,对出离世俗界得解脱的无痴是在三果之后,对一切法的无痴是在成佛之后。在证果之前是无痴,只是在对个别法上,包括世俗法。五识的无痴是对五尘境界的清楚明确了知。第八识的无痴自始至终,不愚于一切法,不颠倒错乱,没有无明。

精进心所法,是指心不懈怠,兢兢业业,不玩忽职守,不偷安懒惰,遇挫折而不挠。八个识都与精进心所法相应,只是相应的程度和什么时候相应,相应多长时间而已。五识的精进都是在意识意根的驱动下完成的,不会主动精进,六七识的精进是觉悟了以后,对法有一定的目的性,想得到或者是想达成什么目标,才会精进起来不懈怠,并且努力断恶修善。第八识一以贯之,从来都不懒惰懈怠,兢兢业业,有条不紊,不疾不徐,无片刻休息之时,这是最精进的,虽然没有精进之心。

轻安心所法,是指心舒缓、放松、愉悦、愉快、轻松、安闲、舒适、轻灵、自在、安稳等等状态,不是沉重的、烦躁的、紧张的、忙碌的、劳累的、厌倦的,没有修持的心不容易出现轻安。八个识都与轻安心所法相应,但前七个识不一定能出现轻安的现象,在特定的情况下,在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心才会出现轻安的现象,按照七觉分来说属于猗觉分现前,这是证得大小乘法的前提条件,也是获得禅定的前提条件。第八识从来都是轻安自在的,没有负担、没有负累,虽刹那出生和执持一切法,心却是安闲自在轻灵的。

不放逸心所法,是指心不闲散也不慵懒、不偷安、不苟且、不放纵,不贪图享乐,虽然不是很精进,但近于精进与放逸之间,松紧有度。八个识都与不放逸心所法相应,但没有修到一定程度,七个识不一定是不放逸的,有时放逸有时不放逸。只有修到有出离心以后,七个识才能越来越不放逸。六七识总是处于不放逸状态,是在入地以后,心于佛法修证和度众生事业不放逸,不求自己世俗界的安逸生活,只求道业不断增进和度更多的众生。第八识无始劫以来从来没有放逸过,永远是不放逸的,时时与不放逸心所法相应。

行舍心所法,行舍是心行处于舍的状态,不偏不倚,平等于一切法,不追忆过去,不攀缘未来,心绪平和,不缓不急,心态中和,处于中道。八个识都与行舍心所法相应,但是前七个识不一定会出现行舍的心态,只有在有禅定的情况下,或者是某种特殊情况下,六七识才有行舍心所法出现,五识受六七识影响和带动也是行舍的,三四果人以上,其心大部分时候都是行舍,第八识从来都是行舍,永远与行舍心所法相应。

不害心所法,对一切人事物理都没有违害心和违逆心,即使心受到忤逆,也不想去报复,不想为自己讨回公道,总之就是一种不想伤人的心行。八个识都与不害心所法相应,但前七个识有时有不害心,有时没有不害心,只有宽宏大量、心胸开阔的人,不害心所法才时常出现,断除嗔恚心以后,七个识不害心所法常常出现。第八识从来都是不害的,对一切人事物理不会报复和恼害,也不违逆,永远与不害心所法相应。

五、烦恼心所法的内涵

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六个心所法,之所以这六个称为根本烦恼,是因为由这六个根本烦恼能引生出一切烦恼,根本烦恼一灭,后边的二十个随烦恼或者更多的随烦恼都会随着逐渐灭去,犹如树根一断,枝干树叶随后就会灭亡,不会久存。

大随烦恼包括: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不信烦恼心所法在信位修满足时,就断除了对三宝的疑,对自心如来藏的疑,对自己未来成佛的疑等等。但是不是对所有法的不信都能断除,只是对基本的法、一定层次的法断除了不信。懈怠心所法修到七觉分,精进觉分出现时就灭去了,不精进时,还会出现懈怠现象,修到三果、四果和初地菩萨时,才能彻底灭除懈怠心所法。放逸心所法也是这样,出离心生起来了,就不太放逸了,彻底断除放逸需要修到三果以上。

昏沉心所法在修定降伏五盖时就没有了,初禅定以后就会灭除昏沉心所法。掉举心所法也是如此,未到地定具足时就不掉举了,初禅定以后掉举现象就会灭除,禅定消失,也许还会出现掉举。失念也是如此,都与禅定有关,定力足的时候不会忘失所修之念,定力消退就保证不了了。散乱也与无禅定有关,不正知与无智慧有关,没有熏修到解脱的法,心里就有不正知。意识与全部大随烦恼相应,五识单独没有这些烦恼心所法,随同意识一起才能有,辅助第七识和意识现行这些烦恼。第七识除了没有昏沉心所法,其余烦恼心所法都有。第八识与全部烦恼心所法都不相应。

中随烦恼:无惭、无愧。与惭愧心所法相反,自己做错事了不知道反省,对不起他人不知羞愧和忏悔。六七识心与无惭无愧相应,五识依意识才能有,辅助六七识现行这些烦恼,单独不能有,第八识没有这两个烦恼。

小随烦恼:忿、恨、覆、诳、谄、憍、害、嫉、恼、悭。这些都是以嗔恨心为主的烦恼,也有悭贪心,一般来说属于烦恼习气,随眠于第七识心中,非常难断,即使根本烦恼断除了,成了阿罗汉,这些习气也难于灭除,地上菩萨在漫长的修道过程中,才能逐渐断除灭尽,但阿罗汉和地上菩萨不与每个小随烦恼都相应。五识能辅助六七识现行这些烦恼心所法,第八识没有这些烦恼心行。

六、心所法就是心性和心行

识心心所法的运作和一个人的性格、脾气、秉性、智慧都是相关连的,如果想了解心所法的运行,可以观察每个人从接触一件事情开始到最后作出决定这段时间里,他的表情、眼神、脸色、言谈、举止、反应的快慢等等,可以观察出每个心所法运作的过程和快慢程度,以及每个人的习性有多重、智慧力如何。这一系列心行既是一个人心性、习性、烦恼和智慧的体现,也是心所法的体现。

有些人是急脾气,心也粗糙一些,在接触到人事之后,只粗略了别,不管对错和细节,就以为自己了别的是究竟的无误的,于是受觉就出现,或喜或嗔或贪或厌,执心很重,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作出抉择,他的心所法的运作就简单、快速,但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而有些人在粗略了别,受觉出现后,自己会再次仔细了别分析,然后扭转自己错误的了知,觉受改变,然后再作决定。他的心所法运行的稍微复杂一些,会反复运行。不少人会随着了别的不断深入,受心所法不断的发生变化,随人事物所转,心都沉浸其中,不能超脱。

理智的人,往往不把人事物了解透彻,就不会出现什么思想情绪,也不会轻易下判断作抉择,不把自己暂时的粗略的了知当作是究竟的,他会反反复复的观察、甄别、推敲。有修为的人,即使了别出的人事物是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心也不为所动,超然物外,解脱。

粗枝大叶的人,心所法运行快速而简单,心思细密的人心所法运行的缓慢深细复杂;烦恼重的人心所法运行也复杂,纠结不清;愚钝的人也许快速了别之后,发现自己能力不及,就放弃了,心所法快速消失,也许想了别清楚,心所法运行的就会极其缓慢,长时间的了别,长时间的受,长时间的思量,就是不能作出最后的抉择。聪明智慧的人,也许快速地就能了别清楚,深知其内涵,也许会非常深入细致地了别究竟,不出差错。

心所法的运行非常错综复杂,与每个人的性格、脾气、秉性、烦恼和执著的轻重是紧密相关的,也与每个人的修养、修为、禅定、戒律和智慧是紧密相关的。

七、身心所有的法都归于如来藏 

心所法顾名思义,就是属于心所有的法。情绪、态度、意见、建议、着急、上火、嫉妒、难过等等,都是心上起的法,属于心所有的法,所以都叫作心所法。身上所起的法,属于身体所有的法,顾名思义叫作身所有法。色身所有的法,比如生病了,体重变化了,出现种种变故,生出一些东西,或者减少了一些东西等等,身体上所有的生灭变异都是身所有法。色身分为内身和外身,内身就是身体,外身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合起来都是五阴身。身体是色法,身体上起的法也都是色法,所以属于色法所有的也都是色法。所有属于身所有的法,也都是心所有的法,这个心是指哪个心?

一切世间法分为色法和心法,以及非色非心法,其所属性分为心所有法和身所有,以及非身非心所有法。这一切法都摄归如来藏所有,一切法都归到如来藏以后,就什么也没有了,我们现在还贪执什么呢?都是空的,都是假相。怎奈贪执的习惯太根深蒂固了,太难转变了。究其原因还是法界的实相没有搞明白,没有看清楚,这件事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彻底弄清楚,之后一切都改变了,修行也就结束了。

八、众生的心所法

思念当中有什么心所法运行?思想里有什么心所法运行?研究当中有什么心所法运行?推敲当中有什么心所法运行?参究当中有什么心所法运行?明白是什么心所法?愿意是什么心所法?希望里有什么心所法运行?理解是什么心所法?打算里有什么心所法运行?盼望是什么心所法?祝愿是什么心所法?愿力里有什么心所法?

懂得、证得、知道是什么心所法?同意、赞同、附和是什么心所法?念兹在兹是什么心所法?心中的影像挥之不去是什么心所法?念念不忘是什么心所法?牢记在心是什么心所法?坚定不移是什么心所法?制心一处是什么心所法?目不转睛是什么心所法?良知是什么心所法?思心所法都有哪些作用?想心所法都有哪些功能作用?

心的状态、心的特点、性格、脾气、秉性都属于心所法,有善性,有恶性,有不善不恶性。严格来说,心所法不只有五十一个,如果要细细的划分,至少有几百个上千个。天亲菩萨只是大略粗略的归纳为五十一个,归纳的并不全面。如果佛来归纳这些心所法,那就细微极了。所以我们学佛,除了可以完全依佛所说,其他人可以依,但要酌情处理,要有灵活变通的能力。

即使是依佛所说,也应该有一定的变通能力,完全了解佛所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有时候佛语与佛意有一定的差别和差距,并不完全一致,因为众生的智慧有限,佛不能完全把自己的意思说透,往往是隐含着说,巧妙的说,智慧不足时,容易误解。不少人讲佛经,其实讲的并不是佛的本意,曲解佛意的现象太普遍太平常了,佛也都忍耐着,虽然没有忍的心。

九、心所法必与识心同时出现

心所法是识心的助伴,必须要伴随着识心运行,否则识心就会无所作为。只要识心出现,心所法必同时出现,没有心所法识心就无法运行,那么世间一切法也就不能出生和存在了。即使第八识的运行也需要本身的心所法的配合,第八识本身的存在同样离不开心所法的陪伴。

四食的出现和运行,都是识心的功能作用,识心离不开心所法的助伴,四食就离不开心所法。凡夫离不开四食,圣贤人在欲界人间也离不开四食,禅定境界比较高的可以离开团食、思食,有时候也能离开触食,但不能离开识食,众生的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有第八识和第七识的识食。

第三节  各识所对应的心所法

一、与八个识相应的心所法

心所法就是识心所具有的法,是识心在运行过程中心行的轨迹,辅助于八个识运行。八个识所有的心所法由世亲菩萨总结归纳出最多五十一个,但还有没归纳出来的比较细微的心所法,如惊恐、害怕、快乐、幸福等等情绪方面的心所法,这些心所法不属于善和恶,在本质上不影响修证。各识有各自的心所法,不尽相同,每个众生的不同修行阶段也有不同的心所法,随心而定,随心而变化。因此很难说每个识的心所法究竟固定有多少,也很难说每个众生的心所法究竟有哪些,都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分析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总体来说,八个识的心所法有: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

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善十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本烦恼六:贪、嗔、痴、慢、疑、恶见;

大随烦恼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不定心所:悔、眠、寻、伺;

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

小随烦恼十: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

其中,善十一心所法与烦恼心所法相对立,有此则无彼,有彼则无此,识心有善心所法就没有相应的烦恼心所法,有烦恼心所法,就没有相应的善十一心所法。一个识心不可能同时拥有善恶心所法,要么善,要么恶,要么不善不恶,不能同时。

如在面对一个境界一个法时,识心有信心所法,就不能有不信心所法,也不能半信半疑,反之,也一样,不能兼具;有惭愧心所法就不能有无惭无愧心所法;有无贪心所法,就不能有贪心所法;有无嗔心所法,就不能有嗔心所法;有无痴心所法,就不能有痴心所法;有精进心所法,就不能有懈怠心所法;有轻安心所法,就不能有昏沉心所法;有不放逸心所法,就不能有放逸心所法;有行舍心所法,就不能有忿恨、恼心所法;有不害心所法,就不能有害心所法,对立的二者只能有一,不能兼具。

那么第八识是否有二十六个烦恼心所法呢?肯定没有,第八识没有无明,没有一切烦恼,而且有善心所法,也有不善不恶心所法;如果没有善心所法,就会有恶心所法。第八识的善心所法为:信、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没有惭愧心所法,因为第八识从来不造作对不起自己和他人的心行,因此无须惭愧与不惭愧。无贪无嗔无痴三个心所法容易理解,第八识没有无明,当然没有贪嗔痴烦恼,心解脱于一切烦恼。

第八识有不放逸心所法,祂从来不会放纵自己去追求逸乐,因为对一切法都无心,从来不觉得疲累,不贪爱境界,不喜欢境界,不厌离境界,因此既不放纵自己,也不追求安逸,祂就有不放逸心所法。

第八识有行舍心所法,行舍是心行处于舍的状态,不偏不倚,平等于一切法,不追忆过去,不攀缘未来,心绪平和,不缓不急,处于中道,心性为中性,第八识正是这样的心。

第八识有不害心所法,对一切人事物理都没有违害心和违逆心,如果人事物理有不如法之处,第八识一律都不予以追究,绝对不在意什么,因此不起违害心行,尽管去呈现一切善恶现象,第八识从来都无心分别和对待,从来不起心念,善恶都影响不了第八识心。

二、第八识的心所法

众生第八识的心所法,有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触、受、想、思,有五别境心所法:胜解、念、定,慧(是否有欲心所法,还有待于观察),有善心所法:信、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行舍、不害。没有二十六个烦恼心所法,没有四个不定心所法。佛的第八识心所法有五遍行、五别境和善十一,没有烦恼心所法和不定心所法(具体运作现在观察不到)。

第八识的五遍行心所法,刹那刹那伴随着第八识运行,须臾不分离,因为第八识时刻都在一切法上运作着,能了别业种,了别五蕴身,了别器世间,了别意根的心行,只要第八识变现出来的法,第八识都能了别,那么五遍行心所法就会伴随着第八识运行。

作意心所法,第八识对所了别的一切法加以关注,把心趣向于所要了别的法;接下来就要触所要了别的法;然后接纳正在触的法;之后了别接纳过来的法,心里就会有法的相貌出现。这与七个识心中生起的法相有很大区别,第八识不会有世俗法的相貌,不会出现具体的色声香味触法的相貌,但一定会了别出法的六大种子分布和运行状况;之后第八识思心所出现,抉择如何出生相应的法、改变相应的法,通过调控六大种子输出六大种子的方式,就让法出现了生灭变异的现象。

第八识对第七识意根的了别,主要了别意根的心所法,了别识种子的分散和集中情况,因而就会知道第七识所关注的是什么法,想要如何造作,在业种允许的情况下,第八识就会满足第七识的欲求和想法。

五别境心所法中,第八识有胜解心所法。第八识了别了业种、了别了五蕴身、了别了器世间、了别了意根的心行之后,对这些法能够准确的了知,合理的认知,并且心能忍可随顺下来,之后才能有所造作,这个过程就是胜解;如果不能正确的解读这些法,往下就无法合理如实的产生和改变一切法了。

比如第八识了别了意根思心所的抉择之后,能够正确而准确的了知意根的抉择是什么,并且认可、相信意根的抉择,才能随顺于意根的心思而变造法,如果第八识不能胜解意根的心思,就要把法错乱出生和改变,那就不能正常配合意根,世界也就乱套了。

再比如第八识了别了业种,能胜解业种是什么,就会知道如何依据业种出生法,如果不能胜解业种是什么,就无法正常的产生法,那天下就要大乱了。如业种表明这个人应该要出车祸,结果第八识不能正确了别,不能胜解这个信息,不仅不出车祸,身体的病却给消除了,或者是升官发财了,这样就不能如实实现因果了,善没有善报,恶没有恶报,世间就不正常了。因此说第八识一定有胜解心所法。

忍可就是认可的意思,就是随顺不反对的意思。无生忍、无生法忍也是这个意思,不违逆,承认下来。这与凡夫心上一把刀的忍,是截然不同的,心上一把刀的忍,有忍的心和观念,无生忍和无生法忍不是这样,第八识的忍可更不是这样。没有证得第八识,就无法真正理解第八识与六七识心的区别,无法体会祂的心行。

第八识也有念心所法,比如第八识在母胎中一边了别业种,一边输出四大种子变生胎儿的色身,了别完业种,心里就能记住业种,根据业种输出相应的四大种子在色身上。第八识在变生耳朵等等器官时,变造出一点心里就能记住自己变造了多少,变造了什么,并且想着下一步如何再变造,什么时候变造什么,用多少四大种子,比例结构是什么,心里都有数,而心里有数就是念心所法,只是倒不出来,不如意识善谈而已。第八识正在执持和变造的法没有变造完,祂都会记得在何时再接着变造,什么时候变造什么,在什么处所变造,第八识都会想着,心里有数,祂有这些念想,一切法都是第八识念出来的,就如六祖所说:真如无念无不念。

第八识也有定心所法,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首楞严大定,金刚宝定等等,说的就是第八识的定,极其坚固,不出不入,什么法也破坏不了第八识的定,什么法也不能促使第八识出定,不能让第八识心识散乱、昏沉以及掉举。世间任何定也不及第八识定的万分之一,第八识要想实现善恶业种,实现因缘果报,什么法也阻止不了祂,不受威逼利诱,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世出世间一切法,第八识都不去攀缘,不去追求,任何利益都不沾,连佛也不想做,无欲无求,定力如金刚。

第八识也有慧心所法,第八识的慧叫作般若波罗蜜多,是能到生死彼岸的大智慧,是能不沉浸于生死,解脱于一切法的大智慧,是能了别一切法、创造一切法的大智慧。第八识如实了别业种的智慧,依据业种输送六大种子一点点变造或者是迅速变造一切法的智慧,六七识即使成佛了也远远不能及。

第八识对一切法的状态如实了知的大智慧,六七识无论如何都不能及,佛的六七识智慧也许能思量究竟,却也无法比于第八识的智慧。第八识那种无有比的楞严大定,那种无上的大智慧,同一时间既能遍缘一切法,也能同一时间处理一切法,不论远近和古今,没有时空隔碍的都能加持和处理。所以第八识有定有慧,绝非七识的定慧所能比,也超乎地前菩萨的想象。

三、第七识的心所法

第七识的心所法很复杂,因为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的善恶果报都是由于第七识意根的善恶心所法而成就的,无论凡夫是在三善道还是三恶道的果报,也无论是四种圣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的殊胜果报,无不都是由于意根的善恶心所法所成就的。由地狱到佛的果报差别是如此之大,都是由于意根心所法的差别导致的。虽然意识的善恶心所法对果报影响也非常大,但是意识的善恶性一方面是由意根熏染出来的,另一方面由环境所熏染出来的善恶性能熏染到意根,才能对最后的果报产生真正的影响和作用,如果没有熏染到意根,说明这个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果报就不能改变。

既然意根心所法决定了众生后世的善恶果报,众生也确实有不同的善恶果报,那么意根就有善和恶心所法。而且每个众生意根的善恶心所法轻重程度都不同,三恶道众生的意根具足了烦恼心所法,佛具足了善心所法,其他众生善恶心所法都不具足。既然不同众生的意根,其心所法差别是如此之大,那就要根据不同类的众生,分别表述其意根的各种心所法,不能一概而论。

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第七识一直都有无明烦恼,学佛修行以后,由于戒律的约束、禅定和智慧的增长,无明烦恼不断地得到降伏和断除,烦恼心所法不断地减轻和减少,善十一心所法不断地增加和增强,五别境心所法的功能也不断地增加和增强。因此第七识的心所法就要根据修行的阶段和程度,来分别表述。

(一)凡夫众生第七识的心所法,有五遍行心所法、五别境心所法、烦恼心所法贪、嗔、痴、慢、疑、邪见、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掉举、无惭、无愧、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还有善十一心所法等等,没有昏沉心所法,不定心所法中有悔、寻、伺心所法,没有睡眠心所法。

寻与伺有区别,寻是心的粗重造作,寻觅寻找,推论推导,思惟分析……。伺是心的细密造作,等待,参究,伺察,细思,细研……。寻,一般都是意识心的思想活动,意根也有寻的行为,但太难观察到。当意识忘记了某些人事的时候,意根就处于寻的状态,意识也许处于寻的状态,也许处于伺的状态。当意根处于伺的状态时,意识早就不寻了,也有可能不伺了,完全由意根单独作业。由寻伺想到,意识在一念不生的时候,意根绝对不是一念不生,意根仍然在思量着,不管祂思量个什么,都是在寻伺,包括思量个不思量的那个,也是意根在寻伺着。

意根的伺比寻更难观察到,因为行相太微细了。所以无数人都否定意根的大部分心所法,认为是不存在的,实际上是观察不到。不知不懂就干脆否定掉,这个心态实在不好,心地不诚实,智慧也不能增长。诚实也是一种心所法,属于善心所法,没有包括进五十一心所法里。

凡是心的造作,心的形态,心的行相,心的性质,都属于心所法,有善有恶,也有不善不恶。寻,是没有目标的寻找,犹如拿着手电筒到处照,动得明显而快速。伺,是在到处寻找之后,找到了一个大概目标,于是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观察,动得轻而慢。参禅时在寻觅到一个大致的参究方向和重点以后,就开始锁定一个目标观察考究,心思更加细密,难以发现。

悔心所法,是悔恨、悔悟、谴责、厌离自己从前所作,有时属于善心所法,有时属于恶心所法。凡夫和三贤位的人意根有悔,有时善有时恶,而断烦恼心地清净的圣人,意根也有悔,但都是善的;如果有人做了善事而悔,那就是恶法了。烦恼习气断尽的八地以上菩萨意根没有悔,因为不再做错事了,佛的意根更没有悔心所法,大智慧缘故。地狱众生的意根一旦悔其所作恶业,恶业即消灭,马上就会从地狱中出来,这是善。地狱众生的意识因为忙于受苦,没有心思悔,即使意识能悔,也不能消除恶业从地狱里出来,意识不作主故。

凡夫意根几乎具足了所有烦恼心所法,因为这些烦恼心所法而生生世世轮转于六道,苦报无有穷尽,只不过每个众生的烦恼心所法是否都具足,是否都能现行出来,烦恼轻重程度如何。当然凡夫意根也有善心所法,否则凡夫就不能升天享福,六道轮回里只有五道,没有天道,人道里也没有善报,阿修罗道里也没有善报;即使在人道中也不能成为一个善人,不做善事,将来就没有善果。而事实是即使三恶道众生也有善心,否则将来就不能托生为人和天人,只不过众生善心暂时不出现,或者是较少出现而已。

(二)有四禅八定的凡夫第七识与定心所相应,能入四禅八定,能生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随烦恼要减少,没有懈怠、放逸、失念、散乱、昏沉、掉举等心所法。五别境心所法的定心所法要增强,没有禅定的人意根没有定心所法。所以凡夫的第七识心所法,是不定的,每个人心所法不必相同。

但是修出禅定的人,和证得圣果的人,意根和意识心所法的共同特点是烦恼心所法要减轻和减少,善心所法要增加和增强。

(三)三贤位过牢关之前的菩萨和初果、二果人的第七识心所法,我见心所法消除了,大随烦恼要减少几个,不信心所法消除了,信心所法增加增强了,不正知心所法消除了,昏沉心所法原来就没有,懈怠、放逸、掉举、失念、散乱减轻或消除,大随烦恼减轻,中随烦恼也许减轻或者消除;同时善十一心所法全部增加和增强;五别境心所法中胜解、定和慧心所法增强。这些都要依人而定,每个人不完全相同。

(四)过牢关之后的菩萨和地后菩萨由于第七识初步转识成智,心所法有五遍行和五别境,有善十一,但不完全具足,不够最强大,到佛地才能完全具足最强大,根本烦恼心所法都灭除了,大随烦恼全部消除,中随烦恼减轻或者消除,小随烦恼在四地到七地菩萨时逐渐灭尽。三果人和四果人的第七识心所法也有所改变,四果人烦恼心所法全部灭除,三果人还有一些烦恼心所法,善心所法增加,五别境心所法也增强了,但不完全具足,大体上相当于过牢关以后菩萨的心所法,但他们小随烦恼不能断除,习气还是存在着。佛的第七识心所法完全具足五遍行、五别境和善十一,没有其它心所法。

四、意识的心所法

第六识的心所法,一方面受意根心所法的熏染,一方面受环境的熏染而发生转变。刚出生时意识的心所法完全受意根影响,受意根指挥,一点自主权也没有,逐渐长大时,渐渐受周围环境影响,比如父母、亲人、玩伴、学校的教育、电视、网络等等的熏染越来越多,这样的话,一个天生就善良的孩子有可能逐渐染上坏习气,或者是一个天生有不良习气的孩子逐渐变乖了,这是环境熏染的作用。如果一个孩子天生的善恶习气都很重,就不容易受到环境的熏染,好孩子还是好孩子,不会学坏,坏孩子还是坏孩子,不会学好,这样的话意根的作用力就显得相当大了。再一方面,意识的心所法又能影响和熏习意根,熏习了意根之后,业种改变,业力得到扭转,果报出现变化。

凡夫的意识与五十一个心所法相应,但不是每个人的第六识都完全具足五十一个,有的心所法不现行出来,有的心所法因缘具足就要现行出来。有的人烦恼心所法多现行,善心所法就会少现行,烦恼心所法完全具足现行的人,他的烦恼极重,品德是相当不好的。

众生第六识的心所法最多是五十一个,可以少于五十一,少到只有二十一个时就是八地以上菩萨,完全具足二十一个心所法时就彻底转识成智成佛了。所以众生的心所法各有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尤其是有四禅八定的外道凡夫的第六识心所法,就明显少于五十一个。过牢关之前的三贤位菩萨和初果二果人的心所法一定是要减少的,主要是根本烦恼心所法的我见没有了,大随烦恼也减少和减轻了;四果人的心所法,根本烦恼心所法都灭除了,大随烦恼和中随烦恼都灭除了,小随烦恼还存在,只是减轻了;三果人根本烦恼还有慢和痴未灭除,但明显减轻很多,大随烦恼和中随烦恼灭除了,小随烦恼还有,习气比四果人重。

过牢关之后的菩萨和地后菩萨,心所法与小乘三、四果人大致相同,只不过地后菩萨的小随烦恼从初地开始逐渐减轻和减少,入八地菩萨前都灭除了,意根如果没有烦恼和习气,意识就更没有了。八地以后的菩萨第六识的心所法初步与二十一心所法相应,有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但不完全具足,到佛地才能完全具足。

五、五识的心所法

前五识的心所法首先有五遍行心所法,五识一出生,五遍行心所法就伴随着一起运行起来。五识也有五别境心所法,其中欲心所法,是对五尘的希求、追求和攀缘,多数情况下是受意根的调动和指挥的,也受意识欲心所的影响而现行。少数时候是由于受五尘境的吸引而持续下去,如眼识看见一种柔和的光,而想多触多了别,这就是欲心所法,这个欲太单纯,没有一点自主性,全部由意根审批和裁决。不想离开这个光属于贪心所法,厌离躲避这个光,勉强属于嗔心所法。

其实五识没有嗔心所法,是受意根调控出来的。比如用眼睛瞪人是嗔,这是身识所为,体现了意根对人的嗔,其中也许有意识的嗔。如果心里知道这个人可恨而嗔,是意识的嗔,无缘无故就讨厌一个人,没有明确理由,或者劝也劝不住的,或者来不及思考遇境就现起的,是意根的嗔。其实贪也很勉强,都是体现意识和意根的贪。

五识的胜解心所法,是对境界的明了性,不糊涂,知道自己了别的究竟是什么,没有错觉。念心所法,是五识了别境界后有了一定的记忆,这个记忆性非常短暂,如果心里能念着境界想要着境,多数是由于意根的念而引起,或者是由意根的欲而引起,是意根主导的结果,有时也受意识的影响,五识本身的念并不清楚和明了,没有明显的念性。五识的定心所法,是对境界比较专注的了别性,这种专注了别性,主要是由意根主导操控出来的,是意根促成的,有时是受意识影响的,五识本身并没有主动性的想法和行为。五识的慧心所法,能准确判断和了别五尘境界,不错乱了别。

五识因为只能面对粗略的五尘,不能了别法尘,所以慧很劣,没有多少心思,没有多少思考辨别的能力,因此没有多少善恶心所法。善恶心所法主要是在法尘上运行,思想观念属于法尘,六七识相应于法尘,才有那么多的善恶思想观念,有善恶心所法,五识却没有。五识稍微有根本烦恼贪嗔痴和疑,少数贪是五识自身主动生起的,多数是意根主导的,嗔几乎都是意根促成的,痴多数由意根主导的,少数属于自身的辨识力弱。

五识如果有疑,只能疑自身了别的五尘的准确性真实性,不会疑他法,怀疑自己是否看清楚了,这是意识的疑或者是意根的疑。五识没有意识和意根那种广泛的对一切法的疑,因为五识心力弱,没有多少思惟力,智慧极其低劣,因此单独没有什么心思,没有什么烦恼,也没有什么善心,极大多数是依靠着意根和意识才有善恶心所法,受意根的驱使和意识的影响才能有善恶心所法,本身是中性的时候多。

五识的大随烦恼,由意根促成的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昏沉,没有掉举,也没有中随烦恼无惭、无愧,也没有小随烦恼,当然也就没有与之相反的善心所法,因为五识比较粗劣,没有稍微细密一点的思惟力,因此五识自身没有什么善恶心所法,体现出来的都是意根的善恶性。有四禅八定的外道凡夫,五识的大随烦恼心所法要减轻减少,根本烦恼只能减轻,不能断除,这些烦恼都是依意识和意根才能有,单独没有这些烦恼。每个人五识的心所法不必相同,因为意根的差别很大,引生五识的心所法就有差别。

五识有睡眠心所法,在睡眠当中暂时断灭,这个睡眠是由意根决定和调控的。五识还有寻和伺心所法,寻是五识粗略的四处寻找,当然寻找的行为是受意根调控的,寻找的方向也是由意根指定的,意根指哪里,五识就要趣向哪里,丝毫没有自主性,意识还稍微有一些作主性,五识根本没有,所以才说五识的心所法大多数都是依意根而有,随意根而转。从五识的运作上,就能了知到意根的心行。五识的伺,是在五识寻找到五尘的大略处所以后,静心等待五尘的出现,或者是仔细辨别五尘的相貌。五识没有悔心所法,因为没有多少思惟力,不能了别法尘,因此不能悔。

五识的善心所法,一般来说也都是依意根才能存在,包括信、无贪、无嗔、无痴、精进、不放逸、行舍、不害。意根不善时,五识也不能善,五识不能单独有自己的善心所法,因为善的对象是法尘,五识不能触法尘,不能有六七识那样的思惟力,就不能有善和恶的心行,善心和恶心只能六七识有,五识在佛地转识成智以后,可能完全具足善心所法,但现在还无法观察到。

成佛之前的五识心所法大体上没有什么变化,受意根主导的心所法除外,意根恶时五识就随之而恶,意根善时五识随之而善,中间也受意识的心行影响。五识自己单独相应的心所法只有五遍行、五别境,总共是十个心所法;加上依意根才能现起的善恶心所法,还有受意根影响和带动的不定心所法眠、寻和伺,总共有三十二个。六七识在成佛的时候,要经过三次转识成智,心所法转变三次,而五识转识成智只在成佛时转变一次,心所法到成佛时才转变,说明五识单独没有那么多善恶心所法,都是依意根才能现起的。

第四节  意根心所法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一、从十二因缘的角度看意根的心所法

十二因缘中讲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三个环节,很明显的揭示出众生的生老病死苦,都是因为意根的无明所导致的。因为意根的无明,众生就有了善恶业和六道轮回,那么意根的无明就包括了一切烦恼,具有一切烦恼心所法。众生因为有一切烦恼,才有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而意根的无明一旦全部断尽,众生就成佛,这时意根就具足了一切善心所法,并且恒常伴随着意根运行,从前是不恒常,尤其是凡夫阶段,很少伴随意根运行。

总结起来说,意根具足一切心所法,不比意识少。如果意根不具足一切烦恼心所法,心就不会太染污,就会少造作生死业,苦受就少,然而众生无量劫以来,具足了一切生死苦,造作过一切生死业,这说明意根具足了一切烦恼心所法。如果意根不具足一切善心所法,心就不会完全彻底清净,那就不能成佛,然而一切众生最终必将成佛,所以意根具足一切善心所法。只不过这些善恶心所法不是恒常伴随着意根运行,凡夫众生的意根,只有我见、我慢、我执、我痴四大根本烦恼恒常不断的伴随着意根运行,须臾不相舍离。可见,这四大根本烦恼是生死业和生死苦的祸根,由这四大根本烦恼,引发出其它烦恼时现时隐的现行。

如果我见烦恼一断,其它三个根本烦恼也会随之渐渐断除,四大根本烦恼一断,其它一切烦恼就会随之全部断尽,分段生死即了。所以说众生断我见以后,我见烦恼既不能恒常伴随意根运行,也不能断续伴随意根运行了;乃至于我执我慢烦恼断尽以后,我执我慢烦恼既不能恒常伴随意根运行,也不能断续伴随意根运行,而是永远不再伴随意根运行了。乃至于我痴烦恼也是如此,一旦断尽,意根的现行烦恼就断尽了,命终就可以出离三界,入无余涅槃了。

凡夫众生意根的善心所法不具足,不能恒常伴随意根运行,而是时有时无,时隐时现,一旦意根断除烦恼心所法,善心所法就会逐渐具足,而且会恒常伴随意根运行,这就是圣人的心行,不是凡夫的心行了。总结起来说,凡夫众生的意根只有四大根本烦恼恒常伴随意根运行,其它烦恼时有时无、时隐时现,瑜伽师地论即是如此论述。凡夫众生意根的善心所法也是时有时无、时隐时现,断除烦恼成为圣人以后,善心所法就会时常伴随意根运行,乃至于最后恒常伴随意根运行。

近几十年来,很多人都是极大的误会了意根的心所法,究其原因是由于定慧严重不足,无法现前观察意根的心行,理解力也不强,误会了菩萨的论述,这个误会一直延续到现在。由于各大菩萨的定慧层次参差不齐,高低不等,菩萨的论述中就难免有矛盾之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以智慧最深的弥勒菩萨的论述为主,如果有佛经为佐证,就应该以佛经为主。如果没有佛经来佐证,就要以真实的证量为准,以事实为准,因为事实毕竟胜于雄辩。

二、意根在十二因缘中的决定性作用

众生有生老病死纯大苦聚,全部是因为有无明,而这个无明就是意根的无明,意根有无明才有心行思心所,有思心所就有造业的抉择,之后才出现了六识。十二因缘前两个支分都是意根的,第三支分的六识也是因为意根才出现的,所以意根对于生死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对于其他法都有推动作用。即使第三支六识的业行,也是随顺意根而有,落谢下来的种子也是因为意根而有,所以后世的名色就是因为意根而有。意根染污六识就染污,种子就染污,名色苦受就多,尤其是三恶道的苦。

名色增长以后,出生六入,六入与六尘的触,由意根作主,意根攀缘多触就多,生死业就多,攀缘少触就少,生死业就少。触之后的受、爱、取,虽然有六识的受爱取,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能引出下一支出生的是意根的受爱取,意根没有受爱取,就没有下一个支分出现。最后三支的有、生和老死,完全是因为意根的取出现的。所以生死轮回的出现,意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十二因缘阐明了意根是生死的根,解脱和沉沦都在于意根,要想了脱生死,就要解决意根的问题,破除意根的无明。意根也是四圣谛苦集灭道的根,苦是由意根无明心行促使六识造业而来的,集是意根促使六识造业落下的种子而来的,灭是灭除意根的无明心行,道是意根证法而得来的。

既然意根在生死轮回之中,具有如此巨大的决定性作用,那么意根就具足了一切心所法,具足了所有善心所法和烦恼心所法,以及不善不恶心所法,意根的心所法决定了五识的心所法,决定了意识的心所法。意根心所法改变,六识的心所法就改变,一切法都随之改变。如果不改变意根的心所法,六识的心所法即使改变了,也会再变回去。意根烦恼不断,意识即使断了烦恼,也会重新生出烦恼,意根没有禅定,六识即使有禅定,也持续不了多久,必然会再次散乱。

三、意根的心所法为什么不比意识的少?

唯识的修证,意根是核心,因为如来藏用不着任何人指点,不用改变,修行只能用心于意根,改变了意根,就改变了一个人,从凡夫到果地佛;也只有改变意根,才能改变一切法。所有的无明都在意根里,破除意根的无明就成佛,改变意根就改变种子,种子改变就成佛。意识的无明都是从意根这里来的,依意根才有意识和意识的无明,意识和意识的无明都容易断除,根本不是难事,难就难在了意根。所以意根的心所不能比意识少,应该与意识的心所法差不多。禅定力和观察力都严重不足,就无法证得意根,更无法观察意根的心所法的运行,意根在任何一个法中的运行状态就不知不证,于是就敢贸然否认意根的各种心行,非要说成是意识的心行。

意根如果不证法,就不能破除无明,破除意识的无明都没有用,不能改变什么。现在看来,在意识上做什么文章都没有用,一切法的修证必须触及到意根,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个思路搞清楚搞明白了,对于佛法的修证应该没有什么话好说了。

四、意识心所法与意根心所法的关系

问:“识种子出生形成七个识以后,心所法伴随着运行,识心才有善恶无记三性。"这个心所法是属于意根的心所法吧?因为意根里有俱生和分别习气,而前六识由识种子出生形成时应该都是清净的,受意根心所法影响后才有了三性,这么理解是否正确?

答:哪个识运行,就有哪个识的心所法伴随着。因为意识受意根调控和指挥,意识运行起来以后,祂自己的心所法现起是必然受意根调控,受意根的心所法影响的,意根想行善,善心所法现起以后,必然带动意识的善心所法出生,以完成意根的指令,恶心所法和无记心所法现起都是如此。

意根要布施,必然要指挥六识去具体操作,这样六识的出生就是用来配合意根的,是要执行布施这件善事的,所以意识的心所法一出生必然是善的,与意根的心所法一致。如果意根不想布施,那么在布施这件善事上,就没有意识以及意识的心所法出生和运行。就是说只要识心的心所法运作,就会出现三性,所以要清净识心,只要把根源的意根心所法清净了,其余识心也就跟着清净了。

意根想要杀人放火,就会出生六识来完成这件恶事,因为杀人放火的具体操作必须有六识才能完成,意根无法操作,所以六识一出生,心所法必然是恶的,与意根的心所法一致。所以意根具足一切善恶无记心所法,才能让六识具足一切心所法去操作身口意行,不像某些人说的意根只有一部分心所法,如果意根的心所法不全,很多事意根就无法作主造作了,意根不作主的事,六识如何操作?

意识的心所法一开始与意根是一致的,但是通过思惟之后如果觉得事情不对,也会改变心所法,回头来说服熏染意根。意识也有违背意根的时候,比如意根想做坏事,可是意识犹豫不决,不实行,改变想法之后也可以改变意根的想法,这就是意识的熏染作用。改变意根都是通过意识的熏染,经历某件事,意识都会思考利弊,这样意根就会知道利弊,以后做事就会有所取舍。只不过意识熏染有快有慢,这在于意识的智慧善巧。

五、修行是修什么 ?

修行到最后到底是打死意识,还是打死意根?打死意识为因,打死意根为果,打死意根虽为最终目的,但下手处还得从意识处下手。意识每天晚上都死,植物人的意识也差不多一直都是死的,可后世还是照样不免三恶道,何况六道轮回。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生死的大权是掌握在意根手里的,所以修行必须落实到意根这里,把意根搞明白,把意根降伏下来,把意根的无明断除。灭意根的无明,究竟要如何操作?无明会延伸出一切烦恼心所法,那么烦恼心所法主要是谁的心所法?由意根的无明导致生老病死苦,哪个烦恼心所法意根不具足?如果意根不具足一切烦恼心所法,那修行是不是很轻松愉快呢?

有些人非要说意根是不善不恶的,既然如此,我们还用修行吗?修就是修除无明恶法,具足善法,如果意根只有不善不恶法,众生就不用修行了。如来藏是不善不恶的,所以如来藏从来都不修行,也根本不用修行。修个什么,让祂改正什么呢?祂没有无明,没有恶,也不邪。如来藏如果去修行,恐怕就会修邪了,修歪了。善恶皆无明,有无明必然是善和恶的。如来藏无无明,所以既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随缘应对,无所用心。有无明,才有嗔心,才会起心造杀业,有无明才有愚痴,才会造杀业。

六、五蕴与十八界的对应关系显示意根心所法的重要性

色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受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想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行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识蕴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六尘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六识的概念范围功能作用,各自都是什么?对应关系是什么?十八界具体对应于五蕴中的哪个蕴?

五根、五尘和法尘,对应于色蕴。六识和意根对应于识蕴和受蕴、想蕴、行蕴。受想行识与七个识息息相关,色与识也有关联,没有识就没有五根的色蕴。但一般人观察不出来意根的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即使五识的受想行识的功能作用,多数人也分不清楚,所以小乘法中一般不提意根的受想行识的作用。

色蕴由四大种子积集而成,受想行识蕴由识种子积集而成。单独识种子不能起任何作用,必须有心所法配合运行,所以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也就是心所法的功能作用。六识的心所法,离不开意根的心所法,意根心所法不运行,根本就没有六识及六识的心所法。所以五蕴和十八界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前五根五尘对应色蕴,意根意识五识对应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让这一切法运行起来的总指挥是意根,总司令是如来藏。

七、意根的别境心所法

嗔恚有意识的假嗔恚,和意根的真嗔恚,恨的程度,就说明了是真恨还是假恨。意根和意识的心所法,观察分别出来并不难,可如今有些人学佛就像背课文似的到处背诵,却当作百分之百正确,不去观行思惟。如果意根没有胜解,如何能作出那么多的正确抉择?尤其是断我见和明心见性的抉择,没有胜解,意根如何与意识一起参究,最后破参?意识给出的那么多信息,意根胜解了,才能正确了别并作出决断,否则决断都是错误的,众生如何能正常生存?

即使没有意识思惟时,发生大事了,意根也能马上明了事情的严重性,立时作决定。没有胜解就没有慧,胜解是慧的前提。意根的思,没有一个人确切地说出其内涵是什么,是如何运行的,只能说思是决定的意思,思量的具体内涵,思是如何运行的就更不知道了。

意根的念心所也是,有时晚上想一件事,后来要睡觉了,这件事老是在脑子里想,意识老是在提醒,早点睡吧,不要想了,明早恐怕起不来。可是这只能控制一会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再想那件事了,最后竟失眠了。意根的攀缘、习气、执着这些特性,总归要体现在心所上。

八、依人不依法才有争议

能现量如实观察意根的运作,必须有唯识种智的智慧,有最低初地菩萨的观察智慧才行。因为观察不到意根,不能真实了知意根,才会有争议。浅法没有争议,因为大家都能容易观察得到,对于观察不到的,才去争议,否则有什么可争议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分不清黑白,才去争议。意根到底有什么心所法,哪个人能够实际观察验证?六七识都是染污烦恼,遮障那么重,有什么能力去实际观察?如果有能验证者,只要把验证过程讲出来就能止息争议了。

依法,是依意根运行的真实相,如果观察不了意根,如何能依意根的真实相来定义意根?如何能真正依实际的实相法?依不了实相法,那就是依人,依人就不符合佛法修证宗旨,就有错漏,不合佛意,更不能得道。

九、意根独特的心所法功能

由思考进入禅定,在深禅定中表面好像没有了念头,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思虑,实际上意识虽然没有了念头和思虑,但意根还在用心和思量着,并没有停止过思虑,念头没有断绝过,因此意根被称作是恒审思量的心识,只是意识心智慧不足观察不出来而已。所以意识所不知道的事情,观察不出来的法,并不代表没有和不存在。

意根在一切法的运行上,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意识观察不出来,不代表意根没有作用也没有运行。在参禅中,在禅定中,在睡眠中,在昏迷中,意根所起的一切作用,意根的心所法的运行,意识虽然暂时无法观察出来,但绝不可否定意根的所有功能作用,等将来具有了唯识种智就能现量观察意根的运作和心行了。

由此可见,凡夫的智慧与唯识种智的智慧相差实在是太远了。我们有些人的禅定智慧都严重不足,对于自己所理解不了,观察不了的意根心所法,不应该表态说有或者没有,不应该说是与否,保持沉默和心里存疑才是智者。对于自己目前没有能力观察和辨别的法,不轻易下结论,也就不会轻易造作诽谤业,不给自己道业设置障碍,这是一个智者的选择。佛经常告诫菩萨应该闻深不怖,闻深不谤,应该安忍于甚深法义。

意根的神奇功能作用非常多,超出我们目前的思惟和想象,只有我们不固守浅薄的己见,不被固有的有限量的理论所封闭,将来就有可能观察出意根更多的功能作用。其实学佛修行到最后,就是把意根和第八识的功能作用全部开发观察出来,全部证得之后才能成佛。意根和第八识的法,都探索出来,都证得,也就没有什么可修的了,也就达到大乘的无学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