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祖师开示直解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般若经典 更新时间: 2025-07-03 03:11:14 阅读: 4238

第七章 佛经中语句段落讲解(二)


十一、大乘入楞枷经卷三

原文:佛言。大慧。我所说者。分别尔炎识灭名为涅盘。大慧言。世尊。岂不建立八种识耶。佛言建立。大慧言。若建立者。云何但说意识灭非七识灭。佛言。大慧。以彼为因及所缘故。七识得生。

大慧。意识分别境界起执著时。生诸习气长养藏识。由是意俱我我所执思量随转无别体相。藏识为因为所缘故。执著自心所现境界。心聚生起展转为因。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现。境界风吹而有起灭。是故意识灭时七识亦灭。

释:佛说:大慧,我所说的涅槃,是能够起诸分别和烦恼的六识心灭了,不再进行分别了,就是涅槃。大慧菩萨问世尊说:不是说众生有八种识吗?佛说:是有八种识。大慧说:既然有八种识,为什么只说意识灭众生就得涅槃,不说七识灭得涅槃呢?世尊说:大慧,七识是以六识的不断分别执著为因为缘,才能生起和运转。

当六识不断的分别六尘,并且执著六尘为实的时候,就熏染第七识,让第七识形成了习气,习气种子就存在第八识藏识里,熏染了第八识,让第八识里的业种有生有灭。众生的五阴身出生时,第七识意根依第八识就有与生俱来的我执和我所执,意根的恒审思量性随之就运转起来,就是因为六识不断分别执著存入种子的缘故。

六识运行的种子存入第八识以后,后世第八识就会输出种子,现起三界世间万法,第七识就会继续执著这些万法为我和我所。七识以第八识为因为缘,把第八识的见分执为是自己的见,把第八识所出生的六尘境界执为是自己所有的,这样我执我所执就围绕着第八识的见相二分而运转着,七识意根就这样不断地运行不灭,因此不得涅槃。七识意根就像大海的波浪,随着大海所现起的境界风的吹拂而生起。意思是说,第八识这个大海现起了六尘境界,七识就随着六尘境界生起运作,境界风不断,就是六识的分别执著不断,那么七识的海浪就不断。世尊说,因此六识如果灭了,不再分别执著,七识就不会再生起运行,七识也就灭了,众生就涅槃。

这段楞枷经里所表达的意思,与十二因缘当中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众生心中有无明,身口意行就不断,身口意行不断,六识被迫就要现起运行,六识不断生起,其心行就作为习气种子存在第八识当中,意根就执取第八识中的种子,生起现行,这样意根不断,未来世的名色就不断,众生就不能涅槃。

十二、楞枷经原文:佛说。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著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释:佛说,所谓的贪是什么呢?对于世俗法或者是有执取心,或者是有厌离心,或者是去碰触,或者是沉浸其中,心被外尘牵引着,堕入断常两边邪见,不是认为一切法后世永灭不生,就是认为一切法常存不灭,这些都是贪爱的表现,有这些贪,就会堕入苦受阴之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就不可避免了。这一切生死过患,全部是由贪爱所引起的。

贪爱之习,是由熏习了世俗之论法及与世俗论者交往密切所引起的,就生出了对世间法的贪爱。世尊和诸佛都一致把自心熏习之法说名为贪。佛说这样的熏习是摄取了贪欲,而不是摄取了法。这里的摄受是指心中容受了贪,接纳了贪。贪与法是背道而驰的,贪是世间,法是出世间,二者如称之两头,低昂等时。

原文: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

释:佛说:大慧,什么样才是摄取法呢?能善于觉察到自己所知所触的一切法都是由自心如来藏所现起的,是三能变识和合显现出来的,是真心如来藏依缘出生的,不是真实存在的。第八识如来藏是第一能出生法的识心,第七识是第二能促使法出生和显现的识心,六识是第三能引导和显现法的识心。三者和合,一切法就会运作出来。

在接触一切法时,要清楚的觉知五阴十八界是人无我的,觉知一切法相都是无我的,没有真实存在性,都是被出生的法,都是生灭变异无常不可靠的法。证得了人无我和法无我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妄想了,就生出了无相、无作、无愿之心,对一切法就不会再有什么想法,内心不会再依赖这些法,对这些法不再生心动念,不会再生起执着,不再生起善恶、是非、对错、有利、有弊等等思想观念。

证得法无我具有唯识种智,成为地上菩萨以后,要善于了知上地菩萨的相貌和应该修行的法,自心不执取真如意根和六识,一切法都不执取。这样的菩萨一切诸佛都会为他智慧灌顶,内心完全摄受十个无尽句,发起地上菩萨的十个清净大愿。对于一切法再也没有妄想了,不再认为我能如何如何,了知一切法因缘所生都不自在。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堕在一切知见上,不堕在一切虚伪相上,不堕在一切妄想上,不堕在一切法性上,也不堕在一切的有无等等两边上。

十三、楞枷经原文: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释:这段是讲如来藏的体性。佛说如来藏是一切善法和恶法的因,由有如来藏才能有一切善法和恶法。如来藏能变造出一切六道众生的生命体,就像一个善于工伎的伎儿一样,能变现出一切六道境界。并且不把自己所变造的法当作是我和我的,不觉知自我,也不觉知这些法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如来藏的无我性,与七识的我性截然不同,七识的自我性非常强大。

一切法都是如来藏、业种和意根妄想和合生出来的,因缘聚合方便而生。外道们却觉悟不了这里的内在之因,就认为这些现象一定有个造作者,比如大自在天、上帝等等,丝毫不觉悟到如来藏的神奇。如来藏无始劫以来,一直被众生无始的虚伪虚妄的恶习所熏染着,存入了众生无量数的邪见和执著一切法实有的恶习种子,所以如来藏也叫作能藏种子的识藏。

因为如来藏存入的众生这些无明恶业种子,就会出生众生的无明住地三界世俗法五阴十八界,出生这些法以后,就会时时刻刻与七识在一起,共同和合运作变生和执持这些法。就像出生海浪的本体大海一样,常常出生海浪不断绝。如来藏常常出生一切法,自身却没有无常的过失,也没有我性。自体之性没有无明烦恼和污垢,心性毕竟清净,究竟清净。

十四、楞枷经原文: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

释:除了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其余都是有生有灭的心意根和意识等等,众生念念都体现出七识心的生灭变异无常性,因为不知法界实相,而生起虚浮的妄想,执取境界为真,执取六尘的种种形色相貌,然后再安上名言名相。都不知道所有这些境界相貌都是自性清净心所显现出来的假相,由此无知,而不觉悟着境所带来的苦乐,有苦有乐就得不到解脱。众生无始劫以来,被世俗名相所缠缚,生起种种贪爱烦恼。

过去祖师传法印证弟子开悟,就以楞枷经为准来印心,到六祖时,才改为金刚经。楞枷经中对断我见证初果到四果有印证的标准,小乘修行也可以用楞枷经来印证。

十五、楞枷经原文: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释:这里说声闻和缘觉辟支佛,他们对于如来藏,只能是想一想而已,心里臆想有个如来藏是自性清净心,是真实的我,他们只是有这种知见观点,并不能真正的证得,只有发大心的菩萨才能证得,不是猜测和臆想。声闻缘觉们虽然知道有自性清净心,但还是被无始劫以来的客尘烦恼所遮蔽覆盖,不能见得祂,因此知见还是不足,虽然他们已经证得了小乘的法眼清净,对于如来藏法,还没有生起法眼,其知见还是不清净。所以说,声闻缘觉并不能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如果能证得,那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种性就改变了。

诸佛诸如来却不是这样,诸佛如来,一切法呈现时都是现前境界,也都是现量观察,不用想象和思惟,更不用臆想,完全是现量境界,境界到面前立时就知,犹如观看自己手掌中的阿摩勒果一样清晰、透明、清澈、真净。

十六、楞伽经第二卷原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

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大慧菩萨请求世尊宣讲第一义谛,菩萨们明了第一义谛之后,能够地地转进,进入如来地,成为究竟的佛世尊。这个第一义諦,离开一和异,离开俱和不俱,离开有和无以及非有非无,离开常和无常。这个第一义諦的智慧境,一切外道们都不了知,都不能证得,只有已经觉悟了的登地的圣人们才能够证得。

圣人们能够离开七识妄心所具有的自相和共相,而证入真实的甚深之理,也就是第一义諦。然后就能从初地开始,地地辗转增进,心地越来越清净,无明断尽,七识心彻底清净了,就进入如来地,成为究竟的佛。

这个第一义諦就像一个摩尼宝珠,能现无量无边的光彩,能现无量无边的有为法相。自心所显现出来的一部分现象界的相,以及一切諸法之相。大慧菩萨说,我和其余的菩萨摩诃萨,都能够离开这些由于七识心的妄想而由第一义諦显现出来的虚妄相,离开这些虚妄相的自相和共相,而只见第一义諦相,这样就能迅速地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中,一异是指第一义諦与諸法的关系,是一同时又不是一,是不一不异的;俱不俱是指第一义諦与諸法的关系,是在一起同时又不在一起,是非俱非不俱的;有无、非有非无,是指第一义諦的有性和无性,非有又非无性,既有又无有性;常无常是指第一义諦的常和无常性,既是常又是无常,既不是常又不是无常。

妄想的自相和共相,包括了第一义諦产生的色法和心法部分。法有色法和心法,有真法和妄法。色法有色法的自相和共相,心法有心法的自相和共相,妄法有妄法的自相和共相。真法有自己本体之相,没有共相。

十七、楞枷经对意根断身见我见的证明

原文: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释:佛告诉大慧菩萨说:有三种须陀洹,在果位上有差别。是哪三种呢?是上中下三种,下种品位的须陀洹,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就般涅槃了;中种品位的须陀洹,再托生三五次就会般涅槃了;上种品位的须陀洹当生就能般涅槃。这三种须陀洹人断除的结缚有三种,分为上中下三种,就是身见、疑见和戒取见三种结缚。这三种结缚不断的升进,断除的逐渐彻底,就证得阿罗汉果了。

断我见证得须陀洹果的人都要断除三縛结,由于断除结缚的程度不同,须陀洹的品位就不同,离般涅槃的时间就不同。那这三种结缚是意识断的还是意根断的?是断意识的结缚还是断意根的结缚呢?从上品须陀洹当生就能成为阿罗汉进而般涅槃的情况来看,一定是断除了意根的结缚,当然意识的结缚也断了,两个识的结缚都要断尽,我见才能断尽,我执等等烦恼才能断尽,才能般涅槃得解脱。

每个人的意识意根的烦恼结缚轻重程度不同,导致我见的轻重程度不同,加之每个人观行五蕴的深浅程度也不同,那么断我见时断除的三縛结程度就不同,获得的解脱智慧就不同,品位就不同,解脱三界的时间长短就不同。解脱当然是解脱意根了,生死是由意根的一念无明造成的,断除结缚,不仅要断除意识,更要断除意根的结缚,意根的结缚断尽,我见就断尽,我执就断尽,就不会再主导生死轮回了。

原文: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释:楞枷经中佛说身见有两种,一种是俱生身见,五蕴生来就有的身见,就是意根的身见,这个需要断除;另一种是妄想身见。妄,就是虚妄,不真实,不是正真,想就是了别和执取为相,执取为实,执取为我和我所,因此妄想的时候也有身见,妄想身见也需要断除。

妄想有多种,如缘起妄想,不如实的看待由各种因缘所出生的法,虚妄的执取为这些缘起法是我和我所有的,不知道这些法都是因缘出生的,都是虚妄的无常的生灭的变异的苦的,并不是我和我所。缘起妄想不仅有意识的妄想,更是有意根的妄想,二者的妄想都要断除,不要再妄想缘起法是我和我所,根本不是。

自性妄想,认为一切法都是有自体性的,有真实性的,是可依靠的,是可依赖的,于是就执取为我和我所。这种妄想里既有意识的妄想,更有意根的妄想,二者的妄想都要断除,才是断我见者。各种妄想中,以意根的妄想为主,意识的妄想为辅。

原文: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

释:譬如依缘起自性,执取缘起法有自性之后,就会生起种种的妄想,普遍计度执著缘起法,妄想缘起法非有或者是非无,不有不无,即有即无。因为这些想法都是不真实的妄想幻相,都是愚痴的凡夫众生的妄想。愚痴的凡夫对于缘起法生起种种的妄想,执著缘起法有自体的真实性,执取缘起法的所有相貌为实,为我我所。

就像天热之时沙滩上现起的虚幻的炎水,渴鹿却妄想为真实能喝的水。凡夫如渴鹿一样,把不实的幻化的五阴身当作真实的我和我所,而不断的执取之,贪生生贪。断除我见的须陀洹人,对这种妄想的身见,如实观照出五阴身无我我所,如实觉知五阴身没有自体性,断除了自己无始劫以来的对于五阴身的无知执取性。

以上的妄想身见,还是以意根的身见为主,意识的身见为辅,因为文中处处讲到了种种妄想自性计著,自性相计著,久远的无知计著。这些都是指意根的妄想身见,由意根的妄想身见起意识的妄想身见。意识的妄想身见,并不久远,只一世而已,然后就灭去。意根不灭,致使下一世的意识仍然要生起妄想身见。所以修行如果不处理好根深蒂固的意根问题,所修仅仅是皮毛,还会再生,唐捐其功。

断身见分为断意识的身见和意根的身见,那么断识心的我见,更要分为断意识的我见和意根的我见。

原文: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释:佛说,大慧,所谓的俱生身见,是须陀洹人所断的身见观察自己身和他人身等等。其中受想行识四阴没有色相,不是色身,色身是有色相的。色相出生时,形成了色身,由四大种子所造就,色相是辗转出生色身的相,是形成色身的因相。四大种子生后即灭,不能集聚起来形成色相,色相也就不能集聚成色身。因此须陀洹人观察色身时,证得了色身非有非无,非有无,这样身见就断了。

色身由各种色法组成,各种色法就是种种色相。种种色相由四大微粒组成,四大微粒由四大种子组成。前边讲表相,后边讲实质和事实。表面看色身相是存在的有作用的好像真实的,实际上没有真实的色身相,是虚幻的,是空的,是假的。比如头昏目眩的人,看见眼前的黑点狂飞乱舞,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黑点,看错了。不能说黑点是有是无,不能说黑点非有无。色身相也是这样,不能说色身的有和无,以及非有无,非非有无。一切诸法,离四句,绝百非。

像这样断了身见以后,贪爱就不出生了。以上所说为真实的身见相,不有不无,也不有无。有,相上可见,不有,相是空的散坏的生灭的;无,四大不集聚,相就不集聚,不无,相上可见;非有无,不是有也不是无,有无互摄,有虚假之用,用也不真。

原文: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释:佛说,大慧,疑见的心相,就是所说的心里得到了对于法的如实知见的心相,善知法的相貌,善知法是如理还是不如理,以及刚才说的俱生身见和妄想身见的虚妄想断除的缘故,心里对法的疑念不再出生了,不再怀疑法究竟是如理还是不如理的。因为心中断除了疑念,就不再去别处寻找证据,以证明自己的见解是清净还是不清净的,得到了法眼净还是没有得到法眼净。有此狐疑,就是疑相,初果须陀洹人已经断了疑相。

余处,是众多外道的有与无的邪见处。须陀洹断身见断疑见以后,不再把外道有无邪见奉为圭臬,那些法清净与否,自己心中很清楚。

原文: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释:佛说,大慧,禁取戒是什么意思?须陀洹人不取非戒,不持不能得解脱的戒。因为须陀洹善于观察持不如理戒的苦报苦果相,不能解脱生死,因此不取非戒不持不如理戒。大慧,执取不能解脱的非佛制定的戒者是愚痴的凡夫,他们一定会接受苦行而行苦行,其目的是为了得到世间诸乐,所以就会再次受生。而须陀洹人就不会执取非戒,除非是回心趣向成佛之道,自身已经离开了妄想见,心地断除了烦恼达到无漏,为方便摄受众生,才随缘示现持外道非戒相。这说明须陀洹断除了禁取戒。

原文: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著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释:佛说须陀洹断除了三个结缚,贪爱和愚痴不出生。如果须陀洹心里有这样的念:这三个结缚我如果不修成就,就会有两种过失,堕入身见中以及诸烦恼结不断。大慧对佛说:世尊,您曾说过众生有众多贪欲,须陀洹人是断了哪种贪欲?佛告诉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女人,用种种手段方式,造作身恶行和口恶行,享受当下的快乐,种下未来世的苦果。这种贪爱须陀洹人断了,不再出生了。为什么如此呢?因为须陀洹人观行断我见时有三昧乐受,不需要贪图女人之乐。因此贪爱断,不是断除了趣向于涅槃乐的贪。

这是说须陀洹人某种贪不生,不是全部的贪不出生,全部贪不出生是三果人。初果身见三缚结断除了,对于异性的缠绵贪不出生,因为有三昧乐受的缘故。所谓的三昧乐受,是初果证果时的禅定觉受和觉明现象。所以证初果必须有禅定,有未到地定,然后证初果时,才有三昧境界,包括禅定和断我见的智慧。

所以有人说证初果不需要禅定,是违背佛意的。凡是认为自己断我见证得初果的人,如果在证果时没有出现三昧乐受现象,一定没有断我见。证果以后,烦恼仍然如从前一样,也一定没有断我见,没有断除三缚结。那就要对自己负责任,对未来世的果报负责任,再重新修定观行参究五蕴无我法。佛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初果断除三缚结以后一定要断除一部分的贪和痴,烦恼有所降伏。初果人开始法眼净,一定有法眼净的功德受用,一定有一部分解脱的功德受用。如果没有,一定没有断我见,一定没有证果。

娑婆世界,尤其是去佛二千多年的如今末法时期,绝对不会出现满大街都是圣人的现象,即使是释迦佛在世,也没有出现满大街都是圣人的现象。五浊恶世,毕竟叫作五浊恶世,与其他世界有极大的差别,与弥勒佛出世的时代差别都是极大的。满天下是圣人,那纯属是一厢情愿的妄想,梦中未必能见。

凡是自我认为断我见和明心了,而仍然有非法男女关系的,一定没有断我见三缚结,一定没有明心。楞枷经中佛说,有三昧乐受故,不受男女乐。岂能断除了三缚结,还能男女之间痴痴绵绵、戚戚爱爱的纠缠不清?那说明自己没有三昧乐受,有三昧乐受就会排斥男女之乐,不再喜欢男女之乐,因为三昧乐受远远殊胜于男女之乐受,谁也不会选择最低劣的乐受,而舍弃殊胜的乐受,一般的人都不会这样做。

回顶部