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心所法—实修的指归(第二版)
第五节 定心所法
一、有禅定时意根就有定心所法
意根是否有定心所法,完全在个人的修持,有禅定的人意根有定心所,意识也有定心所,乃至于五识也有定心所,没有禅定的人,识心就没有定心所法。在禅定里,五识得到了降伏,不缘多个境界,意识也得到了降伏,不缘多个境界,专心于当前了别的境界,或者是不了别境界。这是意根不想缘多个境界的结果,意根得到了降伏,不四处攀缘,不对多处境界感兴趣,只关注当前的境界,这样才使得六识都不到处缘法,都处于定中,否则意根散乱,六识必散乱而无定。
当意根从意识那里明了要修定,并且只能缘意识作意的法,受到意识的引导时,就会尽量少攀缘不攀缘,即使意根有攀缘,意识也不愿意关注,久而久之,意根就不攀缘了,只关注意识作意的法,禅定就出现了。意根因其攀缘习气重,要经过很长时间,意识不断的牵制意根只缘一境,意根的攀缘就没有用了,最后被意识牵制住时,就减少攀缘作意,这就渐趋于定了,但不能像意识心那样只缘一境或不缘境。
意根作意心所和思心所现起时攀缘法尘,第八识必生起意识了别;意根到处攀缘,意识就到处了别,这样就没有定了,所以意根也与定相应,才能保证六识有定。如果意根攀缘作意,思念着某个法,意识必出生念着意根所思念的法,就不能入无想定了,未到地定也很难出现。意根如果不降伏,任何人也不能有定,意根降伏的程度不同,定的程度就不同,意识的定就有深浅之说,定的深浅在于意根。比如说面前同时有五个人,如果意根同时对五个人都感兴趣,都作意,都生起思心所,那么第八识就在五个人处,出生眼识意识,眼识意识就要同时了别五个人,那么眼识意识很难有定了。
定叫作心一境性,意思是说意识只缘一法,偶尔有二法三法,以一法为主。眼前有十个人,如果意识要有定,只能集中精力了别一个人或者是两个人,才能把这两个人了别清楚、全面。如果意根对十个人同时全部作意,意识就要同时了别十个人,那么就不可能把十个人同时都了别清楚、全面。因此意识如果要了别清楚,就要在一个时间里专心了别一个人,那么意根就不能同时作意十个人九个人,否则意识就不能专注。
思惟此理,要知道意识心是如何出生的,出生的前提是什么;再思惟观行,意识得定的原理是什么,这样就能正确了知意根的体性,也许还能证得佛法。意根与法尘相触,第八识出生意识,意识就了别法尘,如果意根同时触十个法尘,意识必然要了别十个法尘,那么意识如何有定?意识了别的法尘也是意根作意和触、思的法尘,那么意识要有定,意根必然要配合,少攀缘作意,尽量不思量法尘,这样身心就与定相应了。
二、意根定的表现
定,就是识心不动,或者是少动,或者是慢动,或者是灭。动,就是身口意行的出生和运转;不动,就是身口意行的不运行,少动就是少运行,慢动就是身口意行动得慢和微弱;灭,就是身口意行的停止和消失。这些动与不动、少动、慢动以及灭,都是由谁指挥和作主决定的呢?除了意根无他,意识无此功能,五识更无此功能,第八识听从意根的安排,绝不无事生非,没事找事。
当意识把意根降伏下来以后,意根就安稳了,攀缘性减轻了,攀缘的法逐渐减少,以至于在心行上,灭除了一些心行,减少了造作,不再拿指挥棒一边指挥第八识,一边指挥前六识,忙得不知所以。这样的话,身体上的行为造作减少、减慢、减轻,眼不看,耳不听,鼻不嗅,舌不尝,身不触,四肢不动,头不动,最后外在的身行全部停止,五识灭去;以至于修到四禅时,意根不想控制色身,不执身了,就不想让色身再动,于是呼吸停止,心跳停止,脉搏停止,犹如死人一样。但是因为意根还不想灭除了知性,还想知,意识就保持了知性而不灭,只是了知性很微弱,动得极慢极缓。
在口行上,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慢、越来越低沉、越来越微弱,最后就消失,无声了。再出一点声音,意识觉得很累很累,意根就不愿意再作主说话发声,于是决定停止出声。在意行上,由最初的妄念纷飞,到渐渐念头减少、专一,最后减弱、消失,只有一个觉知,反观力减弱,再最后觉知性反观力也消失不见,进入无想定。无想定之后,意根也不想领受和觉知境界,于是灭掉两个心所,就进入灭尽定中。
由此可见,定最主要就是定意根的,只定六识没有用。因为意根想让六识怎样,六识就要怎样;想让六识了别什么,六识就得了别什么;想让六识了别多少,六识就得了别多少;想让六识了别到什么程度,六识就得了别到什么程度,哪有六识的自主权?六识想定,意根不想定,六识就要造作了;意根不想睡觉,六识就得工作,绝对摆脱不了意根的控制。因此说不降伏意根,怎么能定,如何定?修定只此一个门路,别无他途。定,就是意根的定!
三、戒定慧最终是由意根成就的
戒定慧三无漏学,不仅仅是意识应该修学和具足,主要还是要意根也要随意识修学而具足。持戒有表面持戒,也有内心真正持戒不犯的。真正持戒,就是意根持戒不犯,内心守戒;表面持戒,也可能是假装持戒,心却在犯戒。修学戒定慧三无漏学中,如果意根不守戒行,心里散乱放逸懈怠,想造作恶业,那么意根作主,一定让六识的身口意行造作恶业,满意根的愿,所以戒律以戒意根为主。如果不戒意根,只戒六识,最终持戒就不能成就。六识不能作得了自己的主,意根想犯戒,六识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服从。意根守戒,六识必然守戒不乱动。
意根有定不散乱,才能不到处攀缘,六识才能有定。如果意根散乱,意识想定,也定不下来。意根心定于佛法上,意识才能一心专精修行,定于佛法上不动摇;如果意根动摇不定,意识就没有办法了。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定强了,意识意根才能都生出大智慧,最后转识成智;没有定,就不能出生大智慧,不能转识成智。
四、意根定了六识才能定
既然大智慧不仅体现在意识上,也体现在意根上,转识成智既有意识的转识成智,更有意根的转识成智,那么禅定是定哪个识的,与哪个识相应?意识和意根都有禅定,都与禅定相应。首先,意根把法交给意识思惟,意识先是散乱,后渐有定,由其思惟观行引起意根的关注,注意力渐趋集中在意识所思惟的内容上,这样就有了初步的定。意识也就能逐渐专注于思惟观行,随着意根注意力的增强,禅定越来越深,意识越来越专注,思惟就越来越细密,意根依之深细地思惟,就能明理,从而证法。这是由观行引发禅定,再增强观行力的方法。
另一方面,意识修定,促使意根减少攀缘,意念集中;之后,意根决定思惟法义,意识就集中注意力思惟和观行一个法义,意识的观行内容刹那刹那传入意根,意根对于传递过来的信息也许有胜解,也许没有胜解,那就也许能出生智慧,也许不能出生智慧。是否能出生智慧,也在于三十七道品是否具足,戒定慧修行的情况如何,烦恼是否降伏,心性是否调柔等等诸多因素。
如果能专一思惟,深入细密的观行,就说明意识和意根二者注意力都能集中,二者都有一定的定力。六识出现禅定的时候,意根一定有定;如果意根没有定,六识的禅定就不可能出现,因为六识有念无念是由意根决定的,意根到处攀缘,六尘境界都想了别,不想只了别一个境界,六识是不可能无念或者专注于一个境界的。
六识熏修佛法,如果能熏修到意根,影响和带动意根,意根也就有定了。意根的定,首先是指意根能定于法上,定在五阴无我这个法上来精进修学,定在三十七道品上,或者定在菩萨六度上。意根一精进起来,六识才能精进;意根懈怠了,六识不可能精进。如果意根具足了三十七道品,六识必然具足。意根是督导和掌控六识的指挥官,六识必然受意根的指挥和调遣,所以修道的关键全部在意根上。
意根作意定于法上以后,六识就能定于法上不散乱了,然后在法上六识才能作意观行。意根定在哪里,六识就定在哪里,因为六识是随着意根转的,意根的指挥棒时时刻刻、刹那刹那都要指挥六识,意根如果不定,祂拿指挥棒到处乱指挥,六识是否能定?根本定不了。所以定首先还是指意根的定,与意根相应的定。
意根定于佛法上修行,时刻念着观行五蕴的虚妄,那六识才能去观行;意根如果想要参禅,认为如来藏这个法很重要,想要证得,意根就督导着意识来参禅,意识才能定于参禅这个法上,才能精进修行大乘法。所以意根如果不定,六识就没法定。在专门打坐修出来的四禅八定中,定主要指谁的定?当然也是指意根的。如果意根没有降伏下来,意根不定于打坐上,还照样四处缘法,攀缘惦念于其他法,杂思乱想,六识要想打坐修定,灭除散乱,这是不可能的。
能够专心致志的看书、思惟和做事,都是意识的定。但是如果意根对此不感兴趣,不定在看书做事上,不专心作意于书的内容,意识是否能定?根本不可能。意根如果不定,六识就散乱得如猿猴,不能定了。尽管意识不断地专心作意,可是没有用,照样被意根牵着四处跑。所以降伏意根是修行极关键处,闻思修证都要落实到意根上,才能功不唐捐,才能有结果和果报。
所以不管是四禅八定的定,还是定于法上的定,专注于法上的专注,主要都是指意根,然后六识才能定,才能息心,才能灭除觉观,甚至识心灭掉。意根一动,六识才能动,意根指哪,六识一定打哪;想降伏六识,一定要降伏意根,降伏五阴也首先要降伏意根。
成佛也主要是把意根熏成功,让意根证得一切法,了知一切法,灭尽无始无明和尘沙无明惑,意根具足圆满了戒定慧,众生必然成佛。这个众生是指谁?就是指意根。所以维摩结经说的了众生心行,如来藏了众生心行主要是了意根的心行。众生就是意根,意根就是众生,意根把五阴当作我,那么就要断除意根的我见。
五、修定的原理
意识一上座时,就准备定,可是坐了许久也定不下来,一愁不展。直到把意根拴住,不到处乱跑,意识才渐渐定下来。意识是如何拴住意根的?意识想要修定就强行制心一处从而对抗意根的胡乱攀缘,时间久了意根知道乱动也没用,六识不愿意随顺,意根慢慢就定了下来,这时意识才能真正有定。
意识分别慧很强,知道心散乱的种种过失,从而产生了修定的欲望,此时就可通过强行的制心一处拴住意根,让意根慢慢听话调伏下来。意根先清静,意识才能真正定得下来,但意根要想清静需要先靠意识的熏染和制心一处,两者相辅相成,缺了哪个配合,心都定不下来。
意根牛被意识慢慢驯服下来以后,不乱吃草,不踏人家苗稼,意识才能安心。意识是骑在意根牛背上的牧童,意识牧童遥指杏花村,意根牛就驮着牧童慢慢走向杏花村,学佛就是如此。意识降伏意根,是为了让意根引领自己走正路,因为意识在意根牛背上不能自主,自己无法下来单独走路,就要依靠意根达到目的地。
六、定来源于意根的少攀缘不攀缘
意根对六尘的攀缘减少减轻,才能有定的出现,如果意根只缘一法,那个定力要多强有多强。实际上这是很困难的,意根在六尘境界上可以只缘一法、二法和少法。六尘之外的法,意根也缘,比如某个业种成熟,第八识把业缘变现出来了,意根也知道;到了某时应该出定,意根也知道;身根当中出现的某些变化,意根同样是知道的。其实身根也是意根所缘的六尘境界之一,意根不能不缘,尤其是意根还执身时,身根如果有些变化,意根都能知,还会促使意识去了别比较大的变化。
意识每每修出的一点点定,都是意根的功劳和功德。如果意根攀缘重,时时处处攀缘惦念,意识不可能有定。所谓的定,正是意根减少攀缘的结果,正是意根对六尘境界的作意减少的结果,正是意根在六尘境界上的触受想思心所法少于现行的结果,这也正是意根的德出现的结果。烦恼降伏就是德,不散乱攀缘六尘就是德,不贪爱少贪爱六尘境界就是德;有德就有功,其功就是心得清净,智慧现前。睡眠清明时,是意根攀缘较少的德所引发的功,不迷惑、不颠倒、不妄想、不错乱、不烦恼,就是功德。
在初禅以前的定中,意识可以缘两、三个法尘,有主有次,有轻有重,只要有主次轻重,就有定。如果没有主次和轻重,所有法意根都认为重要,那个心就是非常散乱的,不可能有一点定。那么意根也就不太可能只缘一法,缘的法减少减轻就可以有定,有主有次就可以有定。最好的定是意识只缘一法,意根在六尘上是只缘一法,在六尘外,也要缘某个法,才能与如来藏一起维持、执持五阴身的运行。
七、意根禅定力的强大作用
在修定时,身心是相互影响的,身根和意根、六识都相互影响,色法和心法、物质和精神是相互影响的。比如坐禅时环境清净不嘈杂,坐垫特别舒服,身没有病痛阻碍,自然容易入定。当身体的任脉堵塞非常严重的时候,想要得定,是万万不能的;同理,后背督脉严重堵塞的时候,想要得定,也是非常困难的,坐都坐不直,何况得定;当内脏问题严重的时候,心烦意乱,想要得定,太难;当大脑气血运行不畅通的时候,想要参禅,深思佛法,根本行不通,这是身对心的影响。心对身的影响情况,比如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对一切人事都很超然,那么色身就健康,即使有病,心里不在乎,不当回事,疾病也能很快就好。
圆觉经里佛所讲的很多种修行方法,那些变化身心世界的修行方法,都是指意识在定中,由意根指挥如来藏所变化出来的,是如来藏配合意根的思心所变化的。没有定,意根的思心所功能就强大不了,能被杂乱的法尘分散其注意力,意根作意的法太多,识心分流,势力必然减弱,如来藏无法配合意根的思心所以变化身心世界。
各种神通境界,如果离开意根,一通也没有。意识想要身体上升虚空,身体一寸也挪动不了,只有意根有力量,思心所强大时,才能指挥色身,如来藏配合,出现各种神通境界。意根的思心所要强大,必须有禅定,意根少于攀缘,势力集中,心识强大,如来藏配合满足意根的意愿。
任何一个法的运作,没有能离开意根的,只是意根不在表面运行,很多人观察不到罢了。为什么意根不在表面运行?如来藏也不在表面运行,这是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观察不到,就说意根和如来藏都隐藏着,都是秘密的;如果能观察到,而且很容易就能观察到,那么意根和如来藏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在佛那里,一个秘密都没有,因为佛的智慧无比强大,证得了一切法,无一法不知,无一法不晓,所以佛是具有一切种智的智者。
如果众生都能观察得到意根的运行,意根就不叫作潜意识或者是暗意识了;因为众生观察不到,就说意根在背后运行,在暗地里运行,而且也是一种意识,是隐蔽的意识,那就是说意根的功能识性与意识比较靠近和相像,大众才把意根的作用当作是潜意识和暗意识。同理,如果大家都能观察到如来藏的运作,如来藏也就不是什么神秘的了,也就不是隐藏的识心了。悟后的人,都能观察得到如来藏明晃晃地运行着,一点也不隐藏。隐不隐,秘不秘,在于自己的意识,不在于意根和如来藏。祂们没有隐藏自己的想法,都是在光明正大的运行着,只是众生智慧和禅定不足,观察不到罢了。
如果有定,少于攀缘,定于一处,意识也必然定于一处,一个人的心力就强,六七识可以合力改变另外一个人的心意和想法,以及色身的状态。所谓的心力强,就是识心在禅定中,心力集中不分散,心意所指的境界,就能随心而改变。其中意识起着分析引导的作用,意根起着抉择指挥的作用,如来藏随顺意根,就能改变境界。而如来藏改变境界,首先是改变外境界,其次内境界随之改变,自己才能发觉。
而改变境界和他人想法的决定,就是意根的思心所作出来的,是意根的意愿。意根通过调动自己的如来藏,就能控制他人,当然也要在意识的配合之下,意识负责选择目标和方向,负责分析、计划和研究。
别人身上的胆结石,如果心力强,都可以通过观想消除掉,包括消除他人身上的癌细胞,两个星球远的距离,也可以办得到,不是同一类众生,也可以办得到,改变鬼神的色身和心理状态,有禅定力时,这都不难。心力强的人,打个心念,就加持了他人,也不是难事。一切法的改变,是意根推动的结果,是意根思心所造作的结果,是如来藏随顺配合意根的结果。
八、意根由于攀缘才难以入定
我们打坐修定时,为什么不能入定,为什么入定很浅,就是因为意根不肯歇息下来,攀缘不断,心里什么法都惦念着,放不下,这就是无明。众生都是以为真有个外面世界,真有个人事物存在着,内心才思绪不断。打坐时意根总是攀缘万法,意识心就要了别这些法,因此不能安定下来。
如果意根没有无明,知道一切法的虚妄不实,就不愿意攀缘,意根就安稳下来,不再攀缘法尘,意识就不用去了别,心就定下来了。定中所见的一切人事物理,也是意根攀缘,才显现出来的,仍然是虚妄法,不可执著。如果不执著了,那些境界慢慢就会消失,定就深了。修定时谨记世尊的告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时时提醒自己,就会减少攀缘,无明薄了,定就深入了。
九、意根定于一境才能有定
楞严经中世尊说意根默容一切法,意思是说意根能缘到第八识所变现出来的一切法,所缘的法范围非常广泛,祂内执第八识为我,随着第八识而能缘一切法,于是就把第八识所缘的法,当作是自己所缘的,这样就把第八识的功德据为己有了。意根又执六识为我和我所,把六识的见闻觉知误认是自己的见闻觉知,把六识的功德据为己有。
因为意根攀缘的法太多,不能专注,以至于祂了别六尘的慧劣,不能清楚了知六尘境界。因此想具体了别六尘境界时,就让意识出来帮助了别,第八识就随顺着变出意识,了别那些意根所攀缘的境界,于是一个念头又一个念头不断地涌现出来,随着意根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一会儿过去一会儿未来,意根攀缘什么,意识就随着了别什么,从无定止。六个识每天都跟着意根东奔西跑,意根指到哪里,六识就打到哪里,意根是总指挥,指引六识到一切六尘境界上去了别,六识只能听从。
如果想要修定,想要有智慧,就要把意根系缚在少数或者一个境界上,意识就会达到一心不乱。降伏了指挥官,就能降伏千军万马,擒贼就要先擒王,谁作主,就把谁公关下来,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要想修定,让心识集中,只能制止意根,让祂只能缘于一境,这样意识就能集中在一个境界上,这就是识心的定,名为制心一处。
意根虽然执第八识的功能为我所有,但是没有明心之前,祂不知道自己缘第八识才能有自己的见,不知道自己把第八识的见当作了自己的见,把第八识的所有功德都据为了己有。如果意根知道要攀缘第八识如来藏就好了,那么众生就没有无始无明了。可是众生的意根从来就不知道有个第八识如来藏,学佛以后知道有如来藏,又不知道在哪里,没有证得如来藏,不可能去主动攀缘第八识。证得了如来藏,缘于如来藏,意识就能观察如来藏的运作,思惟如来藏的体性,意根随着意识的观察,也能随时了知如来藏的运作,这样就能获得别相智、后得智以及道种智。
十、降伏意根才能修好禅定
打坐入定时,意根不灭,照样攀缘一切法,第八识照样变法尘,攀缘得严重了,意识心就出定,心就散乱了。所以意根不降伏,是修不好禅定的。降伏意根,就靠意识去说服教育,首先意识心自己要先明理,才能去说服教育意根。意识心要明理,就要多熏俢佛法,尤其是正法的道理,哪一天意根被说通了,认可所熏俢的佛法道理,修行就有大的进展,就算成功。
如果意根认可五阴十八界确实是虚妄的,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那就断了五阴为我的我见了,断了我见,随后三缚结都断,三恶道业消灭,未来世永远不下三恶道。如果意根知道自我虚妄,一切法都是虚妄的,再也不执著自己,不执著一切法了,就会断我执,就是四果罗汉,得解脱了。意根被降伏下来,不再攀缘,执著轻了,禅定的修行就会大有进展。打坐时意根不再攀缘法尘,去弄出很多事情,那么意识心就不用了别那么多法尘,禅定就修好了。
十一、心不在焉和刹不下心的意思
心不在焉,就是心不在这里,不在此时正面对的事情上,类似于对正在做和应该做的事无心,其实是有心,只是不专注,注意力分散在其他方面。这表明意根对于目前的事情不感兴趣,意识心注意力就不能专注在此事上,而是在关注着其它意根感兴趣的事情。因为意识不能专注,对于眼前的人事物见就像没见着一样,叫作视而不见;听就像没听见一样,叫作充耳不闻;吃饭时食不知味,六根触六尘时,六识的了知性都较弱。
这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意根有更重要的事要攀缘,意识心就得专注在意根关注的事情上;另一种情况是,修行人通过修行,心趋向于无为,意根对于六尘境界不感兴趣了,六个识也趋向于无为,对六尘境界不愿意作具体分别,敷衍了事。
刹不下心,也是注意力不能专注在目前所做的事情上,心中还有其它的更重要的事情在惦念着,也是意根有别的事情要关注要攀缘,意识心就没办法专注在目前事情上,叫作分神或者是一心两用多用。所以我们要想做事成功,就要降伏意根,让意根尽量减少攀缘,意识就能集中注意力,解决目前的事情,这就需要修定了。修定从意根下手,断烦恼从意根下手,断我见从意根下手,明心见性从意根下手,意根的问题解决了,一切事情都能解决,成就佛道,全在意根。
十二、扭转意根的习惯心才能定下来
有的时候想静静的思考问题,可是耳边总是能听到细微的杂音,还有虫鸣等等,就会觉得有点吵,分散注意力。为什么意识不喜欢听的声音,却挥之不去呢?这是意根的习惯性攀缘,毫无目的的攀缘,祂的习惯太厉害了,意识没办法管得住,只有长期修定,把心沉浸在非常感兴趣的事情上,才能屏蔽意识不想了知的尘境。当禅定很深,意识很专注时,意根攀缘的法意识不喜欢不愿意了别,意根知道后,也就逐渐不再攀缘,意识不理会祂的所缘境,祂就放弃所缘,注意力这才集中了。修定的原理就是这样,意识不再顺从意根,意根就不得不收敛,围着意识转,这样二者都定下来了。
如果修得太急,意识违拗意根太严重,意根就会非常烦躁不舒服,感觉抑郁,有时就要发脾气,这时候意识就要放缓节奏,不要太强扭意根,选一个意根感兴趣的法来沉浸其中,慢慢把意根的习惯改变,然后再走上修定的正轨。
十三、意根被降伏之后才能出现定慧
沉下心来是什么意思?沉下心来就是心排除了杂念,定出现了。这时是压伏了意识的杂思乱想,心不浮躁,专一而深沉,意识思惟细密而深透,意根减少攀缘,不断消化意识传过来的信息,并能不断考究权衡。意识心沉静下来,思绪不杂乱无章,所思惟的法就能深入到意根,意根也能明了思惟的法。
在遇到问题时,内心比较慌乱,是因为意根心里没有底,意识没有主意,不能让意根安心,没有给意根提供什么可靠、可值得信赖的信息,意根就心不踏实,做事不稳。内心越慌乱,意识越不能有清晰的思惟,就没有智慧的出生。沉稳的人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沉稳,这因为心里有定有慧,定力强,能看透事情的本质,意根镇静,能保持身心安稳。看透是什么意思?只有意识的看明白,比较浮浅,还不算透,意根也看明白了,才是透。而定强,意根就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思量抉择性,就能作出智慧性的抉择。
定慧是紧密相联的,离定无慧,有慧的人必有定。为什么?压伏意识的杂思乱想和肤浅思惟,专一深入,入到意根,发挥意根的功用,二者合力解决问题,从而智慧显现,虽有意识的智慧,更要意根的智慧。那些坚毅不拔的人,意志坚定的人,百折不挠的人,成就大事的人,都是有定有慧的人,也都显示出来内心深处的勇气和智慧,绝不仅仅是意识表面的智慧。
而有大福德的人,往往也表现为沉稳和睿智,有定有慧,足智多谋,这个定慧之力即是意根被降伏之后所获得的能力。临危不惧,果敢机智,有勇有谋,都是定慧结合的表现。为什么临危不惧?意根安稳,是意识训导、熏染的结果,一般的肤浅的意识训导不了意根,必须深入定中,一心思惟,才能把意根熏染成功,让意根有底气,果敢坚决,有智慧性的决断力。
佛法含摄世间法,学好佛法,定慧等持,再学世间的知识时思路清晰,直奔主题。教学,就是意识教导自己的意根,或者教导他人的意根;教学的成功,在于能够说服意根,驯服意根。
十四、意根能否缘于一法
意根不可能只缘于一法二法,但是祂所缘的法要有重点和侧重面,有的在意有的不在意,有的用心有的不用心,这样就能把重点突出出来,让六识了别重点部分,这就是定。意识也不可能只缘一法,很多时候要超过二法三法等等,比如意识处于念佛三昧之中,重点缘于佛号和佛念,可是意识也知道白天黑夜,也知道行走坐卧,也知道东南西北,也知道周围情况,也知道躲避什么,不是像傻子一样除了念佛一无所知,但是意识就处于三昧定中。眼识处于定中,只关注眼前一个事物,但是眼识也知道光明和黑暗等等。这说明,定不是只缘一法才称为定,注意力集中,专注力足够,才是定的状态。有一些定力强的人,专注力强,同时做几件事都能处理好,不往无用之处分神。
意根虽然有遍缘性,但是不一定都要同时缘一切法和所有法,祂精力不足就要有一定的选择性,目前当下祂觉得重要有意义的就去缘,习惯于缘的法,由于惯性作用一定要缘,但不一定分配过去多少精力和注意力,心里只要轻轻一带就行了。比如说我有权利管理五百人,但是在同一时间,我未必有精力和兴趣五百人都照顾到,每一时间,都会有所选择。意根也是如此,权利归权利,能力归能力,兴趣归兴趣。因为意根的禅定力精力不足,智慧力也不足。
十五、意根与定心所法相应
意根与定心所法相应,但是极大多数人的意根并没有定,只有修出了禅定的人,其意根才有定心所,没有禅定的人,意根就没有定心所。如果说有禅定的人意根也没有定心所,那他的六识如何能定得住?比如说意根对面前的紫罗兰感兴趣,让六识欣赏,同时又对旁边的鸟叫感兴趣,六识就要分散注意力去听鸟叫,一会意根又对一个人感兴趣,六识就要分散注意力去观察品评那个人,这样的话,六识如何能有定?
窥基大师前世入定几千年,如果意根没有定心所法,如何能在定里几千年?这个定里并没有六识,有六识就定不了多久。外道们的禅定也很厉害,能定八万大劫,都是意根在定中。意根如果不与定心所法相应,修定还有什么用?怎么修也不会有定,意根不善,意识怎样熏染意根也没用,众生永远不能善。
意根如果只能有低劣的慧,那就永远不能转识成智,永远不能有佛那样的智慧。难道说佛的意根也是那样的低劣劣弱?那么佛是如何由意根成就的报身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